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內容簡介: |
二战以来,欧美文坛出现了不少反法西斯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众口交誉的传世名作。然而,若论印行版本、读者数量以及影响深远,都比不上一个默默无闻的犹太小姑娘的作品:《安妮日记》。这本书是安妮为了躲避纳粹德国的残酷迫害,同家人一起藏身于后屋时假托给好友吉蒂写信的形式而写就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真实地记述了安妮的忧虑、欢乐、爱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
關於作者: |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奥托?弗兰克(Otto H. Frank)安妮?弗兰克的父亲,是弗兰克一家经历纳粹恐怖统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1980年去世。
|
內容試閱:
|
译者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文坛出现了不少反法西斯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就其内容和艺术手法而言,都不乏众口交誉的传世名作,如德国作家雷马克的《流亡曲》和《凯旋门》、西格斯的《第七个十字架》和《死者青春常在》、海姆的《人质》和《今日十字军》、美国作家马尔兹的《十字奖章与箭矢》,等等。然而,无论从印行版本、读者数量以及影响的深远而言,都比不上一个默默无闻的犹太小姑娘的作品:安妮弗兰克日记。
安妮弗兰克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父亲奥托弗兰克是一名德籍犹太商人。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弗兰克一家便离开德国,流亡到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定居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占领了荷兰。德国法西斯也在荷兰用残酷手段迫害犹太人。为了逃避生离死别的命运,弗兰克全家便佯传失踪,躲进一座楼房的后部,即所谓后屋。除了她们一家四口父亲、母亲、姐姐和安妮以外,还有她父亲公司的职员范丹先生一家三口范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和一个名叫杜赛尔的牙科医生一起避难。
八个犹太人在后屋生活,必须保持绝对安静,因为楼下的办公室和库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们在这种名副其实暗无天日的境况下生活了两年多。小安妮就是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成长起 来的。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十三岁生日。她收到的生日礼物中有一本日记簿。从这一天起,安妮开始写日记。日记除了开头那一部分外,都是写于后屋,是以书信形式假托写给女友吉蒂的。安妮把自己的忧虑、欢乐、爱情和失望全都倾诉在日记中,这本日记成了她的知心好友和莫大安慰。
安妮是一个聪明、善良、纯洁、敏感和热情的少女,上进心很强,学习努力,对一切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她的爱好和兴趣十分广泛,涉猎的范围遍及许多方面。即使在那前途渺茫、生命时刻都有危险的绝望处境中,她也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日记洋溢着这个超常少女的颖慧与才华。她以与女友谈心的形式,探索人生的意义。她对生活的洞察超越了后屋那个弹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处的战争年代。她冷眼观察周围这一群普通人,记下了她对成年人的看法以及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不难理解,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狭小的天地里,没有必需的生活空间和活动余地,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自然会受到损害。安妮正是通过对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对后屋避难者之间的种种纠葛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法西斯统治下人性所遭受的扭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方面,安妮能对自己一分为二,无情地剖析自己,纠正自己的偏颇。此外,日记还记下了她心中的爱情萌芽和她对待爱情的严肃态度。
