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听山鹧鸪》诗云: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春鸟寓意着希望和未来,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去呼唤祖国的春天,希望中国优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传承,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理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人生是中华文化的焦点,开放是中华文化的触角,未来是中华文化的弘扬。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张岂之先生的学术随笔集,此次重新出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近年来的新作,包含在陕西看中华文明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师与友四部分。
作者在探讨学术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真理颗粒与心得体会;在博览群书中,考释出对某人、某事、某书认识的真谛;在追忆往事时,落墨于老师们的人品和精神,同时包含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感受。这些随笔文字简洁,篇幅短小易读,给人以启示。
|
關於作者: |
张岂之,1927年生,江苏南通人。1946至1950年夏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52年到西安市西北大学任教。现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参与主编《宋明理学史》。自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传统文化》等。主编《华夏文化》(季刊)。
|
目錄:
|
在陕西看中华文明
002 陕西省黄帝陵与中华文明
010 在西安谈历史与文化
014 张载与关学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018 21世纪与中华文化
027 跨世纪人的人文修养
037 关于人文科技型人才的培养
044 人文教育的一项内容:口才训练
047 公职人员的精神家园
052 青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56 学校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
060 道德教育随感
064 中国古代伦理(文化)政治之得与失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
070 何谓经典?
074 人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思想点滴
079 荀子从相分到相齐的思想
085 我看秦文化
088 我看唐文化
092 读汤用彤先生著作札记关于中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观点
102 温故而知新评吴宓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观点
109 苦味
112 谈所谓国学热
114 评清史专家卜键的《国之大臣》
师与友
120 老师
124 北大的北楼文学院
131 永远的怀念 记外庐先生
142 任继愈先生的尊师重道精神 纪念任先生百年诞辰
148 春风化雨记张岱年先生
151 史念海先生的学术研究与西北情怀
159 忆郭琦先生
170 悼念白清才同志
172 庆贺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系九十年
|
內容試閱:
|
陕西省黄帝陵与中华文明
一、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黄帝和炎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人物,这些传说经过文字加工,保存在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中。
传说不都是虚构的,只要有佐证,其中就有可信的部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以及后来中国考古学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都说明黄帝时期揭开了中华文明的序幕。
司马迁说,神农氏以前的事他不了解,在《史记》中不写燧人、伏羲、神农三皇之事。他写《五帝本纪》,作为中华历史的开篇。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之首就是黄帝。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加上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认定黄帝时代距今有五千多年。今天中华儿女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文明的开局是这样: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时代,国家雏形确立,文字初现,又设官治民,推进原始农业,人们开始制作冠冕衣裳,制作车、船,学会打井、养蚕和缫丝,为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教化的基础。后代子孙推崇黄帝,祭祀黄帝,认定黄帝是中华的人文初祖。
2015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到陕西视察工作,指出陕西省有许多特点,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就是其中之一。对此加以阐发,使更多的人了解,从而建立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石,加强民族凝聚力,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有哪些?中华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之学的昌盛文化局面,其中渗透着探本穷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精神,以及奋发图强、生生不息的民族团结精神等。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黄帝陵是这个源头的象征。对此,我们有这样的认知: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这里。
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史书
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
司马迁,今陕西韩城人,他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介绍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的评价。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而司马迁推崇孔子和儒学,在《史记》中写了《孔子世家》,并为孔子的弟子们立传,称孔子为至圣。这些对中华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
还要提到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今陕西咸阳人,他继承父业,用二十多年时间完成了《汉书》,即西汉时期历史的大部分。《汉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史书。
《汉书》中有《艺文志诸子略》,包含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诸子十家的思想观点。《诸子略》有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至于在街头巷尾说故事的小说家是否可称为家,尚可讨论。认为各家的思想观点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表示对百家之学兼容并包的态度。正因为有这样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才能长期传承发展。
还要提到,《汉书》中有《西域传》上下。西汉时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域即今新疆乃至中亚地区,被称为西域。汉武帝时,张骞(今陕西城固人)艰苦备尝,用十三年时间,获得关于西域的认知,对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影响。后来又第二次去西域。张骞通西域,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西域,又由此传到欧洲。当时的中国以文明、富强的政治实体而闻名于世。
东汉时期,被封为定远侯的班超也为沟通西域做过重大贡献。这不但是物产、经济互通,而且是文明的交流互鉴。
关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状况,我们读了《汉书西域传》就会有明晰的印象。唐宋时期又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将中外连接起来。这些历史认知有助于我们今天对筑梦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解。读史才能更好地知今。
三、中华文明中包含独特的科学精神
这是一个长久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十分可惜。有人只承认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从牛顿开始),否认中华有自身独特的科学精神。现在已到应当加以澄清的时候了。
2015年12月7日下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讲演,其中阐述了中国的科学精神。
中国古代的许多医学典籍中都有关于青蒿治病的记载。至于如何从植物中提取青蒿素,制作成适合人用的药物,需要科学家们进行研究。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得到从青蒿素中提取抗疟成分的启示,制成了药品,在非洲和其他地区使用,取得了很大疗效。屠呦呦在讲演中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世界对中国科学精神的认定和赞扬。
中国第一部编于战国时代,写定于西汉时期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托名黄帝撰,实际上是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的,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素问》的内容偏重中医人体生理、病理学、药物治疗的基本理论。《灵枢》主要论述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和人体结构等。
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内经》中有阴阳五行学说、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还有法家的若干见解。此外,名家、兵家等的某些思想也被吸纳,体现了博采众家之长的特色,说明中国医药学是百家之学的融会贯通。
2015年12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信中强调,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可见,人们要全面理解中华文明,需要研究和阐述中国古代的科学精神。
司马迁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天人之学中包含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古地理学、古化学、古建筑学中都可看到天人之学的卓越成果。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科学精神,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
四、中华文明是民族之魂
文明一词不是外来语,《尚书舜典》中的浚哲文明,指治国理政者应当具有文明的美德。《疏》解释说: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中华历史文献中,对文明的赞美很多,如《易大传》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等文字,认为具有文明美德的君子能与时俱进,其事业伟大而美好。与文明相对的是愚昧野蛮,由此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赞美前者,反对后者,这一直是中华儿女熟记于心的箴言。
关于中华文明,归纳起来,可以看到:
1.中华文明有自己的源头,从黄帝开始,五千多年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仅有的。《易经贲卦彖辞》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就是文明所产生的正面社会作用。
2.中华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百家之学,这对中华民族的生衍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中华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部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
4.今天,中华文明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继续推动世界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致力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