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罗哲文全集

書城自編碼: 301557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罗哲文
國際書號(ISBN): 9787805019598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1-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3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售價:NT$ 257.0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NT$ 155.0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NT$ 614.0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NT$ 359.0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NT$ 207.0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NT$ 302.0
河流之齿
《 河流之齿 》

售價:NT$ 270.0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編輯推薦:
中国建筑界泰斗罗哲文,世人公认的万里长城*人,梁思成、林徽因古建筑研究的继承人;
《罗哲文全集(10卷)》精美礼盒套装首次发表,中国文联主席亲自作序,数千幅插图四色印刷,仿真丝缎面装帧,典雅古朴,超值珍藏。
內容簡介:
罗哲文一生著作颇丰,先后撰写、主编了一系列多方面、多角度探索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皇皇数百万言。另外,作为文物学家、书法家和摄影家,罗哲文先生还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历史研究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和文物保护论著等。本全集全面地收集罗哲文先生各个时期发表的专著、论述、画集、报告、信函、诗词等,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建筑技法、古代建筑的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理论与实践,中外文化历史名城保护实践的历史检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等,至今仍有不可代替的参考价值。《罗哲文全集》10卷包括:《一中国古代建筑卷》《二中国的世界遗产卷》《三历史文化名城与文物保护卷》《四古代文物与调查研究卷》《五长城名关匾额卷》《六寺庙名观卷》《七名桥名亭园林卷》《八古塔石窟博物馆卷》《九楼阁名祠陵寝卷》《十序言诗词随笔游记忆往卷》。
關於作者:
罗哲文(1924~2012),四川宜宾人,中国古建筑学家,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奠基人。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发起人和申报人,中国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
目錄
《罗哲文全集》详细目录
第一卷: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第二编古建筑保护与维修概论
第三编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第四编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
第五编古建筑测量
第六编古建筑制图
第七编古建筑维修与摄影
第八编失去的建筑
附录
一、宋式、清式与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二、度量衡的换算
第二卷: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一编世界遗产
第一篇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述
第二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篇中国的世界文化景观
第四篇中国的自然遗产
第五篇中国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第六篇中国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第六篇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
第七篇国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部分项目
第八篇世界中古七大奇迹
第二编文化遗产保护专论
第一篇雄伟的布达拉宫今又重放光彩
第二篇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第三篇中国文化遗产的特色
第四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五篇运河申遗应建立运河学
第六篇保护和利用是一对矛盾
第七篇加强协商和协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作出新贡献
第三卷:历史文化名城与文物保护
第一编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篇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重大措施
第二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发展
