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宜性策略研究为切入点,从教育案例、学习故事、专题探讨案例和研究论文四个方面着手,阐述如何解决一线幼儿教育实践具体问题,带动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助推教师们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读懂孩子们的心声,以有效回应孩子并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
|
關於作者: |
方柏爱福州市蓓蕾幼儿园原园长、书记。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州市幼儿教育方柏爱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先后获得第九届宋庆龄幼儿教育奖、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福州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先后被聘为福州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农村学前教育服务工程省级培训专家指导组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兼职副教授、福州市教育学院客座副教授、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兼职教师、福州市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导师等。
|
目錄:
|
教 育 案 例
关注幼儿游戏经验的建构大班结构游戏于山亭
大班数学活动案例放书包
接纳是一切的开始关于偏执冲动型问题行为的教育
中班教育案例做果汁
大班科学活动案例生蛋和熟蛋
小班生活教育活动案例盥洗
关于大班开展整理抽屉活动的观察及思考
学 习 故 事
从剥柚子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从活动区游戏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以中班娃娃家游戏区为例
观察有趣的斜坡看幼儿探究的世界
学习故事:磁环游戏
学习故事:玩三色积木
学习故事:有趣的多米诺骨牌
学习故事:我会穿衣服
专题探讨案例
从开核桃看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间的动态互动
从玩具区游戏谈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指导
回归生活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
对幼儿园生活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如何让贝贝不被孤立
幼儿园语言区投放材料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主题活动中家长资源的利用
小班幼儿自主建构水平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论文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生活资源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
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年龄特点及指导策略
学《指南》勤思考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宜性策略研究
运动性活动区中教师支持策略的有效性初探
贯彻《指南》精神,提升活动区游戏质量
本土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科学安排一日活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
在《指南》指导下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再思考
主题活动背景下开展创造性游戏的支持策略
基于亲亲马尾园本课程资源利用的适宜性探讨
浅探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创设主题性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多元发展的实践研究
优化科学区材料设置,促进大班幼儿持久地探究
试论创造性游戏促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系统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激活幼儿提出问题智慧的策略研究
寓幼儿学习与发展于生活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日生活中引导大班幼儿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探讨
|
內容試閱:
|
节选
回归生活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
福州市蓓蕾幼儿园方柏爱
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如:讨论春游去哪里玩时,让幼儿商量想去哪里玩?每个想去的地方有多少人?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定。这是《指南》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它是当今教育向生活回归 这一思潮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折射,它为当前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在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使用,幼儿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主动建构数学概念以获得发展。此外,当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会逐渐学习运用已掌握的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就自然产生了。
