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灾害风险管理

書城自編碼: 30163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于汐、唐彦东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51518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89/618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困顿与超越 : 心理学家的逆境人生与智慧指引
《 困顿与超越 : 心理学家的逆境人生与智慧指引 》

售價:NT$ 307.0
Web3时代的AI战略:构建BASICs框架,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
《 Web3时代的AI战略:构建BASICs框架,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 》

售價:NT$ 411.0
一岁一喜欢
《 一岁一喜欢 》

售價:NT$ 223.0
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
《 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 》

售價:NT$ 416.0
萧条中的生存智慧与策略(套装2册)
《 萧条中的生存智慧与策略(套装2册) 》

售價:NT$ 519.0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2024修订版)
《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2024修订版) 》

售價:NT$ 359.0
未来科技大爆炸
《 未来科技大爆炸 》

售價:NT$ 311.0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售價:NT$ 510.0

編輯推薦:
《灾害风险管理》一书是作者基于实际应用的课程开发设计模式编写而成的,针对性强,学习目标明确。本书涉及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流程、模型、方法、应用措施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可作为应用型大学本科防灾减灾类专业学生灾害风险管理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从事防灾减灾工作人员的入门级参考书。
內容簡介:
《灾害风险管理》一书是作者基于实际应用的课程开发设计模式编写而成的,针对性强,学习目标明确。本书涉及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流程、模型、方法、应用措施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可作为应用型大学本科防灾减灾类专业学生灾害风险管理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从事防灾减灾工作人员的入门级参考书。
目錄
第1章绪论

第1节灾害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一、 风险与灾害风险

二、 风险管理与灾害风险管理

第2节全书体系简介

第3节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目标与内容

一、 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

二、 灾害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 灾害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2章风险

第1节风险概念

一、 风险的起源

二、 风险与不确定性

三、 风险概念形成与发展

第2节风险的分类

一、 国际风险理事会的风险分类

二、 根据风险影响范围分类

三、 根据风险后果分类

四、 根据风险损失标的分类

五、 根据风险的来源分类

六、 根据损失的主体分类

七、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分类

八、 不同学者对风险的分类

第3节风险的基本度量

一、 风险的度量概述

二、 损失程度和损失频率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3章灾害与风险

第1节致灾因子与灾害

一、 致灾因子与灾害的关系

二、 致灾因子与灾害的概念

三、 灾害与应对能力

四、 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2节灾害分类

一、 灾害分类概述

二、 全球灾害信息数据库简介

第3节脆弱性

一、 脆弱性的概念

二、 脆弱性与致灾因子互为条件关系

三、 影响脆弱性的因素

四、 脆弱性的变化

第4节恢复力

一、 恢复力定义

二、 恢复力的特性和维度

三、 经济恢复力

第5节灾害风险定义

一、 灾害风险概述

二、 灾害风险的变化

三、 风险与灾害、人类行为的关系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4章灾害风险管理基础

第1节风险管理概述

一、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二、 风险管理概念

三、 风险管理分类

四、 灾害风险管理

五、 我国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六、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

第2节风险管理的目标与成本

一、 风险成本的概念

二、 风险成本的构成

三、 风险成本的特征

四、 风险成本与风险管理目标

第3节我国灾害管理的历史

一、 中国历史时期的减灾机制

二、 我国历史时期的救灾制度

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灾害管理的进展

第4节国外灾害风险管理

一、 日本灾害管理

二、 美国灾害管理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5章灾害风险管理流程

第1节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一、 风险识别

二、 风险评估

三、 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四、 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