第三篇分等分级、分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护和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区和古建筑文物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城市计划与道路交通》及补记
第五篇保护古城、另建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一大良策
第六篇历史文化名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支柱
第七篇开辟环路,扩大步行区,严格道路功能分工是解决史文化名城交通问题的一大良策
第八篇历史文化名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柱
第九篇历史文化名城岂能名存实亡
第十篇苏联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译文的补记
第十一篇名城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决策
第十二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保护与建设之管见
第十三篇北京市的城市性质应改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十四篇再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做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意见兼谈遗产保护的中国特色
第二编传统村镇的保护
第一篇保护好村镇古建筑和文物古迹
第二篇我国历史小城镇(包括村寨)的保护发展与建设之管见兼谈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保护发展与建设问题
第三篇抓紧对历史文化小城镇(寨)进行全面普查和保护
第四篇保护好、发展好、建设好有历史文化价值、有中国特色的村镇
第三编文物保护
第一篇关于古建筑保护法令
第二篇苏联建筑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普及问题
第三篇苏联建筑纪念物的保护
第四篇谈文物古迹的普查工作
第五篇记捷克斯洛伐克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六篇关于发挥文物保护单位作用的几点意见
第七篇让古建筑发挥历史文物价值
第八篇哪些古建筑需要保护
第九篇如何保护古建筑
第十篇略谈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
第十一篇提高古建筑文物保护维修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二篇世界建筑的民族特色及其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流
第十三篇抢救保护圆明园遗址并加以整修开放
第十四篇防止开发性破坏
第十五篇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科学
第十六篇三峡库区古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抢救的意见
第十七篇中国古代寺庙的保护
第十八篇传统民居古建筑的保护刻不容缓
第十九篇中国博物馆文物保护概况
第二十篇中国古建筑保护维修与弘扬发展
第二十一篇谈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
第二十二篇文物建筑的科学复原重修不能以假古董视之兼谈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中国特色
第二十三篇文化遗迹保护重于开发
第二十四篇祝紫禁城宫阙和故宫博物院再现辉煌,更加辉煌,永远辉煌
第二十五篇科学修复再现辉煌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实例
第二十六篇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论文化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的关系
第二十七篇康乾盛世是紫禁城宫殿建筑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时期兼谈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第二十八篇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古建筑维修
第二十九篇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与合理利用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
第三十篇文物古迹也是有形有神有声有韵兼谈文物保护的中国特色
第三十一篇必须抢救羌族几千年传承的文化遗产
第三十二篇灾后文物修复和重建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十三篇文物古迹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第四卷:古代文物与调查研究
第一编中国古代文物
第一篇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
第二篇石窟寺及摩崖造像
第三篇独具风格的古建筑
第四篇古墓葬及帝王陵
第五篇古遗址
第六篇石刻及其他
第二编调查研究
第一篇雁北古建筑的勘查
第二篇斗栱
第三篇太原龙山、蒙山的几处石窟和建筑
第四篇赵州大石桥石栏的发现及修复的初步意见
第五篇云冈石窟
第六篇义慈惠石柱
第七篇一幅宋代宫苑建筑写实画金明池争标图
第八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第九篇元代运筏图考
