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俗纪闻
》
售價:NT$
449.0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NT$
347.0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NT$
857.0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NT$
296.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NT$
439.0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NT$
1326.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NT$
806.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NT$
806.0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详实的*手数据和资料,从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清洁能源的必要性出发,全面总结分析了中美清洁能源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清洁能源发展推动因素、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政策及行动、中美两国发展清洁能源合作互动历程、合作现状及潜力、合作的重点领域,以及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清洁能源合作的冲突和障碍,并提出了未来深化中美合作的政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徐洪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Rajawali访问学者、福特基金会国际学者。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能源地缘关系。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留学人员科技择优资助(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
|
目錄:
|
前 言/001
第一章 全球背景: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001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变迁/001
第二节 能源选择与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013
第三节 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突破口之一/020
第二章 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和政策/038
第一节 国别背景:中美两国的具体国情/038
第二节 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的推动因素/054
第三节 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和行动/074
第三章 中美互动:两国在清洁能源发展领域合作议程的推进/099
第一节 合作背景及历程/099
第二节 合作现状及潜力/120
第四章 中美两国清洁能源合作的重点领域/140
第一节 清洁能源的技术研发合作/140
第二节 清洁能源的产业投资合作/144
第三节 清洁能源的产品贸易合作/153
第四节 碳市场交易/164
第五章 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冲突和障碍及未来深化中美合作的政策建议/183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分歧/183
第二节 可持续环境产品和清洁能源产品市场领域的冲突/203
第三节 未来深化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政策建议/216
参考文献/229
后 记/258
图表目录
图1-1 观测到的全球平均陆地和海表温度距平变化(1850~2012年)/004
图1-2 观测到的地表温度变化(1901~2012年)/005
图1-3 月平均帕尔默干旱强度指数(PDSI)空间分布形势(1900~2002年)/007
图1-4 全球冷夜(昼)、热夜(昼)发生天数的变化趋势(1950~2010年)/009
图1-5 地面气温与海冰、冻土、积雪、冰川面积变化趋势/011
图1-6 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1900~2010年)/012
图1-7 地球气候系统循环示意/014
图1-8 地球年度和全球平均能量平衡估算/015
图1-9 理想状态的自然温室效应/017
图1-10 人为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1970~2010年)/018
图1-11 2011年地球气候变化主要驱动因子的辐射强迫(相对于1750年)/019
图1-12 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总量变化分解(1970~2010年)/021
图1-13 不同能源在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所占份额/023
图1-14 不同种类能源发电技术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估值/024
图1-15 不同情景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地表升温估值(相对于1980~1999年间的温度变化)/025
图1-16 不同种类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供应份额(1973年与2014年)/036
图1-17 2035年不同种类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供应份额/037
表1-1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重要进展/033
图2-1 中美两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变化对比示意图(1990~2015年)/039
图2-2 世界前五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排放份额示意图(2015年)/040
图2-3 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国家(1990~2015年)/041
图2-4 中国青海瓦里关气象观测站大气中CO2、CH4、N2O浓度时间序列(1990~2015年)/042
图2-5 中国大陆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变化(1900~2010年)/043
图2-6 中国大陆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变化(1961~2015年)/044
图2-7 极端干旱对中国农业的影响(1950~2008年)/045
图2-8 全球源自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1700~2000年)/047
图2-9 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前五位国家(2015年)/048
图2-10 美国夏威夷莫纳罗亚(Mauna Loa)气象观测站大气CO2浓度变化(1960~2016年)/049
图2-11 美国气温变化历史数据(1895~2016年)/051
图2-12 美国降水变化历史数据(1895~2016年)/052
图2-13 美国各地区气候极端事件指数(2015年)/053
图2-14 按茅阳一恒等式分解的与全球能源使用有关的CO2排放年度绝对变化/055
图2-15 不同种类能源发电技术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估值/056
图2-16 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前五位国家(2014年)/058
图2-17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不同能源种类历史变化(1980~2012年)/060
图2-18 美国一次能源消费不同能源种类历史变化(1776~2012年)/061
图2-19 中美能源消费不同能源来源比重/063
图2-20 世界前五大化石能源进口国/064
图2-21 中美能源强度历史趋势(1980~2011年)/066
图2-22 中国城镇、乡村人口比例变化对比示意图(1978年2014年)/067
图2-23 清洁发展机制已注册项目主持国分布(2004~2016年)/071
图2-24 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前十位国家(2015年)总额/072
