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欲望的世界Ⅱ: 欲望与精神心理学

書城自編碼: 300491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與技術
作者: 张振学
國際書號(ISBN): 9787504495198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2/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8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吕著中国通史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編輯推薦:
1.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人类世界观的奇书!我们坚信,人类如果没有认知能力,便不会产生任何欲望,而没有欲望种子在内心中的暗中萌动,人类的认知之花就会萎靡和凋零。人类的欲望与认知总是共轭并行,逐层上升,共同推动并演绎着一个奇妙的精神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2.人体除了存在八大生理系统之外,竟然在生理的隐微之处还深藏着八大欲望系统。人类欲望只能在开放式循环结构的生理系统中产生,而不会在封闭式循环结构的生理系统中产生。本书根据欲望层次理论,探讨和考察了人类主观世界的层次递升过程,揭示了人类生理欲望精神的逐层递升原理,并创造性地绘制了人类欲望塔,或称人类精神塔,演绎并绘制了人类精神层次拾级而上的递升路线图。
3.人类的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本书依据欲望的特殊驱动作用和能量转化原理,分别解读了上帝的世界观、动物的世界观和人类的世界观的异同,*后得出的结论是:世界观本自于观世界。
4.人类主观世界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的人的主观世界为什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本书根据主观客观两个世界的对称关系和能量转化关系,创建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交汇的奇点理论,考察了不同个体主观世界的交合与重叠现象,进而揭示
內容簡介:
本书从人类欲望产生的生理结构入手,阐述了人体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对应关系,总结了人类十大基本欲望属类。同时本书还依据欲望系统理论和欲望层次理论构建了逐层递升的人类欲望塔(亦称人类精神塔),描绘了人类自我意识成长、精神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全景式路线图,并由此建立了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奇点理论和人类世界观形成理论,揭示了宇宙的功能性存在意义,而且还从多个视角论证了欲望是人类精神宇宙的*推动力的崭新命题,深刻解读了宇宙客观意志与人类主观意志的深层次演绎关系和转化原理。
關於作者:
张振学,男,1962年生,做过教师,记者,编辑,出版过多部社会科学类著作,并多次荣登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后常年从事欲望动力心理学研究工作,围绕欲望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全新而实用的观照视角,提出并创建了欲望层次心理学、欲望场心理学、欲望动力心理学、质能结构主义心理学和现代量子心理学理论,并成为这一理论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目錄
前言: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第一章 人体八大欲望系统
人体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的关系
每一种欲望都可以找到与特定的生理系统逐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我们便可以对每一种欲望发生和发展的脉络按图索骥,藉此寻找解决欲望系统平衡问题的有效方法或工具。
一、欲望的产生与人体生理结构
二、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的关系
三、人体欲望系统理论与欲望的基本分类
四、人类十大基本欲望属类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 人类欲望塔
人类欲望层次递升原理
人类欲望层次是伴随着认识层次的不断上升而上升的,同时,人类欲望层次的上升也驱动了认识层次的不断上升和拓展。
一、生理系统与欲望层次
二、人类生理欲望精神逐层递升原理
三、人类欲望塔:精神层次的递升与自我意识的成长
第三章 人类精神世界形成原理
精神世界形成与发展线路图
人类只要与客观世界有所接触,就必然通过神经智能感应和大脑映射功能,产生并形成与自身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对应和相对称的主观世界。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交汇的奇点
二、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对称关系
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能量传导与转化
四、客观世界有多博达,主观世界便有多宽广
五、不同个体主观世界的交合与重叠现象
六、人类是始终行走在主客观两个世界毗连点上的动物
第四章 世界观本自于观世界
人类的世界观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有人问世界观是怎样产生的,那么我们可以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为:世界观本自于观世界。