一、从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变关注文本教学为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以往,我们在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时主要是关注文本,即从各种教材、教参中选择。我们知道,教育的目标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而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应该是从幼儿生活出发的课程,而不是从文本出发的课程。其实,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价值的素材,但我们往往缺乏教育的敏感性。如:孩子每天要穿衣服,衣服上有扣子,扣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孩子每天要吃饭,吃饭的餐具,一对一的摆放;玩具区里玩具的形状、大小、数量及分类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以前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生活中随处可取的教育内容,喜欢从概念入手,以经过抽象处理的各种图形和教具来进行计数的学习、形状的认识、排序的活动和分类的教育等,久而久之,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便成为脱离幼儿生活的纯学具操作,幼儿的数学成为脱离生活的数学,自然也无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 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选择和利用幼儿身边所熟悉的自然资源作为教育内容,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游戏中自然地获得数学经验。
案例一秋游果园里的果树(大班)
秋天到了,一年一次的秋游活动是孩子最祈盼的一件事。经过孩子们的协商、讨论,大家都希望去农学院的果树林参观,看看果树林里有几种结果的树,有几种不结果的树
车载着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向农学院驶去。一到果树林,孩子们被那一棵棵挂满果实的果树深深地吸引住了。教师抛出一系列的问题,从秋游活动中生成数学教育。
第一个问题:果树林里有多少结果的树,怎样才能找到结果的树。有的孩子说我一看就知道,有的说我站在结果的树那儿。 用数数的办法。陈然也想出了点子。贴标记,把标记贴在树上。张怡大声地叫了起来。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数数和贴标记的方法最好。
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果树林里有多少棵树?孩子们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数一数就知道了。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在果树林里数了一遍又一遍,但每次数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
围绕着怎样才能数清楚果树林里的树这个问题,孩子们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可怎么讨论好像结果都不理想,最后还是教师作了提示:刚才我们用贴标记的办法真好,只要大家一看,就知道哪些树是结果的树。还是贴标记吧。李晓小声地说。那还是和刚才一样标记?珊珊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李晓。不,这次我们用圆形。怎么知道是多少棵树了呢?数圆片。这时教师又追问了一句: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写上1、2、3、4也行。亮亮说。在圆片上写上数字以后再贴到树上去。孩子们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
第三个问题:果园里有几种结果的树?开始孩子们对几棵果树和几种果树分不清,后来在教师的启发下知道了棵和种的区别。孩子们很快弄清了所要探究的问题。之后,他们利用前期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六种结果的树。孩子们十分高兴。
第四个问题:结果的每一种树有几棵?让孩子们自由分成六组,六个组别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分头去找结果的每一种树的棵数,结果又很快出来了
这样的秋游方式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无目的性,只知道吃东西、照相等简单又无聊的活动。孩子们对成熟的果实的兴趣,引发了生成果园里的果树数学活动。教师及时捕捉、巧妙地渗透了许多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培养了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教育内容,我们给儿童的学习内容,不应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应紧密联系孩子生活实际。
二、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变关注课堂的专门教学为关注生活的渗透教学
以往,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以课堂教学为唯一的途径,
似乎惟有正式教,我们才放心。不可否认,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有必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幼儿整理概念、提升经验。但是,数学教育除了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教学外,更要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随机教育。
其实,吃点心、起床后的穿鞋、生活中的散步都可以自然而随机地渗透许多教育,《指南》中有多处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要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的实施更要贯穿于幼儿的生活。如学习方位(前、后、左、右),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早锻炼做操排队、午睡床铺的方位等环节自然渗透。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去思考问题,去提供幼儿的活动,我们就可以把幼儿从课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案例二点心分橘子(大班)
今天的午点是橘子。平时,我们总是两个人分一个橘子。今天橘子多了,可一个人分一个又不够分,教师请幼儿想办法。
三个人分一个橘子。两个人分一个橘子都多出来了,要是三个人会怎么样?会剩更多。那用什么方法更合适呢?三个人分两个橘子。两个人分一个,看剩下多少再分。谁愿意多吃就吃一个,谁不愿意吃就两个人一个。每人分6瓣橘子。
