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历史往往因为一种偶然、一种不经意而发生巨大变数,改弦更张。其实,人世间的是与非往往仅一步之差,正和反的界限也只在咫尺之间。文人赏玩玉石,不只是感性地玩物,更多的则是在品悟禅语理性,蓄养浩然之气。
两汉风云、魏晋诡谲、唐人诗骨、宋元意境,历史的旷达与渺远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寻。
|
內容簡介: |
作者凭借山水的灵气,加之自己散漫的性子和对历史人物产生的浓厚兴致,用独特的视角凭吊古人、致敬先贤。频频向岁月深处伸出触须 ,去窥探、谛听、感受古人的作为、心性和境界。因而常常心会神驰,久品不厌。本书也集结了作者平视所见,把一些疑虑加以辨析的诠释,将自己的所思所悟以漫谈的形式呈现出来,与君共赏。
|
關於作者: |
金道赋,一九五一年出生,安徽马鞍山人。一九六八年去皖南山区插队,一九七〇年返城进厂,在国有大企业先后从事生产、文书和宣传等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始,业余创作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其中部分在报刊发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日蚀》。后来,由鉴赏古典文学作品引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遂而探赜索隐,钩沉致远,情不能却。
|
目錄:
|
目录
千年梦境桃花源
昭 君 怨
长门宫怨伺欲壑
忍望西晋王朝
解识和界观王莽
曹氏风流与魏祚兴倾
北宋大纠葛漫思
认识逸民
文人与玩物采真
虎溪三笑的滋味
湮没的不朽
人文盛唐
中国文人
仰望欧阳修
柳宗元的生命价值
背时的范仲淹
老庄意念浸润的苏轼
李白的悲哀
磨难造就杜少陵
走向学者风貌的曾巩
一代宗师韩文公
拗相公王安石
陆放翁的万里心
|
內容試閱:
|
自序
由于种种原因,我上学较晚,而且在校时间也不长,但却执拗得很,偏有嗜书的毛病。十五六岁的时候恰逢文化革命,学既上不成,书籍亦渐渐成了稀罕物,可自己总是灵敏着嗅觉到处去搜淘。一次,偶然间窥见市工人文化宫库房里封存着满满一屋图书,垂涎不已,想入非非。孰料未等想出法子,这屋图书竟被造反派与保皇派某晚一场武斗糟蹋,毁弃殆尽。事后听目击者讲述当时各种书籍抛掷满地、一片狼藉场景,好不懊悔!如果当晚知道,无论怎样也要冒险去捡一麻袋回来慢慢消受的。
不过,虽然那时书很匮乏,我却总能寻到一些读物,聊解精神上的饥渴。只是没得选择,全然是找到什么看什么。之中既有经过严格审查筛选的历史、哲学等普及书籍,也有天文、地理类所谓自学教材及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丛书。当然,更多的还是革命导师们政治、经济和社会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但不管哪类,我都会抱着如饥似渴一番。
遗憾的是,就我的解读能力和悟性(尤其彼时)常常很难啃懂那些砖块般的经典。譬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曾耗损了我多少脑细胞,最终还是望其兴叹。有的书尽管细细读完,可也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像《易经》、玄学、黑格尔、康德等。因此,渐渐的兴趣与热情主要集中于文学。时而因当时对一些古人古事的汹汹批判也翻翻历史,泛泛地知道些周公吐哺、竹林七贤、韩愈辟佛、王荆公改革等遥远人物零碎逸事。好在此后不久,中国逐步开放,书籍渐趋丰富,有了挑选的余地。这时,我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流连、徜徉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里。有时读到一些意蕴幽深辽远、情境旷达美妙的作品,比如很多唐诗宋词元曲,还忍不住抄录下来细细品咂,且由此慢慢形成习惯。当然,对于这些作品中的意蕴况味,自己当时只是隐约有所感觉,还并不能完全体悟心会,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诚然如此,我的内心情感还是让这些养分滋补得日渐丰腴、灵醒,不由常用完美、理想的眼光观照现实,发现距离,以至萌生出反映它们与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自此,遂试着投入文学创作之中,并且不久居然隔三岔五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文。于是,这更煽旺我动笔的热情。
