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随着城镇化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向稳步发展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工作从以城市建设为中心转向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亟须补足乡村规划的短板。本书从我国村庄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梳理和探索在新常态下我国村庄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村庄规划的理论研究、村庄发展战略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专项规划。理论研究部分解析了村庄、农村社区、村庄规划等概念,村庄规划的相关理论、我国村庄规划管理体系以及国外村庄规划的经验介绍;村庄发展战略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专项规划部分均遵从从理论到实践的视角,在系统梳理各层次规划的任务、原则、内容,并结合笔者的多个实践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
內容簡介: |
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村庄规划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将我国村庄规划体系分为村庄发展战略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专项规划四个层面,并对每一层面规划的工作内容、成果要求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总结,*后落实到每个规划层面的案例实践,让读者通俗易懂地了解我国村庄规划的体系和技术规范,丰富我国村庄规划理论研究,以强化对各地村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理论指导。
|
關於作者: |
温锋华,中山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专业委员会(筹)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国际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三师下乡规划师。长期致力于村庄规划、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规划研究与实践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村庄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产业园区规划、新城新区规划、城市更新规划等领域的上百项规划研究课题,曾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广东省、辽宁省、广州市等省(市)城乡规划优秀作品奖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著作多部。
|
目錄:
|
第一篇 村庄规划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 村庄规划总论
第一节 村庄规划的概念及相关标准
第二节 村庄规划的意义
第三节 我国村庄规划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村庄规划的理念与依据
第五节 村庄规划的基本要素
第二章 村庄规划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城乡规划理论
第二节 城镇化理论
第三节 系统规划理论
第四节 多规合一理论
第三章 我国村庄规划管理体系
第一节 村庄规划的编制体系与流程
第二节 村庄规划的组织体系与审批体系
第四章 国外村庄规划经验简述
第一节 日本的一村一品
第二节 韩国的新村运动
第三节 英国村庄规划
第四节 德国村庄规划
第五节 法国村庄规划
第二篇 村庄发展战略规划
第五章 村庄发展战略规划概述
第一节 村庄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任务
第二节 村庄发展战略规划的原则
第六章 村庄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
第一节 村庄现状调查与梳理
第二节 村庄发展战略评估
第三节 村庄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村庄空间布局战略
第五节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战略
第六节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引
第七节 村庄发展行动计划
第七章 村庄发展战略规划案例
第一节 广州市村庄地区发展战略与实施行动规划
第二节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发展规划
第三节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乡村庄发展总体规划
第三篇 村庄布点规划
第八章 村庄布点规划的要求
第一节 总体思想与工作内容
第二节 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原则
第三节 资料成果的要求
第九章 村庄布点规划的内容
第一节 村庄布点规划总论
第二节 村庄发展现状评估
第三节 村庄发展预测
第四节 村庄分类与布局
第五节 道路交通规划指引
第六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引
第七节 绿化景观规划指引
第八节 综合防灾规划指引
第九节 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章 村庄布点规划案例
第一节 河南省巩义市村庄布点规划
第二节 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村庄布点规划
第三节 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村庄布点规划
第四篇 村庄建设规划
第十一章 村庄建设规划总论
第一节 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与任务
第二节 村庄建设规划的原则与依据
第三节 村庄建设规划的目标与期限
第十二章 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编制流程
第一节 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内容
第二节 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三章 村庄建设规划案例
第一节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良平村建设规划
第二节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新作塘村建设规划
第三节 广东省佛山市里水镇鲁岗村建设规划
第五篇 村庄发展专项规划
第十四章 旧村改造规划
第一节 旧村改造规划总论
第二节 旧村改造规划的编制要求与流程
第三节 村庄整治规划
第十五章 村庄旅游规划
第一节 村庄旅游规划总论
第二节 村庄旅游规划的编制内容
第十六章 村庄保护规划
第一节 村庄保护规划总论
第二节 村庄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
第十七章 村庄发展专项规划案例
第一节 河北省三河市齐心庄镇蔡官营村面貌提升规划
第二节 河北省井陉县南凤山村庄面貌提升规划
附 录 村庄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统计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村庄是城乡人居系统的必要组成。数千年农耕文明不仅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田园诗歌般的村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景观,而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村庄人居伦理与治理模式。可以说,中国村庄是中国也是世界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宝贵遗产。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既反哺和推动了村庄的进步,也给村庄文明的保护与重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村庄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找到当代中国人最佳的社会心理立足点?如何实现从以差序格局为基本社会关系秩序的传统乡土社会向以法治为基础、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兼具的现代乡土社会的转变?如何在信息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条件下规避村庄的规模不经济,挖掘村庄的新比较优势,建立富有生机活力和可持续的村庄新经济?如何建立多中心、网络化和微循环的村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如何发挥国家、地方政府、市场、村民自治组织、乡贤、宗族、已经市民化的老村人和移入村庄的新村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重建包括规划、建设、管理在内的现代村庄治理结构?如何还我老家,恢复美丽村庄的自然生命生态系统?如何再造田园诗歌般优美和天人合一般自然的村庄景观,让正在快速城镇化的城市中国看得见乡愁?这些都需要我们突破现有的以城镇为主要对象的、工厂化作业式的僵化的空间规划体系,重新思考建立有中国自己特点的村庄规划理论与方法。