哪种方法比较合适呢?教师首先试用了三个人分两个的方法。因为每个橘子基本上是9瓣(个别也有特殊的),所以每人分到手里的还真是6瓣。第二天,教师和厨房的师傅联系,午点还是给我们班分橘子,数量与昨天相同。于是,我们又试用了其他方法,也得到了孩子们的赞同。这样,幼儿在分橘子的过程中,知道了一共有多少,需要几个人分,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逐步理解了整体与部分,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数学经验。
案例三喝水小鱼吹泡泡(小班)
孩子不爱喝水,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更是十分被动地喝水。这让家长和教师伤透了脑筋。今天早上,蕾蕾的妈妈又交代教师要让蕾蕾多喝水,可蕾蕾平时又特别不喜欢喝水。怎么办?于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布置小鱼吹泡泡的墙饰,让幼儿喝完一杯水,就在自己做的小鱼嘴边有规律地贴上一个泡泡图片,今天喝了几杯水,小鱼嘴边就有几个泡泡。通过该活动,不爱喝水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自觉饮水,离园前都很开心地拉着家长的手一起数着小鱼所吐的泡泡数。家长和孩子一起数数,一起按各种规律排序,孩子和家长都开心得不得了。
以往吃水果的时候,总是提前由教师分好,幼儿根本是不假思索地吃了起来,没人去考虑水果怎样平分,多了或少了怎么办。现在,教师认识到分水果也是让幼儿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好机会,于是就把这一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教师们利用吃点心的过程,让孩子们思考和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自然轻松地习得了计数、等分等数学经验。
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然地渗透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在较长的时间内,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积累各种经验,教师也能更充分地观察、了解幼儿操作学习的情况和学习难点,准确地把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
三、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变关注数学知识本身为关注其成为科学探究的工具
《指南》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当孩子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让孩子利用数学这个工具去了解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案例四自然角 种子的发芽与植物的生长(大班)
在幼儿观察和记录自然角中植物变化的过程中,引入数学教育,通过测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师和幼儿选择牵牛花、秋黄瓜、丝瓜的种子做比较,让幼儿观看植物种子的颜色、大小,并猜测它们谁先发芽。在猜测中,认为丝瓜先发芽的9人,认为秋黄瓜先发芽的2人,认为牵牛花先发芽的13人。
教师和孩子们将3种植物的种子种进了花盆。孩子们在猜想和期盼中观察着、等待着。由于10月份天气渐渐冷了,种子发芽相对较慢。到了第八天,赵鸿宇第一个发现牵牛花的盆中钻出了白色的小芽,猜牵牛花先发芽的幼儿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呼雀跃。到了第九天和第十三天,秋黄瓜和丝瓜也相继发芽了。由于有了前面的猜想和期盼,孩子们记录的主动性很高,记录的结果既清楚又准确,真是出乎意料。于是,教师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分享自己记录的结果。
席旋:我每天都把牵牛花的花盆画下来,在花盆下面写上几月几日。等到牵牛花发芽了,数一数花盆就知道几天了。
张哲:我画一个表格,直接填写日子,记录天数。
余寒:我每天用一张纸记录,用了几张纸就是几天。
统计的结果,最早发芽的是牵牛花,用了8天,秋黄瓜用了9天,丝瓜用了13天。
三种植物相继发芽,孩子们对测量有了兴趣。他们为了测量小苗的生长速度寻找不同的测量工具,晓晓用皮尺测量,把数据画在本子上,记上日期;浩宇用曲别针测量,把长度按照曲别针的长短画在本子上;徐锟把小苗长的高度画在木板上,记录每周的生长速度;晨阳用手指测量小苗的长度,然后将手指画在本子上;小路用直尺直接测量小苗的长度,记录上数字和日期。
在测量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用尺子测量能直接得到准确的数字,用木板测量只能比划有多长,用手指测量、用曲别针测量也说不清有多长。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孩子们感到还是用尺子测量最方便、准确、清楚。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设计绘制了一个大的记录板,在板的边缘画上刻度尺,在板的下边画上3个同样高的花盆。孩子们以花盆的上边为起点,每天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样的记录可以非常清楚地让大家看到,哪种植物长了几厘米,哪种长得最高、最快。
案例四就是以数学作为探究科学的工具所进行的活动。教师以自然角种植为背景,引导幼儿运用不同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每次测量的数据累积起来。孩子们还学会了用准确的数据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状态,为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提供了较科学的依据。
总之,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主动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实践,这就是回归生活的幼儿数学教育。
关于大班开展整理抽屉活动的观察及思考
福州市儿童学园张丽辉
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3~6岁正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契机,是幼儿的社会性与情感、学习品质、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
《指南》在健康领域目标中指出,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5~6岁典型表现为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大班幼儿即将上小学,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学习按类有序整理,探索有效整理物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形成做事认真仔细、整洁、有序,以及有始有终等良好的品质。