图2-25 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国家(地区)排名(2010~2011年)/074
表2-1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不利影响/045
表2-2 世界可再生能源产业直接、间接工作岗位总数估计(2015年)/072
表2-3 中美两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目标/075
表2-4 中美两国清洁能源发展优先领域/077
表2-5 中美两国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政策措施/087
表3-1 中美清洁能源中央政府层面合作/115
表3-2 中国11个率先达峰城市联盟达峰时间表/124
表3-3 美国18个州市碳减排路线/124
表3-4 中美清洁能源地方政府层面合作/125
表3-5 中美清洁能源企业层面合作/127
表3-6 中美能源合作项目工作组/131
表3-7 中美清洁能源科研合作/134
表3-8 中美清洁能源非政府组织合作/139
图4-1 全球可再生能源研发投资(2004~2015年)/141
图4-2 全球清洁能源研发投资(2015年)/142
图4-3 全球可再生能源研发投资技术分类(2015年)/143
图4-4 全球清洁能源新增投资(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145
图4-5 中国清洁能源新增投资(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146
图4-6 美国清洁能源新增投资(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147
图4-7 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主要领域(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148
图4-8 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主要国家和领域(2013年)/149
图4-9 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类型/151
图4-10 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细分(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151
图4-11 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主要国家和类型(2013年)/152
图4-12 中美清洁能源贸易(2011年)/156
图4-13 中美太阳能产业贸易(2011年)/156
图4-14 中美核能产业贸易(2010~2015年)/159
图4-15 中国自美进口石墨和铀(2010~2014年)/161
图4-16 中美风能产业贸易(2011年)/162
图4-17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三种主要碳交易机制:ET,CDM,JI/166
图4-18 全球碳市场成交量与成交额(2009~2014年)/167
图4-19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碳配额成交量(2005~2014年)/167
图4-20 全球CDM注册、签发项目数(2005~2014年)/168
图4-21 全球碳市场交易份额(2011年)/169
图4-22 北京碳市场成交量及成交均价(2013年11月~2015年6月)/170
图4-23 全球不同地区碳交易体系覆盖比例/171
图4-24 中国已注册CDM项目数(2005年7月~2015年1月)/173
图4-25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各州碳配额(2015年)/178
表4-1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委托贷款项目类型、数量及碳预算/174
图5-1 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1974~2015年)/223
图5-2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1990~2015年)/224
表5-1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中美两国温室气体减排主要分歧/184
表5-2 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行动倡议及合作成果/194
表5-3 美国贸易发展署对华资助能源和环保项目(2001~2016年)/208
表5-4 奥巴马政府的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发展政策目标/218
|
內容試閱:
|
前言
清洁能源发展意味着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清洁能源的应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前几次产业革命相提并论。清洁能源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这一转变过程必然会引起全球利益的重新洗牌和重新分配,随着利益蛋糕的重组和变动,必然会给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带来具有质变性质的重大影响和深刻变革,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言,掌握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将领导21世纪。
中美两国都在着手制定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首先,碳减排方面,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使本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30年下降60%~65%,并使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而美国政府则提出,到2020年使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7%,到2025年减少26%~28%,并将努力减排28%。其次,清洁能源发展方面,中国政府提出,将非化石能源占本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自2010年的8.3%提高到2020年的15%,到2030年达到20%左右。而美国政府则规定,自2015年起,美国电力企业的售电总量中清洁能源必须占到规定的最低份额,自2015年的24%逐年增加到2035年的84%。此外,作为近期目标,奥巴马政府提出,到2020年使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一倍,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本国总发电量的20%以上。
21世纪中美关系的走向,越来越取决于两国经济关系的走向,而两国经济关系的走向,与清洁能源所引发的新的经济格局调整息息相关。在当前的世界权力格局中,中国和美国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由清洁能源所引发的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变动面前,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作为现有的霸权大国,如何利用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契机,继续保持进而巩固当前的优势地位,同时防范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对自身地位的挑战;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作为全球影响力急剧上升的重要新兴大国,如何利用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契机,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同时防范现有霸权大国对自己的遏制和掣肘。战略目标的异同,使得在清洁能源的发展问题上,中美两国既存在合作的积极意愿,同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存在。
