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編輯推薦: |
著名文化学者、千万册级畅销书作家于丹静心佳作,展现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既有内在的诗词书画的表达,又有外在的琴棋酒茶的滋养。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山鸣林啸,煮酒烹茶,这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样子和风度。
|
內容簡介: |
我们需要诗情画意,因为诗不都在远方,它也在我们当下的生活里。我们的日子有诗、有茶、有酒、有琴,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间明月、江上清风,这一切就是中国人生活的审美趣味。
《于丹:中国人的生活之美》包含《重温*美古诗词》《趣品人生》两册,于丹以代表性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有趣,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读诗抚琴品酒饮茶里品味人生之美。
现在中国学习古典文化,逐渐渗透到了家风之中,越来越多的人,是以整个家族的单位去亲近文化,让它成为自己寻常但是又有味道的小日子。这套书带给读者的更是一种陪伴,让古典不再遥远,让文化变得带有体温,让我们对文化因为有亲近而滋养自己的日子。
|
關於作者: |
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她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 论语 心得》《于丹 庄子 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 论语 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及《有梦不觉人生寒》,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她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及《有梦不觉人生寒》,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
目錄:
|
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
唤醒心中的诗意(代序)
壹春风飞扬
贰秋思浩荡
叁明月千古
肆斜阳晚钟
伍田园林泉
陆登临况味
柒剑啸长虹
捌诗酒流连
享受诗意,成就最美的人生(代跋)
于丹趣品人生
一山一水一世界
茶之味(上)
茶之味(下)
酒之品(上)
酒之品(下)
琴之趣(上)
琴之趣(下)
|
內容試閱:
|
春风飞扬
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甚至在中国的古代典籍里,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删订最后定稿的鲁国编年史,也是中国较早的史书之一。后来,叫春秋的书更多了,比如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齐国晏婴的《晏子春秋》。因为孔子编的史书叫《春秋》,那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被我们叫做春秋。
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写的是唐玄宗离宫之前和回宫之后强烈对比的心灵之感。安史之乱之后,人在归来的时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这种沧桑心理的落差变化,为什么会用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来形容呢?
实际上,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
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小词《玉楼春》里面有一句,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我在上学时,听叶嘉莹先生讲过这两句词,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雪云乍变春云簇。我们想一想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沉郁的,堆积的,一块一块的,像石头,层次不分明,光线不明朗。我们眼中的残冬,还是一片沉沉暮气。但是早春呢?我们会看见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簇拥的簇,也是花簇的簇。不知什么时候,某一个刹那,沉沉的雪云乍变,一下子变成了春云拥簇。就在天空云朵变化的一瞬间,大地上的词人开始感慨逝水流光,渐觉年华堪纵目。在这样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带着些许惆怅。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七绝,寥寥四句,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想一想,在我们的记忆中,细腻绵滑奶油的酥润是什么味道?酥软、酥麻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会觉得雨落下来,落到身上皮肤上,是潮的、湿的。润,我们能理解,但还能触摸到如酥的质地吗?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蛛网般的丝线,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春天恰如这些在风中飘浮的游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在春风中闪闪摇漾诗人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还有这如丝袅袅袭来的春天呢?
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只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记得。远远看,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满是蒙蒙绿色,但是近了去看,却又好像没有了!在远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却消失了。这一视觉偏差,对于寻春探春的诗人,是一个谜。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现在真是春天最好的时光了,那种早春几近透明的绿,是浅浅,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一点娇嫩撩人初初萌动的春色,还真胜过了满城柳丝的浓春景色呢!
形容水面袅袅变化,有一个词叫烟波;柳丝荡漾,依然如烟。人的心思如烟,世事岁月的变迁如烟。一个烟字里面,袅袅涌荡的那种气息,那种光影斑驳,打动着我们的心。这才是春天真正的意味啊。
再晚一些日子,春光再盛一些的时候,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我们小时候都背过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我背,带着我去看什么叫细叶谁裁出。等到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又在我身边奶声奶气地念这首诗。每个人的年华都曾经从早春经过,都曾经天真地用小手拈着柳叶,用小脑瓜去浪漫地想象什么叫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一缕一缕地,像我们做手工剪彩纸那样,把柳枝裁成了婀娜的模样吗?如今,感到疲惫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对着一盏春茶,在氤氲的香雾里淡淡看见这些小时候念熟的景象,在默诵中,心渐渐柔软松弛,被春雨滋润,被烟柳感动,就轻盈起来,如同被春风托举。还可以闭上眼睛问问内心,在如今忙得分不出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