第十篇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
第十一篇长城史话
第十二篇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发现唐、五代的题记和唐代壁画
第十三篇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所见的些古建筑
第十四篇独乐寺观音阁建筑的抗震性能问题
第十五篇万里长城山海关居庸关云台八达岭嘉峪关
第十六篇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研究
第十七篇万里长城
第十七篇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侧记
第十八篇中国古塔
第十九篇石塔寺释迦如来真身宝塔
第二十篇对长城的调查和维修
第二十一篇长城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第二十二篇关于长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十三篇中国古代长城南北的文化对话与交流
第二十三篇万里长城的历史兴衰与辉煌再创
第二十四篇北京的牌楼
第二十五篇世界建筑的民族特色及其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流
第二十六篇从古塔看外来文化的中国化
第二十七篇皇史宬我国仅存的一座皇家档案库
第二十八篇明长城东端起点在丹东虎山
第二十九篇北京钟楼、鼓楼
第三十篇寺庙的演变从以塔为中心到以殿为中心
第三十一篇台湾古建园林览胜掠影
第五卷:长城名关匾额
第一编长城
第一篇长城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二篇我和长城
第三篇长城史话
第四篇长城专论
第五篇长城胜迹壮山河
第六篇长城的传说
第七篇关于长城的诗词注释
第二编中国名关
第一篇名关概述
第二篇中国著名关隘
第三编中国城墙
第一篇中国古代城墙
第二篇著名古代城墙
第六卷:寺庙古塔
第一编佛教寺庙
第一篇佛寺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篇寺庙的类型与特点
第三篇中国著名佛寺
第二编中国古塔
第一篇佛塔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篇中国古塔的特点
第三篇中国古塔的用途
第四篇中国古塔的建筑材料和构造
第五篇中国著名古塔
第七卷:名桥名亭园林
第一编中国名桥
第一篇中国名桥概述
第二篇中国建桥历史
第三篇古桥的建筑材料和用途
第四篇古桥的类型
第五篇古桥的建筑特色
第六篇古桥大观
第二编中国名亭
第一篇中国名亭概述
第二篇亭的历史和用途
第三篇亭的建筑与艺术
第四篇亭与诗词文学
第五篇名亭大观
第三编中国名园
第一篇中国古代园林概述
第二篇悠久的造园历史
第三篇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
第四篇名园大观
第八卷:古塔石窟博物馆
第一编中国名窟
第一篇石窟概论
第二篇著名石窟
第二编中国名观
第一篇道观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二篇道观的种类和特点
第二篇道观的用途
第三篇著名道观
第三编中国名祠
第一篇名祠概论
第二篇著名祠庙
第四编中国名陵
第一篇帝王陵寝之发展
第二篇历代帝王陵寝
第九卷:楼阁名祠陵寝
第一编楼阁卷
第一篇名楼概述
第二篇高大显赫的古建筑
第三篇楼阁的建筑艺术
第四篇楼阁的用途
第五篇楼阁的种类
第六篇中国著名楼阁
第二编匾额
第一篇名匾概述
第二篇中国历代名匾
第三编博物馆
第一篇国之瑰宝
第二篇民族之光
第三篇历史寻踪
第四篇石窟藏珍
第五篇地下宫阙
第六篇华夏文明
第七篇人文荟萃
第八篇园林之母
六、晋祠博物馆
第九篇先民之家
第十篇天地玄黄
第十卷:序言诗词随笔游记忆往
第一编序跋
第一篇万里长城漫记《长城诗钞》代序
第二篇《嘉峪关市文物志》序
第三篇《长城》(画册)序
第四篇《长城传说故事选》前言
第五篇《明长城考实》序言
第六篇《万里长城》前言
第七篇《宁夏古长城》序
第八篇《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序
第九篇《中国古建筑之最》序言
第十篇《山海关长城》序言
第十一篇《苏州文物古迹诗选》序言
第十二篇《博览长城风采》序言
第十三篇《内蒙古长城史话》序
第十四篇《长城访古万里行》序言
第十五篇《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序言
第十六篇中国古代建筑维修史上的壮举《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序言
第十七篇《中国的世界遗产》序
第十八篇《苏州文物古迹诗选》序言
第十九篇《中国城墙》序
第二十篇《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序言
第二十一篇《南京明清建筑》序
第二十二篇祝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源远流长《福州古厝》序
第二十三篇《失去的建筑》前言
第二十四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前言
第二十五篇《哲匠录》序言*
第二十六篇《永诀的建筑》前言
第二十七篇《透过镜头中国古代建筑精华》序言
第二十八篇《老北京》序
第二十九篇《世界遗产大观》序言
第三十篇《罗哲文文集》自序
第三十一篇《胡同寻故》序言
第三十二篇2011《神州行吟草罗哲文诗词摄影选集》前言
第三十三篇《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序二
第二编诗词
第一篇古建筑诗词
第二篇长城诗词
第三篇历史文化名城诗词
第四篇风景园林诗词
第八篇其他诗词
第三编随笔
第一篇万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
第二篇记山东省文化工作会议
第三篇灵岩寺访古随笔
第四篇隋炀帝与大运河
第五篇江南八达岭,巍巍临海城
第六篇长城到底有多长?
