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陪伴与成长:返乡工伤者的发展之路

書城自編碼: 301478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张灵敏
國際書號(ISBN): 9787520104357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88/124000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清洁
《 清洁 》

售價:NT$ 296.0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第十三位陪审员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內容簡介:
本书记录了一家公益组织惠民互助服务中心的成长轨迹,呈现了在惠民互助服务中心的陪伴下返乡工伤者成长的历程。这是一部以故事形式来呈现社会工作案例的书,是一种社会工作案例写作的新尝试。惠民互助服务中心采用的草根群体内部互助自助的帮扶形式不但重视改变受助者物质方面的贫困,更关注到共同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扶贫范本。
關於作者:
张灵敏,女,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为劳工健康、传播人类学。
目錄
重 生
王发明:一个工伤者的重生故事/003
任明秀:把我获得的支持传递出去/014
呱呱落地
惠民从这里开始/027
返乡工伤者的生存状态缩影惠民的第一次实地调查/032
一个也不能少:基于信任关系的自组织网络建立/044
成 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惠民的成长日记/055
返乡工伤者个案扶持:惠民,如父如兄/061
家庭关系调解:我仿佛多了一个女儿/071
心理重建:请拿出你们的手/080
挑 战
生计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091
我们还没废:生产能手的精准支持/103
发 声
社会改变与社会认同:惠民的自立助人/115
困惑与讨论
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农村公益组织的多重困境/129
方法讨论:惠民互助社区构建中的讲故事/137
惠民模式的精准扶贫是否可以推行?/150
花 絮
初见之回忆/163
后记/172
內容試閱
序言一
改革开放走过近四十年历程,中国已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内民生福祉大幅度提高,迈向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外贡献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的减贫实践,更多地承担起了国际舞台上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的责任。中国奋斗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庞大的劳动者,他们付出了辛劳与汗水,由农村流动进城的农民工是其中的主力军,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撑起家庭生计,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作为一家致力于扶贫与发展的国际民间组织,乐施会在中国大陆深耕近三十年,与各级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社区实践、经验总结、政策研究等多种方式,积极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和挑战。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
年底,乐施会已在中国大陆累计投入资金逾12 亿人民币,受益人数超过1.3
千万,其中以边远贫困山区农民、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以及农民工等社会边缘群体为主。
受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冲击,中国大地开始出现农民工返乡潮流。而生计发展、乡土社会再融合等都是横亘在返乡农民工面前的一道道坎儿,也是农村发展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探索流动于城乡之间的不同群体的发展路径,乐施会先后支持了数个行动研究项目并形成了一个系列,因工伤返乡的农民工群体发展道路的探索正是这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0
年起,乐施会支持贵州遵义地区的返乡工伤者王发明成立惠民文化服务中心(后改名为惠民互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惠民)。在当地民政部门、热心人士等的共同支持下,惠民一步步走过初期的困顿和迷茫,成长为返乡工伤者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并互助合作的民间组织,致力于支持和陪伴更多返乡工伤者走出生活困境,使其走出自己的自信、自立的发展道路。本书借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的故事,透过惠民服务对象的酸甜苦辣,记录了这家民间组织五年多的成长轨迹,其间闪烁着惠民与返乡工友之间情感交融的珍贵点滴,向读者呈现了他们这样一群人的生存现状和基层社工的工作状况。
回看惠民一路的成长,其草根群体内部互助自助的发展模式切合了国家大力推动的精准扶贫政策,做到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激发了贫困人群自身的发展动力,以陪伴式支持促成同处困境的贫困弱势群体共同发展。近年来,在延续扎实的社区工作之外,乐施会更加重视协助伙伴整理他们工作中的故事、梳理他们积累的经验,希望通过文本呈现,形成社会发展领域的中国故事,让这些为中国经济腾飞贡献良多的普通劳动者更多地被全社会看见,也让前行者的经验可以为更多人所参考借鉴。这样的梳理与呈现得益于多方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本书作者张灵敏博士在为博士论文进行调研时,驻惠民达半年之久,深度地做了参与式调研,了解返乡工伤者的生存状态,本书正是基于她的田野笔记提炼、丰富而成。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们娓娓道来返乡工伤者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让读到此书的人对于工伤群体的生活遭遇感同身受,也令读者对书中人物坚韧的生命力生出敬意。来自贵州遵义的摄影师志愿者石鸣和王静二位女士,在炎热的夏天一家一户逐个探访惠民的服务对象,为书中人物定格他们生活中的宝贵瞬间,衷心感谢她们关怀弱势人群的志愿服务精神和精湛的专业表达。也借此感谢乐施会农业与扶贫政策团队的刘源、贾丽杰、吴佳文等同事,以及前同事李敏对伙伴惠民一路成长的陪伴和对本书修改、出版付出的辛勤工作。
早在1990
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是一个浩繁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承包下来,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2016
年8