五、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流程与内容

第2节国际标准化组织风险管理原则与流程

一、 风险管理的原则

二、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风险管理流程

三、 风险评估

四、 风险处置

五、 沟通和协商

第3节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风险管理流程

一、 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简介

二、 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灾害风险管理框架

三、 预评估

四、 风险评析

五、 风险描述与评价

六、 风险管理

七、 沟通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6章风险识别与度量

第1节风险识别

一、 风险识别与度量概述

二、 风险源与风险识别的概念

三、 风险识别原则

四、 风险识别基本方法

五、 风险识别技术方法

第2节客观风险度量

一、 粗略的风险度量

二、 风险的数学度量

三、 科学风险度量指标

四、 其他度量

第3节主观风险度量

一、 主观风险判断概述

二、 不依赖时间的个人主观风险判断

三、 依赖时间的个人主观风险判断

四、 社会风险判断

五、 风险沟通

第4节风险的最终度量生活质量

一、 生活质量概述

二、 社会生活质量度量

三、 环境度量与基本生活质量

四、 工程生活质量指数

五、 生活质量与法律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7章灾害风险评估

第1节灾害风险评估

一、 风险评估概述

二、 灾害风险评估

三、 灾害风险评估内容

四、 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

五、 灾害风险评估指标的分级

第2节脆弱性评估

一、 脆弱性评估

二、 脆弱性评估内容

第3节生命价值风险评估

一、 生命价值概念

二、 生命价值的评估方法

三、 生命价值的年龄效应、收入效应

四、 生命价值与死亡赔偿标准

五、 生命风险评估指标

第4节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一、 灾害风险指数系统

二、 全球自然灾害风险热点地区研究计划

三、 美国HAZUS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四、 美洲计划

五、 欧洲多重风险评估模型

六、 社区灾害风险评估

第5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一、 地震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二、 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

三、 地震灾害应急风险评估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8章损失分布

第1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

一、 概率论基础

二、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三、 数理统计基本概念

四、 常用的损失分布及性质

五、 超概率与n年一遇

六、 肥尾效应

第2节贝叶斯统计推断

一、 贝叶斯估计概述

二、 先验分布

三、 后验分布密度

四、 后验分布推导

五、 误差函数

第3节获得损失分布的过程

一、 经典统计法

二、 贝叶斯法

第4节风险损失估计

一、 损失估计

二、 损失频率的估计

三、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四、 损失幅度的估计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9章风险评价与可接受风险

第1节风险评价与可接受风险

一、 风险评价

二、 可接受风险研究历程

三、 可接受风险的概念

四、 可接受风险的确定

第2节可接受风险标准

一、 可接受风险标准介绍

二、 可接受风险标准确定方法

三、 现有可接受标准介绍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0章灾害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第1节风险控制理论

一、 风险控制的数理基础

二、 风险控制措施理论

第2节灾害风险控制措施

一、 风险管理控制措施与融资措施

二、 风险控制措施方法

三、 应急预案

四、 防灾减灾规划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1章灾害风险管理决策

第1节风险管理决策概述

一、 风险管理决策

二、 风险管理决策的原则和考虑的问题

三、 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

四、 风险管理决策利益相关者

第2节期望损失决策模型

一、 期望损失决策案例

二、 考虑忧虑成本的期望损失决策

第3节期望效用决策模型

一、 效用及效用理论

二、 效用函数与效应曲线

三、 效用决策应用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2章巨灾保险

第1节巨灾与巨灾风险

一、 巨灾

二、 巨灾风险

三、 巨灾对国家经济影响

第2节超概率曲线与巨灾可保性

一、 超概率曲线的应用

二、 基于超概率曲线的相关利益者分析

三、 巨灾风险的可保性

第3节巨灾保险理论

一、 巨灾保险的内容

二、 巨灾再保险

三、 我国地震保险

第4节国内外巨灾保险实践

一、 巨灾保险跨期风险分散

二、 美国的巨灾保险

三、 日本的地震保险

四、 新西兰地震保险

五、 中国台湾地震保险

六、 我国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

第5节巨灾风险基金

一、 巨灾风险基金介绍

二、 地震巨灾风险基金

三、 美国巨灾保险基金项目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3章巨灾非传统风险转移与证券化

第1节巨灾非传统风险转移

一、 非传统风险转移

二、 损失敏感型保险合同

三、 有限风险再保险合同

四、 应急资本

第2节巨灾风险证券化

一、 巨灾证券化

二、 传统保险功能缺陷

三、 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作用

四、 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实践应用

第3节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

一、 巨灾债券

二、 巨灾期货

三、 巨灾期权

四、 巨灾互换

五、 天气风险

第4节专业自保公司

一、 自保公司简介

二、 专业自保公司发展

三、 专业自保公司的运作方式

四、 专业自保公司的经营方式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第14章巨灾风险模型

第1节巨灾模型

一、 巨灾风险模型简介

二、 巨灾风险模型与风险管理

三、 巨灾风险模型的构成

四、 巨灾风险模型的评估流程

第2节巨灾风险模型基本框架

一、 巨灾风险模型的一般框架

二、 美国地震风险模型

第3节巨灾模型中的概率分布应用

一、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在巨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二、 传统概率分布在巨灾风险估计中的作用

