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名的文学家。他的文汪洋恣 肆、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吴永喆、乔万民选注的《唐宋八大家苏轼》收入了 苏轼许多*名的散文,包括赋、论、记等。
|
目錄:
|
苏轼生平及创作简介 到黄州谢表 谢量移汝州表 乞常州居住表 到昌化军谢表 议学校贡举状 谏买浙灯状 上神宗皇帝书 论冗官札子 乞郡札子 杭州召还乞郡状 乞校正陆贽议上进札子 辨黄庆基弹劾札子 赴英州乞舟行状 听政札子 王安石赠太傅 吕惠卿不得签书公事 滟滪堆赋并叙 屈原庙赋 赤壁赋 后赤壁赋 黠鼠赋 秋阳赋 刑赏忠厚之至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霍光论 扬雄论 论诸葛亮 思治论 大臣论 续欧阳子朋党论 屈到嗜芰论 论武王 六国论 隐公论 平王论 论范蠡 论商鞅 论封建 始皇论 范增论 张九龄不肯用张守珪牛仙客 汉武帝唐太宗优劣 策总叙 策略一 策略二 策略三 策略四 策略五 决壅蔽 无沮善 教战守 去奸民 倡勇敢 策断 拟进士对御试策 范文正公文集叙 凫绎先生诗集叙 六一居士集叙 王定国诗集叙 猎会诗叙 牡丹记叙 文与可字说 刚说 醉白堂记 庄子祠堂记 李太白碑阴记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墨妙亭记 墨君堂记 宝绘堂记 墨宝堂记 李君山房记 放鹤亭记 文与可画贫筜谷偃竹记 灵壁张氏园亭记 游桓山记 石钟山记 秦太虚题名记 传神记 画水记 雪堂记 方山子传 张文定公墓志铭 亡妻王氏墓志铭 司马温公行状 苏廷评行状 淮阴侯庙碑
|
內容試閱:
|
苏轼生平及创作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生于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在 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旷世奇才。
苏轼的父亲苏洵,字明允,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 读书,屡试落第后,曾愤而烧毁自己的文章,再度悉 心攻读,最后,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的古文家。苏轼有 一个哥哥叫景先,很早就死了。他的弟弟叫苏辙,字 子由,一生中与苏轼荣辱与共,他们不仅是亲兄弟, 也是文学上的挚友。正如苏辙所说的,苏轼对他是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一家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 就,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为区别起见,又分别 称之为老苏大苏小苏。
苏轼八岁时入乡校读书。他的老师张易简为天庆 观道士。当时学生有近百人,这位老师却单单赏识苏 轼和另外一个叫陈太初的学生。那位陈太初后来成了 一个怪人,也通过了科举,后来没有走仕途,却成了 道人。而苏轼的一生,却与这位得道的少年同窗大相 径庭,终生毁誉相伴,大起大落。
苏轼在童年就表现出了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他 的家乡四川眉山有一位学者名叫刘巨,当时在郡城之 西寿昌院教授学生,所授至百人,苏洵命苏轼、苏辙 兄弟师之。苏轼时尚幼,听刘巨赋《鹭鸶诗》最后的 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轼从旁说 :先生诗佳矣,窃疑断章无归宿,曷若雪片落蒹 葭乎?刘巨听后惊说:我怎么敢当你的老师呢 ?一次,苏洵命苏轼和苏辙作《夏侯太初论》。夏 侯玄字太初,是三国时魏国的重臣。当时,司马师继 其父司马懿之后夺权篡政,自任大将军。夏侯玄参与 了推翻司马师的密谋,不料事泄被捕。临刑前夏侯玄 颜色不变,镇定自若。据《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 ,夏侯玄这个人平时处事即镇定得出奇。一次,他倚 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樵燃,神色不 变,书亦如故。苏轼借这段记载展开评论说:人能 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 变色于蜂虿。极力形容人们在无思想准备时的不同 表现,从而盛赞夏侯玄的临死自若与他平素的处事不 惊是种常人难及的雅量。这两句话,初次显露了苏轼 的随机生发,翻空出奇的雄辩才能,得到了苏洵的极 大赞赏。