一、人类世界观的终极奥秘
二、动物的世界观
三、人类的世界观
第五章 关于上帝创世说的另类解读
宇宙第一推动力的最新发现
人不但靠着物质的功能活着,而且也靠着自身的功能活着,靠着自身的功能与外在物质的功能不断运行转换和互通互动而活着。
一、宇宙的功能与功能的宇宙
二、客观世界向主观世界的演绎过程
三、智能与意识的关系
四、人类智能与神经机器
五、人类自我意识的天然局限性
六、人类智能杆与智能阈
七、功能的数量效应与功能的结构效应
第六章 从物质宇宙到精神宇宙的华丽转身
人类精神世界的层级递升与衍射
人类精神宇宙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无限的和循环往复的运动系统,这个精神宇宙与身外浩瀚的物质宇宙在其形成原理和运行方式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一、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精彩呈现
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三、人类精神宇宙的演绎过程
四、人类精神宇宙中的各大星系结构图
五、人类精神宇宙运行原理
第七章 人类精神现象的质能转化原理
精神世界的形成与质能结构主义的诞生
我们有理由坚信,这个世界是由两个基本定律支撑起来的世界。一个是质量守恒定律,另一个是能量守定律。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受到这两个定律的制衡。
一、人类精神世界的层次理论
二、从上帝粒子看宇宙精神
三、宇宙质能关系定律的疑点与重设
第八章 宇宙一元结构模型
意识与物质在能量概念下的物理性统一
意识是产生于量子尺度的时空结构,在普朗克尺度之内,似乎有某种东西可能和宇宙信息相连接,而神经元内部的微管结构则是它的生物终端。
一、人类意识的量子化推论
二、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能量转化的形式

后 记
內容試閱
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本书系将欲望作为具有开端意义的学科门类进行研究,并以物理学为依托,以生理学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导向,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介质,以欲望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借助欲望层次理论和自我质能结构理论模型,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经纬万端、独出机杼的理论体系,藉此演绎并绘制了人类精神宇宙的巨幅画卷。从此,人类主观世界的大门在欲望力所指引的方向上被一脚踹开,虽是庭院深深,红尘滚滚,却是三观尽显,一览无余!
同时,我们借助主观世界不断闪烁的幽微的光芒,一路走去,甚至还惊异地发现了主客观两个世界所存在的奇点性契合与叠加,进而别具只眼地领略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生与发展的神奇风貌和诡异踪迹。
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欲望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人类欲望对精神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驱动作用、人类欲望与心理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与表现,从而更理性地把握自身言行、更准确地解读他人动机,并藉此恰到好处地处理社会关系和引导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一门新兴科学。
人类的所思所言,所作所为,无一不源于自身欲望的诱使和驱动,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行状态、一切人文成果和客观面貌无一不掩映着欲望碾轧的辙痕,无一不是内心的欲望在外部世界绽开的魔幻之花。这是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也莫不如是。
任何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不串掇着无形的欲望的丝线,无不是自身内在欲望的展露与体现。表面上的成功或失败,平凡或卓越,顺利或坎坷,平安或灾难,吉凶或福祸,等等,无一不是源于内心欲望的蛊惑、诱使、感召和驱动而造成的一种客观现状和自我感受。
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人们把握好和规范好自己的欲望以及对欲望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分寸,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
同理,如何把握好或规范好别人的言行,其实也是如何把握好和规范好别人的欲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欲望坐标,也要善于把握好别人的欲望曲线,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领导和科学管理。
