新書推薦: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NT$
245.0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NT$
245.0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NT$
840.0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NT$
640.0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NT$
245.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NT$
1290.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編輯推薦: |
在中国,苗族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个能歌善舞、有着强烈民族色彩的的部族。旖旎的自然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农耕生活让人心驰神往。
但要说苗族*吸引人的地方,恐怕还是姑娘们身上亮闪闪、璀璨夺目的银饰以及繁复又夺目的苗族传统服装。
苗族服饰则从质地、材质、图样、纹饰承载了千百年来的历史,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外来文化冲击, 花苗服饰和制作工艺也发生了变化。
本书旨在探寻花苗历史文化的同时,对花苗服饰及其制作工艺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考究,极具研究意义。
|
內容簡介: |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载体之一,是苗族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的浓缩。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察苗族服饰的意义重大。
本书以贵阳市花溪区的花苗服饰及其挑花工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服饰纹样、功能等进行分析,进而考察了以挑花工艺为媒介建构互动的社会关系,探讨了挑花工艺的传承现状及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等问题。
|
關於作者: |
潘桂芳,1986 年生,贵州天柱人,毕业于贵州大学,民族学硕士,现为安顺学院教师。2014 年以来,主持贵州省教育厅课题两项。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社会工作。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与服饰 002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002
二、非物质文化与服饰 009
第二节 贵阳花苗服饰研究综述 012
一、研究缘起 012
二、国内外学术界与本书相关的文献回顾 014
三、理论框架 021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026
五、研究方法 029
第二章 贵阳花苗概述
第一节 苗族史概述 032
第二节 贵州苗族及其服饰概述 035
一、贵州苗族简述 035
二、苗族服饰分类 038
第三节 贵阳花苗及其服饰概述 040
一、贵阳花苗历史概述 040
二、调查区域概况 043
三、贵阳花苗服饰 053
四、花溪花苗服饰挑花工艺代表人物介绍 064
第三章 贵阳花苗服饰的制作过程
第一节 挑花底布 068
一、麻 068
二、纺线和织布 072
第二节 染布 074
一、染料 075
二、染布和染线 077
第三节 挑花 080
第四章 挑花纹样
第一节 纹样的主要类型 084
一、植物纹样 085
二、动物纹样 088
三、几何纹样 094
第二节 纹样特征 097
一、对称性 097
二、抽象性 103
三、饱满性 105
四、色彩搭配的整体协调性 109
第三节 纹样的文化内涵 112
一、对生殖和生命的崇拜 113
二、对支系的认同 114
三、对历史的记忆和对祖先的缅怀 116
四、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朴素思想 118
第五章 以挑花工艺为媒介建构互动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妇女之间的互动 122
一、代与代之间的互动关系 123
二、同辈之间的互动关系 128
第二节 妇女与男人之间的互动 133
一、提亲 136
二、认亲 136
三、订婚期 136
四、接亲 137
五、发亲 137
六、回亲 137
第三节 妇女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互动 139
一、妇女和家庭之间的互动 139
二、妇女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142
第六章 花苗服饰及其挑花工艺的变迁
第一节 挑花工艺演变 149
一、原材料方面 149
二、社会环境方面 151
第二节 服饰纹样的演变 156
一、纹样类型的变化 156
二、纹样内涵的变化 158
第三节 服饰功能的演变 160
一、实用功能 160
二、文化功能 163
第四节 花苗服饰变迁的原因分析 164
一、外部因素 165
二、内部因素 168
第七章 花苗服饰及其制作工艺传承危机
第一节 花苗服饰及其制作工艺传承危机 174
一、服饰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175
二、服饰制作工艺传承危机 177
三、社会对妇女才能评价指标和妇女自身价值观的变化 180
第二节 花苗服饰传承危机的解决之道 182
一、可将花苗服饰和旅游市场相融合 182
二、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情感 183
