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香港的中西合璧,并不是表面的改造,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打磨着人们的思维,形成这座城市的文化,使得很多人在初见香港时,就收获了特别的感受。一种对内、对过去、对内心深处的中国式思考,和一种对外、对未来、对未知世界的西方式探索,在这里将会碰撞出哪些更加引人注目的火花呢?
★香港孔子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鸿林教授倾情推荐。《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是一本有心人写的有心书,是作者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感想反思的结晶,它透露出一种照顾大题也不忽略细节的整体观和大气概。作者志向高尚,情理通达,凭借她在大陆和香港之所学所见所思,应用文化考察方法,秉持同情理解之心,配以取景独特的照片,来展示大陆人观察香港的视角,捕捉香港种种寻常的不寻常的景光和情状,兰芳月朗的心思和文字,果然成效非凡地写出了也图示了香港相对真实的面貌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新亚学报》主编,翟志成教授推荐。作者曾在中国大陆高校毕业,再负笈香江攻读硕士学位,因而她对香港的观看,既能深入其内,又可出乎其外。长时期在香港的生活和学习,使得作者笔下香港的种种人物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历时三年,通过广泛阅读、实地拍摄打造出的集生动语言、详实资料、深刻思考于一体的文化作品。它的可读性极强,以纪录片一样的语言风格和精致画面,引领读者由浅入深地走进香港。全书共分为上篇、下篇和篇外篇,插入近160张精美照片,为引用资料做详细注释。上篇介绍大家熟悉却没能仔细观察的香港,下篇介绍陌生的香港不易为人所知的一面,篇外篇集齐百名港漂*真实的想法,传达大陆人在香港的声音。
从大陆出售的香港题材图书来看,大部分属于旅游攻略,无法引领读者踏上心灵之旅;小部分涉及文化的图书,作者大多来自其它地区和国家,由于视角不同,大陆读者读来既感到沉重,又难以理解;更小一部分由大陆人所撰写的文化随笔,是随意随性之作,并不能系统地展示城市面貌。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本书旨在通过通俗的文化考察,展示大陆人观察香港的视角,尽绵薄之力,让大陆了解香港,也让香港了解大陆!
|
關於作者: |
兰月,原名张兰月,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硕士。理大中国文化学系在亚洲别具特色,以贯通中西文化为宗旨,作者在读书期间,学习到大量文化考察的方法,在中华文化考察、中国著名地区文化等课程中获得优异成绩。作者毕业后任教于高校,教授文化传播的相关课程,善于将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知识融入作品之中。微信公众号:遇见兰月,写兰芳月朗的文字,记光怪陆离的成长,希望大家遇见兰月,一起成长。
|
目錄:
|
目 录
上篇 香港若只如初见
第一章 香港若只如初见
港式时空体验
夜色咏香江
璀璨商业之都
楼宇的城市记忆
中西合璧的情趣
第二章 那些街的故事
民间生活展览
购物圣地很老土
南来北往都是客
街上陌生的外国人名
曾经的皇后,如今的大道
第三章 悠游海岸别样情
最是那一湾柔情
洋气十足的中国小镇
渔人世界
第四章 天生购物狂
清货打折焕新季
商品之外的展示
微笑服务
城市的一部分
第五章 游园入梦
商业都市的绿意
中国的西洋童话
海上过山车
记忆深处是花园
第六章 电影中的港式标志
香港新遐想
香港老记忆
第七章 上天入地行路易
贵族享受与平民记忆
空中走廊
移动的香港味
入港的选择
下篇 香港不只是寻常
第一章 香港不只是寻常
唔该礼节与香港精神
经济的高地
节日里的狂欢
中国文化几多情
第二章 文化沙漠中的文化
香港金像岁月
原味视听盛宴
铺陈开的生活馆
第三章 校园巡礼
校园风光巡回展
港校生活面面观
申请港校知多少
第四章 探寻警匪片的世界
光影中的情与法
警队岁月
街头法治象征
第五章 与神灵同在
道骨仙风的传说
佛心禅语的圣境
转角遇见华丽教堂
信仰在民间
第六章 逝去时光的纪念
曾经的华人生活
马背上的博弈
填海工程与香港总督
第七章 埋葬历史之殇
王权的象征
无主孤魂九龙寨城
一条街隔开的两个世界
颠沛流离终还乡
篇外篇 百名港漂看香港
|
內容試閱:
|
序
