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次详细报道了由我国古生物学家孙革带领的多国科学家科研团队,于20022011年期间对黑龙江嘉荫地区距今约6600万年前后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生物群及其地层(K-Pg)界线合作研究的成果。报道了该地区K-Pg界线附近新建立的7个孢粉组合带和晚白垩世2个大植物组合,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9个恐龙动物新类群。通过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磁学及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以厘米级的精度确定了我国头一个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K-Pg界线。书中首次提出火山活动、海平面下降和气候变冷等可能是嘉荫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黑龙江流域的恐龙大规模灭绝可能早于K-Pg界线时期的新观点,向以往传统的恐龙灭绝皆因小行星撞击的观点提出挑战。
本书包括5章16节,附英文全文及200余张图片,图文并茂。本书是我国首部有关黑龙江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地层、生物群及陆相K-Pg界线的科学专著,对研究我国及东北亚地区中新生代生物群、生物地质事件、地层划分对比及古地理古气候变迁,特别是了解恐龙灭绝等重大科学问题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可供国内外地学、生命科学、博物馆学等领域的专业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广大科学爱好者学习参考。
|
關於作者: |
孙革,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院长,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古植物学会(IOP)副主席。196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1985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8198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自然史部)博士后。专长于早期被子植物及中生代事件地层学研究。1986年起开展黑龙江侏罗白垩纪生物群及地层界线研究;20022011 年率由中、俄、德、美、英、比、日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队开展黑龙江流域K-T界线研究,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及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等项目,为黑龙江流域晚白垩世生物群及K-Pg(K-T)界线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已发表专著9部(包括合作),译著(俄)1部,论文150余篇;论文曾三次在美国《科学》及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曾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
目錄:
