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290.0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NT$
345.0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NT$
295.0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750.0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NT$
225.0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編輯推薦: |
◎在治疗疾病的道路上,我们曾经走过哪些弯路?
常常听人抱怨,看病有多难。其实很多人被看病感受冲淡了对疾病本身的关注,怕麻烦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治愈的良机,而麻烦是可以通过优化就医步骤来减少甚至避免的,好的疗效也是可以通过积极甄别和有效沟通来促成的。观念和方法对了,路就顺了。
◎在外打拼的我们,如何远程关注家乡父母的身体健康?
中国老人看病有三大难: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有时候看病的过程比病魔本身更加折磨人。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可是也许没有一个女儿,像作者这样带妈妈看病。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和细心,哪怕远隔千里,作者用不到1年的时间治好了母亲身患20年的疾病,真正让自己对于父母的孝心落到了实处。
◎这本书能带你什么?
我们每个人去阅读和学习,是为了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看到更大的世界,学习到更多的方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照顾我们的家人。
30个关键环节步步打通从预约到挂号,从初诊到复诊,从检查到麻醉,从住院到出院,中国式看病细致梳理,就诊全流程完整呈现,让你一本在手,顺畅就医。
54个就诊住院全流程窍门详解都说看病难,预约抢不到,挂号也无
|
內容簡介: |
《不就是看个病吗》一书作者以初入医院的菜鸟住院医师和患者女儿的身份,从医生和患者两个不同角度带领读者体会了预约、挂号、首诊、复诊、检查化验、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恢复的就医全过程,其中涉及到医患沟通、医保报销、挂号黄牛、医生红包、医疗费用等患者关心的多个敏感话题。不仅为患者介绍了医患沟通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关键点,成功挂号的必胜攻略,省时省力就诊的小窍门,化验检查、术前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更深入医院内部,将医生的职业秉性、江湖规矩,患者和家属的喜怒哀乐、人生百态,社会的复杂矛盾和利益纠葛进行了全面展示和新鲜挖掘。
这是一位年轻医生眼中的人和事,也是中国社会医患问题的浓缩,能够切实指导身处异地的儿女帮助家乡的年迈父母顺利就医,恢复健康。
|
關於作者: |
赵雅楠,90后,为医而生,北京某三甲医院小大夫,今日头条医语破天机专栏作家。
|
目錄:
|
01预检:哪儿疼挂哪科,再也不用担心挂不准号了
挂号这门技术活儿,抓早动快,精准定位,缺一不可
02分诊:最全面最清晰的医院科室清单来啦
快人一步拼的不是网速,而是常识
03真伪:拆穿骗子医院,六招识破陷阱
医托爬上网,坑你没商量
04挂号:人人都好用的找准对口专家绝招
学会这三招,98%的专家都逃不出你的火眼金睛
05挂号:一举成功,需要这样的挂号方法
如何让一个疲惫的老专家在工作中开心地增加工作量
06初诊:只有大夫们才知道的省钱最优方案
普通门诊开检查单,专家门诊买诊断思路
07号贩子:嘀嘀嘀,你已经被黄牛小雷达扫到啦
黄牛党的那些招儿,你也用得上
08敬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备
老人看病三大难:找不到,挤不动,等不及
09检查:没啥,我们只是需要提前做的工作不一样
请再多憋15分钟,之后整个世界都是你的
10急诊:这个节骨眼儿闹腾,家属你太狠心
每一场医闹,都在吹散生命之火
11医保:省钱大招,缴费前先去问门诊医生或医保办
致那些年因为不懂医保而多花了的冤枉钱
12医患纠纷:误诊VS.医疗事故
即使一流的医院也有20%的误诊率,真正的委屈其实是医术不佳
13病历:挂十几块钱的专家号享受几百元的国际门诊
就诊之前写病史,病因、症状和诊疗过程缺一不可
14过度医疗:从医生的全世界路过
医学素养就像内衣,不能逢人就证明你有,但要有
15问诊:这样聊,惜字如金的大夫也会滔滔不绝
聪明的患者,一次就能问清楚
16江湖:医院科室龙虎榜,痛痛痛,忙忙忙
忙碌之中的荒诞,安全背后的危险,冷漠面孔下的热心肠
17陪诊:爱你千日,给力一时,好家属是这样炼成的
遵循分工协作四定律,三人行男女混搭全程开挂
18检查:是镜 还是穿,有创无创很关键