香港是一个充满对照的城市:有高耸入云的国际商厦,有方格成堆的传统摊档;有坚固平顺的道路桥梁,有暗哑肮脏的横街窄巷;有花园豪宅,有笼屋劏房;有晚上岸边天际的虹灯幻彩,有白天闹市的飞车行人。
在这不够三千平方公里之地,住了接近七百五十万人,大多数是中国华人,少数的外国人中,既有洋人,也有亚洲各国之人,习俗不同,关系互异。社会是经济上贫富悬殊,文化上雅俗不一,人际之间,有的宅心仁厚,有的势利刻薄。人们对中国的认识,有深切而平正的,也有肤浅而扭曲的。华人对中国的情怀,有眷恋不忘,时感欣戚与共的,也有数典忘祖,长期冷淡不仁的。或许可以这样说:香港有一部夹着渴望和失望但仍存希望的历史仍在书写之中。新遐想、老记忆曾经撕裂了社会的共识,闲抛了人们的心力,过往自豪带来的傲慢,不免加深了自满过后的失落,由得寸进尺的优势,踏入举步惟艰的窘境,真教人情何以堪,道不尽的是欷歔,感不尽的是无奈。幸好,人间总是有情,只要能对事物细心体会,新的感受自会油然而生,对照中之异也能生出反照后之同。张兰月创作的这本《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正是这种能够细心感受而获自得之见的美丽成果。
《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是一本有心人写的有心书,是作者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感想反思的结晶,它透露出一种照顾大题也不忽略细节的整体观和大气概。作者志向高尚,情理通达,凭借她在大陆和香港之所学所见所思,应用文化考察方法,秉持同情理解之心,配以取景独特的照片,来展示大陆人观察香港的视角,捕捉香港种种寻常的不寻常的景光和情状,兰芳月朗的心思和文字,果然成效非凡地写出了也图示了香港相对真实的面貌。这些面貌,有的连香港人可能也未认真看过,所以就像我这道地的香港人,看了也不能无所感触。更加可贵的是,作者此书志在沟通中港两地读者,增进彼此的了解,并以之作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献礼。这样没有辜负所学,焕发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我愿中港两地都能多出,越多越好。
本书的上篇《香港若只如初见》,反映了一般人尤其从大陆匆匆来往的游客对香港的观感。下篇《香港不只是寻常》,透露了只有观察敏锐而思维深入之人才能看到和想及的香港历史和文化。篇外篇《百名港漂看香港》,是别具意义和客观可取的史料;篇中的百名港漂,绝大多数从国内不同的地方和时间来到香港不同的高校求学,之后或回内地发展,或留在香港工作,建立家庭和事业。他们对香港的观感和回忆,让我深感快慰,九成以上对香港留下了难忘的好感,对香港的美中不足之处反映了同情理解,对于偶然的风风雨雨也透露了一种顺其自然,信任青天白日和霁月光风必将重现的器度。我希望有机会阅读这些忆述和评论的香港人,也能见贤思齐,对香港和对祖国都能有所回馈。
香港还有很多此书所记之外的眼前景观和历史遗迹,可以告诉内地和香港的读者。我希望作者继续努力,用同样的情怀和笔触,为促进中港同胞互相理解,共同创造安和乐利的生活愿景,将来再写同类的新篇。
朱鸿林 二零一七年四月一日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朱鸿林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香港孔子学院院长
邝美云文化及艺术教授
中国文化讲座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自序
盲人摸象
致我熟悉又陌生的香港生活
一转眼,在香港读书已经成为过去时,然而那些关于香港的记忆却没有随着毕业典礼一起完结。每次进入这座城市,我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那些曾经的画面,而陌生的是那些画面背后不断延展的故事。
香港,是一座大陆人所熟悉的城市。
自九七回归以后,香港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陆视野中。在港产影视剧里,明星达人、豪宅美景、美食游乐等等似乎一览无遗。可是,除了赞许它华丽的商业外表,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到香港旅游,大多数游客陷在疯狂抢购奢侈品和尽情拥抱游乐场的活动中,不能自拔。可是,奢侈品、游乐场遍及世界各地,走马观花地游览过后,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不得不说,香港,是一座让大陆人感到陌生的城市!