|
前言 1
第一章百年回顾 6
1.1 嘉荫恐龙的发现 6
1.2 黑龙江沿岸新十年 11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6
1.3.1 白垩纪末期黑龙江地区是否曾出现来自外星球的撞击 16
1.3.2 如何在黑龙江嘉荫寻找有关恐龙灭绝的K-Pg界线 17
第二章地层 21
2.1 晚白垩世地层 21
2.1.1 永安村组(K2yn) 21
2.1.2 太平林场组(K2tp) 24
2.1.3 渔亮子组(K2yl) 25
2.1.4 富饶组(K2f) 28
2.2 古近纪地层 31
2.2.1 乌云组(E1w) 31
2.2.2 乌云组下部白山头段的建立 32
2.3 嘉荫地区中俄晚白垩世古新世地层对比 35
2.3.1 与结雅布列亚盆地的对比 35
2.3.2 与白山剖面K-Pg界线附近地层的对比 38
第三章生物群 40
3.1 晚白垩世生物群 40
3.1.1 晚白垩世植物大化石 40
3.1.2 晚白垩世孢粉 50
3.1.3 晚白垩世无脊椎动物 56
3.1.4 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 59
3.2 古新世生物群 72
3.2.1 白山头段 74
3.2.2 乌云含煤段 75
3.3 木化石 78
3.4 晚白垩世嘉荫地区古气候与古环境 80
3.4.1 植物化石的反映 80
3.4.2 动物化石的反映 88
3.4.3 沉积相的反映 89
3.4.4 古气候定量研究 90
第四章白垩系古近系(K-Pg)界线 93
4.1 国际陆相K-Pg界线研究简介 93
4.2 嘉荫地区K-Pg界线研究 97
4.2.1 孢粉化石证据 98
4.2.2 同位素测年 105
4.2.3 古地磁测定 106
4.2.4 地球化学特征 107
4.2.5 嘉荫K-Pg界线的具体确定 112
4.3 嘉荫小河沿K-Pg界线立碑 114
第五章恐龙灭绝 117
5.1 嘉荫恐龙动物群的兴衰 119
5.2 小行星撞击及铱异常 121
5.3 嘉荫及东北亚地区恐龙灭绝原因探讨 122
致谢 128
参考文献 188
Contents
Preface 133
Chapter 1 Century view 137
1.1 Discovery of dinosaurs in Jiayin 137
1.2 New decade along the Heilongjiang River 139
1.3 Scientific questions posed 140
1.3.1 Whether theasteroid impactin Heilongjiang in end of Cretaceous?
140
1.3.2 How to find the K?Pg boundary related to the extinctions of
dinosaurs in Jiayin? 141
Chapter 2 Stratigraphy 144
2.1 The Upper Cretaceous 145
2.1.1 Yongancun Formation(K2yn) 145
2.1.2 Taipinglinchang Formation(K2tp) 145
2.1.3 Yuliangzi Formation(K2yl) 146
2.1.4 Furao Formation(K2f) 147
2.2 Paleogene in Jiayin 148
2.2.1 Wuyun Formation(E1w) 148
2.2.2 Establishment of Baishantou Member of lower Wuyun Formation 148
2.3 China?Russian correlation of Upper Cretaceous?Paleocene in Jiayin area
149
2.3.1 Correlation with Zeya?Bureya basin 149
2.3.2 Correlation withBelay Gorasection in K?Pg boundary strata 151
Chapter 3 Biota 153
3.1 Late Cretaceous biota 153
3.1.1 Late Cretaceous mega?plants 153
3.1.2 Late Cretaceous pollen and spores 158
3.1.3 Late Cretaceous invertebrates 160
3.1.4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s 161
3.2 Paleocene biota 166
3.2.1 Baishantou Member stage 166
3.2.2 Wuyun Coal?bearing Member stage 167
3.3 Fossil wood 167
3.4 Late Cretaceous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Jiayin area 168
Chapter 4 The K?Pg boundary 170
4.1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non?marine K?Pg boundary 170
4.2 Study of K?Pg boundary in Jiayin 171
4.2.1 Palynological evidence 172
4.2.2 Radiometric dating 174
4.2.3 Paleomagnetics 175
4.2.4 Geochemic characteristics 176
4.2.5 Definition of the K?Pg boundary in Jiayin 176
4.3 Raise monuments to commemorate the K?Pg boundary in Jiayin 177
Chapter 5 Extinction of dinosaurs 179
5.1 The rise and fall of dinosaurs in Jiayin 180
5.2 Extraterrestrial impactandIridium anomaly 181
5.3 The discussion on the extinction of dinosaurs in Jiayin and Northeast
Asia 182
Acknowledgement 186
Reference 188
|
內容試閱:
|
地球科学或生命科学爱好者无不对地史时期的恐龙(dinosaur)感兴趣。恐龙,作为中生代时期生物界的霸主,曾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六千多万年。它们或有庞大的身躯,或具带羽毛的四个翅膀;它们在中国最早见于云南禄丰,最晚灭绝于黑龙江嘉荫,生活的地方遍及四川、新疆、甘肃,以及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和东北,演化路程长达数千公里,历尽了艰辛与欢悦。它们的生活方式和古生态链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想,它们的起源与灭绝之谜也成为科学家们全力探索的奥秘。
