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品报》同仁从事的,多属体制外研究(建议不用民间研究这个说法,因为容易被理解为与民间文学同一层次的东西)。体制外研究有自己的优势:上面没有婆婆压着、管着,大家不为名、不为利,全以兴趣为动力,想读啥就读啥,想写啥就写啥(同时意味着不想写的东西可以不必费心硬写)。这也就是天乐吧庄周说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则可知天乐矣。
当然,体制外的研究也有劣势,一个问题是经费,第二个问题是编刊物弄不到刊号,随之而来的第三个问题则关乎发行。这就是《品报》长期只能以电子同人刊物的形式,在内部流通的原因。值得庆幸的是,在振良、元卿、顾臻及有关朋友的努力下,由电子刊物到纸质印本的梦想已经化为现实,他们的编辑构想也更扩大、更完善了。作为《品报》的忠实读者和能力有限的作者,我也想借此机会提一些扩展阵地的建议还是想到啥就说啥,抛砖引玉,不成体系。
|
目錄:
|
一言堂
序(徐斯年)
关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学科史的对话
(范伯群张元卿)
文学史观的蜕变研究近现代通俗文
学史的心得(徐斯年)
通俗文学研究集刊编辑旨趣
(王振良张元卿)
鸳蝴诗词亟待整理(青谷)
鲜花庄
王度庐(霄羽)的早期小说(徐斯年)
夹缝里的都市文化读周瘦鹃《留声机片》(陈建华)
评书家邵增涛和于枢海(王文玉)
赵焕亭之弟赵绂鸿(贾廷林)
关于《北平老百姓日报》(顾臻)
也谈吴一舸、任率英的插图(胡立生)
名医陈微尘(周利成)
鹿鸣是吴秋尘笔名(侯福志)
箬翁是戴愚庵的笔名(侯福志)
刻云若研究小辑
刘云若与夫人于颂熙(辛绍兰)
刘云若与刘慧双(辛绍兰)
旧天津的屋顶花园(箫箫)
《小扬州志》里的青青形象(牛立明)
刘云若笔下的苏氏正骨(侯福志)
旧诗和到已十年(刘云若原作胡立生整理)
六十年后揭谜底(张元卿)
平江不肖生研究小辑
向恺然起诉时还书局(杨锐顾臻)
不肖生的假死风波趣谈(杨锐顾臻)
不肖生与沪上各大书局的纠纷(杨锐顾臻)
西门丁研究小辑
记香港作家西门丁(西门丁口述顾臻、渠诚整理)
西门丁谈武侠小说(沈西城)
港台武侠论苑
我和武侠小说(秦红原作顾臻整理)
歧路漫漫觅紫烟司马紫烟小说书目初考(侠圣)
通俗文学与天津
零金碎玉
附录一
附录二
|
內容試閱:
|
《品报学丛(第二辑)》:
张:梳理学科史的意义何在?
范:梳理学科史,或称通俗文学科目史在于看看我们在新时期起步的研究工作至今到底有了多少家底,其实我们目前的家底是很小的,还只是非常初步的成果。梳理的意义是要大家一起来集思广益,研究前面的路怎么走,如何步步为营,步步深入。我想现在研究通俗文学有那么一支日益壮大的队伍,我们这个科目是很有前途的。特别是在民间,大众一贯对通俗文学有更大的亲和力,但过去则缺乏一支研究队伍,现在这样的一支研究和宣传队伍正在形成,这是一支在现实生活领域中发扬通俗文学优势的重要方面军。梳理学科史或科目史,使他们也了解这一方向的现状,发挥这支方面军在民间的渗透与宣传的力量。
张:通俗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范:我所能总结的经验有限得很,在第四题中已说了个人参与时经历的一点体会。再说我们这个研究方向的历史还很短,刚起步而已。不过我想谈谈我自己将研究课题重点放在通俗文学上的转向的过程。我在大学读书前,没有读过多少通俗文学的作品,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当然是很同意若干权威所作的结论的。后来分工给我们搞《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我实在兴趣不大,也有些畏难。因为我们不熟悉这个流派。但人家说,苏州是鸳蝴作者人才辈出的地方,这是你们的地方史料,你们不搞谁搞。于是我就只好泡图书馆。两三年后,我对这一流派被说成逆流就有些不同的看法了,我认为是不可一概否定的。我的调子就有所改变,被有些鸳蝴派的家属视为新文学研究者中的开明派。在我的同行中,嘲笑的当然是有的,有人甚至认为这不过是去研究一堆垃圾而已。也有的朋友对我说:你研究新文学也算是有了一些成果,研究研究通俗文学也是可以的了。他们对我的研究课题转向当然是有看法的。因此,开始我也小心翼翼,总是以批判为主,适当肯定。我想这是我像被缠了小脚之后的一个放脚的必经过程。我称那时的一些论文为放脚体。经历了那么一段过程,我才体会到思想挣脱脚镣的艰巨性。但一旦深入研究下去,将它当作一门学问去做,从资料出发进行分析,我是逐渐有了底气的。用我那时的话说:我是以研究严肃文学的严肃态度去研究通俗文学的。当我的课题成为七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时,我当然更理直气壮了。你们说我是研究一堆垃圾,你看我怎样变废为宝。我开始认为这是一个宝库,值得去开掘。这是一个长线课题,可以将它做大,而且要将它做得配套成龙。一代人是做不完的,应该培养新生力量。于是就有计划地以学科同人为基点,分工合作,再推而广之。作为民间的研究者,恐怕就没有我以上的这一过程,负担要比我轻得多,甚至没有什么负担,我行我素,谁也管不着的。
张:请谈谈通俗文学学科现状和您心目中的学科建构的距离。
范:一是我们这个方向虽然为绝大多数同行所承认(也有少数还并不看好这个方向),但要使大多数同行在短时期内在这个方向上去花大力气,这是不现实的;不少教师的备课笔记已定型,他们向研究文学的大学生传授的还是局限于新文学史的范围。因此,我们希望重视这一研究方向的同行应该有耐心,大概要经过二三代人,会使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在大家的心目中和实践上处于平等的地位。目前能在大学中文系中由个别老师开出这一方向的选修课就不错了。但我觉得在研究生中,学位论文选通俗文学课题的人正在逐渐增多,这是一个可喜的苗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