第4节巨灾模型与保险费率

一、 费率制定

二、 保险精算原理

三、 利用巨灾模型制定保险费率

四、 加州地震局保险费率设定

五、 其他风险度量指标

第5节影响巨灾模型不确定的因素

一、 不确定分级

二、 不确定来源

三、 描述与量化不确定性

四、 不确定的案例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

问题与思考
內容試閱
前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与各种灾害不断斗争的历史。自从人类有了风险的思想,面对各种灾害,人类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准备和应对。正如伯恩斯坦在其著作《与天为敌探索风险传奇》中所述,描绘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从中作出取舍与选择的能力是当代社会的核心能力。灾害风险管理是以灾害风险为研究对象的管理活动,随着国内外防灾减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日臻完善,灾害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灾害学与风险管理交叉的应用学科,其知识体系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内容也不断地丰富。本书在借鉴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总结几年来承担的灾害风险管理课程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成果、不断补充和修正前几版讲义的基础上,创建了比较完善的灾害风险管理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本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以对风险与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观点的阐述为出发点,进一步给出灾害风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然后,本书给出灾害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 接下来,根据风险管理的流程分别阐述灾害风险的识别与度量、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模型及其应用、灾害风险评价的标准和准则、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融资措施; 最后,本书论述了巨灾保险、巨灾非传统风险转移与证券化和巨灾模型等内容。全书共14章,编写体例比较完善,每章都配有小结、参考文献及进一步阅读文献、关键术语和习题与思考。本书适用于防灾减灾、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也适用于从事防灾减灾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本书的作者为于汐和唐彦东老师。于汐负责拟定全书的框架、写作大纲,并审定初稿。编写分工如下: 于汐撰写第1、2、4、6、7、8、9、11、12、13、14章,唐彦东撰写第3、5、10章和第7章的部分内容。另外,本书的撰写中参考了大量文献,在此,对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本书是对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初步探索的结果,是在我国和世界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对众多灾害学、风险管理等方面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继承。本书对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的阐述,把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理论或想法阐述出来。由于个人能力和时间有限,本书内容难免存在纰漏和错误,没有什么比争论和批评更能促进对学科的思考。这里留下笔者的联系方式,puyuxi@126.com,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尽管对灾害风险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已经起步,但是,完善灾害风险管理的学科体系还任重而道远,但笔者坚信,随着对灾害风险管理和巨灾保险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内容将不断深化,学科体系也将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于汐2016年11月