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但能帮助你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和理想,让你的人生获得可期待的幸福和满足,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你避开欲壑难填、利欲熏心的罪恶的渊薮;不但让你更全面和更深刻地认识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而且也能让你更准确和更现实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不但让你更有分寸地把握欲望底线,让欲望之手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绝不让欲望的无底洞成为蛊惑自己抬脚踏空的人生陷阱,而且也可以让你在为人处世、职场交际、商场运营、员工管理、社会治安以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等过程中更好地揣摩和洞察别人的欲望脉搏,让欲望之衡成为丈量别人品德与意志的尺度,让欲望之力成为引导和激发别人产生特定行动的精神号角。
可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就像一剂良药,既能养生又能健体,既能治病又能防疾,不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功德圆满,而且也可以对别人的七情六欲洞幽烛微,并施以恰当的指教、规范、训诲与管理。
当然,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的功用还远不止于此。按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利的观点,欲望者同时还是一台创造和生产世界人文万物的机器,在西方被广泛描述为欲望机器,即在宇宙系统与社会伦理关系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偶或对称关系。此即对立者或对应者的永恒轮回,永恒重复。它是因主体向往获得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行运转、产生能量、并经由零件与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装置。
我认为这台特殊装置不但可以将客观世界映照、投射、拼接、组合、演绎为主观世界,而且也能将主观世界辐射、描摹、仿造、复制、落实为客观世界。正像人类看到飞鸟便会产生飞的想法,而后便能制造出飞机;看到美的景观便会产生美的蓝图,而后便能创造出丹青;看到野兽奔跑便会产生追赶的念头,而后便能制造出汽车;看到好的人物便会产生爱的欲望,而后便能施与爱的情感,如此等等,皆可理解为欲望机器在工作,在运转,在生产,在创造。通过这台机器,客观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变幻为主观的梦想,而主观的梦想似乎也都可以演变为客观的现实。
欲望作为一种对缺乏者的抱憾,蕴藉了愿望、想往、要求、欲求、物欲、性欲、肉欲等所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排斥其反义领域的诸如疼痛、苦闷、轻蔑、冷漠、惰性、恐慌、忧虑、厌恶、不安、无视等不想要的东西。机器作为一种创造工具或研发器械,也涵盖了具有机械装置或类似器械装置的诸如工具、器物、火车头、计算机、机器人、动物机体、身体器官、机构、机关、文学创作、绘画作品、雕刻作品、影视作品,以及人、东西、地球、宇宙、基本粒子等可以实现人类意图的一切事物。欲望机器把技术、技艺、力量、观念、理想、精神、计算、缝纫、打印、复制、传输、虚拟处理、翻译、战争、航海、交通、舞台、人、动物、政治、社会、经济、艺术、世界等统统融入其中,并试图像变戏法一样将这些东西一一研发和制造出来。
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不文明成果,无一不是欲望生产和制造出来的,这也许就是欲望机器之概念被提出来的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仅可以造福于个人,也可以造福于社会,不仅可以解读内在的主观世界,也可以解读外在的客观世界,不仅可以解读自然景观的形成之妙,还可以解读人文景观的形成原理。
就简单的社会个体意义而言,人在自我认识与自我保护方面(内部力量)要寻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有赖于得到他者力量(外部力量)的呼应、支持与配合,也正是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相互合作、竞争、交融的共同作用下,作为人的自我才能不断成就自身、满足欲求、净化心灵、提高素质,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生活、实现幸福的目的。
欲望在帮助你成功把握前进方向的同时,还能帮助你有效地洞穿和驾驭他人的欲望,使他人的欲望目标与自己的欲望相契合,然后借势而动,借力而行,轻松而高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它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管理下属、带动下属和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的高明的管理手段。
欲望如火。生活中我们知道,只有用适当的火苗才能为自己烹食煮饭,保暖护身;火苗太大,不但可能会烧着自己,也可能会烧着别人;而别人的欲望之火太大,在烧着他自己的同时,也要小心烧着你、烧着其他人。所以,欲望之于人、之于社会都是一种不可小觑和利害攸关的事件。
同时,我们还会认识到,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寻求欲望的满足,为其喜,为其忧,为其忙,为其休,人生的每一种感受,比如喜怒哀乐忧思惧等等,都是由欲望决定并创生的。欲望就是串连人生一切心理和行为的不可见的细线。印度20世纪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也曾说过: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欲望并非人类所特有,一切生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诸如生命欲、生长欲、生存欲、生理欲等不同的欲望表现形式,特别是动物,同人类一样也具有食欲、性欲、安全欲、自由欲以及与生存群体或地域环境等相关的情感欲或归属欲。人类是高级动物,不仅智力发育的水平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谋求生存的本领大,而且欲望水平和敏感度也比其他一切生物或动物都要高级很多,无论在欲望的数量上还是在欲望的质量上、层次上,人类的欲望都是其他生物或动物所无可比拟的。