那时,我住在城市的边缘,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城乡结合部。两室一厅的居所与周边宁静的环境使我感到很惬意,工作之余基本都沉浸于书籍和自由想象中,根本不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感到自己的一统小楼最美妙。因此,时常被人视为孤僻、另类、不合群。
只是,这种惬意和美妙没有持续多久,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城市边缘的幽静虽然很适我意,却没有好的学校。因而,只好用所住的宽敞房子换了市中心地带、现今称为学区里筒子楼一间十八平方米的蜗居。以至那段时期因拥挤和被闹市喧哗、嘈杂侵袭、骚扰的我,对城市边缘故居刻骨地怀念,无时不期望有置放一张书桌的单间小屋。而就在这时,或许因为一些诗文见诸报刊的影响,也或许是缘于质朴,我竟受到领导错爱,被调入一家单位机关工作。
开始,自己还挺高兴,以为从此有了一处安静读书写字的地方,正好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可是,时间不长我渐渐发觉,实际并非自己想象。机关中那些刻板的形式、日常大量意义不大的琐务和人员之间相互猜忌、无聊纠葛的人文环境,冲击、搅扰得人不胜烦恼,自己原本所有的那一种恬淡心境、悠然情致被挤对、磨蚀得不见踪影,令我十分郁闷。这时,我反躬自省并悟觉,这实是内心自由因子在反抗,表明自己心性散漫率真,非廊庙之器。由是,遂自请下调到基层工作,以期寻回既往那一种清静怡然心境,回归昔日一统小楼。
所幸,调换工作不久,很快分到一套两室一厅新居,使我摆脱了筒子楼的嘈杂,解除了蜗居的极度憋屈、压抑。只是,新房虽然较之前宽敞很多,但仍处于纷繁喧闹之地,仍难让人心静,加上此前的经历,心思已然浮泛飘忽,还是回不到往日那种情境。而就在这一灵魂漂泊不定状态中百无聊赖地混了几年,忽然国家推行房改实施商品房政策。于是,遂节衣缩食、东挪西凑,在不高、名为花果山的新建小区选购了一套房屋,有了一间梦寐以求的书斋。
之所以在此选购住房,当然是因为这里离开了闹市,相对僻静。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慕花果山之名(虽然它并不是吴承恩书中所说的山,仅仅同名),它总让人想到自由自在、率性不羁的孙大圣,契合、对应自己散淡心性,潜具勉励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功能。
殊不知,迁入新居未等沉下心来,社会出现野外自助旅游热,常有朋友来鼓动结伴野游,免不得有一次心思被忽悠的躁动起来。然而,我本是一个很传统的人,难逾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虽曾一时发热轻狂应承一同出游,但到临行因顾虑家中年迈母亲又迈不开腿,以致失信违约,使人扫兴,落下我心怀歉疚,独自遗憾。
于是,怏怏之余遂重与书为伴。并且居然渐入佳境,体味到久违的恬适情致,令长时期飘忽游荡、无所依归,已呈荒漠枯萎的灵魂重获安顿,承受知识的滋养润泽。
只是,自小受教,拥有文以载道理念的我,对其时正流于滥情媚俗、乏有质地思想的小说渐失热情,而因重新品读、审思过去抄录的那些未能很好感悟消化的古典诗词曲赋而爱屋及乌,转对历史人文故事生发出浓厚的兴致。于是,遂频频向岁月深处伸出触须 ,去窥探、去谛听、去感受、去辨别古人的作为、心性和境界。自此,被两汉风云魏晋诡谲、唐人诗骨宋元意境紧紧扣住了心弦,不知不觉间随着之中人物的爱恨忧怨而爱恨忧怨、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乃至这种由对历史多情而增重的人生负载,逐步使我脱去稚嫩、浮泛与轻薄,舍去了此前囿于偏见和狭隘认知对历史人事的睥睨心态,变得沧桑而凝重,甚而时常感到憋闷、窒息,不得不几次搁下史乘古卷,回到现实中来喘一口气。