第七篇六点建议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第八篇长城与对联
第九篇文态环境和固态环境
第十篇古迹:凝固的文明史史诗
第十一篇中国长城博物馆献辞
第十二篇长城颂
第十三篇1999古迹的讯息
第十四篇承德普乐寺旭光阁
第十五篇沧州铁狮子
第十六篇武夷山的崖居与船棺
第十七篇绝无仅有的古渡遗存
第十八篇北京的皇城城门
第十九篇点评李庄镇
第二十篇文物古迹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第四编游记
第一篇悉尼一周
第二篇保加利亚访古随笔
第三篇汉诚访古随笔
第四篇台北故宫博物院访珍宝
第五篇施琅纪功碑统一台湾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六篇鹿港龙山寺
第七篇台湾访古纪行
第八篇马来西亚访古
第九篇走近往昔香港访古纪游
第十篇寻访恩师在日本的遗踪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
第十一篇访墨西哥的世界遗产
第十二篇双园竞秀两岸清深记台北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
第十二篇雍容皇城故宫之旅
第十三篇客家土楼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
第十四篇从李庄到杭州
第五编忆往
第一篇难忘的记忆,深切的怀念怀念梁思成
第二篇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编写
第三篇忆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
第四篇不尽的思念回忆王冶秋
第五篇忆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庆祝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50周年
第六篇国宝卫士,紫禁干城悼念文物古建界的元老宿将单士元同志
第七篇缅怀周恩来总理对文物建筑保护的关怀和丰功伟绩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和逝世22周年
第八篇忆朱启钤社长二三事
第九篇忆刘致平先生在古建筑调查研究与保护方面的几项重要贡献
第十篇喜忧参半话千年
第十一篇仰大家风范怀恩师懿德忆和林徽因师在一起的岁月
第十二篇再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第十三篇篇团结奋进二十年
第十四篇篇难忘的教诲永远的怀念纪念刘敦桢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第十五篇文博名家,鸿儒哲匠追思王世襄同志和我在四川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时期的一段往事和情谊
第十六篇文物局北海团城办公期间见闻
第十七篇忆梁思成: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故事
第十八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献上的一份厚礼记保护古都北平和《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编写
第十九篇古建筑迁地重建的创举记中南海云绘楼清音阁的搬迁重建,以纪念郑振铎诞辰110周年
第六编其他
第一篇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贺《文物春秋》创刊
第二篇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召开的2000年中国古城会上的发言
第三篇在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致辞
第四篇中国文物保护百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致辞0.19
第五篇祝原文化部咸宁干校的向阳源文化名人旧址列入湖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兼谈积极着手选列社会主义时期文物保护单位的问题
第六篇在传统建筑和风貌一条街学术讨论会闭幕会上的讲话
第七篇中国紫禁城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总结报告
第八篇注重工程科学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理论祝《海南丘浚故居修缮工程报告》出版
第九篇致圆明园发展研讨会的一封信
第十篇向2007中国景观村落与经典村落景观授牌颁证大会致贺信
第十一篇盛世宏篇收藏巨制《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遗墨》书评
第十二篇祝《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创刊二十五周年刊行一百期
第十三篇在《大壮营造录》首发仪式上的讲话
內容試閱
出版前言
在中国建筑界和文物保护界,罗哲文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人。他是世人公认的万里长城第一人,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提案人,是中国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他一生留下的上千万字文字资料和数万张古建筑照片,是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罗哲文先生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幼年好学,曾入乡村私塾学堂接受传统教育启蒙,后入新式学堂接受新旧课程兼备的小学教育。1940年11月,高中毕业的罗哲文成为中国唯一从事文物古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因抗日战争爆发,从北平南迁至四川李庄)众多报考者中唯一被录取的练习生,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开始了长达近七十二年的文物古建筑研究、维修和保护事业。
初入营造学社的罗哲文首先从学习建筑绘图做起,各位老师均对他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特别是梁思成先生,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使用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等绘图仪器,甚至包括削铅笔这类细小的入门技能,将他引进了建筑艺术的殿堂。1942年,罗哲文和卢绳合作测绘位于李庄的明代建筑旋螺殿。这是他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实地测绘,随后由其制图、卢绳撰写的《旋螺殿》一文刊登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上。
在李庄的日子里,身患重病的林徽因整日卧病在床,但对罗哲文的成长也很关心,不仅在建筑学知识学习上对其加以辅导,而且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也悉心教导。正是在梁、林二师的指导下,罗哲文一踏入中国古建筑学研究之门,便登上了高度非同一般的殿堂。