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盖世太保冲进后屋,八个犹太人连同他们的朋友克莱曼和库格勒都被逮捕。9月3日,这八个犹太人乘坐一艘装着一千名犹太人的轮船离开荷兰,后来又被装上一列货车,经过德国境内,最后到了波兰的奥斯威辛。在站台上,男人和女人分开了。奥托弗兰克就是在那里和他家人生离死别的。1944年10月,安妮、玛戈特和范丹太太被送到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弗兰克太太独自一人留下。她精神恍惚,拒绝进食,1945年1月6日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死去。范丹先生在毒气室被毒死。杜赛尔被押回德国,死于诺恩加梅集中营。1945年2月,党卫队在苏军进击下逃离奥斯威辛。奥托弗兰克活了下来,被苏军解放。
在贝尔根-贝尔森,安妮曾遇到她的同学汉妮莉(即莉丝)。后来汉妮莉回忆那次见面的情景说:天黑了,我等得浑身发抖。过了好久,我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莉丝,莉丝,你在哪儿?是安妮在喊我。我顺着声音找去,看见她在铁丝网那边,衣衫破烂。夜里很黑,我勉强能看出她那瘦瘦的、晒黑的面孔,一双眼睛显得很大。我们哭了又哭,因为这时候我们当中,除了隔着层铁丝网以外,再没有别的。我们的命运没有什么两样了。我告诉安妮,我母亲已经去世,父亲也快要死了。安妮告诉我,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父亲的情况,她母亲留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这里只有玛戈特和她在一起,可是她病得很重。她们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以后,还看见过范丹太太。
不久,范丹太太就去世了。玛戈特也在1945年2月底或3月初死去。一个生还者回忆道:安妮那时已病了。她不知道她姐姐已不在人世。不过几天后她便感到了,不久她也死去。死时她还不到十六岁。在罪恶滔天的法西斯强盗的摧残下,一个含苞欲放、才华横溢的少女就这样夭折了。
战争结束后,奥托弗兰克回到阿姆斯特丹。他们的朋友米普和贝普将安妮的日记和手稿交给他。这些都是她们在盖世太保袭击后屋后在旧书报堆中发现的。奥托弗兰克把安妮的日记抄录下来,作为纪念,在亲朋中传看。有人建议将日记公开发表。弗兰克先生把日记略加删节,就以《后屋》为名,于1947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首次出版,很快就印行了好几版。1950年,海德堡Lambert Schneider出版社将日记译成德文出版,第一次只印了4500册,当时德国很多书商还不敢把这本书陈列在橱窗里。但是,这本书很快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至今,它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1955年,日记被改编成剧本,在纽约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获得普利策奖和其他奖项。1959年又拍成电影。该片女主角温特斯(Shelley Winters)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此后温特斯将其获得的奖捐赠给安妮弗兰克纪念馆。1956年10月1日,话剧《安妮弗兰克日记》在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奥地利和瑞士这四个德语国家的七个大城市同时上演。在法国,日记也由乔治纳孚改编成剧本,演出轰动了整个巴黎。观众们从剧场出来时眼中都含着泪水,大家都为这个少女的真挚感情所感动。在阿姆斯特丹,朱丽安娜女王观看了演出;这个城市正是剧中事件发生的地方。《纽约时报》报道这次演出的情况时写道:当演出达到高潮和结尾德国盖世太保猛击后屋门的声音响起时,剧场中发出一阵压抑着的啜泣声。幕落下好几分钟,观众仍寂静无声。皇室成员离开剧场后,大家才站起来。没有鼓掌。
安妮弗兰克纪念馆举办的流动展览,已在欧洲、亚洲、北美、南美等三十多个国家举行过展出。《安妮弗兰克日记》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在美国发行版的序言中写道:在我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其中对战争影响的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希拉里克林顿也提到,安妮日记唤醒我们不要再做出愚蠢的歧视行为。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将安妮弗兰克评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100名人物之一。编者罗杰罗森布拉特(Roger Rosenblatt)对她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安妮弗兰克日记燃起了所有人对她的热情,她使人们认识到大屠杀、反犹太主义,也使人们认识到她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为现代世界的精神象征不论是在受着各式各样影响的个人精神道德,还是在坚定人类对生存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上。他同时表示,当人们敬重安妮的勇气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时,同时她对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也使人钦佩:她的声誉所以能长存不朽,主要是因为她具有高度文学水准。不论什么年龄来看,她都是一个水平极高的作家,能在当时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写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