温锋华博士所撰写的《中国村庄规划理论与实践》一书正体现了中国规划师和规划学者对中国村庄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也是我所牵头的北京大学城乡规划治理团队在过去十多年来开展村庄规划与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全书采取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技术路线,把超越现行规划体系的种种破缺、寻求符合中国村庄规划实际的新型村庄规划体系作为全书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村庄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式,构建了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景观生态修复等多位一体以及村庄发展战略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专项规划四层次空间布局有机统一的新型村庄规划体系。为了更加清晰地阐述这一新型村庄规划体系的概念、框架、方法、流程、适用条件与应用结果,该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主持或参与编制的广东、河南、河北等地区的若干典型案例,为读者深入理解新型村庄规划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的实践场景。
尽管人类城镇化的历史列车飞奔向前,一去不回,不可逆转,但是,只要村庄还在,只要乡愁还在,只要人类对于分散、自然、宁静、优美的乡村生活的向往还在,乡村规划就永远是规划学者和规划师们的心病。在飞驰的城镇化车轮的驱使下,在强大的城市化经济的带动下,在不断蔓延的城市土地的扩展过程中,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规划学者和规划师,应该清醒地知道,你所规划的一座村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周边城市的快速蔓延所蚕食;也可能随着一代一代村民的迁移人去楼空,成为空巢之村;抑或是你的村庄、你的规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快速地发展起来了,但是它可能就地城镇化了,尽管它的名字还叫村,然而,实际上已经找不到村庄的影子。显然,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城市星球上,村庄是微小的,软弱的,甚至是短暂的。从这个意义上,村庄规划,就像城镇化初期乡村社会的人们向往和憧憬城市生活一样,寄托着城市时代城里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依恋。事实上,绝大部分村庄规划都是城里人做的,反映了城里人对于村庄的意志,或者说 ,所谓的村庄规划,只不过是某种城市生活的意向或缺憾在村庄的投射而已。可见,在某种意义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村庄规划,只有不断去贴近村庄人和城市人对未来村庄需求和想象的村庄规划。我相信,温锋华博士的这本书也是如此,尽管其中有许多的缺点和遗漏,尽管不同的读者对新型村庄规划体系及其案例有不同的看法,尽管有中国特色的村庄规划体系还在形成和完善之中。但是,这本书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城市中国人对理想村庄模式的追求,展现了中国规划学者和规划师对村庄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为建立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村庄理论和村庄规划理论提供了新的素材和事实。
温锋华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城乡规划教学科研工作和规划编制工作,在村庄规划、开发区规划、特色小镇规划和城市系统规划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完成100多项规划项目,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到的创新性规划思路和手法。2009年,自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毕业后,温锋华博士进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从事区域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与我一起创建了以北大师生为主体的北达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成立了规客联盟等规划师互助组织,参与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中国城市科学学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相关专业委员会的筹建,组建了一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规划研究与实践队伍。十二年来,我们尝试以统一的逻辑框架和技术平台将多种空间层次规划和多要素规划有机融合,提出和建立系统规划的工作路径和方法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先后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区完成了60多个规划设计项目,在紧张的教学科研之余,响应国家号召和地方需求,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和面临快速发展之痛的地区政府提供规划治理解决方案,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日照临港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区域的规划发展发出北大声音。尽管成败得失迄今难以定论,但是,作为一名规划研究人员和规划编制工作人员,能够投身于国家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与国家、人民、城市、市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以及广大的城市规划建设者同呼吸、共命运,为我们所规划的城市之忧而忧,为我们所规划的城市之乐而乐,这已是一位大学老师和规划人员之大幸!
中国的乡村必将随着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城乡发展而走向善治!走向善治的中国乡村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村庄规划和治理理论!以此与温锋华博士以及各位城乡规划治理界同仁共勉!
是为序!
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2017年4月11日
于美国夏威夷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开始改变之前各自为政的局面,城乡规划编制技术和实施模式也逐步走出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局限,开始探索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但总体上仍然严重滞后于城市规划的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其重点工作是要将村庄规划纳入法定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全域覆盖和无缝衔接。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方向。因此,未来城乡关系的构建,将改变过去重城轻乡的发展思路,强调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从城市维度向城乡维度转变,重视乡村地区的发展,乡村地区的发展开始进入国家最高决策层面。
当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面临一个全新的发展形势。总体上看,中国乡村已经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了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新的形势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要以村庄规划为引领,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筹谋划、科学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村庄是农村发展的基本单位,也是农村最小一级的行政单位,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本书正是为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而编写的。全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对村庄规划的有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将我国村庄规划划分为村庄发展战略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专项规划四个层面,并对每一项规划的规划内容、要求和技术路线进行总结,最后落实到广东、河南、河北等省的具体案例实践,让读者通俗易懂地了解我国村庄规划的体系和技术规范,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的村庄规划理论体系,增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又将案例实践进行理论总结,进一步提升我国村庄规划的编制水平。
全书由五篇组成,第一篇村庄规划的理论研究,对村庄规划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第二篇研究村庄发展战略规划;第三篇从村庄布点规划的要求、内容出发,研究村庄布点规划;第四篇从村庄建设规划的任务、目标与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村庄建设规划;第五篇对村庄发展专项规划做分项解读。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委员会等单位提供的案例支持。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同仁的大力支持,彭暖龙、赵文睿以及研究生黄道涵、朱静文、王翠等人为本书的成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同行的学术研究、媒体及专业网站的各类文献资料,在向所有本书借鉴及引用的文献成果的作者表达敬意与谢意的同时,也对有些可能被忽略或遗漏的参考文献的作者表达歉意。
尽管作者在编写过程中非常认真和努力,对书稿和文字均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完善,但鉴于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本书难免有粗浅疏漏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温锋华
2017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