可每每这时,已然烙下历史旷远意境、深厚蕴涵的心再没法面对当下的浅俗与庸碌,觉着现世充斥太多功利、粗鄙、无聊,使人索然无趣。两相比较,分尝史上文人哲士、英杰贤达们磨难人生况味诚然使人心情苦涩、沉重,但他们心迹、品性、境界中的深邃意蕴晶旷高妙、悠远绵长,则让人久品无厌,最为撩心,感到人生唯在探究这些和进入这一层面方具意义。尤其对他们虽奉诏而有时天子呼来不上船、才情旷世却一生宦游天下中彰显的那一种真率执拗心性颇感亲切,不禁会心神驰,攀为异世同类。进而认知,虽相隔千年万里,纯粹文人之间是脉息相通的。因为他们有着同一的基质:人格独立,服从内心。虽然知晓性格决定命运,但还是固守纯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乐章集鹤冲天》)。
而与此同时,以自己所有的人生体悟,加上历史人文学识的对应参照,亦使我在观古人时少了些神圣、仰看,多了些亲切、平视;看历史事件时对之前认知少了些笃信,多了些疑虑。进而,忍不住用笔把自己的这些平视所见,把对一些疑虑加以辨析的诠释,把自己的认知、情感、冲击与背违既往观念的思维逐一记述下来,以至锱铢积攒,形成了这本集子。
本来,在记述这些之初,想借助居所旁花果山的率性灵气,依自己的散漫,使之嬉皮、轻松,有点调侃味。哪知,为了记述得准确、贴切,常常在下笔时逐一推敲、斟酌,终因笔力不逮,把不住,于字里行间流露着杞人忧情,结果恐难让人轻松、愉悦。
金道赋
2016.8
千年梦境桃花源
1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踏莎行》的开头几句。其中,桃源乃为桃花源的缩写。而桃花源名声的鹊起与远播则得益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那篇名记。这种文士因赋予景物以思想灵性显名,景物由承载人文精神增重,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情景,在中国历史上源源呈现,一直不曾中断,乃至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润泽千秋后人,实是一道悖意充盈的哲思奇观。如武汉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八百里洞庭湖滨的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黄冈的赤鼻矶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等,莫不是相互借助提携、渗洇浸润,有机姻结为景表文里、密不可分的代代凭吊、追思胜境?
那么,陶渊明记述的桃花源在何处?抑或其原型取自哪里呢?关于这一点,本来,缘因该记中所写武陵渔人和作者远祖系武陵傒族蛮人,往日我一直以为就是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从未有过丝毫怀疑。孰知,后来偶然读到的一些书籍文字,却令我大感惊诧有人推言陶公记的是地处皖南深山腹地的黟县地方,也有的说其原型在北方弘农、上洛一带,为当时坞壁生活的写照。尤其是李奇瑞先生更断然肯定,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为其家乡附近、庐山脚下的康王谷因为康王谷亦称桃花源,不但楚怀王之子康王熊绎曾因秦乱避难谷中,而且康王谷的自然环境与陶氏所描述的桃花源极其相似《桃花源记》活脱便是庐山康王谷导游图了形似一至于斯,我们完全可以认定康王谷正是桃花源的地理原型。(李奇瑞《何处桃花源?》)等等。
至此,不由人不困惑。进而,心神游移,不自觉地丢弃了原本固有的清晰认定,陷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
不过还好,这种迷茫的时间并不长。少顷,笔者遂警悟到这是因只注意、拘泥于别人关于自然地理原型的叙说,忽视了另一面而跌入了一个误区。其实,《桃花源记》中呈现的不只是可由一些地方对照、疑似的自然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种社会环境,即小国寡民生活的怡然状态与图景。倘若我们仅纠葛于地理环境而穷论其原型所属,那么,天下无处不芳草,偌大中华酷如陶公所述桃花源的何止一处两处?要那样,岂不让唯利是图、纷拿古代文人作招牌致富的当下各地争执不下!故而,桃花源的地理原型取自哪里,显然已并不重要,实际倒是自秦以降,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相命肆农耕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谐的怡然自乐的社会生活恐已少有,甚至绝迹难觅而让人缱绻不已。
认识到这点,我旋即品咂出当年少游在郴州驿馆那一阵喟叹中的苦涩味道,且更恍然明白,他桃源望断无寻处所望断难寻的原来更主要的还是陶公描述的那样一种社会生活美景!