具体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不但包括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需求及其反应,还包括人作为社会成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及其反应。
关于这一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兼具了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性质。同时,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是关于欲望形成的心路历程,即人从欲望发起至产生动作行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满足过程,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与行为动机理论有了交集的内涵。欲望有着相当强的自利性,欲望的过度贪婪必然要冒犯到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又与道德学、法制学和管理学牵扯到一起。
再详细点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生存、繁衍的本性,又要研究人的性格、意志、思维、意识、爱好、情感、理性、信仰、精神、品质等特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团体、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因欲望而形成的善恶念头及行为准则,研究人因欲望而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研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的物质需求,研究人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的精神需求。
同时,欲望与需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差别。
①欲望诞生于需求与要求的裂缝中。拉康曾经指出:在有关欲望方面,我们觉得不可归结为要求的理由,也同样使它不等同于需求。拉康将欲望、要求、需求区分开来,认为需求是指人机体的需要,隶属于生理学的范畴;要求是指对爱的要求,它涉及的是一种人际互动;而欲望则是诞生于需求和要求的裂缝中,在要求和需求分离的边缘中欲望开始形成。
②欲望内核于需求而存在,需求外缘于欲望而产生。欲望是产生需求的根本动因,需求是欲望产生之后的递进反应;就是说,先有欲望然后才有需求。对人类自身来说,需求的本质是欲望,欲望的本质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生理,生理的本质是生命。
应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一门横跨哲学、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道德学、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法制学、犯罪学、精神现象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人学,是对人性深层最本质的透视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核心内容是研究人的生理功能及其产生的意志反应,并将人的肉体和精神辩证统一,以物质性的肉体生理为基础,藉此推导出人的心理、情绪、情感、意识、理性、思想和精神等形成的轨迹和管道。它面向个体和世界,反思自我并提升自身,管理别人并规范自己。它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为个体找到最合适的存在方式,为群体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方式。它是研究关于人对于欲望追求的本质、行为、现象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
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对人生、对社会、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极其广泛、深刻的指导作用。
欲望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是来自于人类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似乎也有着许多令人困惑的模糊边界。因为人类除了与生理有关的欲望之外,还有许多心理欲望或精神欲望。心理的东西或精神的东西一直以它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姿态二元于人类的观念中,并成为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


人类自我意识的天然局限性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对于一事一物的简单看法,可以称之为观念,把对于整个视界之内产生的每一种看法统合在一起,就是世界观。