第3章灾害与风险
引言灾害包括很多种,如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社会灾害等,灾害是致灾因子与人类社会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致灾因子与人类社会的存在无关,但是技术灾害和社会灾害等则与人类社会的选择有关。既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脆弱性息息相关,那么有必要系统地探讨脆弱性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以及脆弱性的本质等内容。广义的脆弱性还包括恢复力等内容,恢复力也是研究灾害风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基于致灾因子、灾害、脆弱性以及恢复力等研究内容,系统地解读灾害风险的概念。第1节致灾因子与灾害一、 致灾因子与灾害的关系
人类认识灾害是从自然灾害开始的。人类历史上,曾经认为灾害是命运的安排,甚至是某种超自然力量导致的结果。在周朝以前,我国古人的自然观是基于宗教神学的,人们把获取幸福的希望寄予神灵,不惜用频繁的祭祀和大量的牺牲去祈祷。后来又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相,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若逆天而为,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古人也常常把灾害看成是天意,是上天用来告诫和惩罚君主为政失道的手段,所谓人君失政,天为异; 不改,灾其人民; 不改乃灾其身。古人对于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往往托于超人之神的意志,即便有人试图从物体运动本身规律来解释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现象,也替代不了占统治地位的天人感应说。人们也常常把地震、海啸、洪水等称之为灾害,把这些极端的自然现象看成是灾害的同义语,视灾害为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我们稍加分析就会注意到,地震或引起洪水的降水等自然现象并不必然导致灾害,如地震发生在无人居住的西部茫茫戈壁滩,谁又能说那里发生了灾害呢?因此,自然灾害是和地震、洪水等自然现象有着密切关系但却有着本质区别的不同概念。同样,技术灾害和社会灾害也与技术和社会致灾因子是不同的概念,核电技术与核辐射、核泄漏灾害的概念完全不同,核事故是结果,是没有做好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事故灾害。总之,灾害是指社区或社会功能被严重打乱,涉及广泛的人员、物资、经济或环境,造成损失和影响且受到影响的社区或社会无法动用自身资源去应对。灾害通常被表述为下列情况的结合: 暴露于某种致灾因子中,现状脆弱,减轻或应对潜在负面后果的能力或措施不足。灾害的影响可以包括生命的丧失、伤病以及其他对人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福利的负面影响,还包括财物的损坏、资产的损毁、服务功能的失去、社会和经济的混乱及环境的退化。二、 致灾因子与灾害的概念一 灾害
灾害起源于希腊语tragedy,意味着悲剧。灾害相对于风险来说,其描述的是现在或过去的一个事件,并不会涉及将来,是历史。描述和量化风险所采用的参数需要用灾害的结果。从本质上讲灾害不仅是事件本身,例如地震,更是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结果。灾害与风险不同。灾害是客观的结果,而风险是可能的结果,或者是潜在的损失。从某种角度来看,灾害是静态的,而灾害风险是未来的一种损失的不确定。联合国将灾害描述成造成社会功能瓦解、生命丧失、真实价值丧失和环境价值丧失的事件并且会促进社会处理这类事件的能力。灾害是一个有危险性的情境,暴露其中的人们或社会系统需要更多的支援。例如,骨折在几百年前或几千年前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灾害。然而,足够的减轻措施可能会简化获得这些外部支援系统(比如医疗系统)的过程。如今,一次骨折可以在仅仅几个小时里被处理好。二 致灾因子与灾害区别与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灾害与导致灾害的现象看成是同一件事情,在早期的文献中,人们也经常把灾害disaster与致灾因子hazard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混淆了灾害和致灾因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各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本身与其所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区别。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一些国际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致灾因子的概念,但其含义基本相同。在各种定义中,首先要提及的是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的定义,作为国际减灾十年的延续,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一项职责就是规范使用与灾害相关的术语,它根据不同国际资源的广泛认识,对一些术语给出了精确的定义,其目的是对减灾工作中的术语建立起共识,其定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该机构在2004年颁布了《术语: 减轻灾害风险基本词语》,并发表在《与风险同存: 全球减灾行动回顾》里面。一年之后,《兵库行动框架20052015》中要求UNISDR: 至少要在所有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中更新和广泛推广有关减轻灾害风险的国际标准术语,并在项目、机构发展、工作、研究、培训课程及公共信息项目中使用。因此,该机构又于2009年颁布了《UNISDR减轻灾害风险术语》,对2004年版的一些术语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其对致灾因子的释义为: 可能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和经济破坏或者环境退化的,具有潜在破坏性物理事件、现象或人类活动。2009年,国际减灾战略对该定义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致灾因子定义如下: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影响健康、财产损失、生计和服务设施丧失、社会和经济混乱或环境破坏的危险的现象、物质、人类活动或局面。修订后的定义内涵更加广泛。首先,在定义中增加了致灾因子对健康、生计和服务设施的危害,强调致灾因子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的影响,比原来的定义更加全面概括了致灾因子对人们的负面作用。其次,在对致灾因子来源的描述上,增加了有可能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物质和局面condition两种情况,局面强调人们所处的某种状态也是造成损失的一种原因。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在其报告《多种致灾因子识别和风险评估》中给出的致灾因子定义是: 潜在的能够造成死亡、受伤、财产破坏、基础设施破坏、农业损失、环境破坏、商业中断或其他破坏和损失的事件或物理条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4给出了自然致灾因子natural hazard的定义: 自然致灾因子是指发生在生物圈中的自然过程或现象,这种自然过程或现象可能造成破坏性事件,并且人类的行为可以对其施加影响,例如环境退化和城市化。