是不是硬汉,膀胱镜说了算
19化验单:看懂血常规,这点简单技巧够用了
红道跑运输,白道守家门
20黑名单: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不理性维权,受损害最多的还是自己
21复诊:信任,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要想查得清,就要查得全;要想查得全,就得多花钱;不想多花钱,争当傻白甜
22住院:赖床的蝴蝶效应
医药费流向大揭秘!这事儿也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23移植: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没捐肝前,总盼望着孩子能站出来救父亲;等孩子同意了,却又为年轻的生命担心,怎么办
24器官捐赠: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上帝派来了天使
他的温度将在别人的身体里回升,他的心脏将持续在这个世界上跳动
25红包:拒收协议,反成红包提醒神器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手术,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恢复时间
26治愈:概率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红包的功效也许并没有那么强大
27麻醉:疼了能睡,不疼能醒,就是这么任性
酒量好对于麻醉来讲,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28医嘱:治愈系重口味
振动泵肛塞拔管烈焰红唇满满的都是干货
29好大夫:怎么选?分清里子和面子
永远不要从一个人嘴里判定大夫的优劣
30随访:医生的归医生,病人的归病人
换药、停药、减药,都是性命攸关的事
|
內容試閱:
|
聪明的病人
1
从我有记忆开始,老妈就一直被呼吸问题所困扰,当时家里唯一当中医的爷爷已然离世,留下的方子也没有人能看得懂,全家人对老妈的病毫无办法,也没有一个人有这个意识要对疾病查个水落石出。在长辈们的意识里,气喘是因为感冒了,让退休的付大夫开点药,吃吃就好,别老去医院,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能扛则扛。
于是,老妈想各种法儿跟自己较劲,就这么一直将就着
气喘轻的时候,上楼就多歇几次缓缓;烈日炎炎的夏天,连一个常温的水果都不敢吃,所有的东西,都要用热水泡过。二十年间,老妈没有吃过一个常温的水果。
自打我懂事开始,我就特别不喜欢冬天,因为每年冬天,老妈的气短总是进行性加重,冬天给我的印象就是三个枕头外加凌晨四点。
因为气短,老妈需要垫三个枕头半卧位睡觉,将就着睡了三个小时,到凌晨四点还是会憋醒,必须去客厅端坐位呼吸。气憋急的时候,就四五种药片一齐吞下,然后浑身出大汗,烦躁,满肺的哮鸣音
每每这时,我总是恳求老妈去大医院查一查究竟是什么病。
老妈却格外烦躁,一句话也不说,说也只是蹦单字儿,其余的力气全用来喘气了。
那时的我,觉得老妈特别特别固执,爱逞强,什么都自己扛,不听劝告,所以,我对老妈是既爱又恨,还会时不时地乱想,自己吓自己。
直到初二的一个中午,我像往常一样回家吃午饭,谁知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合上门才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大姨写的纸条:楠楠,你妈现在在医院,不用担心,没什么大碍,中午来我家吃饭。
我当时只觉得心里咯噔一下,顾不上去大姨家吃饭,自作主张先去找了付大夫,透过门缝,能虚晃着看到老妈正在吸氧和输液。在我心里,吸氧都是重病号临危的抢救措施,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涌上心头
付大夫一见我,就开始抱怨:你妈妈太固执了,都全身青紫重度缺氧了,还坚持不吸氧,只让我开药。我看了看虚弱的老妈,真是又爱又恨又无奈。
从那天起,我就知道,光用言辞劝老妈是没用的,我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对于一个仍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来说,证明自己是对的很难。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学医之后
2
儿时的梦想加上多病的老妈,让我很坚定地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纵使曲折也走得饶有兴致。
我喜欢学医,因为它让我不再惊慌;我喜欢学医,因为它让我减少了误解。儿时老妈对我的烦躁,其实是哮喘发作时重要的体征;儿时觉得天啊,她居然吸氧,也只是影视剧看多了而已,吸氧其实是呼吸疾病治疗的常规手段,并不一定代表大难临头。
然而,学医带给我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