三、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介入进行保护与传承 184
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和传承活动 186
五、借鉴其他服饰传承的经验 186
第三节 花苗服饰及挑花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 189
一、对花苗服饰及挑花工艺新需求现象的显现 189
二、花溪花苗挑花工艺的发展趋势 191
参考文献 195
附录 关于花苗服饰的访谈提纲 203
后 记 209
|
內容試閱:
|
自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共同形成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若把中华文化比作耀眼璀璨的夜空,那么每一个民族包括民族下边的支系就是浩瀚夜空中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星星。
服饰,特别是少数民族服饰,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至今,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成果类型包含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学术专著等。成果的层次也是多种多样,有普通期刊成果、有核心期刊成果、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众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多维的视角对服饰进行了研究。
我是苗族人。我家位于湘黔两省交界处,这个苗族支系族群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我出生后,虽知晓自己是一个苗族人,但对苗族文化认知不深,甚至是无感。从小到大没有自己的苗服,也没见过长辈的苗族盛装。对于苗族服饰的真正认知始于研究生阶段,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晓是贵州雷山人,是一位苗族学者。研究生期间,我参与导师的课题,有幸多次到雷山、台江、剑河进行调研。在调研期间,看到了黔东南地区的苗族盛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导师的建议下,我开始接触苗族服饰,并开始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此后,在导师的建议下,我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择了贵阳市花溪花苗的服饰,并顺利完成了硕士论文的写作。毕业后,仍然关注和思考花苗服饰的相关研究。我发现,对花溪花苗服饰,尤其是挑花工艺的研究并不算很多,于是又产生了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以及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能否有部专门研究花苗服饰的专著出现的想法。
我是个要强的人。上学以来,学习上要强,不肯落后。参加工作以后,工作上的事情更不肯落后。我并不是特别优秀的人,也不是特别聪明的人,但是我勤奋、努力,为了达成目标我能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做。我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制定计划,去分步骤完成,不管结果如何。
《贵阳花溪花苗服饰》是我近一年工作的成果。
这本书的成书经过平淡无奇。《贵阳花溪花苗服饰》的基础是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贵阳花苗挑花的人类学研究》。在这个论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有老师、朋友、亲人的帮助,有了现在的这本书。在题目、提纲、章节、字句以及专著的各种相关内容上,花费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心思,虽然现在看来,文稿还是有些问题、粗糙。但是,看到十多万字的文稿即将出版,还是有一些愉悦的,毕竟是自己花费心血写出来的东西。敝帚自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对民族学研究生生涯的总结,是它让我顺利取得民族学硕士学位。《贵阳花溪花苗服饰》是我对花苗服饰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也算是自己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的、具有符号性的象征。
《贵阳花溪花苗服饰》全书共七章。第一章绪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是非物质遗产与服饰,第二节是贵阳花苗服饰研究综述。第二章是贵阳花苗概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苗族史概述,二是贵州苗族及其服饰概述,三是贵阳花苗及其服饰概述。第三章贵阳花苗服饰的制作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是挑花底布,第二节是染布,第三节是挑花工艺。第四章是挑花纹样,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是纹样的主要类型,第二节是纹样特征,第三节是纹样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以挑花工艺为媒介建构互动的社会关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是妇女之间的互动,第二节是妇女与男人之间的互动,第三节是妇女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互动。