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致灾因子为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带来威胁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地震致灾因子,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察觉到的地面振动,与刮风、下雨、闪电、滑坡、火山爆发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对于台风致灾因子来说,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为一种自然现象。滑坡致灾因子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在一些情况下,致灾因子是关联的,例如飓风会造成洪水,地震会引发海啸等等。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生物致灾因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对生物致灾因子的定义为: 起源于有机体的过程或现象,或是通过生物媒介传染所致,包括暴露于微病原体、毒素和生物活性物质之中,它们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患病或其他健康影响,造成财产损坏、生计和服务设施丧失,社会和经济混乱或环境破坏。致灾因子除自然致灾因子以外,还包括技术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是指源于技术或工业环境的致灾因子,生产上的安全事故就是比较典型的技术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也可能是自然致灾因子直接作用的结果; 人为致灾因子包括动乱、暴乱和战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灾害。致灾因子基本的决定因素包括位置、时间、强度和频率。如我们用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等描绘地震发生的位置,用震级和烈度表示地震的强度。对于台风致灾因子来说,其致灾因子往往包括大风、降雨、巨浪及风暴潮等,一般采用大风强度作为台风致灾因子强度的衡量标准。此外,一些自然致灾因子如台风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发生的特点,并且可以预测其位置和影响范围。与致灾因子不同的是,灾害是指各种致灾因子造成的后果,也就是说,当致灾因子达到某种强度,超过人们的应对能力coping capacity而无法控制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潜在危险变为真实的损失时,致灾因子造成了灾害。这里的应对能力是指人员、机构和系统运用现有技能和资源应对和管理不利局面、突发事件或灾害的能力。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对于灾害的定义为: 社区或社会机能严重破坏,涉及广泛的人员、物质、经济或者环境损失和影响,并且超过了受影响的社区或社会运用自身的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4对自然灾害的解释为: 自然灾害被理解为致灾因子与人类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的应对能力影响损失的范围和程度。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IFRC在1993年的世界灾害报告中指出,灾害综合两种因素: 事件和脆弱人群,事件揭示了个人和社区的脆弱性,当生命受到直接威胁或者社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于损害其生存能力时,灾害就发生了。因此,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情况,为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的消极影响不仅取决于致灾因子的性质、概率和强度,而且取决于物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抗灾能力。灾害包含了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灾害,如果没有人类,也就不存在灾害。当然,致灾因子发生在没有人类居住的地区,无论其严重程度,都不能造成所谓的灾害。总而言之,灾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这实际上混淆了灾害与致灾因子的概念,在目前人类科技发展水平条件下,有些自然致灾因子如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灾害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可以通过提高社会的抵御灾害的能力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等避免致灾因子产生灾害性后果,即使对于一些致灾因子目前人类尚无法完全消除其不良影响,但这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对于自然灾害来说,其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因素,为地理、气象和水文现象,是极端的自然现象或自然事件,比如地震、洪水或飓风等。这里的极端是指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严重偏离正常范围或变化趋势,如洪水就是由于异常的大量降水所造成的,而干旱是由于降水严重不足而导致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无法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自然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就是自然灾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地球系统内外各种驱动因素的影响,地球系统及其各个圈层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因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时刻发生变化,当其变化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安全,产生人员伤亡、财物损失等各种对人类不利的影响,这时致灾因子造成了自然灾害。如地震灾害,是地震致灾因子超过了人类的控制能力,造成了大规模房屋倒塌,并且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进而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巨大的心灵创伤; 台风在海上移动,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的船只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对农业、建筑物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时台风这种致灾因子形成了灾害; 长期的干旱会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还会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当造成严重的后果时就形成了旱灾; 如果生物致灾因子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大量植物或动物感染,生物灾害就形成了。综上所述,致灾因子为可能带来灾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灾害为致灾因子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区分致灾因子和灾害,可以把地震这种致灾因子造成的灾害称为地震灾害或震灾,把洪水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或洪灾等等。