小时候家里人总在抱怨:在大医院看病多么多么麻烦,挂号多么多么困难,医院空气多么不好,做了很多的检查,多花了很多的钱,还要赶着大夫上班的点儿反复去医院,一个病能看上一个星期,实在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的结论就是除非拖成大病,否则就在社区医院看或者自己买药吃。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他们眼中的不好大多跟病本身无关,而是跟他们自己的就医感受有关,他们衡量的标准不是看病的效果而是看病的麻烦程度,他们会因麻烦而中途放弃,观念上的没必要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治愈良机。
老妈的经历就是一个教训,从哮喘硬是拖成了重度的慢阻肺,哮喘可逆,慢阻肺气管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我也能理解家人口中的抱怨,也对此给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其实聪明的病人可以这样做:
病要扛有些病可以扛,有些病不能扛,学会区分疾病很重要;
抢号难弄清楚挂号的途径和放号时间,可以更快捷;
挂不准号是因为不会对症入科,缺乏必备的常识,没有目标;
看病难看病也是有窍门的,准备工作没做好,看病就会打折扣;
医生三言两语打发说话简洁是医生的共性,我们要能听懂、会提问;
化验单很复杂复杂的化验单里有结论,基础的化验单里有很多一说就懂的小常识,稍作理解就能明白;
恐惧恐惧来源于未知,对求医问药多了解一点,恐惧就会减少一点;
3
中学时代想要证明的一切,在学医之后结了果。
我对就医的坚持,将老妈的疾病治疗带向了正确方向,困扰她二十年的呼吸困难,也随着近乎一年的积极就诊而销声匿迹了。
因为老妈的缘故,我的身份常常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切换:医院教会我的,是职责和使命;急诊医生和导师教会我的,是医生的专业度和情怀。在医院里,我常常站在医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出了医院,老妈又将我带回了现实。跟随老妈奔波看病,在求医的过程中,我也以一个患者的身份在处理着各种现实问题:起早贪黑抢不到号,犹豫要挂谁的号,就诊资料没带全,被误诊,听信祖传秘方,住院该不该送红包
困难只会比家人说的更多,但最终效果却远超家人的想象。
对此,我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麻烦是可以通过优化就医步骤来避免的,好的疗效也是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和思考来促成的,我们都不要被观念上的困难定格,一味地嫌麻烦有可能到最后更麻烦,在求医问药这件事儿上,方向对了,路就顺了。
我以多年陪老妈看病和在火箭军总医院的临床工作经历为蓝本写下此书,以一个双重身份频繁切换的小我,来叙说医患之间看病那点事儿的大我。愿能帮助千千万万看病难的患者,让大家的就医过程更加顺利。
看病本没有想象中的复杂,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些信息和知识,一些正确的观念和心态。
感谢我生命中命运多喘的老妈,我敬爱的老师、家人以及朋友。
医嘱:治愈系重口味
振动泵肛塞拔管烈焰红唇满满的都是干货
张奶奶已从手术室转回病房,其他正做手术的患者还在进行。导师让我回去下医嘱,叮嘱患者注意
事项。真是太谢谢导师下医嘱的赏赐,可以坐着工作,愉快地和患者聊天。要说小大夫日常的一大乐事
,也许就是千叮咛万嘱咐告诫患者,术后要注意些什么,不能做什么。
从我管辖的1床到13床,每天都要问个遍,每天也都在和患者斗智斗勇。
1床的患者由于对疼痛的忍耐力很低,她的丈夫每天追着问我:大夫,给我妻子用镇痛泵了吗?给
用镇痛泵了吗?
实际上,手术后最常见的疼痛就是切口疼痛。手术后前三天,切口最疼痛,以后就会逐日减轻。而
镇痛泵通常会在手术后三天内使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用镇痛泵镇痛。有的人对阿片类止痛药物
比较敏感,会引起呕吐,甚至咳嗽,引发伤口出血。想想刚缝好的伤口,被你高亢的腹压不断往外挤,
那将是一种怎样可怕的情景?
2床的家属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名叫治骑,生怕我对他爸的病情不重视,于是天天谎报军情。
治骑:大夫,我爸都快烧到40℃了,你快去看看。
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我是拔腿就跑,跑过去一看才38.5℃;第二次治骑又谎报,但我还是放心不下,又过去看看,依旧是38.5℃;第三次治骑发大招了,说烧到了60℃。我想想那应该是消防员该干的事,正常的水银温度计,烧到头才42℃,但我还是跑了过去,无一例外的38.5℃。
我说:治骑,别再锻炼阿姨的奔跑速度了,阿姨反应挺灵敏的。你爸术后才三天,发热是术后的常见症状。一般是由手术后坏死组织的吸收引起的,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体温高于38.5℃,再叫阿姨,到时候再给你爸爸降温。阿姨非常重视你爸爸,你放心好了。
3床的患者,从手术后就一直没排过便,搞得我们都很紧张,生怕肠道没有蠕动,缺血坏死。
我问:大娘,你手术后就一直便秘吗?给你开的开塞露用了吗?