第六章是挑花工艺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是挑花工艺演变,第二节是纹样的演变,第三节功能的演变,第四节是花苗服饰变迁的原因分析。第七章是花苗服饰及其制作工艺传承危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是花苗服饰及其制作工艺传承危机,第二节是花苗服饰传承危机的解决之道,第三节是花苗服饰及挑花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中,花苗服饰的制作工艺是核心,其他各个章节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花苗服饰传承的是花苗人的历史和记忆,展现的是花苗人对生活、未来的美好憧憬。花苗服饰也承载了花苗妇女的希望,花苗妇女以服饰为媒介,建构了妇女与妇女之间,妇女与男人之间,妇女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传统社会关系。如今,在现代化冲击的大背景下,包括花苗服饰在内的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更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本书研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田野调查和归纳整理,能够为逐渐式微的花苗服饰留下一些资料,仅供参考。
在研究花溪花苗服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资料难找、分散,访谈对象很多都在职,或者年龄大一些的较少外出。这使得访谈对象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寻找,加之个人能力有限,学术底子不足,很多时候力不从心,文章内容上还存在很多疏漏之处。另外,由于时间仓促,在写作过程中和其他学者交流甚少,也难免有闭门造车的局限。因此,敬请各位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潘桂芳
2017年3月29日
前言
在中国,苗族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个能歌善舞、衣着华美绚丽的民族。苗族和苗族人在中国传统媒体的宣传下,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光鲜、亮丽的民族形象。自然风光旖旎,农耕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小伙子淳朴厚道,姑娘们清纯美丽。
各种宣传中,苗族和苗族人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地方?是姑娘们身上亮闪闪、璀璨夺目的银饰,是姑娘们身上繁复又夺目的苗族传统服装,是姑娘们高亢又动人的苗族山歌,是在芦笙伴奏下翩翩起舞的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多么欢乐,多么酣畅,多么富有感染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欢快的民族,一个衣着绚丽夺目的民族,一个与歌舞狂欢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但是,考察苗族历史或者听唱苗人口耳相传的古歌,会得出另外一种感受,苗人或者苗族是一个历尽苦难的群体。
苗族是一个国际性民族。苗族发源于中国,约有八成苗族人口分布于中国西南与中南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数万苗族人成为难民,部分移居到美国和法国。
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苗族人的古歌歌词记载,苗族人祖先生活在中国中部地区,在历史长河里由于受到骚扰和侵袭,一路迁延以至散布于今天的世界各地。
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辗转迁徙的历史。苗族服饰则从质地、材质、图样、纹饰承载了千百年来的历史。因此说,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人多姿多彩的服饰承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现了苗族人在历史长河里迁徙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变迁,是苗族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的浓缩。
在这个意义上,考察苗族服饰意义重大。
苗族在全世界都有分布,苗族有很多分支。苗族的分类方法,如果按照服饰颜色分类有黑苗、白苗、青苗、红苗、花苗等;按外貌特征划分,有长角苗、歪梳苗、黑蹄苗、长裙苗、短裙苗等;也可按照苗族不同的自称划分,也可按照方言划分。
如果从服饰文化上对苗族和苗族人进行考查,则需按照服饰颜色分类。本书中的花苗就是这一分类方法下的一个不同于其他苗族支系的群体。花苗作为苗族的重要分支,考查花苗服饰及其工艺,就是在一针一线的缝制中、在棉麻丝线的制作中、在蓼蓝茜草熬制各种燃料中、在反面挑正面看等各种绣法中,细细追寻花苗这个苗族重要分支的支系服饰文化,探寻花苗的历史文化,进而一窥苗族历史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遭遇危机,苗族文化也不例外。在考察花苗服饰及工艺变迁中,我们深深感到花苗传统服饰发生了较大变化,制作工艺变了。我们由此认识到,花苗服饰和制作工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苗族文化在变化。苗族文化遭到强势文化的冲击,原来那些能够长久保持苗族文化的因素都发生了变化。这是花苗服饰变迁的原因,也是花苗服饰制作工艺变迁的原因
第二章 贵阳花苗概述
第一节 苗族史概述
