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售價:NT$
345.0
《
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详解(第3版)
》
售價:NT$
595.0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售價:NT$
310.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內容簡介: |
《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以我国统一高考制度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所形成的倾斜的高考分数线以及由此带来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争论为研究对象,从教育公正的视角,围绕各省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这一核心问题,从历史考察、国际比较、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
關於作者: |
李立峰,1977年生,男,山东淄博人,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考试招生制度与管理及考试史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若干项,先后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
|
目錄:
|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的阐释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预设及思路架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公正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复合的教育公正观及其本质
一、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正义论
二、教育公正:一种复合的正义观
三、教育公正的本质及基本原则
第二节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公正的原则
一、个体意义的公正原则
二、社群能否拥有权利
三、地域意义上的公正原则
第三节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公正的标准与基础
一、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公正的标准
二、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公正的基础
第二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科举时代人才分布地区差异的历史考察
一、察举时代均衡举额制之考察
二、隋唐时期科举解额制的萌芽
三、两宋之际解额制的确立与科举取士的南北地域之争
四、元代的左右榜制度
五、明代南北分卷制度及科举人才之流布
六、清代的分省定额录取制及进士的地理分布
七、科举时代区域配额制度的演进规律及现代反思
第二节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历史考察
一、清末新式学堂的建立及招考制度的考察(18621910)
二、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单独招考制度的考察(19111937)
三、抗战时期高等学校内迁与统一招考制度的实行(19371940)
四、民国中后期高校的复员与多元招考制度的实行(19411949)
第三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现代考察及国际比较
第一节文革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考察
一、过渡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及院系调整的序曲(19491951)
二、统一高考制度的创建与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9521957)
三、高考分省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19581965)
第二节文革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考察
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高等教育的发展(19771984)
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调整(1985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三、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倾斜的高考分数线(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第三节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相关考察
一、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考察
二、英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考察
第四节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考察
一、台湾少数民族升学优待政策的历史沿革
二、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中的台湾少数民族升学优待政策之实施
三、少数民族升学优待政策之缺失与评价
第五节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之考察:以两校学生生源地为依据
一、两校历年分省招生的整体情况分析
二、对两校所在地招生情况的趋势分析
三、对两校历年新生省际分布情况的趋势分析
第二节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录取分数线之变化
一、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变化趋势
二、招生数量与高考分数线的变化
三、高等教育资源与高考分数线的变化
四、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高考分数线的变化
五、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的类型划分
第五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失衡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的论争及其实质
一、考试公平及区域公平的论争及其利弊分析
二、新的教育公正观建立的宏观社会背景
三、论争的实质:多重的利益和价值诉求
第二节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公正意涵之检视
一、制度层面的缺失
二、个体发展层面的缺失
第三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正的理论分析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内涵分析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第四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正的理性思考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不均的成因及现实合理性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正:在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之间
第六章余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因为用总人口这一指标既没有反映出适龄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各省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异。因此,本书选用以高中毕业生数为基准的入学机会指数来反映招生数量对高考分数线的影响。
具体来说,分别求得各省招生数占全国的比例和各省高中毕业生数占全国的比例,用前者除以后者就得到入学机会指数。对于入学机会指数,基本的解释为:如果比值为1,说明该省入学机会与全国乎均水平相同,大于1则说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受益者;小于1则说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判断为受损者。将1978年2002年的数据依照上面的公式制成表49。
从表49中可以看出:第一,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和陕西5省市的入学机会指数一直大于1,说明这些省市的入学机会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沪的分数线持续降低大致就是由充裕的入学机会所致。但北京在恢复高考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里,入学机会指数并不很高,大致保持在1.9的水平,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北京分数线相对较高的原因。对此的解释是,北京的文化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再加上文革后返乡的知识青年大量涌入北京使得高中毕业生数保持了较大规模,所以,当时北京的高考竞争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其他省区,这便是文革后北京分数线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从上海的情况来看,恢复高考之初,其入学机会指数就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最高的年份为1982年的5.77,而在此之后的趋势是持续降低。天津的入学机会则大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基本上在2.0~2.6。陕西和辽宁历年的入学机会指数也都保持了大于l的水平,其原因是人口相对较少而高等教育又比较发达。吉林、黑龙江、江苏和福建大部分时间也都保持大于1的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基本属于持续的受益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