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儿,一个骄傲、自恋、固执、孤独的孩子。
在内心深处,我们是一个独行者,有着敏感的自尊和固执的骄傲。
然而,我们很少关注那个孩子,他总是在隐秘的地方,踽踽独行
☆一部美国巨婴心理学。美国武志红、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布尔戈30多年心理治疗实践经验总结。
☆一本有深度的看见之书。看见你的自恋与骄傲,看见你的固执与孤独,看见*真实的他人与自己。
☆走进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你究竟是骄傲的天才,还是狂妄的魔鬼?你的内心是否住着一个骄傲的、孤独的孩子?
☆《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鼎力推荐!
|
內容簡介: |
她是全球仿效的百变女王,她说:我仍怀有儿时的目标我要统治全世界。
他是商业帝国的奇才,他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他是颇富争议的传奇怪才,他说:我就是人生大赢家, 我告诉别人我赢了, 因为我真的赢了。
他们是万众瞩目的偶像,他们是天资颇高的学霸,他们是一呼百应的政商界领袖。他们自信、自恋、固执、骄傲、孤独。他们同时也是我们。
这是一本看见之书。看见我们的做事风格和行为逻辑,看见我们隐秘的真实想法,也看见我们内心的冲突:有多么骄傲,就多么孤独。
够胆量,去看见他人;够胆量,来看见自己。
|
關於作者: |
约瑟夫布尔戈Joseph Burgo
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作家,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董事。
他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30多年的实践经验,持有婚姻、家庭治疗师和临床心理学治疗师资格证书。
他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知名心理杂志和电视节目的访谈,也是很多著名广播的常邀嘉宾。
他是《今日心理学》的专栏作家,特别擅长将干涩乏味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转变成大众容易接受且可读性很强的通俗文字,并为读者提供心理自助服务。
|
目錄:
|
引言
第一章我有许多不同的面
人人都是多面体 5
他们就在周围 7
你就是那么骄傲 11
第二章孤独的种子
羞耻感的力量 20
看看你内心的冲突 27
第三章我是胜利者,你是失败者
我是胜利者 33
破碎的正常发展的蓝图 35
不惜一切代价要赢 39
你不在我这一队 44
给他面子 46
第四章你就是我想要的一切
你天赋异禀 54
他要改变这个世界 57
渴求认可 63
注定孤独 66
第五章我让你想要我
夏娃的诱惑 72
爱情杀手 74
那些物欲世界里的征服者 79
难以抵挡的魅力 85
第六章我是世界之王
成为耀眼的明星 90
我什么也不缺 94
为普通人撑腰 98
第七章我的骄傲无可救药
我可不像他们 109
自我膨胀的预言家 111
蔑视一切的成功者 115
从云端回到地面 118
第八章要么支持我,要么走开
你想过我的需要吗? 125
成为赢家 126
孤独的胜利 128
脆弱的自尊 132
第九章不要对我说不
霸道上司 137
傲慢的伴侣 141
意见不同的敌人 144
走向孤独 150
第十章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在那里,我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155
戒不掉的瘾 159
镜中人 163
自恋会上瘾,怎么破? 168
第十一章胜利是一个人的狂欢
划清界限 174
克制冲动 176
有限的同情 177
离开 179
宝贵的骄傲 180
终将面对 182
想过改变吗? 183
自言自语:你有多骄傲? 184
致谢 189
|
內容試閱:
|
引 言
最近几年,自恋一词的过多使用使得它原本的重要性和意义都被剥夺了。在今天这个自我迷恋盛行和易受社交媒体驱动的文化氛围中,自恋几乎成了虚荣的同义词。
说某人是自恋者已经成了一些专家和评论员们当下最流行的外行诊断。他们热衷于将自恋者这一标签贴在那些深陷丑闻的当红明星或者被抓包的行为不轨的政客身上。大部分人将称他人为自恋者用作一种侮辱或令人难堪的手段,在他人妄自尊大的时候,用来打击他们。我们将它贴在社会各阶层的男男女女身上,从那些在聚光灯下行为不端的著名演员到在社交网站上不停晒美照的朋友们。
如今,几乎每个人看起来都是自恋者。
当一个标签用在那么多人身上的时候,它的意义就变得模糊而笼统。称某人是自恋者已经成了陈词滥调。这个词出现得太频繁以至于我们都不再思考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这本书的目标是让自恋受人重视并揭示它复杂的本质。自恋有各种可能的表现,这些表现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健康的自我欣赏,另一端则是病态的自恋主义。在第一章,我们将会探讨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定义的自恋人格障碍的特征(这是一种临床诊断,仅和美国总人口的1%有关)。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将会关注那些被我称作极端自恋者的人。
