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孩子凭什么优秀

書城自編碼: 301516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张未未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852596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7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編輯推薦:
父母永远对孩子有着*殷切的期盼。可是你真的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吗?你真的知道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吗?以爱之名,为什么有的孩子娇生惯养任性自我,有的孩子则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父母作为孩子的*个老师,不单单要给予关爱,更要懂得倾听,换位思考,不仅带领他们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更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孩子的未来始于父母的教养,而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就是一场爱与责任的修行。
內容簡介:
本书通过理念、习惯、品德、方法等十个板块介绍了孩子在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的误区。
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之谈,带领读者一步一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那些在教育之路上苦苦摸索的父母们一些灵感。
關於作者:
张未未,家庭教育专家,作家,诗人,培根阅读学院创始人。祖籍山东郓城,出生在江苏徐州。写有大量文学作品和儿童教育类文章,百余篇文章被推荐在各大网站头版首页。其中,中篇小说《伴儿》被改编成剧本,诗集《往事也即青春》被选入博客中国名家书库。此次出版的《孩子凭什么优秀》是多年来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方法,以及关于孩子教育的理念,希望与读者诸君达成共识,找到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道路。
目錄
目 录

理念篇 001
可怕的遗传,并不只是病毒 _002
你被习惯性思维控制了吗? _005
不要让孩子成为反季节的果实 _008
不要考100分 _013
创造奇迹并不见得有多难 _017
教育,在试误中前行 _022
思考是创造力的摇篮 _025
尊重自然规律,摒弃打骂教育 _030
习惯篇 035
从领悟到规则到自律 _036
要孩子优秀只需言传身教 _040
让孩子有一个快乐平和的性格 _042
陪孩子走出网瘾 _044
电子鸦片时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_047
品德篇 051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_052
怀有一颗谦卑的心 _056
让孩子拥有责任心,是父母对孩子一生最负责的表现 _057
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_061
要心怀敬意,尊师重教 _064
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 _065
方法篇 069
宝贝成长自信盒 _070
哭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_073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_075
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_077
怎样才能坐得住 _080
用积极语言暗示为孩子上幼儿园做准备 _083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时 _085
如何面对孩子的被惊吓 _089
从孩子的专注力谈起 _091
孩子跌倒后,究竟该怎样做? _094
不要让孩子掌控父母的软肋 _096
如何让孩子落笔成文 099
书写第一篇日记 _100
看似苛刻的严谨,会收获一整个春天 _105
让文字在笔尖下活起来 _107
笔尖开出美丽的花 _111
朵小胖的故事 _113
学习篇 131
让孩子有个数学思维 _132
快乐学数学 _135
感谢我的小老师 _137
英语学习静待时机 _144
勤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_149
勤奋成就美德 _158
阅读篇 161
妈妈,再给我讲一本 _162
指读法 _165
陪同孩子走好每一段路 _167
善于利用工具书 _169
做一个把心胸吃大的吃货 _170
让孩子爱上读书 _172
诗歌篇 179
诗歌的美 _180
爱上工作的小云朵 _181
春天的小雨滴 _183
黄油朝上,黄油朝下 _184
拉拉族和纽纽族 _187
让世界充满爱 _193
人类的幸福谷 _202
如果,我有了翅膀 _204
时间的河流 _205
书架妈妈 _208
天空的小气鬼故事 _209
为我们的童年请命 _212
我是这样一个小孩儿 _214
我来了,明媚的五月天 _216
愿这片大地被读书声唤醒 _217
欣赏篇 219
宝贝,你永远都是最棒的! _220
爱孩子,要让她知道 _223
把最宝贵的给孩子 _225
多看看孩子的那双眼睛吧 _228
放弃比较,转身凝目 _229
父母篇 231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_232
让孩子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 _234
关于叛逆孩子的几点思考 _238
离异还有更智慧优雅的方式 _240
如何找到孩子自身的优势 _245
自卑是生命中的癌症 _247
母亲不只是个称谓 _250
后.记
宽容是泥土最好的留念 _254
內容試閱
经常听到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孩子一生下来已经在不同的路段上,有些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努力一生都无法达到的终点上。富裕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在养育的物质上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宽厚仁爱的父母和自私苛刻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灵成长上存在多大的差别?父母拥有良好的教养学识和粗鄙不堪的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有多大的差别?这不禁让我们思索,孩子的人生起点不同,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在哪里?