一、问题行为的发现
上大班后,孩子们的课桌都换成了带抽屉的双人桌。对于这个新变换,孩子们表现出新鲜和好奇。开学初,在教师的提醒下,他们把自己的学习用品都放进了抽屉,体验了一回就要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只有一些孩子能主动进行抽屉的整理,大部分的孩子抽屉较乱,还有孩子使用完学习用品后,直接往抽屉里一扔,抽屉里的用品经常丢到地上。一部分孩子需要在教师、值日生的提醒下才能去整理好自己的抽屉,但用不了多久又乱了。在对自己物品的管理上,幼儿缺乏保管意识、责任感和相关的经验,更缺乏积极主动的自我服务的态度和习惯。
二、问题行为分析
(一)问题行为现状。
我们在大班开学的一段时间跟踪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通过这些观察了解到幼儿的行为有以下现象。
1.有少数几个幼儿的抽屉能经常保持比较整洁、有序,大部分的孩子对抽屉的整理并无方法,随意、无序地堆放学习用品。
2.幼儿在使用完学习用品后,不能及时收放整齐,图方便省事,如彩笔、铅笔等不收到笔盒里,直接往抽屉里一放,就跑去玩了。有时东西都丢到地上,被其他小朋友捡去玩。
3.多数幼儿平时需要在教师、值日生的提醒下才能去整理好自己的抽屉,但用不了多久又乱了,能主动整理的幼儿很少,能及时收放整齐的更不多。
4.丢失物品后,等到下次活动中需要使用这些物品时,孩子才说:老师,我没有铅笔。老师,我找不到水彩笔了。有些幼儿会在离园时告诉家长,要求家长再次购买,有些幼儿根本不记得这件事,到下次要用时,才发现没有。幼儿丢失物品现象严重,多数人平时抽屉凌乱,男生的丢物现象多于女生。
5.为了保持抽屉的表面整洁,抽屉里准备收集作品的文件袋成了杂物袋,什么都往里塞。
6.部分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学具并不适宜,孩子收放有困难。
(二)问题症结分析。
1.幼儿方面。
在幼儿园,孩子们逐步养成了自我服务的习惯,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这些生理需求类的自我服务,大班的孩子们已轻车熟路,而整理保管好自己的物品等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们却还是一项挑战。分析孩子们的情况,不难看出,尽管我们已经请家长们为孩子准备了文件袋,方便他们收放一些自己的小作品,但他们对如何有序归类整理还缺乏经验,对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的意识也比较薄弱。
经过多次教习,有些幼儿虽然掌握了整理抽屉的方法,但自觉整理的习惯还未养成,缺乏责任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需要在教师、值日生的提醒下才能去整理好自己的抽屉。
2.家庭方面。
目前,大部分幼儿虽然已告别了小班时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但对于其他的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幼儿在家还是参与较少,成人包办代替得多。经过和家长交谈,我们也了解到,孩子们在家也很少会自己自觉地整理玩具用品,总是大人跟在后面收拾,或需要大人不断地提醒,才能被动地去收拾整理。幼儿对自己的物品也不珍惜,东西丢了以后,家长对于幼儿的购买要求也总是一味地满足。
3.教师方面。
从小班入园,教师就开始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在幼儿园领取点心、如厕、进餐、午睡等每日开展的生活环节中,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但其他的一些自理服务主要通过集体教育等活动开展。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对个体关注不够,偶尔发现幼儿未及时整理也只是提醒,教师有要求,幼儿就做一下,教师没有要求,就不做。教师的教育行为忽视了幼儿自我服务主动性的培养,也没有让幼儿体验到自我服务的成就感和乐趣,而单纯看成是教师布置的任务,效果不理想。
三、行动策略与成效
(一)实施策略。
1.探索有效整理抽屉物品的方法。
针对幼儿缺乏有序分类整理的经验,我们开展了集体活动,引导幼儿探索有效整理抽屉物品的方法。
(1)组织小小参观团,观察班级小朋友们的抽屉,说说自己参观后的感受。
(2)讨论:抽屉里应该放什么?
(3)讨论:整理抽屉的好方法。
①我们请孩子们一起来想一想,怎样整理能让抽屉又整齐又方便使用。全班一起把抽屉里的用品都摆放在桌面上整理,小朋友们互相看一看,觉得谁的整理方法好?为什么?
②梳理整理的好方法:抽屉宽且低,整理时要有正确的方法。
分左右摆放:水彩笔、笔盒、橡皮泥可放在一边;本子、文件袋放另一边。
按大小摆放:从大到小叠起来,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
归类摆放:笔类放一起,本子类放一起,小作品都用文件袋整齐地装起来。
(4)整理抽屉大比拼:学习了整理抽屉的好方法,我们趁热打铁,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整理抽屉大比拼活动,每个人的学习用品是不同款式的,根据自己的用品,看谁能把自己的抽屉整理得整整齐齐。
孩子们经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整齐的抽屉为自己的活动带来便捷和舒适,许多孩子都能自觉地整理好自己的抽屉,并在取放物品时及时收放好,保持抽屉的整洁。但还有一部分孩子只有在教师说检查抽屉时,才急匆匆地去整理。我们还观察到,还是有一些孩子用完一两支笔后,图省事,随手往抽屉里一丢,也不收进笔袋里。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整理抽屉的方法,但自觉整理的习惯还未养成。
我们根据计划开展下一步活动,大班幼儿也已有了一定的自律能力,可以考虑运用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多种方法,促进他们习惯的养成。
2.激发内在的动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1)现在还不能玩游戏。
以前,检查抽屉的时间总是定在点心后、午饭后这些相对自由的时间,孩子们可以在吃完点心、饭后利用自由的时间进行整理。现在我要做一个调整。区域活动时间是每天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时段,在介绍完今天的活动内容,孩子们准备去玩的时候,我说:哦,我想起来了,抽屉还没检查呢,张老师等会要看看你们的抽屉,整理好的小朋友就可以去玩了!听完我的话,有些孩子自豪地说:张老师,来检查我的吧!我的抽屉随时都是整整齐齐的!我快速地走了一圈,对这些孩子的好习惯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和赞扬,并大声地祝他们玩得愉快。没整理好的孩子要留下来好好整理,一会再接受检查。余下10个左右的孩子,我等他们都整理好了,带他们一起互相查看,并相互评价,还有不会整理的孩子,请小朋友帮他一起整理。这样,区域活动时间过半了,我告诉他们,今天整理得很好,可惜区域游戏时间不多了,抓紧时间赶快去玩。从此,接下来的几天,我总是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时段进行突击检查,我很欣慰地发现,留下来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我想,不用太多的言语,孩子们已经自己领悟到,只有日常及时整理好抽屉,才能不浪费游戏的时间。