近几年,香港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它与内地的矛盾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很多人开始重新关注这座城市。好像尽管看过香港影视剧,甚至多次来过香港,我们依然对这座城市十分陌生。当看到维多利亚港梦幻般的色彩,有多少过客曾试想城里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
走近了,我渐渐感受到,这座城市是用炫目的商业外衣紧紧裹住它的灵魂和记忆。走过繁华萦绕的中环,踏进贫民聚居的深水埗,想象着英军登陆的阵势,眼看着忙碌而认真的香港人,我想:这座城的文化,也许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单纯。
第一次萌生写香港的念头,是在入读香港理工大学时。那时的我,和千千万万普通游客一样,刚刚用几天时间游览过香港必看景点。可是坐在理大图书馆里,看着红磡海底隧道绵延不断的车流,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香港的陌生,那种从心灵深处体会到的景观。于是,我下定决心去观察这座城市,以一个普通大陆人的身份去写一本《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KONG》。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在亚洲别具特色,以贯通中西文化为宗旨。我在那里读书期间,学习到大量文化考察的方法,并在中华文化考察、中国著名地区文化等课程中获得优等成绩,这更坚定了我为香港写下些东西的想法。我背起沉重的单反相机,在35℃的街头记录城市的珍贵画面;我用课余时间阅读世界各地作者关于香港的著作,并尽量挑选港台作者反映客观事件的部分作为参考资料;我在毕业以后,多次返回香港,去重新捕捉一些未尽的事情。
在正式创作之初,我有幸就相关话题采访到香港孔子学院院长、理大人文学院院长朱鸿林教授和理大中国文化学系文学硕士课程总监翟志成教授,感谢两位教授用朴实的话语为我带来了新的启迪。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我终于能够把香港在这个时期相对真实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就像本书开头所写到的:经受过百年殖民的城市,就像被抱养过的孩子,长大以后无法适应原来家庭的温暖,却也保留了一些最初对于家的记忆。我想通过这些记忆,通过这次通俗的文化考察,展示大陆人观察香港的视角,尽绵薄之力,让大陆了解香港,也让香港了解大陆!
从大陆出售的香港题材图书来看,大部分属于旅游攻略,无法引领读者踏上心灵之旅;小部分涉及文化的图书,作者大多来自其它地区和国家,由于视角不同,大陆读者读来既感到沉重,又难以理解;更小一部分由大陆人所撰写的文化随笔,是随意随性之作,并不能系统地展示城市面貌。
于是,我将本书打造成集生动语言、详实资料、深刻思考于一体的可读性极强的文化作品,以纪录片一样的语言风格和精致画面,引领读者由浅入深地走进香港。全书共分为上篇、下篇和篇外篇,插入近190张精美照片,为引用资料做详细注释。上篇香港若只如初见介绍大家熟悉却没能仔细观察的香港,下篇香港不只是寻常介绍陌生的香港不易为人所知的一面,篇外篇集齐百名港漂最真实的想法,传达大陆人在香港的声音!
当然,千面香港无法在短短的篇幅中被一一道尽。我只能盲人摸象一般,在我所能想、能见的范围打开独特的视角,也期待大家能发现香港更多的美妙画卷!我愿本书做到写在结尾的目标:在香港回归二十年之际,不论来自哪里的华人,当大家再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希望陌生的香港,早已熟悉,熟悉的香港,不再陌生!