大娘:用了啊,大夫。你下次能不能开好喝一点的药,那药跟眼药水一样,太难喝了。
我:什么?喝了!大娘,那是肛塞的。
大娘:什么是肛塞,我以为你的意思是让我光往嘴里塞。
开塞露其实是普外科或者消化科里很常见的一种促排泄的药物,主要原理就是利用溶液的高渗,保存住肠道里的水,不要让水被肠道吸收进身体。肠道存的水多了,大便就软了;水再多了,就会腹泻,然后一泻千里。所以根据就近原则,开塞露正常的使用方法是从肛门塞入,然后把药水挤进去。
看着大娘几天都没大号的肚子,我目测肠道库存容量很大,于是下了灌肠的医嘱。结果,一灌解恩仇,废液筒里乒乓作响,大娘的库存全盘泻出。作为肝胆外病区的大夫,那叫一个高兴。俗话说有屁有尿,拉了更妙,这是胃肠手术术后患者恢复的一个靶向标。
4床的患者从我一进病房,就嚷嚷着让我给他拔尿管,我估摸着这才刚做完手术没几个小时,他的尿量也不是很多,还是待会儿再拔。
4床男士:大夫,你给我拔了吧,这尿管在我两腿之间当啷着,总觉得对不起我家小弟。
其实,做完腹部手术或者膀胱会阴区的手术患者,术后基本都会留置尿管,怕的就是手术对腹部、会阴区的神经会产生刺激,吓得膀胱不会自己收缩,导致尿液储留,憋炸膀胱,所以要留置尿管进行导尿。不过,一般手术后24小时内不出大碍,就能拔除尿管。如果说尿管带给你的唯一感受,可能就是拔除后尿尿时会疼,毕竟管子伸进尿道会对黏膜有些损伤,不过这都无伤大雅,一般三天左右基本恢复。
5床的患者每天都会跟我讨价还价:大夫,我能不能不插胃管?您什么时候能给我拔管儿?
像这种患者,我一般的态度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讨价还价的再多插几天。
请听医生的话,不要讨价还价。胰腺炎不想上胃管,痔疮不想换药的这种问题,得听大夫的。要说为什么术后会插胃管?只因你的胃口不好,食物不能经口入;或者胃肠压力太高,要通过置管来减压。当然,我也知道插管子的日子很难受,你会恶心痰多,咽部不适,但不用担心,待你康复之日,管子拔除,一切如前。
6床的患者,马上康复,身体已没什么大碍,可就是特别八卦,特别爱问一些医患之间的时下热点,比如,他最喜欢问的就是:现在医生被打,可以还手吗?
像这种问题问出来就很让人生气,你把医生去掉,你被打了,可以还手吗?
急诊大哥,每天100多斤的负重训练,彪的就是荷尔蒙,24K纯爷们儿,一般的地痞流氓来急诊找事儿的,是干不过大哥一身美肌的。
7床是我家乡的刘叔,千叮咛万嘱咐,术后不要去洗澡,小心伤口感染。
可是刘叔就因为难得孩子在,要在孩子面前重新树立起好形象,开始新生,于是三天两头洗洗刷刷。
我说:刘叔,你怎么就那么爱干净呢?伤口感染了吧?
刘叔说:我还用塑料袋罩着了,怎么就进水了呢?