(2)和孩子商定合理的整理时间。
与此同时,我和孩子们讨论:可以用哪些时间整理抽屉?孩子们纷纷献计:点心后、饭后、起床后、户外回班时、早操前,这些都是一些日常零碎的自由时间段,难得孩子们能想到好好利用起来。当然他们也提出随手放整齐是最好的方法,既省时又省力。
(3)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整理抽屉的小活动里,就会蕴含着许多问题,隐含着许多的教育契机。它是孩子生活能力培养中的最真实现象和反映,适宜的教育策略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
①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值日生中,增加了检查抽屉的工作人员。小桌长也负有检查本桌小朋友抽屉的责任,并帮助不会整理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整理。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个原来特别不爱整理抽屉的小朋友,在他们进步后,我及时地表扬他们,并聘请他们为特别管理员,让他们参与到抽屉的检查工作,帮助一些还不会整理的小朋友。这个措施让这几个特别管理员自信心激增,迅速成长起来。
②开展自我管理,促进大班幼儿自律的形成。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表格开展记录活动,孩子们自己每天整理好抽屉后,就给自己打钩,在一周中,小组之间不定时互相检查,并对完成好的小组在表格下记录五星,一段时间后比比哪组得到的五星最多。孩子们不仅自己做好,小组间成员还能互相提醒,激发了集体荣誉感。
3.构建积极有效的家园合作关系。
分析孩子们整理抽屉的情况,有些问题是由家长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造成的。我们和家长沟通,请家长为幼儿准备简便、适用为主的学具,和孩子一起为自己的物品做上记号。对于经常丢失物品的孩子,家长每天离园时提醒他们检查,对孩子们丢失物品后的购买要求,不能立即满足,要提出要求,如:让孩子自己在班级中寻找一两天,不能丢了就算了,培养孩子爱惜物品及管理自己物品的责任心。家长把在家整理自己书包、房间的机会还给孩子,并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庭劳动,以表格、照片记录等方式,和孩子一起记录他们的表现,带到幼儿园一起分享。
(二)分享进步与成效。
实施策略两个月以来,大部分的孩子很快就形成了自觉、自主整理抽屉的好习惯,在第二个月我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个别整理习惯特别差的孩子
的整理习惯养成上,在家园一致的配合中,逐渐让孩子们得到改进。特别是铭哲小朋友,他是一个比较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孩子,每次都要通过小朋友的催促,教师的提醒,他才忙不迭地跑去整理自己凌乱的抽屉。他还是一个特别喜欢别人拥抱、亲近的孩子。针对这个孩子的特点,我从他的情感需要入手,在他能整理好自己的抽屉,并一整天没有把东西到处乱丢的时候,我就深深地拥抱他,并给他一个大大的吻,告诉他:我非常喜欢一个整洁、干净的先生。他腼腆地对我笑了,在他眼里我看到了,孩子逐渐找回自信和自豪的喜悦。
孩子们在整理自己抽屉的活动中,积累和养成的好习惯也带到了他们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及时、整齐地收放材料;在午睡中,孩子们能有序地收放自己的衣服;家长们也反映孩子们在家也更加主动、积极,收拾整理东西,并乐于一起参加简单的劳动,自主性、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总结和启示
伴随孩子们的成长,我们也获得了许多的收获和感悟。
1.生活即教育,习惯的养成就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积累,关注一日生活,把握教育契机,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应挖掘每一个环节为孩子们带来的不同成长和收获的价值,带领孩子们体验生活的乐趣,学会生活,并热爱生活!
2.了解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理解和接纳不同个性特点的孩子,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地观察、分析、了解他们,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育策略,让教育更加实效。
3.激发内在动力,开展自我管理。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规则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有了一定的自律能力,能理解并遵守幼儿园日常活动常规,会协调自我与群体关系,能与同伴交往合作,还具有一定的明辨事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一日生活中,因势利导地让大班幼儿自我管理,不仅能培养幼儿自查、自律的行为习惯,还能从中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幼儿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教师管理行为。
4.构建家园共育联盟,扩大教育效力。
优化家园互动,构建积极有效的家园合作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幼儿的生活活动有一大部分是在家里进行的,只有做到家园一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习惯养成。在家园的合作上,更需要针对不同孩子、不同家庭的特点,教师与家长充分沟通合作,使家园配合积极有效。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有效的教育策略的实施下,在家园的共同配合下,幼儿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得以培养和保持。我们深深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重养成教育,细水长流,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幼儿内在的动力,持之以恒,为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