人正是在特定的世界观中将自我独立出来,分离出来,并在这个世界观的统贯之下沿着欲望力所驱动的方向形成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形成除了要依赖于自己的大脑将神经智能捕获的各路信息进行存储和整合之外,其他并没有任何真正属于自我的东西,相反,而是完全属于外在对象性他者的东西。
即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鼻子所嗅、舌头所尝、皮肤所觉,神经所感,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外在客观对象性他者的东西,而对于我们自身能看到什么呢?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即便照照镜子,也只能看到一个自我形象,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观念,更遑论自我意识了。
我们头脑中所有的影像信息、声音信息、文字信息及其所包含的道理、意义,其实质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道理或意义,而是外在客观事物在自我欲望方向上产生的道理或意义,只不过是经由我们的大脑析释出来和编码出来。不管这些道理或意义正确与否,都经由我们的感知能力而摄入并汇合到了我们的头脑中,或经由我们的思维能力而解读并呈现在了我们的大脑中。
这就意味着我们大脑中压根就不存在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道理或意义,即便是我们自己加工总结出来的新的道理或意义,那也同样是对外在客观对象性他者中所隐含的道理或意义的解读和描述。
这样说来,我们的所谓自我意识又会是什么呢?答案似乎已经很明朗了,是自我对外在对象及其关系在大脑中映射成像之后而做出的表象性连接、比较、加工、综合与解析,而不是对自我映射成像之后而做出的表象性连接、比较、加工、综合与解析。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自我意识完全是从外在对象的映射中形成的,内中没有一点是纯粹自我的东西。
这就使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思想观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对象映射性。自我意识是从外在对象性他者的映射中形成的。个体自我就像一面镜子,只能映射对象性他者的影像性存在,而不能映射镜子自身的存在,只能被对象性他者所映射,而不能被自我所映射。这说明人类自我形式天生不具有自视性,只具有他视性。体现在社会层面上,自我意识中只能对外在对象的特征或优缺点一目了然,而对自己的特征或优缺点却黯然无视;有关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全部都是从对象性他者那里通过比较性评价而获取来的,事关彼此内容的信息投射遵循完全相反的对视规则。这是由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他视性和自视性特点决定的。这就推出了一个规律:人类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必然导致每一个人天生患有自知之明缺乏症,而且每个自我要想得到对自己的认知,则只能以对象性他者为参照并借助对象性他者的眼睛作出比较性审美评价。我将这一规律简称为自知功能障碍效应。
第二,对象参照性。自我存在性来自于对象的参照性。没有外在对象性他者的对立性、比较性和参照性存在,便不会产生自我存在性。或者说,外在对象性他者的存在性是确认自我存在性的时空坐标系。外物与自我之间互成参照,互成对比。
如果说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话,那么我在这里提出的万物是人的尺度或万物是自我的尺度则属于一种真正的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
前者表达了从自我为出发点而观察和分析外在客观对象的心路历程,主观自我本身即是初始的可资参照的预设标准和尺度,正如孔德所言:人类产生之初,所知的只是自身,因此将其他事物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解释是不可避免的。
后者表达了以对象为出发点而反观和确立主观自我的心路历程,客观对象本身即是初始的可资参照的预设标准和尺度。
前者为了解释外在的他者客观世界,后者为了解释内在的自我主观世界。
两个视角之所以存在着对立性的矛盾,就在于二者恰恰交合于主客观两个世界的毗连点上,并最终从对立中实现统一。
自我作为观察者,环视四周,处处皆为外在对象性他者的类似于参照物性质的影像信息,可谓万物合围,万象环生,由此便自动感受到自我处于这个坐标系的中心位置,并经由外在参照物而确认自我存在的真实性的同时,更以与对象性他者的标准相符合为最终归依。
试想,如果没有外在客观对象作为参照物的标准性设定,人就根本观察不到世界,大脑将自始至终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既然是什么都没有,也就不可能再有自我意识了。这就是说,人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自我存在性和世界存在性完全是依靠观察而被确认的,离开了观察,一切都不会在主观世界中出现,而任何观察都无法脱离开参照物作为事物存在性的基本标准,离开了参照物的观察是无效的和无意义的。
爱因斯坦曾说: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传统偏见不容许对伽利略变换从一个参考物体变换到另一个参考物体中所占有的首要地位产生任何怀疑。如果没有其他日月星辰作为参照物的外在标准的存在,人类就永远不会获知地球自转或公转的事实性存在。
因此,人类通过经验而总结和推演的一切定律、公式、原理、真理,都是依据特定参照物标准而获取的,这一点,没有任何例外。
