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电力工业的难题和关注焦点,加强电网安全防御和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电力系统运行风险,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
內容簡介: |
能源互联网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将传统能源、分布式新能源以及各种负载组合而成的新型网络。智能电网处于能源互联网核心位置,是能源互联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和资源配置中心。本书根据智能电网的特征,以电网安全稳定与控制为核心,围绕智能电网的研究背景、相量测量单元优化配置、关键线路辨识、暂态安全稳定预测、自愈稳定控制、失步解列技术、新能源消纳、电网深度调峰、联络线功率波动抑制以及相关配电网运行技术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
關於作者: |
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2009年至暨南大学工作,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新能源方面的研究,2012年评为副教授。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及若干横向课题。
|
目錄:
|
目录
1.0问题的提出1
1.1国内外研究现状3
1.2智能电网的核心是自愈7
参考文献8
第2章电网N-1条件下不失去可观测性的PMU优化配置方法11
2.0引言11
2.1WAMS可观测性分析12
2.1.1可观测性分析的定义12
2.1.2PMU配置规则13
2.2脆弱性线路辨识14
2.2.1脆弱性简介14
2.2.2全局性指标14
2.2.3局部变化量指标15
2.2.4综合脆弱度指标16
2.3PMU的优化配置研究16
2.3.1线路故障导致的系统可观测性缺失问题16
2.3.2考虑N-1情况的PMU优化配置方法17
2.4算例仿真18
2.5结论21
参考文献21
第3章基于最优风险指标的智能电网连锁故障和薄弱线路辨识24
3.0引言24
3.1OPA模型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26
3.1.1OPA模型简介26
3.1.2OPA模型的不足之处26
3.1.3引入风险理论的必要性和本章的主要工作27
3.2改进的OPA模型27
3.2.1线路风险值计算27
3.2.2外层循环28
3.2.3内层循环30
3.2.4最优风险指标的确定30
3.2.5系统薄弱环节确定31
3.2.6总流程图31
3.3仿真结果及分析32
3.3.1仿真模型与原模型比较32
3.3.2风险评估时间间隔与扩容延迟天数对仿真结果的影响34
3.3.3最优扩容风险指标确定35
3.3.4线路风险值在不同参数下的排序薄弱线路的确定37
3.4结论38
参考文献38
第4章计及不确定性的大电网暂态稳定评估41
4.0引言41
4.1考虑不确定性样本的生成42
4.2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构造45
4.2.1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简单介绍45
4.2.2离散变量的预处理45
4.2.3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46
4.2.4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假设条件47
4.3考虑不确定性的暂态稳定预测48
4.4算例49
4.4.1生成样本49
4.4.2评价标准52
4.4.3考虑不确定性的贝叶斯分类52
4.5结论53
参考文献54
第5章基于PMU的暂态稳定自愈控制57
5.0引言57
5.1基本思想58
5.2数学模型59
5.2.1不稳定机组功角差模式库生成模型59
5.2.2功角拟合方法60
5.2.3暂态稳定自愈控制策略60
5.3算例61
5.3.1获取样本61
5.3.2模式提取62
5.3.3发电机功角轨迹预测62
5.3.4基于PMU的暂态稳定的自愈控制63
5.4结论64
参考文献64
第6章基于多代理技术的分布式电网自愈控制策略66
6.0引言66
6.1多代理系统67
6.1.1多代理系统简介67
6.1.2状态机(state machine)68
6.1.3参数格式68
6.2分布式电网自愈控制的模型69
6.2.1自愈控制模型69
6.2.2故障检测70
6.2.3故障隔离71
6.2.4故障恢复72
6.2.5算法分析72
6.3算例73
6.4结论74
参考文献75
第7章广域测量系统下失步解列断面捕捉的理论研究77
7.0引言77
7.1理论推导78
7.2过程分析80
7.3算法实现81
7.4一些补充82
7.4.1辅助判据82
7.4.2关于Vset的取值83
7.5算例83
7.5.13机9节点系统83
7.5.2新英格兰系统84
7.6结论86
参考文献86
第8章利用合理弃风提高大规模风电消纳能力的理论研究88
8.0引言88
8.1风电功率和负荷功率89
8.1.1风电功率和负荷功率分布情况89
8.1.2风电功率与负荷功率分布场景枚举90