1947年春,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复员回到北京,进入国立清华大学营建系办公室,担任梁思成先生的助理。1948年秋,接受林徽因的指点,独自前往八达岭和古北口勘察长城,从此与长城结下了一生之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受命主持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维修工程,这是其数十年维修长城事业的开始,也是新中国开展古建筑维修事业的第一项重大工程。此后的人生岁月里,罗哲文先生奔走在长城上下,深入考察研究,行程数万里,以历史文献和现状考察相结合,对长城的起点、长度、分布及沿线风俗、民族关系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长城专著《万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率先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长城学。他认为,明代长城东端起点不是山海关,而是辽宁丹东的虎山。汉代长城西端一直延伸到新疆阿克苏一带,现在保留下来的烽堠遗址,当时属于万里长城整体系统有机组成的一种特殊形式。他还认为,对长城的研究不能只从防御的角度出发而忽略和平时期。综观我国历史,长城的和平时期毕竟多于战争岁月。和平时期的关口是长城内外人民互市贸易、文化交流、交通往来的地点,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
罗哲文参与发起中国长城学会,并参与了几乎所有关于长城的修复工程。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老人在罗哲文八十岁寿辰时曾这样评价他:神州踏遍人未老,万里长城第一人。
罗哲文还是享誉海内外的文物守护神,亲历了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全过程。早在1949年1月,他担任由梁思成主编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一书的刻写钢板和油印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过程中有效保护文物古建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那时起,除了学术研究外,他作为全国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事业的组织者,足迹遍及神州大地,考察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建筑遗存。他曾九到西藏,深入到藏北高原腹地;为探索楼兰古城遗址,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跋涉;年近八旬,为考察新疆境内的汉长城遗迹,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正如著名学者郑孝燮所说:明代有地理学家徐霞客,当代有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他把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85年第六届全国政协大会上,罗哲文与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共同提交中国应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议案,促使中国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1987年,经他与有关专家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泰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级文化与自然遗产。此后,苏州园林、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等的申遗成功,也无不凝聚着罗哲文的心血。他还是第一个推动京杭大运河的申遗的人,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直至他去世前的几个月,还时常关注着此事的进展。
罗哲文在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出的成就更是引人瞩目。他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支柱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他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上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他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师生一同参加了国旗和国徽图案征选活动,其设计的国旗图案荣获第二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协助梁思成参与了北京古城区的保护工作。1982年,受党中央和国务院委托,草拟了建立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件稿,并撰写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重大措施》。同年,经罗哲文及有关专家评审、国务院审批的第一批二十四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揭晓,从此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迈上了一个新阶段。
罗哲文被称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征程中的国宝栋梁。数十年来,在数百处国宝级古代建筑保护和重大维修项目中,或积极组织评定,或亲自设计规划,或参加竣工验收,始终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古建维修工地上。从对单座地面固定文物的保护与维修到对这些文物整体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关注,从对一组地面文物遗存的有效保护到全国一百零三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逐批评定,从两千三百五十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批审定到三十多处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申报成功,罗哲文亲历亲为,使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广度与深度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拓展。