我们不能说北宋的这位淮海居士对七百年前的陶潜有幽怨之情,但却不可否认秦观《踏莎行》与陶潜《桃花源记》之间的渊源关系。诚如其他隔代无缘谋面的文人间援引诗文辞赋所释理念讯息传承个人理想、交融情感思想,他们两人亦因作品心有感应,拥有了一个共愿。这个共愿和两颗心灵感应的焦点当然就是桃花源自然环境里的怡然自乐生活。只是,在这里,少游因心理准备不足,在遭受仕途阻扼时内心产生迷幻,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竟水中捞月、镜里摘花地到现实中去寻找陶公的臆想之境,以致久觅不得,陷入深深的迷茫。所以,表面看秦观之迷茫和陶潜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宋人的失望也不应让晋人埋单,可实难排除其虚拟之桃花源对秦氏的迷幻有极深长的影响因素。而且非特秦观,综观一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有多少文人士大夫不是痴迷陶公杜撰的这一胜境而苦苦寻求不得的呢?
由此,我遂生好奇,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印象中洒脱、飘逸的田园诗人于晚年擎笔横空写出这篇否决一切专制王朝,满是超世逾空瑰丽民生胜景、令世代国人魂牵梦萦、魅力隽永不褪的《桃花源记》的?
2
不是别的,正是陶公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当时社会弥漫着的浓重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和他晚年因极度穷困勾起其对秦前三代生活的向往,使他意识转换质升,产生深刻的社会批判良知,绘制了人类理想生态蓝图。
关于此,我们循着陶渊明的人生旅程,细细探视他不同时期、境况里的情感波流,便逐一可知。
了解其生平的人都知道,原本,如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士大夫一样,陶渊明亦心仪仕途,并于东晋太元十八年欣然投身官场。这既是因为家贫,从物质生活考虑,找一个以禄代耕的铁饭碗。同时也由于自幼饱受六经熏浸,怀有一名儒生谋求清明盛世的志向抱负,希冀自己一生有一番不凡作为。潜入事发当时和渊明内心,我们可立感他那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浩荡胸怀,好不雄心勃发、满腔热忱!
可是,自二十九岁步入仕途,所见所闻却大出他所望:官场晦暗恶浊、权势恃强凌弱、同僚倾轧争宠。特别是司马朝廷推崇门阀望族,他一个不受等级森严的中原王朝待见的少数民族文人、破落世家子弟,不仅政治前程难以拓展,无有实施一腔志怀抱负可能,甚且还须时时察言观色、摧眉事贵来保住职差俸禄,这莫不让他与他人扦格难合继而心情萎沮、困厄惆怅。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此境此时,稍加注目,人们遂清晰得见,陶渊明先前那一番蓬蓬勃勃憧憬、热忱正逐渐稀释、涣散与消融,代之的是这段时期内心慢慢蒙上了沉郁、苦闷灰暗色调。
不过,虽然落于这一境况,他因骨子里秉承中国文人清纯、正直传统和原儒道德基因,既不愿堕落,也不甘沉沦,乃孤高自守,以坚挺的志向、独立的人格在庞大而腐恶、颟顸的官僚体系中艰难支撑挣扎,孜孜寻觅求索着,以期得缘济世。十余年里,他先后充任过江州祭酒、刺史幕僚和建威参军等吏职。可是,尽管他几度易差,在昏暗现实面前,每次重新点燃的期许却又总是沦落为失望。于是,这一次次希冀的破灭犹似粗粝风沙剥蚀着他的意志,终使他心灰意冷,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忧闷、踟蹰、徘徊。诚如其诗所云:荏苒岁月颓,此心已稍去。这时的陶渊明正处于极度彷徨与内心咔咔痛苦裂变之中。