在中国,如果提到恐龙,就必然要提到嘉荫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嘉荫县,因为这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图1)。1902年当地渔民在黑龙江边嘉荫县一个俗称白石砬子的地方(即现今龙骨山)采得了第一批恐龙化石,这些化石一直存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全俄地质博物馆,化石被命名为黑龙江满洲(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 Riabinin, 1930);由此,嘉荫也便成为中国发现恐龙最早的地方。令人饶有兴趣的是,在嘉荫发现的恐龙是地史上晚白垩世中晚期(距今约8500万6600万年)的恐龙,即是在中国幅域大地上生活最晚期的恐龙。庞大的恐龙动物群在这里最终绝灭,这便使嘉荫又成为中国恐龙最晚灭绝的地方。这一早、一晚成为嘉荫恐龙的特色,也成为嘉荫最吸引科学家们来到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恐龙灭绝在全世界的地质演化研究中涉及一条地质界线,即距今约6600万年的白垩纪与古近纪地层界线(K-Pg界线),因此科学家们在嘉荫的综合性地学研究工作也随着这里的恐龙研究而展开。
嘉荫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右岸(中心地理坐标:485329N,1303244E),因县内的嘉荫河而得名(图2),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的巴斯科沃镇隔江相望。嘉荫县隶属黑龙江省伊春市,面积6740km2,总人口约15万,包括朝阳、乌云、乌拉嘎等3个镇。县政府所在地为朝阳镇,朝阳的名字传到隔江对岸,被俄语译为查加扬(Цагаян),这便是20世纪70年代俄罗斯古植物学文坛著名的阿穆尔省查加扬植物群(Krassilov, 1976)出现查加扬三个字的原因;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家、俄罗斯的克拉斯西洛夫(Krassilov V A)院士所描述的就是嘉荫北邻地区的古植物化石。这个谜直到2002年本书作者们在嘉荫会聚时,由俄罗斯专家们介绍才解开。嘉荫地处黑龙江边,其口岸水运码头可停靠千吨级驳船,乘船上行可至漠河,下行可达抚远和俄罗斯境内。站在黑龙江边,一览俄罗斯风光,沃野千里;回首嘉荫群山,林海万顷,雄伟壮观。
为了保护嘉荫的恐龙化石,2001年经国家批准建立了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嘉荫县城以西、黑龙江边的太平沟河口与二号亮子之间,长约11km,总面积38.44km2。地质公园以恐龙化石为主体,并包括有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建筑面积4650m2,占地面积50 000m2(图3)。博物馆所在的地方称龙骨山,这里的岩石露头属于晚白垩世晚期的渔亮子组,盛产丰富的恐龙化石;这一产地即是1902年我国最早发现恐龙的地方。这里2014年5月已被列入国家重点化石集中保护产地之一。
白垩系(K)古近系(Pg)界线,即K-Pg界线,是距今约6600万年前地球上地层沉积留下的一条界线,它记录了此间发生的、涉及到恐龙等庞然大物灭绝及此后生命复苏的重大地质生物演化事件。这一事件被称为显生宙以来地球上发生的第5次生物大灭绝与复苏事件。这一界线时期,地球上75%以上的生物绝灭,标志着地球上的生物演化及其环境曾出现一次重大转折。K-Pg界线之前称为中生代,之后为新生代。这一界线的研究,对研究地史时期地球环境的变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黑龙江嘉荫地区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及生物群十分发育。大量的恐龙、植物等化石记录了黑龙江嘉荫及其邻区距今约8500万 6000万年期间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及其环境变化。这里的化石为了解距今6600万年前后我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生物群演化和地球环境变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20022011年期间,由古生物学家孙革率领,一支由中国、俄罗斯、德国、美国、日本、比利时、英国、韩国、巴西等国的20余位科学家组成的科研队来到这里,围绕嘉荫及其邻区的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及生物群开展了长达十年的合作研究(图4)。他们沿黑龙江两岸(中、俄两国幅域)行程近千公里,共同探索这里距今6600万年前后的生命世界。我们的故事也就从这里说起。
十年中,多国科学家们通过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磁学及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并通过钻孔施工采样等手段,首次深入地研究了这里的晚白垩世古新世地层及生物群,并在嘉荫小河沿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个具有可靠证据的陆相K-Pg界线的确定,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与此同时,深入探讨了中国黑龙江嘉荫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恐龙动物群灭绝的原因,提出火山活动、海平面下降和气候变冷等可能是这一地区恐龙等庞然大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向以往长期认为全球恐龙灭绝均是由于小行星撞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本书首次系统报道了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生物群及其演化阶段的划分,包括新建的7个孢粉组合带及2个大植物组合;首次报道了嘉荫及黑龙江沿岸地区晚白垩世至少8个恐龙新类群的发现;结合与邻区俄罗斯结雅布列亚盆地K-Pg地层及其生物群的对比,首次提出火山活动、海平面下降和气候变冷等可能是嘉荫乃至东北亚地区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黑龙江流域的恐龙大规模灭绝可能早于K-Pg界线时期的新观点,为正确判断全球,特别是东北亚地区K-Pg时期发生的地质生物变化提出了新认识。与此同时,本书首次系统报道了由作者提出的、中国首个有确凿证据的陆相K-Pg界线在黑龙江嘉荫的确定,该项成果得到国际地学界的公认,其标准具有立典式的重要意义。书中介绍的研究内容及提出的新观点对研究我国及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及早新生代植物群演化、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古气候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研究东北亚与北美等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对比也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包括前言及5章16节,附有200余张图、表及英文全文,是我国首部系统报道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生物群及陆相K-Pg界线的科学专著。除适于地学、生命科学及博物馆学领域的专业工作者阅读外,也将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本科生等有益的参考教材。有关黑龙江嘉荫及其邻区恐龙动物群的最新报道和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等可能会引起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