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民国史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依托地处北京的区位优势和本单位现有的学术条件,在全面关注整个民国时期历史的同时,自觉以北京政府时期的历史研究为侧重点;在兼顾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等领域的同时,尤为彰显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特色。此外,在推动民国时期北京史的研究方面,也将提供一个专门持续的学术发表平台。本辑为创刊号,分专题论文学术笔谈前沿信息书评珍稀文献五个栏目。
|
目錄:
|
专题论文
民国时期中华国族概念的运用、入宪讨论及典型阐说【黄兴涛】/001
民初省制问题争议【邹小站】/036
清遗民身份认同研究【郭双林 董 习】/097
从评议政治转向思想启蒙:民国初期张东荪的心路历程【左玉河】/129
传媒视域下问题与主义论争及《星期评论》、《每周评论》的南北呼应【王天根】/170
张东荪与社会主义论战中的英国道路问题【高 波】/184
学术笔谈
北洋政治史研究中的三对关键词【李细珠】/195
民国学术史研究的一点思考【李 帆】/200
拓展视野:抗日战争史研究从何处突破?【李金铮】/205
前沿动态
西方学界蒋介石研究的范式转移与取向变迁
以英文论著为中心的探讨【魏兵兵】/215
民国北京之史的研究:以近十年为中心的检视【陈 鹏】/243
书 评
用性别解读城市评程为坤《劳作的女人》【杨剑利】/269
珍稀文献
《武兆镐家书》简注【郭双林 整理】/282
Contents and Abstracts/333
稿约/339
|
內容試閱:
|
发刊词
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国民党退出大陆,是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国时期。在这38年时间里,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界,又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如果说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那么民国又是这一剧变展现得最为充分、全面和深刻的时期。经过晚清几十年的准备、酝酿,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和文化思潮的激荡,政治与经济结构的转型,政党的崛起与竞争,民众的觉醒与选择,加之外来力量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发生的剧变达至顶峰。民国离现实最近,要想深刻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对近代史上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的民国史研究就逐渐转热,近年更呈愈来愈热之势。这是中国历史研究重心不断下移的自然结果,与海外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和中国当今社会的急剧变迁直接相关,也与民国时期的档案、报纸、日记等史料之海量及其开放、整理和利用之方便密不可分。不过,总体来说,这种研究热的分布并不均衡。就时段而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研究更受重视,成果最为突出;北京政府时期则要相对冷清,关注较少。就内容而言,具体的、细碎的考述相对较多,宏观的、贯通性的,尤其是富有思想的研究则显得不足。新的时代需要民国史研究的全面深化,也呼唤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创办了《民国史研究》,希望在这方面,能够略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民国史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主办的一份专业学术集刊。它将依托地处北京的区位优势和本单位现有的学术条件,在全面关注整个民国时期历史的同时,自觉以北京政府时期的历史研究为侧重点;在兼顾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等领域的同时,尤为彰显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特色。此外,在推动民国时期北京史的研究方面,也将提供一个专门持续的学术发表平台。本刊不仅重视新问题的提出、新方法的尝试和新思想的阐发,也重视新成果的评介、新史料的披露与运用。
《民国史研究》既为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领域同人的学术园地,亦望海内外同道热心赐稿。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无论长篇短简,无不竭诚欢迎。我们期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能将《民国史研究》办成可与《清史研究》并立的姊妹刊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