他们还未达到自恋人格障碍的标准,但他们和那些普通的有一点太自以为是的自恋者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有所不同。
这不是一本关于诊断的书。贴上诊断的标签在我看来没什么价值,因为这么做会使得复杂的个性化成为一种刻板印象。诊断标签无法告知我们极端自恋者的行为的成因,也不讨论隐藏在破坏性和蓄意伤害性的行为背后的精神痛苦。
在书的后面部分,你会学到如何在朋友、家人和同事中发现极端自恋者,并且逐渐明白是什么在驱使着他们。这一过程中,你会学到应付自恋者的有效方法。一旦你注意到别人的自恋行为并了解它如何影响你的精神,你就能够避免促发别人产生最糟糕的自恋行为。你会掌握回应极端自恋者的有效方法,从而避免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或防止进一步刺激他们。
我希望你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更加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防御性反应怎样让你偶尔成为一个自恋者。你会学到如何认识到并限制那些我们时不时展现出来的自恋倾向,尤其是那些干扰我们个人生活和给我们个人关系造成麻烦的倾向。
在整本书中,我会讨论真实生活中的案例,案例中的人们表现并代表了极端自恋的特征,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家喻户晓的明星,诸如兰斯阿姆斯特朗这样的著名运动员或者艾略特斯皮策这样的政治家。我会用他们的生活事例来揭示自恋心理学,但这时候某些不满的读者总会问我到底是怎么去妄加诊断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
对此,我的回答很简单:我不会去妄加诊断任何人,尤其是一个陌生人。我从来都没有觉得诊断标签有多少价值。
另一方面,尽管我从不妄加诊断陌生人,但是就算从远距离我也能够一眼识别出自恋主义。在我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治疗、阅读并且撰写自恋主义。在个人分析过程中和结束后,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来同自己的自恋和背后成因达到和谐的状态。多亏了客户的信任,我有机会去探索大量的自恋表现方式,逐渐明白了自恋能够起到防御痛苦的作用,尽管这些痛苦常常是看不见的。
感受客户的痛苦是我工作的核心,也让我充分了解了他们的自恋行为背后的动因。在书的后面部分,我会写到许多客户以及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为了隐藏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的具体细节我都做了改变。我也写了公众人物。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他们,但是我会仔细阅读像沃尔特艾萨克森和J.兰迪塔拉博雷利这样的著名传记作家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感受到这些名人的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我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理解那些行为充满攻击性的名人。对于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我都能找到至少一个让我明白他们的痛苦和遭遇的瞬间,并在我描述他们残酷的行为他们对亲近的人采取报复并蓄意伤害他们的过程中牢牢记住这一瞬间。
自恋者不是毫无同理心。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去评判他们,不停地蔑视和嘲笑他们的防御举动,我们这样的行为只能称之为以牙还牙。我请大家和我一起去感受而不是评判他们。不管他们表现出还是意识到了自恋,极端自恋者都一直在逃避痛苦。在往下阅读的时候,请谨记这一点。
某种程度上,隔着一段距离,你确实更容易去感受名人自恋者和陌生自恋者的痛苦,因为你不用和他们有来往,你不必忍受他们的敌意和蔑视,也不需要害怕不经意的怠慢招来他们的报复。周围的极端自恋者是一个大的难题。就算你尽全力保护自己或者照顾他们的骄傲,你也难逃变成他们的攻击对象的厄运。有些自恋者仅仅是自我陶醉,在社交中听不见别人的声音,但有些自恋者则是危险的,他们可能会给你的个人生活、职业生涯和财政状况带来不小的灾难,此外,他们还不停地攻击你的自尊心。他们对你的生活影响越大,就越能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