当然,虽此心已稍去但究竟还未去。我们凝视这一阶段的陶渊明,马上发现他失望但未绝望,心灰并没心死。随后,于四十一岁又应命做了彭泽县令。可以理解,有着自由、孤高自然质性的他,为什么在经受屡次失意折磨、极度踌躇忧煎后还要出任这个官阶只是七品的县令,盖因其是一地主官,同先前所任职差不同,他尚思忖据此而能有一番作为。
然而,自嬴政统一六国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科层结构政体、逐级严控据为一姓所有的天下和西汉刘彻以儒表法里混杂理念强行统治人的思想、固化家天下与君父意识起,中国古代的所有官吏就皆已成服从、服务君主的家政公司员工、谋求成为卫护皇室私利庞大专制政体这架机器中的部件,但皇室岂能允许一个小小县令神离这架机器主旨,端着东家饭碗替庶民百姓与主家争利?实际用传统政治伦理道德理念来观照、改变现实,即在大一统家天下专制天地里谋求众生自食其力、不受侵占奴役、自由生活的济世志怀根本无践行可能,因此,时日不长,在感受无望后他遂渐趋心槁。另一方面也是官场的恶俗风习作派始终让他窒息难忍,完全失气,以致出任彭泽县令不久他终于完全醒悟如历史上很多文坛正直宗师,醒悟于原本热忱与希冀彻底破灭之后,醒悟于内心诸般痛苦挣扎煎熬转而趋于寂寥,醒悟于思想精神涅槃之际。尤幸,醒悟于精力充沛尚大可作为的四十一岁壮美年华。由此,他遂不再心为形役,不再隐忍憋屈,敞开心扉慨然释放出囚禁太久的豪情,写下那篇流传千古、满是率真气性的《归去来兮辞》,弃职归隐,走向了人生的拐点,由志怀救赎众生转为躬耕自资、怡然自得、洁身自好的生活。
彼时,陶渊明那抑制不住地决绝脱却官场这一迷途,以返归乡里的无比轻松畅快心境匆忙打点行装,对一种自斟怡颜、舒啸赋诗美好生活、快意人生和新的价值坐标的憧憬、急切期待的一一情形,力透遥遥时空,清晰突兀地呈现到我们面前,足让人怦然感受到一个中华道德文化所推崇的出污泥而不染清纯文人的天真本质: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壶觞以自酎,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一由尽吐为官胸中所积块垒到对今后满是浪漫主义遐想的内心活动,既再度充分彰显出他十分单纯的书生气质,也表明了他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认识正处于一种朦胧的、不自觉的承前启后的转型之中。
对于陶渊明仕途数次易职乃至最后弃官归隐的看法,人们往往感觉多是由于其恣性、超旷和不拘的性格。其实,缘由并不止这些,在洒脱、飘逸表象下分明还有着诸多无奈。如赤子公心对统治者家天下意志专制的无奈,人的自由因子对权势强蛮的无奈,纯正理性对污浊悖逆场域现实的无奈。且正是主要因这诸般无奈,高士陶渊明原本天性所喜的道家的不争、循依自然、逍遥退隐思想成分遂膨胀、激荡起来,致使他恕不伺候,拒绝了做犬儒文官,由庙堂而至江湖,毅然返归田园山水,成为一名游离政治与世事的典型中国文人,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避离现实的味道。
那么,陶渊明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无比激动、急切期待心情所返归的田园境域能让他怎样呢?