本书仍有很多不妥之处,如有探讨和质疑,欢迎读者来函赐知。
感谢无数友人的鼓舞与等待!
香港若只如初见
经受过百年殖民的城市,就像被抱养过的孩子,长大以后无法适应原来家庭的温暖,却也保留了一些最初对于家的记忆。这些珍贵的记忆,不曾随岁月改变,反而印在最平凡的生活中。这座城市叫做香港,也叫做HONG KONG。
香港回归近二十年,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访客。人们逐渐发现需要了解的不是这片土地,而是土地上的生活和文化。香港拥有的不仅仅是那华美的风光,还有太多迷人的故事需要细细品味,它的魅力在于初见时的惊鸿一瞥,更在于惊艳过后留给人的无尽遐想。
让一切,都从初见它的那一刻开始吧!
这座城市从历史中,从电视上,款款走来。令人惊讶的是,香港既没有整齐划一的景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情调,它就像一个魔方:一面是山,一面是水;一面是悠闲,一面是紧迫;一面是历史,一面是未来;一面是繁华,一面是落寞
港式时空体验
人们对香港最初的印象,可能是那种快速和拥挤所带来的切身体验,无关什么景点。为香港写下《东方之珠》的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先生说:香港节奏快到这个程度,空间小到这个程度,香港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世界其它地方的人无法理解的![1]
是的,一旦步入香港,每个人都会成为城市之歌的一个音符。大家都要踩上这样的节奏,站对自己的位置,和别人快速互动起来,密密麻麻的音符才能谱出铿锵的进行曲。独特的港式时空体验,正是如此了。
香港要与时间竞逐,因为时间意味着金钱,金钱意味着生存的空间。过客可能被这种高速运转的节奏带动,可能被这个多彩的商业社会感染,但是却无法理解,甚至是感受,那份对于生存空间的向往,那份时间与空间从来不属于自己的殖民城市的无助。这个城市的拥挤与嘈杂,混沌一片,似乎从未结束,也从未开始过。
港岛密集的生活区
香港的土地面积有1090平方公里,可是坡地占了七成,其中竟有二百多个岛屿。[2]这就相当于北京市区的面积还是那么大,但是有一多半的土地不能用,人口却依然逐年递增。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这里的人口密度就一举夺得世界之冠,[3]然而这个冠军并未给香港带来任何荣耀,反而增添了接踵而至的问题。矛盾的是,这里的人们讨厌拥挤,却早已泰然自若地适应拥挤。
港剧中经常有两人迎面过马路,却擦肩而过的情景,很多人都质疑这个情节的真实性。其实只要站在香港核心地段尝试一下,大家就会对这剧情深信不疑了,因为真的有太多的人,摩肩接踵,太多的事,应接不暇。曾经最熟悉的面孔,仿佛进入这座城市,就陷落进无边的人海里,再也无从找寻了。
平日里的中环行人
马路上熙熙攘攘,到处是混杂着各色皮肤的人群,他们在行人红绿灯的噔噔声中,齐整了步伐,然后迅速从一处屋檐转移到另一处屋檐下。如果路口是在坡道上,绿灯闪烁的瞬间,人潮就如洪水般倾泻开来,快速流入大街小巷,然后继续孕育下一次的喷涌。
那高峰时段的中环,仿佛根本不是一条条大街,而是一个个市集,热闹非常。与普通市集不同的是,人们大多身着笔挺西装,用流利英文讲着电话,无暇顾及任何事情,只是行色匆匆各自奔忙。整齐划一的黑白色服饰,快速移动着,像是一组组变幻的琴键。但是这里人声鼎沸,根本没有优美的旋律,有的,只能是一望无际人潮的茫然。人流一直蔓延至街道尽头,眼所能见的范围,尽是由人组成的风景,每个个体都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香港风景就是在这样局促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它成为世界上一幅独特的画卷,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让人看不清其中瑰丽的色彩,却因此而更加神秘了。