有关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的国际合作与冲突在近几年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可以说是热点问题,中美两个大国在当前全球的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对两国清洁能源发展互动的研究成果却十分少见,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几方面不足:(1)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多,清洁能源问题研究少,且二者研究脱节;(2)单独分析中美两国清洁能源发展的研究多,对两国清洁能源合作与互动的研究少;(3)技术层面分析多,政策层面分析少:从全球问题、国际政治角度进行的政策层面分析占总研究数量的不到14;(4)短期、近期研究多,长期跟踪研究少:2012年至2015年的研究成果占了研究成果的23;硕士、博士论文占了研究成果的12;且同一研究人员的持续研究成果较少。综合以上情况,对中美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合作互动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属空白,本研究弥补了这一重要学术研究领域的不足。
本书通过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从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清洁能源的必要性出发,全面总结分析了中美清洁能源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清洁能源发展推动因素,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政策及行动,中美两国发展清洁能源合作互动历程、合作现状及潜力、合作的重点领域,以及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清洁能源合作的冲突和障碍,并提出了未来深化中美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作为全文论述的前提和科学基础,本书首先综合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可再生能源资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排放前景特别报告》等报告的最新研究数据和结论,对1850年至2012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气温、降水干旱、热昼热夜飓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冰川和北极冰雪冻土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对能源选择与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科学分析(利用不同能源类型的具体辐射强迫数据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指出化石燃料的使用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总结探讨了1979年以来国际社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两方面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减缓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
第二,详尽阐述了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和政策:(1)通过一手最新数据对中美两国最新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包括历史累计排放、年度平均排放、人均碳排放、单位GDP排放,以及碳排放增加速度等,得出结论:中国是年度碳排放最大和碳排放增加速度最快的国家、美国是历史累计碳排放最大和人均碳排放第三大国家。此外,分析指出中美两国均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2)从降低碳强度、降低化石燃料依赖、降低能源强度发展低碳经济、掌握未来低碳经济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的推动因素和紧迫性;(3)从战略目标、优先领域、具体政策以及政策障碍四个方面探讨了中美两国的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
第三,在系统分析中美两国各自清洁能源发展背景及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之间的清洁能源合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尽探讨:(1)系统梳理了1980年底至今中美两国中央政府高层推动双边清洁能源合作的背景和历程;(2)从地方政府合作、企业合作、科研合作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四个层面全面分析了中美两国清洁能源合作的现状及潜力;(3)通过一手及最新的统计数据系统分析探讨了中美两国的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清洁能源产业投资、清洁能源产品贸易,以及碳市场交易情况与合作。
第四,分析探讨了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冲突和障碍,并对未来深化中美合作提出了详尽、务实的政策建议:(1)系统分析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前后中美两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分歧、妥协与合作,并对未来美国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对华施压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2)对中美两国之间的环境和清洁能源产品市场准入、贸易壁垒,以及贸易争端协商等进行了详尽梳理和分析;(3)分析了美国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发展领域对华施压的战略考虑和主要渠道,并提出了未来深化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清洁能源合作的政策建议。
在具体撰写方面,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紧密结合,使用实际数据说明和分析问题,严格做到依据数据说话,从数据中得出分析结论。全文使用了大量统计数据,课题数据图表高达88个,这些图表数据标题被统一归入本书图表目录部分,读者可以从这一目录中快速找到所需数据和图表。
二是几乎全部采用第一手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包括官方的统计数据、政府文件、国会证词、专家访谈、一线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访谈等,避免间接引用。
三是注重数据和资料的时效性。尽量将2015年、2016年最新的数据和文件及时补充到研究中。
四是注重实地案例调研,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的一线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访谈充实理论研究。本书作者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实地走访了一定数量的美国清洁能源相关生产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非政府组织,做了大量一线访谈笔记,收集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一线工作人员对合作项目的切身体会和建议,将访谈内容综合纳入项目写作中(详见第三章中美两国企业合作科研合作非政府组织合作,以及中美两国的碳市场交易)。
五是设法通过一切合法途径和渠道获得研究所需的重要、详尽的资料。例如,在第四章分析美国贸易发展署推动美国企业参与对华清洁能源和环境环保贸易工作时,由于美国贸发署官方网站资料欠缺,本书作者设法直接与美国贸发署驻亚太代表通过电子邮件取得联系,获得了美国贸发署推动美国企业参与中国环境产品和清洁能源市场相关的最新、最全面的宝贵资料(截至2016年4月),从而有力丰富了该部分研究内容。
本书通过对低碳经济时代中美两国清洁能源合作与冲突的研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以便中国根据情况及时应对,在与美国进行清洁能源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求同共赢,及时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这对未来全球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中国能源安全、低碳经济发展,以及和平崛起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获得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是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亦入选中国人社部中国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重点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