罗哲文是爱岗敬业的楷模。数十年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是当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于弘扬推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1942年,由罗哲文制图、卢绳撰文的学术成果《旋螺殿》一文刊登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上,这是他步入学术研究领域所参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此后又协助梁思成等出版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等。1950年底,调任国家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业务秘书一职,专门从事文物古建筑维修、保护和研究工作。1951年对北京的寺庙进行了调查,这是他调到文物局后从事的第一次古建筑调查。1952年,当时国家急需大批文物保护与考古,以及古建筑保护与调查研究的专业人才,由中国科学院、文化部、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考古专业工作人员训练班,包括梁思成在内的许多著名专家都曾在训练班任教,罗哲文代表文化部文物局也参加了讲课活动,讲授了文物局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见,后被命名为《关于古建筑保护法令》,其中很多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1953年,《雁北古建筑的勘查》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第三期上,这是罗哲文在建国以后发表的最早的学术成果。同年,罗哲文翻译的《苏联建筑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普及问题》(节译自Ш.Е.拉契亚、.П多金娜《建筑文物的保护》,莫斯科国立建设与建筑文学出版局1952年版),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第十期上,对新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54年,罗哲文撰写了《斗栱》一文,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第七期上。1956年,《赵州大石桥石栏的发现及修复的初步意见》和《太原龙山、蒙山的几处石窟和建筑》分别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第三期、第四期上。1957年,罗哲文编撰的中国第一本关于长城的专著《万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文物出版社,1957年4月第一版)出版,这也是罗哲文编撰的最早的专著。同年,由罗哲文绘图、摄影的《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57年9月第一版)出版。该年9月至11月,与武伯纶前往捷克斯洛伐克进行访问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派出的第一支文物专家出国访问考察团。第二年,与武伯纶合作的考察文章《记捷克斯洛伐克的文物保护工作》,发表在《文物》第七期上。1959年,由罗哲文撰写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地面文物遗存保护工作的经验性文章《关于发挥文物保护单位作用的几点意见》,发表在《文物》第十一期上。
进入20世纪60年代,罗哲文进入考察和研究的黄金时期,先后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长城及其他文物考察研究成果,专论如《一幅宋代宫苑建筑写实画金明池争标图》(《文物》,1960年第七期)、《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文物》,1961年第四、五期)、《元代〈运筏图〉考》(《文物》,1962年第十期)、《临洮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文物》,1964年第六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发现唐、五代的题记和唐代壁画》(《文物》,1965年第四期)。其间,参与中华书局组织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写工作,由他编撰的《长城史话》一书于1963年出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罗哲文为了保护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和甘肃永靖县炳林寺石窟,与同事共同直接上书周恩来总理,使这两处文物古迹得以保存,也因此被戴上了黑线人物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和土匪三顶帽子。19691972年,被流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随后又被戴上五一六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遭受隔离审查和残酷批斗。直到1972年,由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竭力举荐而得以返回北京,随后参加了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罗哲文在文革结束前部分作品的发表情况和研究成果,因时隔久远,现在统计起来难度很大,难免有遗漏的情况。至于这一阶段撰写而未发表的作品,就更难以搜集了。
文革结束以后,尤其进入20世纪80年代,罗哲文在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上再次焕发了青春,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重要文化遗存和建筑古迹均留下了他的身影,还成为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此后的三十多年间,他留下的论文、报告、专著等更是不计其数。仅仅关于长城的专著,就有《万里长城》(文物出版社,1980年11月第一版)、《长城史话》(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一版)、《长城》(北京出版社,1982年2月第一版)、《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世界奇迹长城》(文物出版社出版,1992年11月第一版)、《长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等。另外,还有《中国古塔》(文物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名胜古迹史话》(中华书局,1984年4月第一版)、《中国历代帝王陵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中国古典建筑猎奇》(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等其他专著,品种繁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至于学术论文、讲话报告、随笔、诗词、对联等,以及为其他关于文物保护与古建筑研究等书籍题写的序、跋,数量更多,散见于不同时期出版的书籍、报刊杂志等,难以一一枚举。他在工作期间拍摄的数以万计的古建筑照片,大多数未能发表,更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资料。
数十年来,罗哲文笔耕不辍,所留下的诸多方面的研究资料,充分体现出他为传承中国璀璨文明呕心沥血的爱国情怀。不过,因这些作品创作或发表跨越时间久远,分布散乱,不少有湮没的危险。在罗哲文生前,已有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出版的尝试,如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罗哲文古建筑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罗哲文古典建筑研究和保护》等,但皆因种种原因,未能较为全面地收录罗哲文一生的成就,留下了不少遗憾。随着罗哲文的离世,更有可能造成大量珍贵史料的遗失,那样的话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此次重新收集、整理,编者尝试着从各个方面收集罗哲文先生已刊未刊论著,除了从数十年来上百种图书、报刊辑录其论著,还从档案馆、其家属处寻觅其函札与遗稿,付出诸多心血积极策划出版《罗哲文全集》,旨在尽可能完整地保存罗哲文所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罗哲文全集》汇集了罗哲文六十多年有关中国古建筑技术、古建筑规划、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理论与实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跨越年代久远,资料来源庞杂,风格差异较大,在资料整理和编辑加工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为了使整套丛书的结构体例统一、表述风格一致,编者对所有资料进行了逐篇审读和校订,编辑成十卷册。