素质教育一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被提出来的。作为父母的角色在那时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孩子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育孩子没有什么量化标准可遵循,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困惑不解,父母需要赶紧梳理这种新型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几十年后的今天,很多问题已经浮出水面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的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想让孩子成功,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
教育是什么,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幼小时期的教育,就在于打定一个人一生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为什么养育孩子会有如此多的苦恼,会让人感到如此困惑。养育孩子这可是一件人类社会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却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了。那个时候可没有如此多的育儿类书籍,没有专家特意研究这类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父母会把养育孩子当作一种困惑?这个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养育孩子的父母的理念和方法。
随着信息不断地发展,各种传媒不断涌现,人们对于教育的认知开始不断增加,相互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如今,各种才艺特长、培优课程成了孩子们的任务,也成了我们的任务,因为是我们让孩子去学的;堆积如山的作业成了孩子们的任务,也成了我们的任务,因为我们必须检查作业。现在工薪阶层多数家庭将所有时间、精力和资源完全投入到孩子身上。世事难以预料,我们不知道究竟该让孩子学习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如果我们知道该为孩子在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历史大潮中准备些什么,也许就不会这么盲目和紧张,这也是作为父母感到困惑的原因之一。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想做一名称职的父母,就必须让孩子学些什么,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父母就有一条闪闪发光的教育道路可走,没有哪个孩子会在父母一直正确的道路中成长。那些成功者都是在错误和挫败中不断学习、总结和修正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作为孩子自尊的守护者,凭着自己对孩子的爱、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坚持的毅力,在不断试误中寻找正确的育儿理念和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依靠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从小到大,衡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的好坏,不是看他的道德修养水平,不是看他有没有善良和爱心,也不是看他有没有创新和领导能力,而是看他的分数。各种以提高分数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机构也一窝蜂地涌向市场。太多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放弃童年的快乐生活,开始为应试教育的终点分数去拼。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学制下学傻了。创造力、想象力尚未发芽就被扼杀,中国的学校很难培养出眼睛发光的孩子。难道孩子的成长和本身具备的天赋能力只能和100分绑在一起才有意义吗?
单纯依靠分数,并不能为孩子的能力和幸福加分。决定一个孩子的成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和生活是否快乐有尊严,取决于他的学习力和自身具有的优势。称职的父母应发现孩子的优势,扬长避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任意驰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没有分数的压力下,快乐成长,直至成才!对于教育而言,最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孩子健康的体魄、优秀的情商、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兴趣爱好、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以及其他在不断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不被淹没的能力。
真正的考场从来就不在学校,而在平实的生活中。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注重培养有丰富创造力、品德高尚的孩子,然后祝他们幸福。通过他们的德行善举成就他们的才能,并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也是一种最现实的教育目标。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来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剧本可提供预演。保护好孩子的创造力,教育他们有修养和礼貌,遵守职业道德,给他们爱,孩子的幸福与自尊将自然形成。我想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做到这几点,孩子们就会幸福快乐地成长,我们也会同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和老师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终将要退场,孩子的生活无论好与坏都将由他自己来承担。如果真的关心孩子,也许我们更应该关心30年后的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到底是成为一个庸才还是成为栋梁?是让孩子赢在应试教育的起点上,还是让孩子赢在人生的大道上,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可怕的遗传,并不只是病毒
易卜生所写《群鬼》中,欧士华本是爱生活、能创作的人,因父亲不检点,先天得了病毒。他很爱他的母亲,不忍母亲每天服侍自己,便藏了吗啡,想待发作时,由侍女瑞琴帮他吃下,毒杀自己,可瑞琴走了,他只好托他母亲了。
欧:母亲,现在你应该帮我的忙了。
阿夫人:我吗?
欧:谁能及得上你。
阿夫人:我!我是你的母亲。
欧:正因为你是我的母亲。
阿夫人:你的命是我给你的!
欧:我没叫你给我这条命。再说,你给我的一条什么命?我不稀罕这条命!你把它拿回去!