这就推出了如下三大规律:(1)人类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必然依赖于外在客观事物的鉴照和映射,我将这种鉴照和映射,称为自我意识的外在参照物标准鉴照效应,简称自我鉴照效应;(2)在这种鉴照和映射过程中,人类个体必然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位观念,我将这种观念的形成原理称为自我中心观形成原理,简称自我中心效应;(3)同时在这种鉴照和映射过程中也必然产生以与对象的真理性相符合而为价值取向的归附观念。我将这种观念的形成规律称为自我价值取向观效应,或简称自我取向效应。
按照自我鉴照效应,外在他者是定位自我的基本坐标系,每个人对于自我的角色确立都离不开外在他者的特定标准性存在,每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评价都是借助于外在他者的认知或评价而实现的。
比如我们在做一项决策或实施一项行动时,总是在得到他人肯定、赞同或支持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足够的信心,否则便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我们对自己优劣好坏的认知和评价也是通过外在对象性他者的认知和评价而实现的。
按照自我中心效应,每个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都必然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存在看得比其他外在的对象性他者的存在更重要,万物皆备于我的观念浑然天成,深入人心,并由此产生自尊自重、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心理倾向和自我认知。
按照自我取向效应,每个人在社会上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都是被社会确认的优质目标,都是与社会价值观念或价值尺度相符合的目标,只有在这样的目标上,才能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社会价值。
第三,旧感表象性。自我意识虽然是由外界事物的影像信息进入大脑后形成的后天性产物,但并非意味着摄入影像信息的瞬间便立刻转化成了意识,而必须将这些被感觉、感知到的信息材料经过大脑加工处理,被赋予特定欲望指向的意义之后,才能形成意识。
这就是说,所有意识的形成都属于过去时,只针对于现在时和未来时的自我意识是不存在的。我们心目中装载入库的意识内容,都是过时的旧事旧物,旧情旧知,旧规旧理,自我意识只寄身于已然成型的表象中。我们心目中的自我形象永远是一个旧我形象。
这就推出了一个规律:人类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必然导致自我因循不觉、旧情复燃、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我将这一规律称为自我意识因循效应,简称自我因循效应。
按照这一效应,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旧思想、旧观念、旧感情、旧习惯是很难转变的,更是很难破除的,在处理问题时很容易不自觉地就落入了蹈常袭故或生搬硬套的自我因循效应的圈套之中。包括第一印象效应、怀旧思想、守旧观念、习惯思维等等,其本质就是自我意识因循效应的产物。
第四,主客统一性。我们头脑里所装载的内容,全部是对象性他者的形象、特征、联系、规律、道理、意义,而一旦沉淀并入驻自己的头脑之后便据为己有了,便理直气壮地当作自己的东西来使用了。
这就像我们吃进嘴里的食物一样,被送入胃肠里消化后,原来的食物便不再是食物,而是自己的一部分了,外面的对象再也无法从我们身体里移走了,被完全内化成了自我的血液,自我的真身。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能够吃到我们嘴里,并进入我们胃肠里消化的食物毕竟是十分有限的东西,并不是浩浩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能被我们吃到嘴里并进而给消化掉了。这就是说,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阈限性,只以自我所能经验的内容为限。
而且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便成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不再承认是属于外在对象性他者的,不再承认是别人的,而只承认是自己的,非但承认,而且还会特别认可,打自己的骨子里认可,对外在他者的否定反而坚决反对了。这就彻头彻尾地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完全统一。
由此可以推出一个规律:自我主体在主观上只承认自己所获得的意识是自我的,绝不承认是对象性他者的,而且是有特定阈限的,绝不是无限的。我将这一规律称之为客体与主体转化效应,简称客我转化效应。
按照这一效应,人们总是在努力让自我达到对于外在对象性他者的完美恰合。对于僭越自我意识阈限的内容,自己会说我不知道我不清楚我没见过我不承认;而把自己从客观事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却常常说成是我认为或我的观点,甚至把本来就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硬说成是我发现的。
美洲大陆自古以来就在那里,最后竟变成了哥伦布发现的了。当别人说过的观点提醒了自己的认识,竟有时也忘乎所以地说成是自己的观点了。推而广之,人们几乎把经过学习得来的所有经验和知识,都被自认为是我的,代表了我的素养我的才能我的水平我的理论高度。
第五,意识编程性。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验过程,还必须具备其他因素,或者说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通过互动性对接的编程过程。
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未必形成完全相同的观念;同样,经历复杂的人,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未必一定很复杂;而经历简单的人,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又未必一定是简单的。