安妮日记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受到公众关注后,就开始出现批评与质疑。1958年,安妮日记改编的舞台剧在维也纳上演时受到一群抗议者的滋扰。他们质疑安妮是否确有其人,并要求找出当年逮捕安妮的盖世太保军官。1963年,西蒙维森塔尔找到了维也纳警官、前党卫队军官西尔伯鲍尔。此人对当年的罪恶直认不讳,并在一张被他逮捕的人的照片上认出了安妮弗兰克。这次事件暂时平息了对安妮弗兰克是否存在的质疑。
但是,否定纳粹大屠杀的人并未停止抹黑日记的活动。尤其在德国,纳粹的阴魂还时隐时现。有些人认为,日记是亲犹太人组织的宣传品,而奥托弗兰克也被称为骗子。为此,奥托弗兰克生前曾多次采取法律行动。1980年奥托弗兰克死后,安妮日记(包括书信和文稿)按他的遗愿转交给荷兰国家战争文献资料馆。该馆在1986年委托荷兰司法部对日记进行科学鉴定,确认其为真品。1990年3月23日,德国汉堡地方法院也对日记加以确认。
1991年,两位学者罗伯特弗里森(Robert Faurisson)和西格弗里德 威贝克Siegfried Verbeke出版了一本名为《安妮日记:另一面接触》 (The Dairy of Anne Frank: A Critical Approach)的著作,宣称日记由奥托弗兰克撰写,并提出日记内容有不少矛盾,质疑躲藏在后屋的可能性,以及文章风格与同年龄青少年有别的问题。安妮弗兰克纪念馆和安妮弗兰克基金会在1993年12月向法院申请禁止该书在荷兰传播。1998年12月9日,阿姆斯特丹法院禁止任何否定日记及其内容真实性的印刷品在荷兰出版,违者将被罚款25,000盾(约1,1350欧元)。
2006年6月,在德国东部马格德堡附近发生了一起在大庭广众焚烧安妮弗兰克日记的事件,遭到德国公众的强烈谴责。同年7月28日,德国联邦刑警局发表声明,肯定日记并非伪造。2007年3月8日,舍内贝格地方法院以煽动民众和诋毁对死者的纪念的罪名判处策划这一事件的五名涉案青年缓刑九个月。
安妮弗兰克生前说过: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活着。她的愿望实现了。为了纪念她,荷兰成立了安妮弗兰克基金会。基金会致力于教育下一代反对种族歧视暴力。为此设立了一个国际青少年中心,作为各国青少年聚会的场所。位于阿姆斯特丹市普林森运河畔的那幢房屋被辟为安妮弗兰克纪念馆,如今已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前去参观访问,2005年接待了96.5万名参观者。
阿姆斯特丹市蒙特梭里学校安妮的母校现在改名为安妮弗兰克学校。在德国、以色列和其他国家还有她的纪念处,代替她在贝尔根-贝尔森的无标志的坟墓。但是,最重要的是,她的日记被保存下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正如恩斯特施纳贝尔所说:她的声音被保存下来了。这是几百万被压制的声音中的一个,它说出了这几百万人是怎么生活的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著名法国女作家爱尔莎特丽奥莱写道:安妮弗兰克如果还活着,也许会成为作家、诗人。安妮弗兰克的日记透露出一种早熟的才能,一种勾魂摄魄的感染力对于那些要对这件丑事负责的人,安妮弗兰克应该引起他们痛切的内疚;对于那些曾和小牺牲者一起受苦、同样受苦和为她受苦的人,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应当成为他们沉痛的回忆。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具有崇高的人性,同时它又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
《安妮日记》的中译本也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1959年第五期《世界文学》发表了我翻译的日记的一部分,读者反应十分强烈。我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要求把日记全部译出,以飨广大中国读者。为了不辜负读者的殷切期望,我用业余时间把《安妮日记》全文译成中文,并交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61年,出版社已将译稿审读完毕,准备发排。但没有想到,当时刮起一股左的台风使这部书稿半途而废。十年浩劫后,这部稿子由于种种原因仍然被埋没在书箱里,尽管我在《书林》等刊物发表评论推荐。1982年我去联邦德国访问,有机会去荷兰,终于实现了参观安妮弗兰克纪念馆的夙愿。在联邦德国,著名汉学家马汉茂教授劝说我再次努力使《安妮日记》在中国出版。我当时还有点犹豫不决,因为其真实性一直有人质疑。如美籍学者夏志清1983年5月在香港《明报》撰文说:《少女日记》(即《安妮日记》)很可能不是安妮弗兰克自己的作品,而是她父亲奥托弗兰克同人家合造的赝品。《安妮日记》当年太轰动了,刚出纸面本我就读了,连剧本也看了。