我:你看这伤口感染,都有点发臭了。我要是过三天把伤口打开,你们全都得跑了;我要是过一周再把伤口打开,你们谁也别想跑得了。
像肝胆外或者普外科,是每天都要和血尿粪战斗的科室。这些手术的切口基本上都属于污染切口,有很大的感染概率,要用抗生素来对抗;而一般的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甲状腺等身体内部不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都属于超级干净的Ⅰ类手术切口,基本上都不用抗生素。
像刘叔这种情况,本身就是污染伤口,不发生内源性的感染已经千恩万谢,还上演洗澡、沐浴、香熏一幕,真是想不感染都困难。如果你真的非常想洗澡,记得手术前使劲儿搓,洗干净了。手术后撑他个一周两周,拿出坐月子的勇气,这术后的伤口才能恢复得快。
8床的小朋友刚做完手术,我告诉他一定要去枕平卧,结果小朋友一直抬头看伤口,搞得又是晕,又是吐,这叫我该说什么好呢。
一般的腰麻,麻醉师都会把麻药打到固定位置的脊髓里,脊髓里是液体环境,很容易造成麻药的漂移。
这么说吧,就像是一个浸满水的长管里漂了几根头发,这几根头发就是脊髓的神经,长管就是脊髓,里面的液体就是脑脊液。麻醉师要做的就是把红墨水打到固定高度的管子里,好让红墨水固定漂染这一区域的头发,这就是常见的腰麻。
结果小朋友不断起身,查看伤口,管子不断颠倒混匀,最后有可能整个管子都是淡淡的红,麻药都上浮到了大脑区域,就会出现麻醉后头疼、恶心和呕吐的情况。
所以,大夫说的去枕平卧都是有意义的,就是保持红墨水的固定位置,不让它发生漂移。
9床的患者,每次我去,都是无一例外地静躺、静躺、静躺,直躺到山无棱、天地合,才转身咳两声。
我知道手术累着她了,她浑身无力不想动;也知道切口的疼痛持续存在,她天性胆小又怕疼,但是我每次进门还是会大吼一嗓子:9床,今天运动了吗?
每每这时,小妹妹总会用萌化的眼神告诉我:宝宝心里苦,一动就发憷。
其实,术后如果长期卧床不动,最可怕的后果就是会发生深静脉血栓。就像黄河滚卷着泥沙,在流速快的时候,泥沙很少有机会跟河岸有密切的长期接触,这种情况是好的。可是一旦流速降低,黄河里的泥沙就会卸在河道上,堵住河道。
血管里的血液是一个道理。你多运动,多走动,心脏就会鼓足干劲,肌肉也会力争上游,使劲收缩,血液在血管里就会加速前进,不拖泥带水;如果一直躺着不动,心脏和全身血管的肌肉都处于放松状态,血液前进缺少动力,血液里的凝血因子便会就地卸货,织成血栓。当你想起来该运动了,猛地一动,织成的血栓脱落滑动,就会随遇而安,走到哪儿算哪儿。最恐怖的是,如果血栓卡到了肺上,因为这里河道窄,血管细,只进不出,就会引发非常严重的肺栓塞,从而造成患者的死亡。
10床的女士,闭月羞花,国色天香。每次查房,都看到她在补妆抹粉,十分忙碌。她涂黑的指甲,骗得血氧仪频繁报警;她涂红的双唇,误导医生对贫血的错误估计;她打的那层粉底,掩盖了疾病状态下的肝病面容;只有身材她没法骗,真实的虚弱,大夫都看得见。她这么做,其实是为了隐瞒病情,骗她丈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当大夫的也知道,只不过,现在是在住院不是走红毯,你本来就很美,难道你不知道吗?
血氧仪是夹在手指上,通过灯光闪烁来判断血氧情况,你涂黑的指甲相当于关闭了血氧仪的双眼,让它收不到返回的信号。血氧仪很笨,它其实并不懂夜的黑,所以会频繁报警,扰得我们一夜惊醒好几次,差点神经衰弱;要说红唇,医生一般会通过观察嘴唇的颜色来估计贫血的程度,你的烈焰红唇,让我们相信了你的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数超过全国99%的人。就说最后一条你厚厚的粉底,其实面色发黑是好事儿,它就是正常的肝病面容,不必追赶其他人的白,太白了还是贫血的面容呢,还是自然点好。
当大夫的,每次查房,碰到爱美的小姑娘,都会稍带一句:你本来就很美,不要化妆,别喷香水。
我跟11床及其家属,永远都是为了吃在争吵。
关于术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阿姨的逻辑堪称神逻辑。
我:大叔,您还不能大量饮水,输的液体就够您用的了。
大叔:大夫,我没喝水,就吃了一个西瓜。
一般做完手术的人都会觉得渴,我能理解大叔口渴的感受,毕竟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创伤的,做手术的过程会丢失一些体液。不过,手术后输入体内的液体每24小时总入量大约在2000ml,基本上能补足一个人每天的正常所需。
我:不是说术后不能喝水,是可以喝水但不能豪饮。您要像喝白酒那样一次少量,一天匀开来喝。您说您一下吃个西瓜,这水就进得有点集中,速度稍快。喝多了是要尿出来的,保不齐在上厕所的时候一用力,伤口就崩开了,加重感染,还要再进一次手术室。
正说着呢,我又看到桌子上有一盒水饺,没错,茴香的诱惑。我以为是家属吃的,结果大叔嘴角挂着的一根茴香提醒了我。
我转向家属:阿姨,还没让患者吃饭呢,怎么就给他喂上饭了?