当一个你认识的自恋者让你感觉自己愚蠢、自卑和低下时,你会受伤和愤怒,这时候让你去感受一个攻击你的人的痛苦简直像是一个超人类的挑战。对自恋的科学认知也许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所以你要努力获得这一认知,而不是用反击来保护自己和发泄自己的愤怒。正如我在书里面写的,应付一个极端自恋者绝大多数时候依靠的是你如何掌控自己对他们行为的反应,如何把握自己对他们攻击自尊心的行为所采取的防御措施。这本书的主题是你在学会如何有效应付你周围的自恋者的同时也能慢慢处理你的自恋。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尽量避免使用理论和专业术语,尽量使用日常情感词句,就像你我是朋友般聊聊感情问题。本书对许多重要的自恋主义理论家都没有提到,但是他们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如果有读者想更多地了解这些理论,我强烈建议用安德烈莫里森的著作来整体了解那些自恋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和它们之间的关联。
总之,通过阅读本书,你会了解这类人的共同特点:那么骄傲,同时又那么孤独。有多骄傲,就有多孤独。
早期悲惨的丧母经历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位名人被称为自恋者。
歌手麦当娜5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此后,她开始引诱那些对她有利用价值的人,在利用完之后又无情地抛弃他们。
成名后,麦当娜总说:我们一生中总是或多或少要受伤,然后用余生来解决它,或者将它化为其他东西。对麦当娜来说,失去母亲的痛苦让我充满孤独和对某种东西的强烈渴望。她还说:如果我未曾感到如此空虚,就不会如此充满动力。克服失去她的痛苦后,她的死使我意识到,如果我没有母亲,我必须变得格外坚强。我得照顾自己。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自恋者认为需求和依赖令人无法承受,因此他们发展出一套极端的反依赖心理防御机制。我不需要其他人。我能照顾好自己因为我没有可缺的。在文章前面,麦当娜似乎承认了失去母亲令她无法承受,激发了她攫取功名的野心。我们可以想象,5岁失去母亲的她承受了多么巨大的痛苦,有多么无助。痛苦之下,麦当娜发誓要统治世界,以此来逃避自卑和无助。
尽管客体关系理论用需求和依赖来解释自恋,我们仍然用羞耻感来解释。引诱型自恋者将需求或渴望的感情当作羞耻感的根源。在无意识层面(有时在有意识层面),他们害怕情感依赖。他们努力让别人依赖他们,自己却不产生依赖和需求,以此来摆脱令人无法承受的渴望并操控他人。
我的客户茱莉亚利用约会对象过上她远远承担不起的生活。麦当娜利用别人,主要是男人,一步一步实现她巨大的野心。只要一个男人的事业有助于她往前发展,她就和他发展恋人关系。早在1980年,在麦当娜放弃当舞者的梦想后不久,丹吉尔罗伊爱上了她并邀请她加入乐队。在丹那里,麦当娜获得了一些乐器的基础知识,懂得了如何带着乐手们在观众前展开歌喉。然后她抛弃了他,组成了自己的乐队。
退一步说,做她的男朋友很艰难,吉尔罗伊后来说道,大部分是因为你知道她不可能对你忠心不二。她有大批的追求者,每个人对她都有所助益。当她和我结束了,我们就永远结束了。后一任男友马克卡明斯将麦当娜介绍给华纳兄弟唱片公司的一个年轻制作人,帮她签了第一份唱片合同,以为他会负责这张唱片的制作。但是,麦当娜抛弃了卡明斯,找了一个更有名气的制作人。
艾丽卡贝尔直言不讳地道出麦当娜的行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言出自麦当娜的老朋友而不是前男友或者对手。她引诱别人,贝尔说,她会说你想听的话,奉承你,让你觉得自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很聪明,知道如何达到她的目的,在你陷入她的圈套后,她就把你榨得一干二净。抛弃吉尔罗伊和卡明斯后,麦当娜遇到了约翰本尼特斯。他是曼哈顿一位有影响力的DJ,为她的第一张唱片做了最后的润色并添了一首曲子《假日》。最后,他们成了情侣,并订了婚。
麦当娜订了婚却开始约会史蒂夫纽曼。他是纽约一家小型但有影响力的杂志的主编。当纽曼说如果她不能与他确立正式关系,他不想与她有感情纠葛,麦当娜保证他可以如愿以偿,但那时候她还是本尼特斯的未婚妻。噢,当然可以的,她说,这个世界上我最渴望的便是和你在一起。充满嫉妒和愤怒的本尼特斯花了整晚跟踪他的未婚妻,最后在纽曼的公寓里找到了她。他破门而入,大打出手。
据纽曼描述,三人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她冲本尼斯特喊道:如果不是我,你今天什么也不是。我成就了你。如果不是我的到来改变了你的生活,你还是一个无名小子。本尼斯特好不容易离开后,麦当娜请求纽曼的原谅,说她只爱他。然而,几个月后,麦当娜成功出名,她告知纽曼,两人的关系结束了。你只是个无名的穷作家,对吧?我可是麦当娜。我能赚多少钱呢?一年25万美金?明年我可以挣10倍那么多的钱。
这就是你想要的一切吗?纽曼问,成功和金钱?