第一卷《中国古代建筑卷》,收录了罗哲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营造原则、建筑理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还收录了罗哲文应文物局要求主编的文物保护和维修教材,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特色,还详细阐述了古代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原则、维修方法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研究和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卷《中国的世界遗产卷》,主要收录罗哲文关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方面的内容,还收录了写于不同时期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另外,对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也做了简单的介绍。
第三卷《历史文化名城与文物保护卷》,由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镇的保护和文物保护三部分构成,具体内容涉及到作于不同时期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物的法律法规、保护常识、保护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
第四卷《古代文物与调查研究卷》,收录了罗哲文从建筑的角度介绍中国古代文物主要种类和保护现状的内容,还收录了罗哲文不同时期在古建筑、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方面调查研究的成果等。
第五卷《长城名关匾额卷》,全面收录了罗哲文万里长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包括长城的建造历史、建造方法、构造、规模及其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还对关于中国著名的雄关险隘、著名匾额的文章做了收集整理。
第六卷《寺庙名观卷》,主要收录了介绍中国各地寺庙、道观的文章。从具体内容来看,详尽介绍了中国寺庙和道观的历史和建筑的布局、构造、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还对各地最有代表性和具有文物价值的寺庙、道观进行了介绍,突出了这些寺庙在中国建筑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第七卷《名桥名亭园林卷》,主要收录了罗哲文写于不同时期的关于中国古桥、亭子及园林方面的文章。
第八卷《古塔名窟博物馆卷》,古塔部分不仅收录了关于中国古塔的起源、发展和所取得成就等方面的文章,还涉及到中国古塔的建筑材料、构造特征、作用和各地的古塔等;石窟部分主要收录中国佛教石窟的起源、发展和建造方法、佛造像特色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中国各地的著名石窟;博物馆部分主要收录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或最有特色的博物馆方面的内容。
第九卷《楼阁名祠陵寝卷》,主要收录介绍中国古代楼阁、祠堂、陵寝的文章。
第十卷《序言诗词随笔游记忆往卷》,收录了罗哲文不同时期撰写的序言、古典诗词、随笔、游记、回忆性文章等。
丛书各卷所收录的文章跨越时间较长,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更新的速度较快,且许多方面的内容经过多次修订出版,不同篇名但内容相近,或同一方面内容的文章难免有重复的现象,甚至还有前后矛盾的情况。为便于阅读、参考和研究,编辑工作大致依照如下原则进行:
第一,丛书收录的作品,绝大部分均保持了作品的原貌,若干作品因内容重复而做了局部性的调整、删减。同一内容的文章,均采用最新的版本。
第二,所有选编的专著、文章有明确出处的,在文末或篇末(或段落)、均标注该专著、该文章(或该段落)的版本出处。
第三,本套丛书一卷通常分为数编。编内每篇先后顺序的安排,有逻辑关系的根据逻辑顺序安排,没有逻辑顺序或者逻辑顺序不明显的,根据文章发表时间的先后来安排。涉及到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筑或景观的介绍,通常从北京开始,按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台港澳的顺序来安排。涉及到各省级内的具体的建筑或景观,主要按照建造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介绍。
第四,在编校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注释。只在考虑结构体例和表述风格的统一时,在注释形式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
第五,文中涉及建筑术语较多,且古代和现代的建筑术语有较大差异。即使同一件建筑构件,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叫法,不同的写法,往往使人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无形中增加了编辑难度。编校过程中,查证了许多资料,请示了许多专家,尽量选择常见的、通用的叫法和写法。
第六,编校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错字、别字、漏字,尤其是引文中的错讹均进行了订正。
第七,罗哲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大多数量词采用中国传统叫法,如房屋的深三间、进深五檩、面阔七楹、八角十三层宝塔、塔刹为十三重相轮、故宫建筑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等说法,均应保持作品原貌;另外,文中还保留了大量传统计量单位,如里、丈、尺、寸、分、担、斗、斤、亩等,且许多属于引用古代不同朝代的原数据,不能改为阿拉伯数字。为了保证体例上的统一,全套丛书除公元纪年时间、法定计量单位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余数词采用中文数字表示,包括统计性的数字。
此套丛书的编辑整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出版时间较为仓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终于迎来《罗哲文全集》的付梓。但工作量太大,涉及知识太多,最终成书难免仍有不妥甚至错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和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