这一段的描述,是人生不能承载的沉重。更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震惊、戒惧的。欧士华的母亲此时也不会昧着良心对儿子说:因为你是我的儿子,所以你理当受这样的罪。可怕的遗传,并不只是病毒,另外精神上,观念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遗传给孩子,父母的缺点,正是孩子成败的伏笔、生命上的危机、决定将来命运的根基。这些高尚古老的书籍提供给我们的故事,让人们的悲痛,给旧愁披上新衣,发出叹息,同我们娓娓交谈。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从家庭出发。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充满爱和书籍的家庭,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没有人会走错路。当一个新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父母的责任才刚刚开始,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更幸福,更高尚,就是希望孩子要超越自己,超越过去。超越,便需要改变,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善于在学习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学习,应贯穿于我们的整个生命。
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史,差不多就是他的阅读史。人生起于阅读,终于阅读,因为阅读并非单纯指读书,它是指阅生活、阅人生。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者是阅书后者指阅世,阅书是为了阅世,会阅书者更会阅世。书架上那些默默无言的书,沉寂又充满生机,宁静而又热情洋溢。书籍激励着每一位上进的父母,使他们在众人中昂然屹立。
打开书页的一瞬间,如同荒凉的戈壁终于开出朵朵小花,我们张开双臂扑向温馨的花丛,书的魅力无穷。父母应给孩子做好榜样,良好的习惯主要靠熏陶养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并没有多大的差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这些差异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些差异主要来自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当学习在一个家庭中是一个人的事时,这是一种劳役。当学习是整个家庭的事时,这是一种乐趣。当学习是家庭中每个人每天都做的事时,这是一种幸福的生活。通俗地说就是: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父母应该学会理解孩子,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为孩子着想。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父母不会教养,小孩子不晓得要枉哭多少回。生活中有多少像欧士华那样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曾对孩子说过:为了你,我的工作都做不好,人也变得苍老。为你我生了病。为孩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至于什么做得多了,什么做得少了,都是出于父母的自愿,并不是孩子所要求做的,并且父母做的也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或喜欢的。就如带孩子去商场选购物品,成年人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看到的,只是一条条大人的腿。做一个理解孩子,懂得孩子内心的父母,才是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前提。千万不要用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伤害和情感上的掠夺。
父母对孩子都有指导的义务,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和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要教会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是让孩子必须听从大人的话;要让孩子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成长为自己,学习是为自己,不是为父母去学习,取得好成绩也不是为让谁去高兴;让孩子去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让孩子学会分担和体谅、为他人着想;要有强健的体魄,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包容的胸怀,有容纳新事物的精神,有在世界万物不断变更的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
童年时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人类是可信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有了这种坚实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战。父母要告诉孩子: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你看这个世界充满险恶,你就会遭遇很多险恶的人和事;你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你就会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你自己相信善良、真诚和爱,善良、真诚和爱才会来到你身边;你敢于做一个善良、真诚的人,你才会体会到这中间甜蜜幸福的滋味。
父母应给孩子独立的思想。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也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独立的能力,不单是独立生活的能力,还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将来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的饥饿不只是身体上的饥饿,还指精神上的饥饿。因此,要在孩子内心燃起知识的篝火,用思想温暖、充实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灵都能吃饱,都能心安理得地睡踏实觉。
有些父母为显示自己的权威,无形中掠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听话,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应该听什么,早早给孩子种下奴性思想的种子。如果孩子不听,就说孩子是叛逆,扫了做父母的威严。还会讲很多道理说服,做一个听父母话的孩子,如古人割取自己大腿的肉来煎药,以医治父母的重病如此等等。我们的书籍中也从来不缺少这样的道理。孩子就应该服从父母,原因是我生了你,你必须感谢我对你的养育之恩。并且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你不照这样做,就定然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的逆子。为了便于掌控孩子,无所不用其极地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殊不知,富有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存在天壤之别,孩子也没有跟父母去计较。很多父母就是这样,想让孩子将来翱翔于九天之上,却又先折断那稚嫩的翅膀。
孩子是上天的恩赐,让我们养育教导,我们不求回报,不在孩子的内心播撒报偿养育之恩的种子。父母养育孩子是人道的义务,并不是为得到孩子的报偿。如果那样,是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买卖行为。今天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无异于人乳养猪。无非是把孩子当成猪,喂到肉肥味美的时候,好宰杀来吃。父母应抵制住世代沿袭下来的报恩父母的旧思想,放孩子一条宽阔明亮的道路,让孩子做一个有独立自由、思想完整的人。
父母养育孩子,是一种天性的爱,这种爱既深远又长久。在人类沿袭的历史长途中,有的仅是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对谁的恩义。父母尽自己所能,培养孩子健康的精神和体魄,让幼小的生命学会独立生存的本事。超越父母,更强于父母,更完善于父母,更高尚于父母,更快乐幸福于父母。父母和孩子在人世间欢聚一堂,每个孩子的思想都能自由飞扬,每个孩子都像太阳般欢畅辉煌,这难道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期望吗?

你被习惯性思维控制了吗?
