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8.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本书可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系统治理等研究领域的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的辅助教材以及从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双重知识产权约束下的军民融合创新治理模式与制度设计(项目号15YJC630019)、航空科学基金(航空工业集成创新的知识治理模式及制度设计,项目号2016ZG55025)和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下的河南军地企业合作创新模式与制度设计研究(项目号13A630396)等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的特点是研究对象新颖、研究内容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研究成果实用。全书共分8章,第1章详细阐述了军民融合创新内涵、内容及困境;第2章阐述了军民融合创新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章研究了军民融合与国防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第4章提出了军民融合创新的三种模式及路径选择;第5章系统分析了军民融合战略下的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第6章分析了军民融合创新的信息共享模型及治理;第7章提出军民融合创新治理模式;第8章提出军民融合创新治理策略。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军民融合技术创新领域和系统治理领域科研成果的总结,通过本书的学习,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军民融合创新与治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
目錄:
|
1军民融合创新概述(1) 1.1军民融合创新内涵(1) 1.2军民融合创新内容(5) 1.3军民融合创新的技术基础(6) 1.4军民融合创新困境(10)
2军民融合创新治理的理论基础(16) 2.1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16) 2.2国防工业转轨理论(17) 2.3治理理论(18) 2.4利益相关者理论(26)
3军民融合与国防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29) 3.1军民融合制度下的国防工业创新变迁(29) 3.2军民融合与国防工业创新的互动关系(31) 3.3军民融合制度视角的国防工业创新分析(33) 3.4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议(36)
4军民融合创新模式(38) 4.1基于项目的军民融合创新模式(38) 4.2基于产学研的军民融合创新模式(39) 4.3基于国际合作的军民融合创新模式(41) 4.4军民融合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43)
5国防知识产权制度与军民融合创新(45) 5.1国外军民融合下的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分析(45) 5.2军民融合战略下的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制度研究(48) 5.3军民融合创新与国防知识产权制度的互动关系(56) 5.4军民融合战略下的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60)
6军民融合创新的信息共享与治理(67) 6.1基于发酵理论的军民融合创新的信息共享(67) 6.2军民融合创新的信息共享博弈治理(75)
7军民融合创新治理及实证研究(84) 7.1军民融合创新治理体系框架(84) 7.2军民融合创新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87) 7.3实证研究(90)
8军民融合创新治理策略(96) 8.1军民融合创新的政府治理(96) 8.2军民融合创新的技术治理(100) 8.3军民融合创新的标准治理(103) 8.4军民融合创新的平台治理(105)
参考文献(109)
|
內容試閱:
|
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军民融合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一个重要措施。据专家估算,国防科技军民融合的能量比可以释放到1∶10014。 而决定能量释放的无疑是创新体系。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尚存在着特有的劣势和障碍,存在军民资源转换率较低、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不完善、创新产业发展不强、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形成一套较系统、完整的军民融合创新与治理理论体系至关重要。本书系统阐述了军民融合创新制度变迁、创新模式、创新体系、国防知识产权制度、信息共享与治理等内容,力图为军民融合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融合是指几种性质不同的事物联合或合成一体。军民融合是军民组织合成一体,二者之间的融合不是某个方面的简单融合,而是包括经济、体制、科技、教育、资源、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它主要反映的是国防工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军民融合定义是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OTA在1994年9月颁布的《军民融合潜力研究评估报告》中给出的权威性定义,即军民融合是紧密结合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基础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从而组成一个统一的、强大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阮汝祥,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