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久违的星星/乡愁文丛

書城自編碼: 301403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周同宾
國際書號(ISBN): 9787534791581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8/14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周易
《 周易 》

售價:NT$ 203.0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乾隆制造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編輯推薦:
《久违的星星》记录了许多已经消失或者行将消失于农村的事物,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富有浓郁的南阳地域特色,是一本让人得到阅读乐趣又勾起乡愁乡忆的好书,是一本记录农村生活、保留历史文脉、传承民族文化的好书,希望本书能够让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天的来处,不仅让美丽的乡间往事记录在纸上,而且让中华历史文脉在人们心中延续。
內容簡介:
《久违的星星》选取著名散文家周同宾有关乡情、乡愁的散文30余篇,这些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凝练,意味隽永,具有浓烈的乡野风味和泥土气息,充满清纯真挚的乡情、乡韵、乡思、乡愁,从多方面多角度审视农村、观照农民,生动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斑斓多姿,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故土故人炽热、深挚的情感系念。
關於作者:
周同宾,1941年生,河南社旗人,现居河南南阳。出版散文集《乡间的小路》、《葫芦引》、《铃铛》、《情歌挽歌》、《唱给文学的恋歌》、《绿窗小品》、《周同宾散文自选集》、《皇天后土》、《周同宾散文》(四卷)、《古典的原野》、《豆的系念》、《桥的呼唤》、《乡关回望》、《豆斋别集》(四种)、《远村》、《那些年,那些事》等。《皇天后土》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情歌挽歌》等分别获河南省第二、三、四届优秀文艺成果奖。
目錄
童年二章
夕暮
四月
良夜
乡野竹林记
歌谣的黑土地
桥的呼唤
乡关回望
读《农政全书》
远村风景
真不该忘了他们
阉牛人记
舞龙人记
大山的系念
鹅鹅鹅
风雨麦仁岗
伏牛山骑驴记
关于父亲
还乡杂记
魂牵梦绕地方戏
说给狗儿爷
久违的星星
老屋
龙王庙庙会
往事
热天,想起了父亲
剃头挑儿
天籁
我的《好的故事》
归田赋
我的乡下学生
我童年的伙伴
喜宴
再读齐白石
后记
內容試閱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
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 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
,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
,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
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
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
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补锅钉锅
家家都有铁锅,烧火做饭就叫燎铁。民谚说:三顿不燎铁,娃子打他爹。饿极了,再绵善的娃子也会发脾气。马山口出的铁锅好。民谣说:马山口的铁锅均州的缸,赵湾的萝卜李湾的姜,刘官营的姑娘不用相。前四种都是名牌货,刘官营的姑娘个个好模样。铁锅再好也会使破,这家不破那家破,何况,并不是家家都能使上马山口的铁锅,那锅太贵,那地方太远。于是,古来就有补锅匠,走村串户补锅、钉锅。使出了窟窿,要补;裂了口子,要钉。俗话说:补补钉钉还是锅,不补不钉是烂铁。是锅就能用,烂铁不值钱。
我们村大。每隔十天半月,总要来补锅匠。村正当中,土地庙前,有棵扭着劲向上长的柏树,白胡子老爷爷说,它已经五百岁了。补锅匠一来,总在那儿做活儿。补锅匠都用上翘的扁担挑着担子,一头是木箱,装小炉子、小风箱、小砧子、小锤儿等小工具;一头是箩筐,装铺盖卷儿,铺盖都脏,沾满尘土,常常是干一天活儿,随便在谁家的磨房、牛屋或放柴的草棚下过夜。补锅匠都带个半大的小子,或许是他的徒弟。师父守着摊子,徒弟手掂一根戳炉子的铁棍儿,头顶一口破锅(这些都是补锅匠的招牌或者广告),满村吆喝生意。家乡管补锅叫锢露锅。那小子边在村中走,边一遍遍高叫:锢露锅钉锅!钉锅锢露锅!锅字的声音拉得很长。一时间,沉寂的村庄焕发生机。听到叫声,全村的老婆婆、小媳妇都想到自己的锅,该补该钉的,都从灶上揭下,用锅铲儿铲去锅底的黑灰;如果不铲,补不严、钉不牢。铲锅灰有讲究,只能掂着铲,锅灰掉下,呈弧形,不能放地上铲,放地上锅灰就掉成圆圈,摸黑走路会鬼打墙,走一夜也走不出那一小片地方。
