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标安,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和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成员。多年来从事创新与创业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际重点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多项,在国际SSCI期刊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国内权威期刊《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论文20余篇。
在过去的20年,有关创业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在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层次方面发生着较大的变革。创业研究在国际管理学领域的几个顶级杂志上所刊发的文献数量上也占据着一定的比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管理学会于2007年针对战略创业领域创办了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近年来创业领域公认的两本权威杂志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ET&P)和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BV)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也在较大程度上表明了创业研究在整个管理学领域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然而,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是,现有的创业研究过于关注成熟经济,如创业领域著名学者Bruton、Ahlstrom和Obloj等人在2008年便指出现有的创业研究更多地被北美和欧洲所关注,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的研究非常匮乏。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最典型代表,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能够强势增长。但国际上对于中国创业研究显然关注不足,中国情境下的某些创业问题往往与成熟经济存在差异性,有时难以用现有成熟的理论加以解释。本研究立足于现有创业领域的最前沿研究问题创业学习,基于创业学习理论研究不足,提出从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三个方面来剖析创业学习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转型经济为背景,深入揭示不同类型的创业网络对创业学习过程的影响,分析三种创业学习方式在创业网络与创业知识间的中介作用,弥补了现有相关理论不足,创新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剖析创业学习的内涵,将创业学习分为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三种类型,并基于中国新企业开发出这三种创业学习方式的量表。创业学习是创业领域研究的最前沿问题,也是从动态视角研究新企业创建过程的全新的创业研究方向。然而,创业学习的相关研究处于概念分析阶段,以概念研究为主,还包含少量的案例研究。学者们对于创业学习的内涵,维度等尚未形成共识。由于创业学习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也使得相关的测量问题始终困扰着学者,故无法进行深入验证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将创业学习加以分类,将其分为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三种不同的类型,深入探讨三者的内涵、联系与区别。最为重要的是,本研究基于中国新企业样本,开发出这三种不同类型创业学习方式的测量量表,填补了创业学习研究过程中缺乏相关测量体系的空白,为今后学者从实证角度深入研究创业学习奠定了基础。(2)基于创业学习理论研究不足,构建创业学习过程模型,揭示学习方式对创业知识的作用机理,分析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对创业知识的不同影响。国内外对于创业学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何为创业学习本身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更不用说对于创业学习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这种广泛的争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创业学习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化。特别是,创业学习本身属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在创业学习过程模型构建方面,来自心理学领域和经济管理学领域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分歧,如何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加以综合是创业学习研究后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研究借鉴心理学的经验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结合创业实践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特征,提出创业学习是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三种不同学习方式创造创业知识的过程,将已有的创业学习过程模型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综合,弥补了创业学习过程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为今后国内外学者正确地理解创业学习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3)基于中国情境,构建创业网络对创业学习过程的影响模型,分析个体关系、商业关系和政治关系对不同类型创业学习方式(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影响,并探讨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在创业网络与创业知识间的中介效应。创业学习本身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才能发生。因此,创业者所拥有的外部关系网络对于创业者进行创业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却忽略了创业者的各种关系网络(即创业网络)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特别地,在中国情境下,受独特的转型经济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创业网络存在独特性,如在创业过程中强调利用个体关系、重视建立政治关系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创业网络,包括个体关系、商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如何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学习过程的,其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存在何种影响尚需要理论加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深入剖析了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创业环境,结合中国关系文化特征,提出将创业网络分为个体关系、商业关系和政治关系,构建创业网络对创业学习过程的影响模型,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创业网络对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的不同作用,并探讨了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在创业网络与创业知识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在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博士生指导教师蔡莉教授的悉心指导,从研究选题、理论框架的论证、结构安排等方面,蔡莉教授都给予了大量的建议,让本研究能更为深入地探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一些创业行为规律,在此对蔡莉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本研究理论综述的部分文献搜集工作得到了吉林大学创业研究中心成员汤淑琴博士(现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陈彪博士(现为郑州大学讲师)等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企业创建过程中创业网络对创业学习的作用机理研究(编号:71172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研究的部分成果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业者特质对机会驱动型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编号:71402064)、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及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基地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