8.2合理弃风91
8.3算例分析93
8.4结论95
参考文献96
第9章利用需求响应提高大电网的风电消纳能力98
9.0引言98
9.1负荷需求响应99
9.2理论分析100
9.3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103
9.4算例104
9.5结论107
参考文献108
第10章计及大容量燃煤机组深度调峰和可中断负荷的风电场优化
调度模型109
10.0引言109
10.1风电厂优化调度的手段110
10.1.1深度调峰110
10.2.2可中断负荷111
10.2优化模型112
10.2.1优化目标112
10.2.2约束条件113
10.3模型求解113
10.4算例115
10.5总结118
参考文献118
第11章基于非线性方法抑制特高压联络线功率波动的控制策略仿120
11.0引言120
11.1现有AGC控制策略及其不足121
11.2网调机组与省调机组的协调122
11.3仿真算例及分析125
11.4结论127
参考文献128
第12章计及风力发电的配电网电压稳定性评估框架研究129
12.0引言129
12.1指标的选取130
12.2电压稳定性131
12.2.1风电场并网时的稳定性评估131
12.2.2风电场离网时的稳定性评估132
12.2.3风电场间歇输出时的稳定性评估132
12.3配电网架构安全性133
12.4用户设备工作可靠性134
12.5配电网综合评估指标134
12.6算例分析136
12.7结论138
参考文献138
第13章利用内点法优化三相不平衡分布式电网的理论算法研究140
13.0引沿140
13.1OPENDSS简介141
13.2内点法简介142
13.3利用内点法实现三相不平衡分布式电网的潮流优化模型143
13.4仿真分析144
13.4.1参数描述144
13.4.2控制策略145
13.4.3优化结果146
参考文献148
第14章总结与展望184
|
內容試閱:
|
序 言
电气化是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电力作为基础能源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电网是维系电力供需的纽带,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民生活维持正常秩序的重要保障,电网安全亦关系国家安全。我国电力建设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和大规模间歇式电源接入的大区域电网互联。大区域互联电网具有空间上广域、数学上超大规模、商业运行电压等级最高等特点,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最新研究指出,电力系统大停电在统计上呈现一种自组织临界的特性,其分布满足幂律分布,这表明即使对强壮系统,仍然存在发生大停电的风险和可能性。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电力工业的难题和关注焦点,加强电网安全防御和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电力系统运行风险,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智能电网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智能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将进一步整合系统中各种实时生产和运营信息,拓展对电网全景信息获取能力,具有坚强、可靠、通畅的实体电网架构和信息交互平台,从而实现电网自适应调整及自愈控制。本书根据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编写了这本与智能电网安全稳定技术密切相关的著作,共有14章。第1章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第2章介绍一种相量测量单元(PMU)的优化配置方法;第3章介绍电网关键线路辨识方法;第4章介绍以PMU为基础的暂态稳定控制预测方法;第5章以发电机功角为对象的暂态稳定自愈控制方法;第6章介绍配电网的自愈控制方法;第7章介绍大电网失步解列断面捕捉方法;第8章至第9章针对我国大面积弃风现象,提出了提高风电消纳能力的分析方法;第10章进一步结合我国弃风弃光问题,提出了深度调峰模型;第11章提出了特高压联络线的功率波动抑制方法;第12章至第13章配电网运行的电压稳定及三相不平衡优化方法;第14章为总结与展望。
本书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7072)的支持,借鉴国内外在电网自愈控制方面现有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作者在智能电网安全分析评价领域的大量工作积累,针对智能电网安全稳定预测及自愈调控等方面进行阐述。尽管相关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还相当初浅,希望得到国内国际同行批评指正,以期有机会改进。
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刘新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