区分致灾因子与灾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我们不再把灾害简单地看成单纯的极端的自然现象或人为现象,强调人类社会有能力识别、控制和管理可能造成灾害的风险。三、 灾害与应对能力灾害为致灾因子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超过人类的应对能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灾害就发生了。也就是说,灾害是否发生与人们的应对能力密切相关,如果灾害的强度或频率没有超过人类的应对能力,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人们常常用应对范围cope range的方式来表示应对能力,这种方法尤其在气候变化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应对范围不是静态的,随着经济、社会、政治和体制变化而变化,有可能扩大也有可能缩小。下面用图31a说明。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致灾因子强度,实线表示致灾因子在某一时间段的变化过程,虚线表示致灾因子总体变化趋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应对范围。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或体制趋于合理的条件下,系统的应对能力提高,应对范围逐步扩大,如图31a所示。如果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枯竭或社会动荡,则系统的应对能力降低,应对范围逐渐地缩小,如图31b所示。此外,接近应对范围边界的致灾因子连续发生,其累积效果也会使系统的应对能力下降。如连续两年的干旱,尽管都没有超过应对范围,但是在应对干旱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储备物资,这种情况也许不会对当前产生过大的影响,然而,在资源得到补充之前,物资的过度消耗会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缩小应对范围,当在第三年或第四年发生类似的干旱时,就有可能超过缩小了的应对范围而发生大规模灾害。
图31应对范围的变化
另外的一种情况是,如果系统不能从某些超过应对范围的极端事件后恢复过来,应对范围将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永久改变。如某一地区依靠水库的水资源进行灌溉,而洪水超过了水库的容纳能力而发生溃坝事件,那么这一地区的应对能力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水平了,应对范围就会发生突变而急剧缩小,如图31c所示。此外,政治动荡导致的经济急剧恶化也会使应对范围缩小。
四、 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于自然灾害来说,其致灾因子为灾害的自然属性,而灾害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同样强度的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是自然灾害; 而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地震,对人类的生命财产谈不上什么危害,它就不能视为自然灾害。这表现的是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地震灾害具有典型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地震这种致灾因子往往不会直接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除去极少数由于发生了诸如大地裂缝而陷入其中致死的震例,恰恰是人类建造的房屋等建筑物倒塌,人被埋压在废墟中,因窒息、失血过多、饥寒等原因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据有关资料统计,1976年7月的唐山地震造成24.2万人丧生,除数十人是由于次生灾害而死外,都是由于房屋倒塌致死。因此,灾害不是发生在单纯的自然界中,灾害只有发生在人类社会之中才称其为灾害。灾害的社会属性,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改造能力不断提高,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显著。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对自然灾害的形成及成灾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如各种防灾工程和环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各种致灾因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例如破坏森林植被、不合理的水资源开采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导致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技术灾害、健康灾害和社会灾害来说,其致灾因子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或是由人类行为直接引起,或是由人类的行为间接引起,并且发生于人类社会之中,其社会属性更加明显。第2节灾害分类一、 灾害分类概述
人们往往根据造成灾害的致灾因子的特征来对灾害进行分类,划分的角度包括致灾因子持续时间、影响的范围、破坏程度及致灾因子的起源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按照致灾因子持续时间的长短,灾害可以被分为渐发灾害和突发灾害。渐发灾害有时也被称为缓发性灾害或积累性灾害,是指通过不断积累,逐步成灾的灾害,如干旱、空气污染、荒漠化、虫灾等。突发灾害是指那些形成和发生的时间比较短,难于预测和监控的灾害,如地震致灾因子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为几秒到数十秒。突发灾害还包括海啸、飓风、爆炸等等。一般说来,突发性自然灾害容易使人类猝不及防,因而常能在短时期内造成死亡事件和很大的经济损失。渐发灾害的致灾因子持续时间较长,从几天到数月,甚至是数年的时间,如空气污染和荒漠化可以持续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渐发灾害预留给人们应对的时间比较长,通过人为的干预可以部分或全部避免。我们可以用图32示意性地表示出渐发灾害与突发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或财产损失情况,为分析方便这里讨论死亡情况。图中纵轴表示每天死亡的人数,横轴表示灾害持续的时间,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表示突发灾害和渐发灾害每天的死亡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灾害发生时,突发灾害在短时期内会有大量人员伤亡,而后死亡人数快速下降。渐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与突发灾害不同,灾害的发生发展有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从灾害的最严重时期到灾害结束也同样经历较长的时间。渐发灾害影响面积往往比较大,尽管发展缓慢,但若不及时防治,同样也能造成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些渐发灾害如饥荒影响的范围往往更大,后果更加严重。如表31中的资料表明,上个世纪的100年间,饥荒和干旱造成的人员死亡占各种灾害死亡人数的86.9%。渐发灾害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界定往往比较模糊,损失和破坏情况统计起来也比较困难。
图32渐发灾害与突发灾害每天死亡人数
表31渐发灾害与突发灾害造成的死亡比例19001999
灾 害 类 型死亡比例%
渐发灾害饥荒干旱86.9突发灾害
洪水9.2地震和海啸2.2暴风雨1.5火山爆发0.1滑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