月,中国政府颁布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坚持增进残疾人福祉和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希望惠民案例的分享,能够激发更多惠民的出现,并为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治理和社会发展创新提供可参考的样本。我也衷心期待有更多的伙伴、同行者一起前行,继续关注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推动一个更具包容性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廖洪涛博士
乐施会中国项目总监
2017
年4 月
序言二
国际劳工组织2015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因工作相关事故死亡的人数达到230万,受伤人数高达3.13亿,相当于每天死亡人数超过6000,受伤人数超过85
万。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工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每年获得工伤赔偿的人数就超过了200
万,还有大量的工伤事故未被统计到。这些工伤事故受害者中多数为农民工,尤其是从事开采、建筑、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农民工。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多数工伤受害者不得不中断务工,回到他们熟悉的农村。然而很多时候,等待他们的是艰难的生活,工伤事故不仅导致这些工伤返乡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技能下降、康复医疗负担加重、经济状况日趋窘迫,而且农村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性观念使他们融入社区的难度增大,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许多返乡工伤者长期走不出受伤的阴影,否认、排斥和拒绝残疾人的身份,形成自我封闭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态度,逐步从社会生活中退出,生活变得无望。
如何重构返乡工伤者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这不仅是返乡工伤者及其亲人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组织面临的挑战。基层政权在调动各种资源和维护返乡工伤者合法权益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而在返乡工伤者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重构中,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更具有专业优势。这些专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将返乡工伤者发动起来,使其成为农村公益组织的种子,他们采取体贴入微的方法,让工伤受害者敞开了尘封已久的心灵大门,带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并成为帮助他人的公益人。本书就是讲述了这样的一个组织和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工伤者,曾经气馁和消沉过,但是在社会组织的帮助下勇敢地走了出来,重构身份,融入社会关系网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加入公益性组织,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真诚地帮助其他返乡工伤者和他们的家人,也进一步壮大了公益组织队伍。
本书语言生动,每个返乡工伤者的发展之路的故事都让人读来感同身受,让人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值得残疾人工作者阅读。本书对社会工作者为工伤残疾者进行服务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农村工伤残疾者自组织发展进行了分析,对传统农村社区背景下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因而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值得理论工作者阅读。
杨立雄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017年3月3日
前言
这是一个关于陪伴与成长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出生在郁郁葱葱的贵州大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抵挡贫穷的步步紧逼,以及对城市现代化生活的向往,他们丢下手里的锄头,简单收拾几件衣物,向家里的老人孩子、父老乡亲挥挥手,投身于进城务工的宏大潮流中。可是有一天,他们无奈重新回到贫瘠的土地,不但没有带回他们所期望的财富,反而将自己的身体丢在了城市。
工伤对于每一个进城打工的劳动者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身体的残疾使得他们无法继续留在城市谋生,即使回到农村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与土地为伴。返乡工伤者面临来自家庭生计、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三个方面的危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无法找到解决之道而陷入自我封闭和自暴自弃当中。
在这本书的故事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群人,他们既是返乡工伤者,也是服务于当地返乡工伤者的社会工作者,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惠民。在五年的时间里,惠民扎根贵州农村,与返乡工伤者一起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社区网络,自助互助,陪伴他们从工伤的后遗症中走出,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工伤困境的能力,共同寻找适合工伤者的生计发展之路,重新构建他们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对于返乡工伤者而言,惠民就像是夜空中的一颗明星,虽不够耀眼,但足以点亮原本昏暗无光的生活。
我们发现,在现有的工伤/保障政策和社会干预行动中,人们对于工伤的关注较多地集中在城市工厂内发生的工伤赔偿和工伤维权,而工伤者们返乡之后的工伤康复和家庭生计则鲜少涉及。这本书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返乡工伤者生动、苦乐交织的生存画面。故事里有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无奈,也有他们与惠民一起的坚持、陪伴与成长。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离不开数以亿计的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兄弟,他们中的一些人身体上的工伤深深地刻上了发展的烙印。正因如此,他们需要发声,惠民与返乡工伤者共同应对工伤困境的努力也值得被社会听见,或许,这就是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意义所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