苏轼十多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到外地求官游学, 这时,他的母亲程氏为他讲授学业。程氏出身高贵, 很有文化教养,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尤其注 重对苏轼如何做人的教育。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 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士,他坚 决反对当时的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建宁二年,在宦 官操纵下的朝廷大肆逮捕名士党人,范滂镇定自若地 前去投案,当时的一些正直官员都非常同情范滂,但 亦无奈。他的老母与其诀别时说:汝今得与李、杜 齐名(李、杜都为当时名2集团的领袖人物),死亦何 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母子俩 讲到这儿都很激动,苏轼对母亲说:轼若为滂,夫 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回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 为滂母邪!这种做人要讲正义、求公理的品操对苏 轼很早就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奠定了他以后一生 的品行基础。
苏轼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宋仁宗庆历年间。那时 的宋仁宗正锐意改革,撤换了以吕夷简、夏竦等为代 表的保守派大臣,起用了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 修等革新派人物,政局焕然一新。当时一位叫石介的 国子监直讲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加以颂扬。苏轼 常常诵习之,对韩、范、富、欧阳四位人杰产生 了十分强烈的仰慕之情,立志将来也如此做人,成为 国家的栋梁之材。
宋仁宗嘉祜元年,即公元1056年3月,苏轼兄弟 随父亲离开老家四川眉山,赴京应考。他们从陆路走 ,经阆中(今四川阆中)、褒斜(今陕西勉县北), 过秦岭、关中,最后于当年的五月抵达汴京。经过几 个月紧张准备,同年八月,苏轼、苏辙兄弟俩在开封 府同时考中了进士。按照宋朝当时的规定,府试以后 还要通过中央礼部(负责祭享、礼仪、贡举的机关) 的考试。之后,还要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苏轼、苏 辙兄弟在开封兴国寺准备下一步的应考,而其父苏洵 则投书当时在朝廷居于显位的欧阳修、富弼、韩琦等 人,立刻受到赏识。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欧阳修以礼 部侍郎(礼部的长官)主持考试。欧阳修为文,主张 平易流畅,而对当时较为流行的奇诡艰涩的文风很不 满意。所以,他主持考试,就把文风是否平易流畅作 为取士的标准,苏轼的考卷《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 了欧阳修的特别赏识。据载,欧阳修看完他的文章不 觉汗出,说: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 头地也。可喜,可喜!(《与梅圣俞书》)苏轼的 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旁征博引,气势飞扬,但在 引用的史例上,却有一则是杜撰出来的。他在文中畅 言:奖赏可失之过宽,而处罚若有疑问则应慎刑,以 免错杀无辜。在这里,他用了一则典故,说:唐尧 时代有一个人即将被判死刑。皋陶日:杀之,尧 曰:宥之。这则典故用得很好,也能支持他这 篇文章的论点。考官读到这则典故,不敢质疑,怕被 人认为才疏学浅。苏轼过关后,有一天,考官之一的 梅尧臣问他关于尧帝和皋陶的事典由何出?苏轼莞尔 一笑,说是想当然杜撰出来的,他认为圣君一定会这 样做。这件事在文坛上留下了一段趣话。经过礼部的 考试之后,苏轼兄弟又通过了仁宗皇帝的御试。
苏轼赐进士及第,在三百八十位考中的学子中名列前 茅;苏辙赐同进士及第。宋仁宗私下里曾高兴地对皇 后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 正当苏轼准备步入政坛之际,噩耗传来,苏轼的 母亲程氏在家病逝,苏洵父子只好回家奔丧。
宋仁宗嘉韦占四年(1059)十月,苏氏父子三人 守丧完毕,带着他们的家眷举家前往京师。苏轼在第 一次进京应考前,就与家乡的一位名叫王弗的女子完 婚。王弗年十六,其始,未尝自言知书,见苏轼读 书,则终日不去。其后,苏轼有所忘,王弗辄能记之 。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王弗始终伴随在苏 轼身边。
P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