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內容簡介: |
本书论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形成的地质背景:通过大量野外调查,系统总结了汾渭盆地地裂缝在拉张盆地区群发、沿活动断裂带集中、顺地貌变异带展布、在地面沉降区出露、在黄土湿陷区散布的发育分布规律;通过各种勘探和监测手段,发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走向分段、平面分支、垂向分异、剖面分带的立体结构特征,揭示了其垂直位错为主、水平拉裂较小、水平扭动甚微的运动规律以及周期性开裂、分段活动性差异和人类营力增强的活动规律;通过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地裂缝的区域群发机制、盆地同生机制、断裂共生机制和水动力再生机制,提出了构造控缝、应力导缝、抽水扩缝和浸水开缝的地裂缝成因理论;揭示了工程建(构)筑物在地裂缝活动下的致灾规律,提出了控制采水、合理避让、适应变形、局部加固的减灾技术;研究了高铁与地裂缝相交以及地铁与地裂缝小角度相交时的变形破坏特征及致灾机理,提出了高铁及地铁T程的地裂缝减灾技术体系。
|
目錄:
|
前言
第1章汾渭盆地地裂缝形成的大陆动力学背景
1.1大同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形成的地质背景
1.1.1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1.1.2深部构造模型
1.1.3基底构造模型
1.1.4第四纪结构模型
1.1.5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1.1.6活动构造模型一断层活动
1.1.7地震活动
1.1.8构造应力场
1.2太原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形成的地质背景
1.2.1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1.2.2深部构造模型
1.2.3基底构造模型
1.2.4第四系结构模型
1.2.5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1.2.6活动构造模型一断层活动
1.2.7地震活动
1.2.8构造应力场
1.3临汾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形成的地质背景
1.3.1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1.3.2深部构造模型
1.3.3基底构造模型
I.3.4第四系结构模型
1.3.5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1.3.6活动构造模型一断层活动
1.3.7地震活动
1.3.8构造应力场
1.4运城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形成的地质背景
1.4.1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1.4.2深部构造模型
1.4.3基底构造模型
1.4.4第四系结构模型
1.4.5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1.4.6活动构造模型一断层活动
1.4.7地震活动
1.4.8构造应力场
1.5渭河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形成的地质背景
1.5.1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1.5.2深部构造模型
1.5.3基底构造模型
1.5.4第四系结构模型
1.5.5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1.5.6活动构造模型一断层活动
1.5.7地震活动
1.5.8构造应力场
第2章大同盆地地裂缝
2.1地裂缝区域分布规律
2.1.1历史与现状概况
2.1.2地裂缝分布规律
2.1.3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活动性
2.2大同市地裂缝
2.2.1大同市地裂缝分布及特征
2.2.2大同市地裂缝成因分析
2.3大同应县地裂缝
2.3.1应县石庄村地裂缝基本特征
2.3.2应县石庄村地裂缝成因分析
第3章太原盆地地裂缝
3.1地裂缝区域分布规律
3.1.1历史与现状概况
3.1.2地裂缝分布规律
3.2晋中交城一文水地裂缝
3.2.1地裂缝概况
3.2.2地裂缝的平面分布特征
3.2.3地裂缝的剖面特征
3.2.4地裂缝的活动特征
3.2.5地裂缝的成因模式
3.3祁县一太谷地裂缝
3.3.1地裂缝概况
3.3.2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3.3.3孕灾条件
第4章临汾盆地地裂缝
第5章运城盆地及峨眉台地地裂缝
第6章渭河盆地地裂缝
第7章汾渭盆地典型地区地面沉降发育规律、成因与防控研究
第8章地裂缝三维地震探测新技术及其应用
第9章黄土开裂力学机制与地裂缝成因关系
第10章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综合研究
第11章地裂缝对高铁工程的危害及减灾措施研究
第12章地裂缝对地铁工程的危害及减灾措施研究
第13章地裂缝对工程建(构)筑物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
第14章汾渭盆地地裂缝危险性分区与风险预测
第15章汾渭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后记汾渭地裂缝研究心路历程..
