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该书稿从秦汉人事管理体制、行政组织体制、行政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对秦汉行政体制作了比较深入、透彻的研究,不仅论证了秦汉行政体制的三个基本特征,而且揭示了中国行政体制的一脉相承性,对于当代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稿不仅运用现代政治学、行政学原理研究秦汉传世文献,而且大量运用出土简牍、碑刻、砖石、印谱等资料作为推论的证据,使得研究工作始终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上,体现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格致精神,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
內容簡介: |
秦汉是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情况复杂、文化传承性强、中央集权等基本国情形成的时期,适应基本国情需要建立的秦汉行政体制,已经具有大量的现代特征。本书利用传世史籍和出土简牍、碑刻资料对秦汉行政体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当代行政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张锐,男,1972年出生,江苏连云港人,现为中央编办工作人员。主要研究领域;行政体制和机构编制管理。
|
目錄:
|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几点说明
上 篇 人事管理体制
第一章 秦汉行政官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官署中的行政官
第二节 行政官的选、育、任
第三节 行政官的考核与管理
第二章 秦汉属吏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官署中的属吏
第二节 属吏的选拔任用
第三节 属吏的考核和管理
第三章 秦汉职役管理制度
第一节 秦汉官署中的职役及其功能
第二节 秦汉职役的选用
第三节 职役的考核管理
小 结
中 篇 行政组织体制
第四章 秦汉中央行政组织体制
第一节 中央行政机关的形成
第二节 中央行政官署
第三节 丞相(三公)府组织体制
第四节 诸卿寺组织体制
第五节 公府与卿寺的组织体制比较
第五章 秦汉郡国行政组织体制
第一节 郡县制国家的形成和确立
第二节 郡国行政官署
第三节 郡国行政官
第四节 郡国守相府诸曹设置
第五节 郡国下属官署
第六节 郡国行政官署的职役
第六章 秦汉县行政组织体制
第一节 县制的形成和确立
第二节 秦汉县廷官署
第三节 县廷行政官
第四节 县廷诸曹设置
第五节 县廷下属官署
第六节 对东海郡属县吏员分布的个例分析
第七节 县行政组织中的职役
第七章 秦汉基层行政组织体制
第一节 乡里基层行政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乡、亭、里行政组织治所
第三节 秦汉乡、亭、里行政单元的编制
第四节 乡、亭、里行政组织
小 结
下 篇 行政运行机制
第八章 官吏役运行机制
第一节 官吏役的工作机制
第二节 郡县行政官有效集权的机制
第三节 官吏协作制衡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第九章 行政组织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上下层级行政组织领导服从关系的保障机制
第二节 同一层级行政组织的协作制衡机制
第三节 垂直管理控制机制
第四节 社会控制机制
第十章 王朝对行政系统的控制机制
第一节 直接受命于天的世俗皇权
第二节 王朝的政治控制机制
第三节 王朝的组织控制机制
第四节 王朝的思想控制机制
第五节 行政系统对政治系统的反作用
小 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思考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思考
参考文献
跋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行政体制的传承与创新
每当回顾新中国行政体制产生的那一段历史,都令人赞叹不已。想当初,我们刚刚取得了政权,国民党留下的人员和那一套行政体制基本不能用,饱受战乱之苦的学术界也提供不了多少治国理政的专家和良策,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建国者硬是凭着对民族和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凭着几十年治党治军和治理根据地的经验,凭着一大批经过战火洗礼的革命家和战士,在平地上建起了新中国行政体制的高楼大厦。这么伟大的创举,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这需要何等的胆识和智慧!
后来,苏联专家来了,党和政府也派员考察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制度、技术和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初形成的行政体制之上丰富和完善了后来被很多人称为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一整套方法和制度。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1978年以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行政体制改革来说,一是要革除以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弊端,二是要发扬光大原有体制中被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如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三是要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行政体制。
除旧容易立新难,传承不易创新更难。
先说传承,首先是确认事实,然后是对事实的价值判断。比方说政治优势,连外国人都羡慕中国政府的决断能力和执行能力,但决断力和执行力是从哪儿来的,这一基本事实问题很难达成共识。反映在行政体制(包括行政技术和方法)上到底是哪些内容要传承下去,这样的价值判断也不易。
再说创新,首先是问题导向,哪些不适应,哪些要创新,创新如何与传承相衔接,需要实事求是和顶层设计。然后是创新的基础,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有没有大规模推广复制的条件(或称土壤),更需要智慧和科学论证。
我们在重视他山之石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历史经验,特别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化经验,因为后者至少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历史当然是本土化经验,只不过有的时间太长了点,有的原先发生作用的环境已时过境迁,所以,才要求后来人在借鉴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历史不仅包括1949年以来的60多年,也包括秦汉以降的2000多年。
如果从行政体制史的角度来考察,秦汉时期的行政体制无疑是中国行政体制史的第一座高峰。如果从有史料可考证的角度来考察,秦汉行政体制相当于西方哲学史上的古希腊哲学。每一个研究行政体制的学者,每一个以行政体制传承和创新为使命的实际工作者,虽不至于言必称希腊,恐怕研究或涉猎一下秦汉行政体制也是有益无害的。
张锐同志查阅了大量史料,求教了很多专家学者,潜心研究,写作了这本《秦汉行政体制研究》,我通读了,受益良多。特别是行政运行机制篇,相关的史学研究著作中偶有涉及,但集中起来作为专题来梳理和研究的,并不多见,秦汉行政运行中的一些设计原理(包括技术和方法)都可资借鉴于今天的创新。
期待有更多的人在研究行政体制创新时认真研究一下历史的经验,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归纳提炼出今天可资借鉴的精华。
其实是个人的感慨和期待,勉强为序。
吴知论
2017年1月1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