我们大脑就像一种自动流水线,存在一种自动反应的思维程序。这种思维说不定在什么时间就会闯入我们的大脑,通常会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相联系,通过我们眼睛看到和脑子想到的自动性思维产生某种相应的情绪和情感。
比如:我们看到一处美丽的景物,让孩子摆好姿势,迫不及待地举起相机要将这美景记录下来。在按动快门的一瞬间,正好一个身影走过来,遮挡住镜头,并且站着不动了。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会认为,这个人好粗鲁,难道没有看到我正在拍照吗?我们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大为恼火,厌恶地尝试换一个位置和方向继续拍照。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如刚才那个角度让人满意了。
如果这时有人告诉你,遮挡你镜头的是一位盲人,你很可能马上就会释怀了,并为刚才表现出的责怪而感到内疚。整个过程中事情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只是我们心中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情绪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这种思维存在于我们思想深处,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它,但它却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就像人的骨骼,我们看到的是外在的形态和皮肤,而深层的支撑形态和骨骼我们根本看不到,但它却是最重要的东西。
人的这种思维是在原生家庭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最终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信念。而我们很少质疑在小时候学到过的一些东西,在这种理所当然的信念下,会将一件事情的影响力放大或缩小,无法看清真相,也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和脆弱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父母很爱安妮,他们觉得多刺激安妮的上进心对于她的成长会有好处。因此,不管安妮做什么事,做得多好,她的父母都不会去表扬她,而是说:下次再好好努力吧。如果安妮考试考了80分,那就是考砸了。她的父母就会批评她,让她下次必须考到90分。如果下次考到90分,她父母又会告诉她100分才是最棒的,总之,在父母这里,没有肯定和赞扬只是鼓励她更进一步。因此在安妮的信念里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不管我多努力,我都做得不够好。安妮的自动性思维就这样形成了,她父母在她小时候就给她灌输了一种消极的思维模式:我无论做什么,总是不够好。慢慢地就成为她的自动反应机制。在她的思维深处,她已经认定自己本身不够优秀,一个信念根植于头脑深处:我根本不行。
这种信念会产生这样一种假想:我做什么都做不好,我是一个失败者。无论学校组织什么活动,安妮都不会主动参加,因为她认为大家根本不需要她。慢慢地,安妮会成为沉默寡言、内向自卑的人。大脑为了防止自尊受到伤害,就会把不优秀我根本不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信念:我就是这样子,无论怎样改变我都做不到好。只要我不去做有难度的事情,我的无能就不会被人发现。以后的安妮,遇到问题经常逃避,而不是勇往直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消极的思维一旦产生,往往很难转变。
再看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这样激励她的儿子。她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老师告诉她: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凳子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看医生。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好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然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上,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这是一位多么智慧的妈妈,她不但没有批评孩子,反而换了一种方式,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让孩子成为一种榜样。她的话对孩子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于孩子,我们多么需要这种建设性的激励,多么需要这样一位妈妈。
自动性思维的力量非常强大,强大到你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却可以掌控你的人生。我们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情绪,看清楚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做自己情绪的主宰。管理好情绪,改变自己习惯性思维的固有方式,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并做好自我激励,即使走入低谷,也能从挫折中爬起重新出发,不被失败埋葬。一个人具有的幸福感和自动性思维习惯,以及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和童年时期原生家庭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孩子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就从我们自己开始吧。

不要让孩子成为反季节的果实
一个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有他,我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孩子的未来可以前途似锦,希望孩子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饱满的果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思考,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相互安慰。不论结果如何,在共同携手的途中,享受着家庭的温馨喜悦,在孩子成长的轨道上为他们的心灵播撒着关爱的种子。
可是走着走着,我们就忘记最初是为什么而上路。走着走着,内心失去了平静,忘记最初对孩子的期望,希望自己的付出早早得到收获。当孩子没有达到期望时,就会迁怒于孩子。会认为自己比孩子聪明,比孩子年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很多父母总是不知反省,过分相信自己。在对孩子说话时也使用你必须、你应该、你一定要,这样带着命令的强硬词语。这样强硬的方式让孩子感到压抑,孩子喜欢自由自在,宽容放松,大度温和的风格。久而久之,会对父母敬而远之,产生抵抗甚至逆反的心理。父母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小我中,不反省,不审视自己,总是希望通过自己能改变孩子,希望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孩子似乎离自己的要求越来越远。慢慢地,孩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父母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家庭从此没有了欢笑。渐渐地,父母迷失了自己,变得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也渐渐偏离了教育孩子正常成长的轨道。
永远忘不了《霸王别姬》里那段令人沉思的话:
师傅说: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呀!
小癞子说:他们怎么成的角啊,得挨多少打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成角啊?
师傅答道:要想人前显贵,你必得人后受罪!
这虽只是一个戏子的理想,但一个生来没有地位的人,不挨打,又怎么能锤炼出自己的价值?