苗族是我国一个极为古老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苗族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发展出了极为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苗族人和苗族人创造的苗族文化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增添了极为耀眼的光辉。苗族人和苗族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在,苗族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为9426007人,位于汉族、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之后列第六位。苗族人口总数在少数民族中列第五位。
中国苗族世居地分布于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及其毗邻的黔东南的苗岭、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广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乌蒙山等地。省份分布包括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个省区,居于这8省区的苗族达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此外,苗族还在国外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如今在欧美各国也有分布,人数也有百万人以上。在国内,苗族人的分布情况,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
关于苗族的渊源,就现今所收集到的资料如苗族古歌、传说、习俗中都认为和历史上的蚩尤有关,以蚩尤为苗族的祖先。川南地区、黔西北地区、云南文山地区、湘西地区、黔东南地区均有关于蚩尤的传说。
苗族祖先蚩尤在与黄帝的大战中战败,《山海经五帝本纪》记录到,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后来蚩尤部落被迫从原来居住地向南方之地迁徙。后又有先秦、秦汉时期的典籍中有和苗族有关的记载,如《尚书虞书》中提到:窜三苗于三危。《汉书地理志》提道:三苗本有苗氏之族。《韩非子》载:三苗之君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从尚书典籍中的记录可看出,三苗主要生活在尧舜禹时期,并且三苗在这一时期不断遭受征讨,被迫继续南迁,尤其是经过禹的征伐,三苗集团的势力被彻底削弱了,部落联盟分化瓦解,除在战争中被屠杀的外,一部分可能仍留在原地,归附了夏王朝,其子孙后代有些沦为夏王朝奴隶主的奴隶。如《国语周语》所载:黎、苗之王,夏、商之季,子孙为隶,不夷于民。但三苗的大部分,可能被迫离开江淮和洞庭、彭蠡之间的平原地带,避入山林沼泽,并开始向西南山区迁徙,这部分三苗后裔,社会发展开始缓慢起来,仍过着原始氏族部落制的生活。后秦汉至南北朝期间,迁徙出来的苗族主要聚居在今湖北、湖南一带,湖南与贵州交界处,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史记五帝本纪》中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史记正义》中同样提道: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唐宋后,中原历代王朝不断向夷蛮之地征伐、出兵。在汉王朝不断军事镇压的情况下,苗族先民被迫由北向南、由东往西不断迁徙。至元、明、清时期,苗族继续往西迁徙,到达今贵州省,并且在贵州省大面积分布,黔东、黔东南、黔中、黔西地区均有分布。后部分苗族经贵州向更西的云南地区迁徙。至此,经过几千年的迁徙,苗族的大迁徙之路终于基本稳定、成型。而迁徙的路线可以得到大致梳理:苗族先民最初生活在中原,蚩尤战败后开始向南大迁移之征途,向武夷、五溪等地迁徙,后继续向南、向西迁徙:向南流入湘西、广西;向西经湖南迁入贵州黔东、黔东南,再向黔中、黔西、黔西北,入川南、云南,部分进入云南的苗族,又继续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后又因越南推行扩张主义政策,国外部分苗族被迫前往更遥远的西方国家,如今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有苗族分布。苗族的迁徙史也是一部苦难史,迁徙过程充满了艰辛、苦难,正如流传于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所提到的那样:
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众要从水乡迁去。
简而言之,苗族现在所居之处,与苗族人历史上几次比较大的迁徙有关。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由于战争原因,从黄河中下游地区不断向西、向南迁徙。经过迁徙,方才变成了如今的分布情况。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苗族人曾有自己的文字,但现已失传。20世纪以后,苗族人等根据需要创制了苗族文字,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广泛推行。
苗族人的信仰系统。苗族人信仰系统极为复杂,每个支系不同。苗族的一个宗教特点是具有大量繁杂的宗教仪式、神秘主义、密仪、密轨、传说、太阳历法、咒语、草药,可以说人类早期曾经有过的各种神秘宗教仪式,在苗族的传统风俗里基本占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这些宗教仪式只是为敬祖、驱鬼、拜天、婚嫁等淳朴的生活目的服务。苗族风俗信仰繁复,并且可以在艰难生存条件下自成体系,维护族内生活秩序的习惯法非常完备,各种生活矛盾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在苗族习惯法里找到,并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可以口口相传,长期维持一个小规模族群的稳定,这也是他们长期隐居山林而能保持风俗的之一。
第二节贵州苗族及其服饰概述
一、贵州苗族简述