为了查一查《少女日记》出版日期,在格廷根大学图书馆卡片目录上找到一本书,揭发《安妮日记》是伪造的。奥托弗兰克生前从不把女儿的日记示人,究竟一共有几本日记簿也大成问题。我们在报章杂志上看到安妮的字迹,也是不一致的。奥托1980年去世,死前曾上过西德汉堡法庭,法官认为日记四册之一是用原子笔抄写的,而在19411944年间,荷兰国都根本还买不到原子笔。至少这一部分日记是安妮弗兰克死后伪造的。按道理,此项消息大有新闻价值,但《少女日记》是大战后第一本反纳粹、同情犹太人的畅销作品,美国出版界一向是同情犹太人的,竟把消息封锁。《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皆不载此事,至今每年还有很多人到安妮弗兰克荷兰故宅朝圣去安妮弗兰克已变成了犹太人民族浩劫的神圣象征。1980年10月,德国《明镜》周刊也刊登文章怀疑日记的真实性。1983年11月,我应邀参加联邦德国文学翻译协会年会,在会上认识了荷兰著名女翻译家英格博莱塞纳Ingeborg Lesener。我向她请教了《安妮日记》的真伪问题。据她说,《安妮日记》由奥托弗兰克重抄并删节了一部分,因为这些片段涉及到目前仍活着的亲友,不宜公开发表,但《安妮日记》决非伪造,这在荷兰是已有定论的。听了她的介绍,我才放下心来。在此期间, 国内某出版社出版了根据英译本翻译的《一个少女的日记》。 我找来与德译本一比,发现错误百出。例如译者竟把Donnerwetter 天哪!译成莫名其妙的雷总是要炸的, 把肖邦译成乔赛,把里约热内卢译成黎俄 德 简奈若,把戴高乐译成德 高卢,把德文译成俄文,把芬兰译成荷兰,把五十万公斤炸药译成五十万吨炸弹。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莫扎特的著名小夜曲kleine Nachtmusik按不准确的德文发音被译成克莱茵 那赫特玛西克。这种史无前例的翻译质量之低劣借用罗大冈语的译本, 其印数竟高达十多万册。这不是对原作的糟蹋,对不懂原文的广大中国读者的欺骗吗? 这就更坚定了我争取出版日记中文版的决心。1989年,外国文学出版社以《少女日记》为书名出版了我翻译的这本日记。1991年夏,我应德国欧洲译者之家(Europisches bersetzer-Kollegium)的邀请,在施特拉伦住了三个月,那里离荷兰不远。我率领全家再次去阿姆斯特丹参观安妮弗兰克纪念馆,把《少女日记》一本送给纪念馆。纪念馆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把1988年由Fischer出版社出版的德文新版本连同相关资料送给我。安妮第一次写成而未经整理的日记称为A版, 第二次所写并经过整理的日记称为B版。奥托弗兰克从A、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弗兰克日记包括中文版《少女日记》就是这个版本。1988年新版本不仅包括A、B、C三个版本,补齐了被奥托弗兰克删除的部分,使在旧版本中已有血有肉的少女安妮更加充满人性与活气,而且还收入弗兰克家族的背景资料、这家人被出卖逮捕与发配的始末、究竟是谁告密、日记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情况、日记改编成剧本及其引起的司法纠纷、对日记真实性的质疑及鉴定等相关资料,并附有大批图片史料,洋洋大观,对研究日记具有极大的文史价值。2006年我再次去阿姆斯特丹,发现安妮弗兰克纪念馆又有了较大的的改观。那天虽然下着小雨,但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观者在纪念馆前排起长队,很多人都带着孩子。纪念馆负责人知道我打算翻译新版日记,带领我参观了不对外开放的部分,并让我翻看了许多珍贵的原始照片。2008年春,安妮弗兰克纪念馆的巡回展览来到北京,首次与广大的中国参观者见面。今年5月,我在相隔十七年后再次访问了欧洲译者之家,在那里住了两个月,完成了《安妮日记》新版的初译。《莱茵邮报》对我进行了采访,在2008年6月29日以安妮弗兰克中文版为题作了长篇报道。这次我依据的是Fischer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第七版,这一版又有新的补充(详见《前言》)。书中的注释都是我加的。我的夫人苏文华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并通读了全部译文,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谨以此书献给Kim, Lynn, Joshua 以及其他青少年朋友。
高 年 生
2008年7月于慕尼黑
1942年9月27日
亲爱的吉蒂:
今天我和母亲进行了一次所谓的讨论。糟糕的是,我总是马上会热泪横流,我就是改不了。爸爸对我总是很好,也更理解我。啊,这种时候我受不了母亲,我对她而言也是个外人。这你马上就会看到,她连我对最平常的事情是怎么想的都不知道。
我们谈到女佣,是否该称她们为家政服务员,战后她们肯定会要求这样叫。我没有马上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她就说,我老说以后,摆出一副贵妇的派头。但这根本不是真的。我确实可以建造一些小小的空中楼阁,这又不是什么坏事,用不着当真。爸爸至少会为我辩护,没有他,我在这儿肯定坚持不下去。
我和玛戈特处得也不是很好。我们家虽说决不会发生楼上那样的突发事件,但也并不总是很愉快。我的性格完全不同于妈妈和玛戈特,她们对我来说是那么陌生。我和我的朋友相处比和自己的母亲更好。真遗憾,对吧!