就像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人认为,不吃苦怎么成为人上人?不吃苦就得过没有尊严的生活;不吃苦,就得重复父母现在的生活(父母对现在的生活并不满意);现在如果不吃苦,将来就会吃更多的苦。于是从小时候开始让孩子去拼,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一份非常有代表性的北大妈妈育儿作息表:
也许有的妈妈会说:我上高中的儿子也是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这没有什么啊。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张只有9岁孩子的课程表,又会做什么感想?对于一个9岁孩子课程安排似乎太过密集,可能大多数父母都会表示难以想象。一个九岁孩子,连最起码的睡眠都难以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位拼妈面前已经退居其次。在放弃孩子正常成长的前提下,如果依然达不到这位妈妈的预期,这位妈妈会不会感到很失望,甚至迁怒于孩子?
武汉一位妈妈用12万为小孩培优,给5岁的儿子Jerry报了17项培优班。3年过去了,当时自信的妈妈如今在朋友圈哀叹,当初的学霸儿子竟变成了学渣!
2013年,在武汉水果湖某幼儿园就读的5岁半男孩Jerry在培优机构组织的小托福考试中得了全国前三名。Jerry的妈妈徐女士感到特别骄傲。从半岁到5岁,Jerry已经接受了英语、数学、识字、声乐、钢琴、围棋、画画、表演等17项培优,5岁的他已经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全部课程。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每晚都到9点才回家。徐女士算了一笔账,5年来累计投入了近12万元培优费。
徐女士当时特别想孩子从小就比别人优秀,不想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徐女士想通过培优让孩子从小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她认为,培优会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的状态。到了中学,孩子的学习就会变成自主行为,不需要别人的督促。然而,三年过去了,让徐女士万万没想到,自己曾经的学霸儿子怎么就会变成学渣了。
徐女士说,Jerry刚读小学一年级时,学习成绩还是非常优秀的。可是,慢慢地,Jerry觉得厌倦了,因为老师讲的课本知识他都会,这让他觉得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其他同学都是笨蛋。无奈之下,徐女士只好继续给Jerry报了数学和英语培优班。
这样又过了一年,今年读二年级的Jerry学习成绩开始慢慢下降,从前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变得厌学、上课不听讲、课后作业不好好完成,学习都要人盯着才能去学。这让徐女士非常担忧,这和她的预期完全不一样。更令徐女士头痛的是,Jerry马上要上小学三年级,学习任务开始慢慢加重,孩子的老师也多次劝说她要改变Jerry目前的学习状况,必须停下所有培优班,跟着班级的进度来,重新培养学习习惯。
面对孩子的现状,徐女士进行了反思,自己太早开发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孩子就应该在适当的年龄做最适当的事情。幼儿园时期本该是孩子玩耍、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能力的时候,自己却让孩子把全部的时间用在了培优上,导致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能力都有所欠缺。
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和时间,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是由一位叫格塞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这个试验叫作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
格塞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塞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格塞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此后的几年,格塞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格塞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儿童的发育并不是一种线形的上升运动。在许多方面,某一段时期会进步很快,某一时期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出现倒退。这种自我调节的现象是儿童的一种自我保护。
格塞尔指出:儿童从出生到16岁期间,有3个行为周期,即25岁,510岁,1016岁。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成人应科学对待儿童的发育,采取恰当的方法,提出合理的要求。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两组,一组按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每15个月测一次智商。
发现: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点,但小学四年级时,逐渐丧失了优势,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都赶了上来。
格塞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好的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过分超前的教育或过度地潜能开发,对儿童来说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无效劳动,更有可能是对儿童的有形的摧残。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只有准备好了,他才具备了学习的条件,而在未准备好之前,成人应该加以等待。
花儿开放需要一定的花期,不要祈盼刚开始施肥、浇水,就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收获。希望自己的付出像催熟剂一样,让孩子成为反季节的果实。人一旦失去脚踏实地的心,就拔苗助长就希望成功能信手拈来,没有付出或是刚刚付出就等着收获,这未免太贪婪。贪婪不但给自己带来痛苦,还给孩子带来烦恼,从而可能迁怒于孩子,伤及自己及家人。这样只能迷失自己,也断送孩子的前途。
即使是一株参天大树,也只是驻守脚下一方净土。再豪华的列车也要自己到站,站台不会主动向你扑过来。
对于那些急于让孩子取得成绩的父母,我们不妨听一听格塞尔的忠告:
①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去教育他。
②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③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而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事实上,每个孩子取得的成功,都是父母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如果希望看到更美丽的花,收获更饱满的果实,就要耐心地播种、施肥、浇水、培育,如此花期自然如约而至!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