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为“工业之母”。没有高水平的模具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现在,模具的工业水平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工业产品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之一。
此次修订保留了第1版的体系和特点,但更加突出其工程应用性,为此在编写人员和内容上做了调整,主要有:1先进冲压部分全部邀请了企业生产一线人员参与编写,使内容更加符合生产实际。
2在内容上进行了精简和调整,所有模具结构尽量与实际生产吻合。书中的模具以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主流结构为主,对经典但又不常用的结构和知识只进行简介,如强化了钢板模架、弹性卸料装置、分别制造法、下模具刃口尺寸的计算方法、级进冲压方法等。对模具结构、冲裁模刃口尺寸的计算、第3章和第7章的设计举例及第8章等做了较大的改动。
3更新了模具标准,保证所有标准为最新国家标准。
4对模具行业的最新技术做了简介,如高强度钢板的热冲压技术、快速经济模具和快速成形技术等。
5配套了电子课件。
本书由南京工程学院柯旭贵和张荣清担任主编。柯旭贵统稿并编写了第1章中的第1.3~1.6节,第2、3、7章,与南通开放大学孟玉喜原南通友星线束有限公司产品高级专员合编了第8章,与上海千缘汽车车身模具有限公司的满长江合编了第9章。张荣清编写了第4章中的第4.1~4.5节,与无锡曙光模具有限公司的许伟兴合编了第10章,与无锡领丰钣金有限公司的王鹏程合编了第11章。安徽工程大学的邢昌编写了第5章。宿迁学院的张俊编写了第1章中的第1.1~1.2节,第4章中的第4.6节和第6章。
本书由贾俐俐教授担任主审,她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Ⅲ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的基础工艺装备,工业要发展,模具须先行。没有高水平的模具,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现在,模具工业水平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工业产品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之一。
冲压模具是模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模具中所占比例为40%左右。目前,我国冲压模具在数量、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民经济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与人才的匮乏、标准化程度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提高模具标准化程度,将是促进冲压模具发展的有力措施。
为适应冲压模具市场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对冲压模具标准在2008年进行了较大范围的修订和完善,对不少标准中的数据进行了更改和调整,因此,作为培养专门模具人才的教学用书也应进行及时的更新。本书采用了最新的冲压模具标准,将传统冲压工艺与先进冲压工艺融合在一起进行编写,既满足传统知识的传授,又能满足现代模具市场对冲压模具人才的需求。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1首次将传统冲压工艺与模具同先进冲压工艺与模具合在一起,并采用最新冲压模具标准和规范,充分体现本书的基础性和先进性。
2注重与实际生产密切贴合。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实际生产的衔接,为此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并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力争使书中内容能反映实际生产,体现本书的实用性。
3编写形式活泼,图例典型。本书以较为形象的剪贴画的形式引出每章的“能力要求”,并以“扩展阅读”的形式插入与书中内容相关联的课外阅读知识,既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自己查阅对“扩展阅读”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扩大学生的视野。书中配有大量典型结构的模具图形和实物图片,体现本书的可读性。
4注重“即学即用”与学习方法的传授,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除第6章外,在第2篇的每章后面均附有一个设计实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类模具的设计流程与设计方法,同时附有较为完整的模具总装配图和模具零件图,在每章的最后均附有相关的思考题,便于学生进行练习,体现本书的实战性。
本书由南京工程学院柯旭贵和张荣清担任主编。柯旭贵统稿并编写了第1章中的第1.3~1.5节,第2、3、7、9章,第8章中的第8.1节。张荣清编写了第4章中的第4.1~4.5节,第10章和第11章。南京长江电子模具有限公司的徐小俊编写了第8章中的第8.2、8.4节。安徽工程大学的邢昌编写了第1章中的第1.6节和第5章。宿迁学院的张俊编写了第1章的第1.1、1.2节,第4章中的第4.6节和第6章。
本书由贾俐俐教授担任主审,她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特别感谢对本书编写提供许多宝贵而实用意见的江苏昆山华富电子有限公司殷黎明先生、北京机电研究所精冲技术中心赵彦启先生和江苏瑞普车业有限公司的张传忠先生。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