没错,就是它们,她回答道,既然你提出来了,我也不否认。
麦当娜的传记作者J. 兰迪塔拉博雷利解释道,到此刻,她走的每一步都是引诱手段,一个又一个人被她引诱,完成她的目的。麦当娜引诱的对象不限于异性。卡米尔巴尔本以前是她的经纪人,很早认识到麦当娜的无限才华并预测她会在星坛迅速崛起。她把麦当娜签到自己的公司,每周给她薪水,给她租赁公寓,甚至可能爱上了她。麦当娜给巴尔本一个印象,就是她也是爱她的。
她在精神方面引诱我,巴尔本说道,她将你吸干榨干后就去找下一个受害者。巴尔本认为麦当娜并非有意作恶,她只是无法替他人着想。她得到她要的,如果你不给她,她就与你反目成仇。麦当娜违反合同,抛弃了巴尔本。许多年后,巴尔本的话听起来仍旧充满酸涩,但也富有同情心地揭示了麦当娜的动机。
一切都和她母亲有关;所有的事情都能追溯到她母亲的死上。母亲的去世让她倍受打击,她从此再也不想付出感情。因此,她在别人离开她之前选择离开,就像她妈妈那样她的母亲是所有事情的根源。
客户茱莉亚的母亲在她6岁时在车祸中丧生。麦当娜的母亲在她5岁时患乳腺癌去世。尽管自恋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一种相同的家庭背景,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极端自恋者经历过类似的早期的创伤和丧失。正如第三章中提到的,兰斯阿姆斯特朗的父亲在他不满3岁的时候抛弃了他。而第七章将会提到,史蒂夫乔布斯的父母将还是婴儿的他送人收养,一走了之。朋友和传记作者都提及过该事,它能解释他的自恋性格。
在他人的描述中,麦当娜冷酷、无情和富有心机,但她认为自己确实爱上了被利用的对象。茱莉亚对和她约会的男人基本无动于衷,麦当娜则不同,她会轻易地爱上一个新男人,但也会很快地失望或者感到无趣。不少引诱型自恋者会疯狂地爱上一个人,认为他们是理想的对象,是成就完美自身的伴侣,但一旦他们的缺点暴露,对他们的爱也就消失了。
这样的恋爱没有真正的相互了解。自恋者缺乏同理心,总是强迫他人背负羞耻感和欲望,他们很难将对方看作是有自己生命的独立个体。就算他们陷入爱情,他们将爱人当作镜子而不是个体。他们将对方理想化,至少暂时地,希望对方也将自己理想化。
你是完美的,你对我的爱肯定了我的完美。我们在一起简直是太完美了。
在恋爱初期,蒂娜斯威森的追求者赛斯相信自己爱上了她。在他眼中,她是美丽、值得疼爱的和优秀的。她回应了他的爱,这肯定了他对自己的理想化。完美根本不存在,现实会打破一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早期理想化的爱恋将随着对另一半的全面了解而演变为更为现实的爱。对于引诱型自恋者来说,缺点一旦暴露,爱便不复存在,转而变成冷漠,嘲笑甚至仇恨。
即使到这时候,引诱型自恋者也无法用现实的眼光看待另一半,无法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另一半不再是完美无瑕,只剩一无是处。他们成了可耻的失败者,从神座上跌入垃圾堆。
你可能有这样的朋友,他们不停地开始和结束一段关系,轻易且充满激情地爱上某人,但是几周后幻想破灭。一开始他们对新恋人赞不绝口,关系破裂后却轻蔑地贬损对方。有时候他们走极端,在恋情的初期充满疯狂的火热,关系结束后就陷入抑郁。如果是对方提出分手,自恋者就会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时他们的抑郁有核心羞耻感的作用。勤换对象的人不总是极端自恋者,但是这种恋爱形式的确是自恋性的。一个人不停地追求完美来逃避羞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