范丹太太又在闹情绪。她非常任性,把越来越多的私人用品锁起来。可惜母亲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些父母不仅对自己的子女,而且对熟人家的孩子也特别喜欢管教,范丹夫妇便是这种人。玛戈特是没有什么可管教的,她天生善良、可爱、聪明。我却充满她身上所没有的种种恶习。吃饭时,不止一次,劝告训斥和无礼的顶嘴来来去去。爸爸妈妈总是极力为我辩护,要不是他们,我就不可能这样斗下去。尽管他们总是劝我话不要太多,不要样样事情都要过问,谦虚一点,但我很少能做到。要不是爸爸总是那样耐心,我早就不抱希望去满足我父母的要求了,而他们的要求的确并不太高。
每当我由于不爱吃某种蔬菜而少拿一些、多吃一些土豆时,尤其是范丹太太就受不了这种娇气。安妮,来,再吃点蔬菜。她马上就会说。
不,谢谢,我回答说,土豆就够了。
蔬菜对身体很有好处,你母亲也是这样说的。再吃一点,她会催促,直到爸爸出面,替我说话。
这时范丹太太动起气来,说:你们应当到我们家来看看,孩子们起码受到教育!这不是什么教育!安妮太娇气了,我决不会允许。安妮要是我女儿
她的长篇大论总是用这句话开始和结束。安妮要是我女儿幸亏我不是。
现在回到教育孩子这个题目上来。昨天,范丹太太说完最后几句意味深长的话以后,起初没有人吭声,后来爸爸说:我觉得安妮的教养很不错。起码她已经明白,对你的长篇大论不再回嘴。至于蔬菜嘛,我只能说,彼此彼此。
夫人败了,败得很惨。这句话当然指她自己,因为她晚上受不了豆子和任何一种甘蓝类蔬菜,因为她吃了就会放气。我也可以这样说。她真傻,是吗?她至少不要说我嘛。
看到范丹太太脸一下子就红了,真叫人发笑。我就不会这样,哈!为此她暗地里非常生气。
安妮
1942年9月28日 星期一
亲爱的吉蒂:
昨天我的信还远远没有写完,就不得不停笔了。我忍不住要告诉你另一次争论。不过我先要说一句:大人那么快、那么经常地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嘴,我觉得很奇怪。过去我总以为只有孩子才会这样吵架,以后就不会了。当然,有时的确有理由好好争长论短一番,但这里的那种争论不过就是拌嘴。这种争吵已成为家常便饭,本来我早就该习惯了。可是我并没有,而且只要几乎每次讨论(这里他们用这个字眼代替争吵,当然是完全不对的,可德国人就是不明白!)都涉及我,我也永远不会习惯。
他们把我说得简直一无是处。我的行为,我的性格,我的举止,一点一点,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全都受到议论,而我根本不习惯的事就是针对我的严厉的言词和叫喊,现在当权者要我逆来顺受。这我办不到!我不想忍受这种侮辱。我要向他们表明,安妮弗兰克并非从前的安妮弗兰克了!要是我让他们明白,他们不该谈我的教育,而是应该先谈谈他们自己的教育,他们还会感到奇怪,闭上他们的大嘴。这是什么作风!简直是野蛮!这样没有教养,尤其是这样愚蠢(范丹太太),一次又一次地使我吃惊。可是,一旦我对此习以为常,而且这也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把他们的话原封不动地回敬他们,那时他们就会改变他们的语气了!难道我真是像楼上他们所说的那样粗鲁、任性、固执、无礼、愚蠢、懒惰等等吗?是的,我知道自己有很多错误和缺点,但是他们确实大大地夸大了。吉蒂,你可知道,老是这样挨骂,有时我心里是多么恼火!我胸中的怒火爆发出来的那一天确实不会太远了。
不过现在这已谈得够多了,我老是说我这些争吵的事已叫你感到厌烦了,但是我还是要把餐桌上一次有趣的讨论讲给你听。
我们不知怎么地谈到皮姆十分谦虚的事。这一点是确凿的事实,连最傻的人也不会怀疑。突然,喜欢把任何谈话都同自己联系的范丹太太说:我也十分谦虚,比我丈夫要谦虚得多!
你以往听到过这种话吗?这句话已很清楚地说明了她的谦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