确实,经历了仕途的痛苦忧煎、挣扎彷徨,一朝摆脱厌恶的官场回归恬静乡梓,这让他如鱼得水,意惬神合,在此后二十年间没有羁縻的岁月里物我两冥,如闲云,如野鹤,把满腹情思投注到了田园、山水之中,耕植耘收农事之暇,源于内心受文化思想浸润所拥有的高贵,自主开发生命的底蕴,或歌咏惬意悠然归田生活,或吟诵乡野山川秀美景致,或同田夫、友人饮酒唱和,畅抒友情与以已然旷然的胸怀创作出大量拥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意深旨远、横亘千古的陶体艺术风格的诗文辞赋,凸显出了他人生的极致绚丽色彩。虽然其间又有诏征著作郎,江州刺史檀道济也曾劝其重返仕途,但私谥靖节的陶渊明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诗九》),究不为所动,岿然素心淡定,遨游于天籁般艺术世界,乃至建树卓越丰伟,成田园诗歌开拓与集大成者、中国文学里程碑人物。
可是,充沛丰美的精神难解物质的短缺困厄,诚天籁大音亦无法把人剥离生存尘世。掀开一千六百余年厚厚岁月尘封,我们旋即瞅见,就在归隐乡里的陶渊明躬耕吟咏、怡然自悦的时期里,物质生活却极度拮据穷困,仅每天所必需的衣食都匮乏难继,不得不时常过着寒馁常糟糠的窘迫日子,甚且靠借贷、朋友周济与出外乞讨来维系。比如,其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饥来驱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这些诗句就是他当时窘境的一一真实记录。
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者,陶渊明对物质本不多求,是甘于安贫守贱的,唯想通过躬耕自资能维持一种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衣,粗絺以应阳的温饱安宁日子即可。岂料,现实很让他憋气,连这一点期望也没法达到:自己和乡里田夫们每年辛勤劳作,从自然灾害肆虐下夺得的不多收成往往很大一部分被赋税吞剥。此外,宁静乡里还难免遭受战祸荼毒戕害因而,原已淡泊素心的陶渊明此时想着这些,又忍不住对昏暗不公的世道露出金刚怒目之容,愤然握笔直抒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饮酒羲农去我久》)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咏荆轲》)这样有关政治的感慨。并且被迫重新正视现实,沉入对归田生活的检视与人类理想社会的探寻思索之中。
于是我们随之看到,这位中国田园大诗人晚年思想再起波澜,深切意识到,强秦以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归梓里亦不例外,芸芸众生、万物皆为等同大盗的君主囊中私产,难逃奴役与搜刮盘剥,而异常痛苦、忧患。
但是,由于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和怯于强权专制黑暗政治压迫,陶渊明尽管洞悉浊世根因,时时愤懑、忧虑,却未能像他《读山海经》诗第十首所写的那样,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始终不没济世之志,投身现实政治,而是趋于向往、沉湎上古时期,即秦前三代那种日作夜宿、不愁衣食、没有欺压掠剥、炊烟袅袅、充满温情、依靠伦理道德维系的小共同体形态的宗亲社会,以致画饼充饥,写出充满浪漫色彩的绝世奇文《桃花源记》,为人们勾勒了一幅远离现实、悬浮世外的悠然自得生活图景。
3
应该说,陶公的这一奇思妙想,是道家齐物逍遥自在主张和原儒宣示、倡导的三代伦理道德秩序思想融合的产物,是他心目中的人类理想社会。若按庸俗进化论和今时流行观点看,其释放的似乎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没有什么积极进取精神,不足以发扬倡导。
然而,历史偏充满悖意,很多事情的发展常不依人的推想。比如,我们极目延观发觉,陶靖节的这篇奇文此后竟成萦绕中国千秋累世失意文人心头的一首醉人安魂曲、一个永不消解的心结而一直引发着共鸣,纷求归依其境。
其中,唐代诗人常建在他的《宿王昌龄隐居》中就欣然表示: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草书巨子张旭急切寻问渔父: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俟后至宋,如我前面所说的秦观,其当年在郴州驿馆一番深切恓惶、迷茫后明确表示:郴江幸自绕郴山,为何流下潇湘去?结果,惹得苏轼对之绝爱不已,少游死后,他书此二句于扇面永铭不忘。而再往下看,更有元朝散曲大家白朴作同《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呼应效应的双调《沉醉东风渔父》曲道: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朝朝代代,不知有多少文人夫子承袭了这一思想!