贵州处于青藏高原向东部丘陵过度的斜坡上,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的影响显著,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微弱,形成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云贵静止锋的作用下,形成多雨天气,加上本身具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使之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地貌类型复杂,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区,高原、山原、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在东部以丘陵为主,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全省海拔平均1100米。由于贵州地形复杂,气候湿润多雨,使得民间有广为流传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但同时也说明贵州虽然气候变化多样,阴雨天气比较多,但温度适宜,既没有严寒也没有酷暑。苗族就分布在贵州广袤的崇山峻岭中,经过世代发展,如今苗族已经成为贵州省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显示,贵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32.24%,占贵州省人口的12.2%,是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
苗族经过世代迁徙,途径楚地、湖南湘西,开始进入贵州这片山峦中,由于贵州复杂的地貌形势和封建中央政权实行的统治制度,使得苗族后代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世代居住。如今不管是属于丘陵地带的黔东南还是地处高原上的黔中、黔西都有苗族支系的分布。总体上来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贵州的苗族又有不同的分类。
1.按照方言文化的不同,可将贵州的苗族分为三大方言文化圈。贵州的苗族可以分为三大方言文化圈。东部方言文化区,主要分布在紧邻湘西的松桃县、铜仁地区;中部方言文化区,主要囊括了黔东南管辖的各县市,西部方言文化区,包括了毕节地区、黔中安顺、贵阳等地。
2.从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程度,又可将其分为生苗和熟苗。生苗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永乐年间,《太宗永乐实录》(卷33)中记载:湖广都指挥谢凤等奏,招谕答意等五寨生苗向化。《太宗永乐实录》(卷37)也载:指挥丁能、杜福等抚谕四川亚坚等十一寨生苗,一百三十六户向化以上生苗叛服无常,命悉宣抚司管属,免其赋役。熟苗是相对于生苗而言的,最早见于明代郭子章的《黔记》。《黔记》(卷59)中记载:苗人近省界为熟苗,输租赋役,稍同良家,则官司籍其户口,息耗登于天府。不予其籍者谓生苗,生苗多而熟苗寡。清朝初期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说:近为熟苗,远为生苗。熟苗劳同牛马,不胜徭役之苦。后方亨咸的《苗俗记文》中提道:自沅州以西即多苗民,至滇、黔更繁,种类甚多但生熟之异。生者匿深箐不敢出,无从见;熟者,服劳役纳田租,与汉人等,往往见之。由以上文献可对生苗、熟苗做一个大概区分。熟苗主要指受汉文化影响深、归顺朝廷,向朝廷缴赋纳税的苗族;生苗主要指没有受到汉文化影响,没有归顺朝廷,没有对朝廷进行缴赋纳税,生活在更为偏远保持着苗族固有传统的苗族。因而,就贵州省所管辖的地域而言,绝大多数的苗族属于生苗,只有接近湖南湘西吉首、怀化等地区的极少部分苗族属于熟苗。
3.按照服饰、头饰的主要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不同支系的苗族。可分为红苗、花苗、青苗、白苗、蓝苗、黑苗、长角苗等不同的苗族支系,其依据主要就是这些支系的服饰、头饰的不同。红苗主要分布在紧邻湘西的松桃、铜仁地区,花苗主要分布在贵阳、安顺等地区,白苗主要分布在贵定、龙里、黔西等地,黑苗主要分布在黎平所在的黔东南等地,青苗主要分布在修文、镇宁等地,长角苗主要分布在六盘水等地。杨正文在《苗族服饰文化》一书中,将苗族分为60种支系。
二、苗族服饰分类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在贵州的各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最多、分布也最广,支系纷繁复杂,各支系间的服饰、头饰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差异较大,服饰也逐渐成为区别于其他支系典型的标识之一,这也是使得苗族的头饰、服饰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苗族各支系的服饰、头饰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清代乾隆年间编印的《皇清职贡图》,第八卷专讲贵州各民族的头饰、服饰,其中几乎一半是关于苗族各支系的,另外一部记录苗族服饰的《百苗图》中,苗族服饰、头饰也是占据着及其重要的篇幅。
《苗族花衣的由来》中叙述了苗族妇女服饰的由来。
苗族在跋山涉水沿河西迁的时候,都只是一样服饰,一种花样,一种打扮。当迁徙来到一个叫条溪的地方的时候,由于人多地窄,不便集中在一个地方生活,便在那里栽下一块大石头,议定各自带领一支儿女去寻找生活,十三年以后再来这里聚会,理宗认主。十三年以后,大家集中在一个地方生活,儿孙多了,认不清楚,两个奶奶为抢一个女孩,吵起架来,出了人命。大家又坐下来商量,并栽下一块石头,议定一个支系各制一种服装,各饰一种花色,各有一种打扮,以后聚会才不会认错孩童,发生争吵。
以上虽是传说,但是体现了服饰是作为区分苗族支系的直接标识。
现在一般根据苗族服饰的款式和苗语方言来划分类型,苗族服饰主要可以分为湘西、黔东、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五种类型。