《新世纪工程地质学丛书》出版说明
|
內容試閱:
|
汾渭地区地处黄河流域的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古便是人口密集、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之地区,现今仍是我国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人口稠密区和重大工程重点建设区之一。其中,汾渭盆地内部的关中地区(渭河盆地)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关天经济区内,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汾河盆地(包括大同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影响范围内,与渭河盆地属同一构造带内,两者具有明显的构造牵连性,均为地裂缝地面沉降强烈发育区和高易发区。
汾渭盆地处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交汇部位,同时又处于鄂尔多斯稳定地块和活动的华北地块的构造复合部位,在区域构造环境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在中国大陆现代地壳变动格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汾渭盆地北起大同盆地,南达渭河盆地的宝鸡市,全长1200kin,宽30-60km,总体呈北北东向,平面上呈S形展布。它由一系列盆地组成,自北而南分别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及渭河盆地等。所有盆地均受两侧边界断裂控制,两相邻盆地问还存在横向构造隆起带,盆地内部发育北西向、近东西向、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活断层。盆地活动构造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盆地带基底形态复杂,在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下面隐伏着许多古潜山,古潜山两侧多受活动断裂控制,形成隐伏的地垒或隆起。多组断裂相互穿插错动时,由于活动强烈程度的差异,又形成次一级潜伏的地堑或凹陷;二是盆地带结构复杂,盆地带由多个盆地雁列而成,其南北段盆地近东西向,由两端向中部逐步转为北东和北北东向,各大盆地之间由断裂所围限的隆起带所分隔,各盆地内部又可细分为2~3个或数个小盆地和小隆起,小盆地内部还发育更次级凹陷或凸起;三是构造活动十分强烈。但具有差异性,本带各盆地控盆边界断裂及盆内活动断裂始终在活动中:四是各盆地沉陷自上新世持续至今,盆地两侧沉陷幅度差异较大,均是一侧深一侧浅,反映盆底面或控盆断裂面的倾斜和断块的掀斜运动特征。不同盆地控盆边界断裂的活动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一盆地不同断裂的活动性具明显的差异性,同一条断裂的活动性具明显的分段性。汾渭地堑各盆地地势平坦,第四系沉积厚度大,其中大同盆地最大厚度达900m.忻定盆地400m,太原盆地600m,临汾盆地800m,运城盆地900m,渭河盆地1300m。各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源泉,同时也为地裂缝灾害的发育埋下了隐患。
晋陕两省的重点城市几乎都坐落在汾渭盆地这一活动构造带上。一批大型工业基地沿着这一带布局和建设,西气东输管线横穿该带,高速公路纵横在这些盆地上。然而.这一地区又以地质灾害频繁、灾种多、对城市工程影响大而闻名于世。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汾渭盆地带的大同、太原、榆次、临汾、运城、西安及咸阳等大中城市先后出现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灾害,迄今为止,已有60余个县市、400余处发现地裂缝,总计500余条。虽没有地震灾害的地动山摇之烈,但却因其作用力的持久增强性及其分布位置的城市相对集中性,给国民经济、城市建筑及生命线工程造成巨大破坏。汾渭地堑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地裂缝地面沉降最发育、破坏性最强、区域性特点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地裂缝所经之处,地面及地下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对城市地下铺设的供水、供气和排水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已造成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一些大中城市,形成的降落漏斗中心,给城市防洪造成巨大压力:不均匀沉降还使建筑物和文物古迹遭到倾斜和破坏。也加速了地裂缝的活动。这些灾害不仅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布局、土地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开发.而且还危及各类工程建筑的安全,也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困难。
从20世纪50年代起,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地质矿产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及科研院校等单位,在西安、咸阳市区进行了水文地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研究.重力、航磁、人工地震、电测深等勘探及水资源评价等工作,以及其后的环境保护监测、工程地质勘察、灾害地质及地热资源调查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工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扩大.陕西省地矿局又开展了一系列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工作,陕西省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地质环境总站、区域地质调查队、物化探队、综合研究队、测绘队、石油三普大队等,相继完成了西安市1:20万-1:3万各种城市地质系列图的编制,西安市地裂缝调查初步研究及环境地质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工业勘察研究院、陕西省地震局等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也对西安及咸阳地裂缝、城市环境地质、地震等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对城市周围的地质构造、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都提出了看法和认识。陕西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西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监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