补锅匠一摆起摊子,总引来成群娃娃、妞妞看。我看过多次,只一次记得清。那次,那个头顶破锅手拿铁棍的小伙儿吆喝得格外响亮,直叫到我家门口。奶奶正纺线,忽生站起,忙去揭锅。我家灶台上边的土墙特意留个洞,在那儿放灯台,嫌灯台低,垫了半块土坯,老鼠上灯台偷油,狸猫蹿去抓老鼠,蹬翻了灯台,蹬掉了土坯,土坯砸进锅里,砸出一道好长的纹,熬粥不漏,蒸馍漏。奶奶说,这锅是马山口的货,一斗高粱买的,才使五年,钉钉,再使五年也不会漏。就拿去钉。补锅匠又老又瘦,胡子也稀,脸像庙里被烟熏黑的土地爷。他说,得钉四个疤,不要钱,管一顿饭算了。奶奶心善,即便不钉锅,也会管饭的,不就是几个窝头、两碗稀饭、一碟辣椒嘛。奶奶交代我,等到晌午领补锅匠回家吃饭。我一下子成了娃娃妞妞中的特殊人物,他们凑近看,补锅匠总让离远点,我站得最近,补锅匠却不说啥。我就看得真切。
邻家顺儿叔拿一口半大的新锅让补,锅上还粘着半干的面条,锅底正中一个窟窿,像初九初十的月亮,能伸进拳头。他说是鸡飞上灶台找食儿,屙锅沿上,他气极了,拾一块半截砖砸鸡,没砸着鸡,砸进了锅里。其实,他说的是假话。昨晚上,他两口子正要吃饭,几句话说戗了,顺儿叔脾气暴,恼上来说声过不成了,算啦,掂上磨刀的石头就砸锅。过一夜,小两口又好了,就来补锅。补锅匠一看,说窟窿太大,补不成,给再多钱也没办法。顺儿叔一听,脸一沉,日一声把锅扔几丈远,立时摔成碎片,扭身走了。我知道,他成亲半年来,这是第三次砸锅。前两次是干锅,啪一下就砸稀烂,砸罢第二天就买新锅。这次锅里有饭,才只砸个洞,可还得买新锅。
驼背弯腰的孤老婆七奶奶,小脚踩着小碎步,掂来一口盘子那么大的小锅让补,说是昨儿晌午烧火做饭,水还没滚,就往下滴,滴着滴着往下流,火都浇灭了,没做成饭,只好烙个高粱面饼子,喝半瓢凉水。补锅匠一看,说:呀,锅底蚀了,不好补。就用小锤子敲那漏的地方,把原本豆儿大的洞儿敲成了枣儿大的窟窿。每敲一下,七奶奶就心疼得发出一声哟哟。而后,补锅匠把锅夹在两个小腿当中,一手托一个又脏又臭的破鞋底(脏是我看到的,臭是我想到的),一手拿一把核桃壳那么大的小勺儿,从炉中舀一砣橘红色的铁汁儿,倒鞋底上,小心地端到锅下,正对着窟窿,往上轻轻一按,用一块满是油污的脏布在上面擦,擦出黄烟,同时伸长脖子用嘴吹,气力不足,必须凑近吹,边吹边朝铁汁凝固的地方吐唾沫,吐上就发出嗞嗞响声。七奶奶切切地看着,又絮絮地啰唆:如今的锅,都不像是铁的,像是泥捏的,使不几天就漏了。我年轻时候,一口锅做饭蒸馍煎煎炒炒使十几年边说边一再慨叹今不如昔。锅补好,七奶奶从宽大的衣襟下摸出一个鸡蛋当工钱,补锅匠嫌少。七奶奶说:我年轻时候,锢露一回锅俩钱,钉一个疤一个钱;一个鸡蛋值四个钱哩她年轻时候,大概慈禧皇太后也还不老。
大个子九伯掂一口大锅走来,走着骂着:都是饿死鬼托生的,再吃也吃不饱。养活一窝猪娃,光吃不会干活他是骂他儿子。他女人是瘫子,却生了五个娃。粮食不够,只他可以吃馍,盛馍的竹篓挂梁上,老鼠能偷吃,娃们够不着。娃们只能喝饭,五个娃都喝成了大肚子,肚子撑成了鼓,还说饿。几天前的一个中午,一锅饭喝完,娃们争抢锅铲铲锅巴,不知道哪个娃不小心铲掉了锅半腰钉的两个铜疤,弄得顿顿做饭都要和面糊锅,高粱面糊不住,必得用白面,真真可惜了。补锅匠接过锅一看,笑了,看补锅的孩子们也都笑了。他那锅上,两长两短四道口子,我数一数,已经钉了17个疤,有黄铜的,有红铜的,还有一个椭圆形的,颜色发青,可能是熟铁的,都明明亮亮,好似天上的星星。补锅匠说,坏两个疤,得再钉三个疤,因为口子长了;要不,口子再裂三指,锅就会裂成两半,想钉也钉不成了。九伯说:那就钉吧。锅烂了,亏就大啦。补锅匠说,原来的两个疤不能用了,太小,盖不严,得换大的。九伯说:哟,可惜那两个疤了,钉上七年了,跟长上了一样结实。说着又骂他儿子:一窝饿狼,喝饭像灌老鼠洞,锅再大也不够喝。补锅匠剪了圆形的铜片,先换原来的两个疤,用铁锤轻轻钉,钉上铜钉,用木槌轻轻砸,砸得铜片和铁锅紧紧贴近。后钉第三个疤,先用钢钻在裂纹上钻孔儿,而后钉疤。动作仍是轻轻的,生怕用力过大会把锅打破。钉罢,掰一块黄胶泥在三个疤上擦,泥太硬,朝泥上吐两口唾沫,一手下面托着,一手上面狠擦,直到黄泥渍进缝里才完事。九伯付了钱,掂着那个有18个疤的大锅走了,走着仍骂着那一窝娃。我想,他那口铁锅如果能保存到今天,一定很有价值。那是一件文物,每个疤都固定下庄稼人的一段贫寒日子,18个疤把庄稼人的苦难人生串连成绵绵不绝的沉重故事;那似乎也是一件艺术品,18个疤仿佛每个都钉得是地方,颇有聚散疏密之美,颇有形而上的意思,衬以黑青锅铁,明暗反差强烈,铜疤越发璀璨,足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想目下纷纷标新立异的前卫艺术家,怕也弄不出这样的杰作。遗憾的是,九伯的铁锅不可能放到今天,至迟在大跃进年代就被送进了土坯稀泥砌的炼铁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