湘西型服饰。它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松桃、铜仁一带。分布在这一带的苗族,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受汉文化影响深,因而服饰也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妇女已经不穿裙子,改穿无领大襟上衣和长裤,头帕盘于头顶呈圆筒形。
黔东型服饰。该款式的服饰主要流行于黔东南。女性服饰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主,上衣绣满纹样,纹样图案以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为主;百褶裙长短不一,长者到膝盖及以下,短者甚至不足20厘米,头饰主要为银饰制成的牛角、项圈,样式繁多。
川黔滇型服饰。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使用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性服饰上衣主要为麻布衣,下装主要为蜡染工艺制成的花裙。该类服饰总的来说色调较浅,纹样不多,少用银饰进行装束。
黔中南型服饰。它分布于贵州黔中、黔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性服饰以挑花为主。女性服饰色彩艳丽、图案多样,上装通常缀有背牌,也被称为贯首服,下穿百褶裙。
海南型,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女装主要是深色长衫,蜡染制成的布筒裙,装饰甚少。
除海南型外,其余四种类型的服饰在贵州均有分布,每种主要类型之下又可细分为若干种具体款式的服饰。杨正文在《苗族服饰文化》一书中,将苗族分为60个支系,而贵阳花溪花苗服饰就是属于黔中南型服饰下其中具体的一种款式。
第三节贵阳花苗及其服饰概述
一、贵阳花苗历史概述
花溪是贵阳花苗主要分布地之一,花溪区除了花苗支系还分布着青苗和红簪苗。花苗支系是花溪区分布最广的支系,其历史悠久。此支系自称为谋(mou),汉语他称为花苗,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花溪式。其历史可从主要的节日四月八来分析。
四月八是关于一个苗族英雄的传说。
很早以前,贵阳叫黑羊大菁,苗家称格洛格桑,一个叫格波绿的苗族老人带领儿孙们开田、种地,庄家长得很好,年年丰收,一天晚上,格波绿射死了一条龙,格波绿剥了龙皮,剖开龙肚,掏出一颗红红的龙心。格波绿欣喜万分,因为他听老辈人说过:龙心是个宝,放在水里泡,天就下冰雪,于是他把龙心收藏了起来。
有一年,格波绿到河都雾地方串寨时炫耀:我那格洛格桑非常富庶,猫喝白米汤,狗吃白米饭,人们的日子赛蜂糖。这些话惹得一个人分外眼红,他就是外族人的头人胡丈郎。于是他带领人马,扛梭镖、执弓箭抢占格洛格桑。格波绿急忙把龙心丢在水缸里,天上立马下了七天七夜大雪,冻死了胡丈郎的人马,保住了格洛格桑。
胡丈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后来,胡丈郎装成个货郎客,从格波绿的两个女儿妮娜和妮娥那里骗过龙心一看,发现这个无价之宝的样子像棕包。于是过了一年,胡丈郎找了个棕包藏入袖中,又骗妮娜和妮娥出来挑选精致的绣花针和各色丝线,并要求再看一眼龙心。姐妹俩欣然同意。趁姐妹俩争看红丝线时,胡丈郎悄悄用棕包换走了龙心。
胡丈郎再次发起了对格洛格桑的攻打,格波绿闻讯,急忙把龙心丢入水缸,但这回天上不但没下雪,反而出了七天大太阳。格波绿见形势不妙,匆忙召集子孙奋勇抵抗,打了三天三夜,格波绿不敌,中箭身亡,这天正是四月初八。从此胡丈郎侵占了格洛格桑。过了九年,苗家又出了个能干的后生祖德龙,他和众寨老商量夺回格洛格桑。祖德龙带队攻打北门,寨老榜勾劳攻打南门,祖德龙天亮时就攻破了北门,冲到南门一看,榜勾劳喝的醉稀稀的,让胡丈郎逃脱了。此时,胡丈郎杀了个回马枪,祖德龙抵挡不住,连中三箭,他咬紧牙,拉满弓,射出最后一箭,射中了胡丈郎的左眼,然后死了。那天也正是四月初八。苗族部落败于胡丈郎后,被迫从黑羊大菁迁徙至惠水、花溪、乌当等地居住。
虽然四月八的来历只是一个传说,传说中透露出了花苗是最早开发格洛格桑(今贵阳)的支系之一,后因战败才被迫迁到惠水、花溪、乌当等地居住。按照苗族迁徙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推断苗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来到了黔中一带,部分苗族没有选择继续西迁徙,而是留在了贵阳、安顺等黔中南地区,世代繁衍生活下去,形成了如今的花苗支系。
在古代典籍《明实录》中没有关于花苗和青苗的记载。但清康熙初年陈鼎的《黔游记》在叙述黔省苗蛮种类时,已提及花苗和青苗等。至康熙中叶田雯的《黔书》对花苗、青苗的习俗,做了详细的介绍。这说明其形成时间与白苗、黑苗、红苗相近,也应该在清初以前,即元明之际。田雯《黔书》还对花苗称谓的来源进行了记载:花苗在新贵县广顺州。男女折败布缉条以织衣,无裣衿窍,而纳诸首,以青蓝布裹头。少年缚楮皮于额,婚乃去之。妇人敛马鬃尾杂人发为髻,大如斗,笼以木梳,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即染,去蜡则见花。饰袖以锦,故曰花苗。此外,清康熙年间陆次云《峒溪纤志》云:苗人,盘瓠之种也尽夜郎境多有之。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苗部所衣各别以色,散处山谷,聚而成寨。李宗昉《黔记》载:花苗,衣用败布缉条织成,青白相间,无领袖。等到后来,花苗才被分为大花苗小花苗。
花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称呼,实际上是针对其服饰多花饰这一特征而言,它是苗族的一个支系,而且是一个地域分布很广的支系称谓。其分布东至福泉、贵定,西至川南、云南的广大地区,均有一支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苗的支系,而这些支系因各地不同可能属于不同的支系群体。因此,贵阳花溪的花苗也只是其中的支系群体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