阿姨:不让人喝,还不让人吃。我家老头子从术前就开始不让吃,你们又让他失了血伤了肉,他这么虚弱,术后还不让他吃,这是要我家老头子的命啊。
我:阿姨,大叔每天摄入多少能量,都是计算好了的,有营养液维持着。他的消化功能还没恢复,你就不怕他吃进去的是茴香,拉出来的还是茴香?就茴香在肠道这么走一遭,说不定还会留几根扎在缝合的伤口上呢,难道你想让茴香在里面生根发芽?不仅如此,茴香一进去,就开始勾引胃、胰、肝脏,让它们使劲儿分泌胃酸、胰液和胆汁。这些消化液有腐蚀性,在肠道翻滚时没准儿就腐蚀到了手术切口。从疼痛的程度来说,伤口上撒盐那都是小儿科,这相当于在伤口上撒浓硫酸,重口味啊。
12床的张奶奶,手术后恢复得不错。张奶奶之前可是个手艺人纺织女工,所以对于她的老本行纺线,张奶奶显得特别专业。
张奶奶:大夫,你看看我这切口,为啥我的肉老在拱这缝线,你们是不是买的线不好,以次充好啊?
其实,手术时留在身体里的往往是可吸收的线,一般包括胶原、肠线、保护微乔等各种线;外面不能吸收的线,腰杆则更硬一些,多为丝线、尼龙。所以,张奶奶身体里的线头一般能自行吸收,没什么大碍;张奶奶身体外的缝线,不可吸收,身体里的免疫细胞就会把这种线当成异物,所以发生排异反应把线往外拱,这种情况叫作排线反应,属于正常现象。拱够日子就该拆了,一般也无须多做什么处理。
所以,手术的线,还真不是什么次品,而是按什么组织选什么线,按需搭配,满意实惠。
13床快出院了,不过他是个文人骚客,嗜酒如命。之前就是因为喝酒大醉,一下撞出个肝破裂,现在还每天跟医生打游击,偷着喝酒。
每每看到他喝酒,我都会说:小心肝。
结果他巧舌如簧,竟回答:小宝贝。这让我颇为不爽。
不过,该问的,还是得问:张博士,术后要按时吃药,您吃辛伐他汀了吗?
张博士彬彬有礼,掷地有声地说:我没吃药,药要饭后吃。我都不吃晚饭,所以药也没法吃。
我心里的火一下子就腾起来了,如果你知道肚子上的脂肪在电刀的挥舞下会发出怎样一种令人作呕的BBQ烧烤味,就会知道手术台上张博士的味道。辛伐他汀是为了让张博士降血脂的,毕竟他血脂太高,全身明显油腻腻的。
一般的肥胖你可能会理解为可爱,可是手术台上的肥胖,就是另外一番模样,各种网膜、肠系膜比瘦子多出很大一摊,电刀烧灼、烟雾升腾也会妨碍视野、弄花镜头,整个器官的位置都比正常人埋得深。要说最有触感的体验,对于医生来说莫过于脂肪太多,满手油,提线打结都不利索
然而张博士并不这样认同,博士还没成家,还没体会到腹壁脂肪堆积的各种不便。
转完1到13床,虽然还有各种小问题、小矛盾,但看着患者们基本都恢复得不错,小大夫的心情也是极好的。
虽说现在还不能像导师那样威风,拿着手术刀替患者解除病痛,但术后的注意事项也是整个恢复期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看着自己的那些唠叨,在一点一点变成患者的实际行动,我就知道,他们离出院不远了。真心祝愿每个住院的患者都能谨遵医嘱,早日康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