夜色咏香江
一条甘香的溪流,一片溪流冲击而形成的港湾,一座由港湾孕育,因港湾繁荣的城市,这是香港最动人的传说之一。那条现在已经无从找寻的溪流就叫做香江,成为今日香港的别称。香港是一个繁忙的港口,香江却是一条静谧的溪流,看似矛盾的两个名称,道出这座城市追溯过去的脚步,一直陷落在迷茫之中。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能在夜幕下静静地思考自己的前世今生。
可以确定的是,黑夜掩盖了都市的纷繁,夜晚的灯光点亮了水中宁静的倒影,这时候人们看到的波光,既是夜晚的香港,也是夜色中的香江。香港夜景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维多利亚港的夜色确实能让人沉醉,仿佛在夜幕下,人们才能感受到香港的那份真实,那份在白日里不能有的烟火。
维港夜色
观景台上,耀眼霓虹带来视觉刺激,一栋栋建筑物的轮廓被灯光冷峻的线条勾勒出来,比白天更加清晰,像是有了生命气息似的。水中的游轮亮起彩灯,迎接节日一样穿梭来往。写字楼上密密麻麻的灯光,多半不是装饰灯,而是那些迟迟未下班的白领在工作,他们用一盏盏灯点亮了香港的夜景,也点亮了香港高度的繁荣。这时候,大家才能看清满是华丽装饰的维港,不只是一个景点,它是中国,亚洲,甚至世界的重要一站。
维多利亚港的色彩每晚都能炫目到极致,因为维港两岸的楼宇每天都会上演镭射灯光音乐汇演幻彩咏香江。[4]当音乐开始后,楼顶的灯光便随着音乐跳动起来,整个楼体一下子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彻底活了过来。灯光交相辉映,越来越激烈,带动整个维港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
一时间,喧嚣的维港似乎成为一位光芒四射的女郎,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散发着自信的魅力,表现出自己独有的风情。新加入这幅图景的摩天轮,更像是为这女郎佩戴上一枚别样的胸针,在夜色的渲染下,闪闪发光。
观赏维港夜景的最佳地点有两处,一处是水边的星光大道,另一处在太平山顶。
星光大道在2004年正式启用,是由香港政府美化的一条海滨长廊。[5]几乎每时每刻,这里涌动的人潮都在和维港的浪花互相呼应。入口处的金像女神像庄严而神圣地托起一颗象征香港电影的明珠,同时将维港的美托向极致。来来往往的人群争相端详地上精致的明星手印,和香港武打巨星李小龙的塑像合影,在铜像布置的摄影场景里做一次主角。可是单人照拍成游客集体照是常有的事,尽管如此,人们置身于一片缤纷色彩之中,依然但愿沉醉,不愿醒。
在太平山顶俯瞰维港
但是在港岛最高峰太平山上,夜色一下子宁静了很多,站在山顶的人们似乎脱离了那此起彼伏的灯光浪潮,在幽暗处,俯瞰一条由星星点点灯光围成的海湾。山顶有一条游人很少的步行路,叫做山顶环回步行径。在夕阳西下时,沿着步行径相反的方向行走,人们有机会看到港岛南岸的日落与北岸的夜景。仿佛昼夜交替似的,不一样的港岛,不一样的香港,可以在这一圈太平山顶的旅途中尽收眼底。
如果避开游人众多的山顶凌霄阁,旧时观景台狮子亭也能赏玩整个维港美景。在山顶向下眺望,远处绚烂的光影与近处微黄色的万家灯火相接,一直延伸到山脚下,仿佛楼宇簇拥着一条亮丽的银河臣服于这小小的山峰。而山顶的游人好像自然地跳出这座城市之外,凌驾于这条港湾之上了。英国人曾经的视角便是如此,那些曾驻扎于山顶 [1] 罗大佑先生在2012年12月2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文化是什么?论坛上的发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