浏览至此,或许人们会心生困惑:为什么中国一直有那么多士子儒生孜孜不忘陶潜杜撰的虚无缥缈、悬浮世外的桃源和常怀归隐念头?关于此,认真探究他们这一心境、欲念时的人生态势旋即发现,这多是由所处境况决定,即基本是在遭贬或人生失意(处于顺境、得意时则无有此念)之时产生,是他们的公心、天性遭到强权阻扼,无奈转向退却、规避俗世的精神寄慰,是原有信念坍塌,价值坐标与人生依恋的重择。这种寄慰与重择反映了中国士大夫们面对强权普遍不甘丢弃道德良知、失去自由,但又乏力、畏怯抗争的仁弱本质、矛盾复杂心性。而循踪追溯,这种仁弱本质、矛盾复杂心性又莫不是同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深厚密切、源远流长的渊源关系,由儒、法、道、墨等家教义理念掺杂浸润所致,是各家学说思想纠葛博弈、兼蓄整合和此消彼长的轮番表现。
如士子们投身仕途之初,无不以熟读六经之饱满底气,胸怀济世安邦大志,积极进取,恣性逞意。而碰壁受挫、陷落险阻困局,则迷茫畏怯、心灰意冷,往往生出退隐之念,寻找桃花源那样的境域去耕田自资,到自然中去吟诗作文、逍遥自乐。再如太平年间,政治相对清明时期,文人纷趋宦海竞相从政,着意国事。可逢世道不靖、社会动荡不宁,又多选择遁居山林不问政治,著书立说独善其身,寻求闲云野鹤生活。
而观察他们这种心性、立身处世态度与行为的演化嬗变过程,能非常清楚感知到中国文人思想领域依次分别为儒、墨、法、道各家不同理念所轮流占据、统治的景况。
比如,陶渊明当初迈向仕途时,胸怀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非同寻常的抱负,向人充分表露了他满脑子皆是儒、法两家仁政治国安民和恣性奋发争强的意识。后来在动荡无道社会现实前碰壁和遭遇恶俗官场的不适后,慢慢畏难、犹豫、退却,接纳道家逍遥自在意念,以致在其所处时代大背景作用下,逐步舍弃了欲行仁政德治、济世安民的儒者期望,让老庄的处世哲学作了主宰,最终归隐田园,脱离政治远离尘世,表现了浓厚的人生齐物和于国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色彩。
再如生活于被后世称为盛唐一朝的文人们,我们细细打量发现,又有孟浩然、王维、韦应物和李欣、陈章甫等一大批人的人生观于中途发生转换,由求仕从政转向悠然退隐,乃至心有别倚地隐出各自文采风流,均清楚显示了儒家思想在他们头脑中的沉沦,道家齐物处世观的升涨。
而尤使人瞩目的是,连宋代王安石这样位极人臣的宰辅人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仰承的亦是不同的学派思想。如为官前期,他遵循儒家仁政理念,笃诚竭智安民,到执掌国柄推行变革,渐渐接受并推崇法家思想理念,废弃先儒注释,袭用秦商鞅等人做法,图谋富国强兵、称雄天下的专制王朝。及至后来落职退养、逞强意志逐渐消弭,又倾向李耳的处世态度。像他所作的题为《千秋岁引》一词里就明确流露了对逍遥自在人生的向往: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事情梳理观察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中国士大夫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信条怎么多不专一稳固,发生嬗变更易呢?其实,除了我们看出的人生境况变化因素,这同各家学派思想内涵亦密切相关。本质上,不同的学派思想意念代表的是一个人不同境况的智识、理想,体现了与之相应境况时的最高心愿,故而受到其笃信与推崇。但若他的境况改变,其智识、心愿也是随之改变的,这样,原来所笃信、推崇的思想观念便与其不相适应了。这时,为求达新境况拥有之理想,他势所当然地要改奉契合、对应的思想理念,以资依据、指导。故而,中国历史上遂有了士大夫们人生境况发生改变,其政治观念与人生信条也相应变更,即不同境况信奉不同学派思想的普相。
而既是如此之情形,接下来我们则不能不好好认知不同学派思想吸引人和让人可享的各自核心价值,了解它们的产生、博弈、遭际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