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本书梳理了我国从古代至今天的乡村教育的变迁概况,对乡村教育的价值意义和内容形式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评议,对促进我国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社会变迁的视角,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关照的原则,对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史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与公平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全书共九章,包括乡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乡村教育发展历程、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及乡村教育治理和教育质量监测等。
|
關於作者: |
李 森,男,1964年生,四川宣汉人,博士,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乡村教育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0多项。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副会长。
崔友兴,男,1986年生,四川泸州人,教育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高聘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主持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1项,参与*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等刊物转载。
|
目錄:
|
导论
第一章乡村社会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我国古代乡村社会
第二节我国近代乡村社会
第三节我国现代乡村社会
第二章乡村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乡村教育概述
第二节乡村教育发展沿革
第三节乡村教育发展的经验
第三章乡村教育价值取向
第一节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界说
第二节乡村教育国家价值取向
第三节乡村教育社会价值取向
第四节乡村教育育人价值取向
第五节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理路
第四章乡村教育目的
第一节乡村教育目的解读
第二节乡村教育目的认识误区
第三节乡村教育目的构建路向
第五章乡村教育主体
第一节乡村教育主体界说
第二节乡村教师
第三节乡村学生
第六章乡村教育内容
第一节乡村基础教育内容
第二节乡村职业教育内容
第三节乡村成人教育内容
第七章乡村教育组织形式
第一节乡村基础教育组织形式
第二节乡村职业教育组织形式
第三节乡村成人教育组织形式
第八章乡村教育治理
第一节乡村教育治理概述
第二节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
第三节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
第九章乡村教育质量监测
第一节乡村教育质量监测内涵解读
第二节乡村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构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节选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乡村型大国,这不仅是因为乡村领域所占的国土面积比例较大,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国有着悠久的乡村历史。特别是在古代时期,由于国家形势、社会环境、科举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我国传统文化大多是产生于乡村社会的。鉴于此,具体详实地梳理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历史,对更好地理解我国乡村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章拟将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史划分为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其中,古代社会又主要涉及远古、上古和中古三个时期;近代社会主要涉及旧民主主义时期和新民主主义时期两个阶段;现代社会主要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至今两个阶段。因此,通过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史的概述,能够简略展示我国乡村社会变迁的大致过程,以及各个阶段乡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乡村教育的主要影响。
第一节我国古代乡村社会
关于我国古代时期的划分,颇有争议,不同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认知角度形成了见仁见智的看法。其中,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共12卷)中将我国的古代时期分为远古时期、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这是目前认同度比较高的划分方式。我们基于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关于我国古代时期的划分标准,将古代社会划分为远古、上古和中古三个阶段,并对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变迁情况进行简要阐述。
一、远古时期的乡村社会
远古时期,主要是指夏商以前的时期,即大约公元前207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时期大致经历了旧石器时期(公元前1万年以前)、新石器时期(公元前1万年至前3500年)、铜石并用时期(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
乡村一词,严格意义上讲,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新石器时期。在旧石器时期,无论是早期的类人猿的生活,还是后期的原始部落的生活,都是以农业、狩猎等为主,其无任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概念,因为还没有存在与乡村相对应的城市或中心的概念。只有到了新石器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分离,而那些仍然以农业为主要生计的氏族定居下来,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如我国最早出现的浙江的河姆渡以及陕西的半坡等。在远古时期的乡村社会,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个体的发展都是十分落后、低下的,以至有人认为那是一种非常野蛮的非文明时期。
首先,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远古时期主要是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其整个社会无所谓阶级,人们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
其次,从经济上来说,远古时期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和铜石并存时期。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打鱼、捕猎等采集性的方式维持生计,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原始的石器。而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习得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开始从事一些精细的技术活,其使用的工具则需要经过打制、磨练而成。这时,人们的生产品开始出现了剩余,渐渐地人们也学会了将一些一时用不了的农产品存储起来待用。铜石并存时代,由于铜器的出现,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时人们生产的剩余产品也越来越多,其生活有所富余。当然,也正是这种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为以私有制为特征的奴隶社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三,从生活上说,远古时期大致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等阶段。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生活杂乱,居无定所,无所谓家的存在。相互间的关系不稳定,完全随着狩猎活动的波动而变化。在新石器早期,开始出现了母系氏族公社,其生活结构几乎都是按照母系的血缘关系而扎堆群聚,这时的男性只是母系群体的亲属单位。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了父系氏族公社,即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各种生产和生活单位。这时家庭中存在的夫妻、兄妹等关系才逐渐清楚和稳定起来,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男子在农业劳作、渔猎部门和手工劳动等方面占据主要地位,妇女则次之。
其四,从个体发展来看,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就学会了操控自然火种,开始食用熟食。由于熟食有助于个体的消化,增加个体对营养的高效吸收,从而促进了个体的体质变化。如早期猿类的脑量约为400-600毫升,而蓝田人的脑量为778毫升,北京猿人的平均脑量为1075毫升,有的甚至达到了1140毫升。当然,进入新石器时代乃至铜石并存时代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长期从事着精细的劳动,身心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乡村社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二是物质资源(野生事物)虽然很丰富,但难以直接转化为生活资源;三是人们没有开化,缺乏文明的人文气息;四是人们享受着自由平等的生活;五是晚期出现了蚩尤、黄帝、尧、舜等著名历史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