每个人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都需要借助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境、特定的经验和特定的刺激干预等编程过程来实现的,我将这一规律称为自我意识编程效应,简称自我编程效应。
按照这一效应原则,让一个人形成特定的观念必须提供特定的情境、营造特定的心境,介入特定的刺激、设置特定的程序,从而在个体自我大脑中形成特定观念或特定意识的编码。
这就是说,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不是一蹴而就树立起来的,一个人良好的意识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提高上来的,而必需经历一个比较漫长而有目标的教育过程来实现。所以,要想让一个人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良好规范的教育干预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六,自我遮蔽性。正因为人类个体自我生活在外部世界对象性他者所投射的影子当中,所以每个人几乎都曾产生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关于自我存在性的终极疑问,这是从外在对象性他者流变性的影像中所产生的自我反思。
寻找这个疑问的答案,对于人类个体自我却存在着天然的障碍。就像两个光源将光线互射一样,在个体自我与对象性他者之间都有光线射向对方,自我在观察对象性他者时,足可以借助于射向对方的光线进行观察;但在观察自我时,光线是从对面射过来的,自我只能顺着光线看到对方,却不能逆着光线看到自我。至多只能回过头看一看自己留下的模糊的影子。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模糊的影子也只限于在特定情境和特定角度出现时才能看到,更多的时候连影子也无从察觉。
但也别小瞧这个影子,因为这就算作正儿八经的自我反思了。自我意识中最高级的部分也就在这里,尽管这个影子是由对方那边射过来的光线投射而成的。
这就是说,真正的自我意识俨然被自我所处的位置和角度遮蔽了。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看到真实的自我,而只能从对象投射过来的光线或目光中通过反观而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推出了一个规律:人类个体自我意识总是被遮蔽的,自我反思既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同时也是有限的,我将这一规律称为自我意识遮蔽效应,简称自我遮蔽效应。
按照这一效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处在自我认知的困惑之中,意识的模糊性是长期存在的,自己形成的观念未必是正确的,自己坚持的标准或理性未必是合理的。所谓清醒也仅仅是对于对象认识的清醒,而不是对于自我认识的清醒,认识自己的最大难点就在于自己无法成为自己的旁观者。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长期审慎地对待自己的处境,严谨推敲自己所做出的各种决策,时刻都要小心不要被蒙蔽、被欺骗,被迷惑。
人的大脑活动虽神通宇宙,灵游四方,但它本身却十分悲哀地被严密封锁在狭小的头颅骨之内,其八面闭合,稳定坚固,极不易开窍。人的各种感官作为观察外部世界的窗口,就像一张张嘴巴在摄食外界的各种信息性食物,然后把这些信息性食物吞咽到颅内大脑进行消化,形成主观信息。
我们发现深居于颅内的大脑就像古中国传说中的貔貅一样,光吃不拉,只进不出。各种信息只要进去了就甭想再跑出来,每进去一个微小的信息都像注入了一剂微量元素,每进去一个重大的信息,就像闯入了一员悍将,但不管哪一种信息进入大脑都会被安排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发挥着一种独特的作用,并在欲望力驱动下以其位置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信息系统的内部结构状态,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个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我们的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又何尝不是处在一种无形的封闭的颅骨之内呢?我们的大脑长什么样,完全与颅骨这个坚硬的套子或模具有关。同样的,我们的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也是被装在某个特定的套子和模具中的东西,将来长成什么模样,也完全与这个套子和模具有关,尽管这个套子是后天形成的。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去考察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感悟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套在我们头脑上的模具决定的。
大脑深藏于颅骨之中,据说所有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经过软颅阶段,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营养的不断供给逐渐骨化而形成坚硬的外壳,外壳一旦形成,不但将脑髓严密地封闭起来,而且也不易改变形状。
由此我联想到人的观念形成过程与脑颅由软变硬的生物性成长过程十分相似,人在小时候,观念处在形成期,很容易接受教化,很容易被改变,而长大以后,一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变得根深蒂固,坚不可摧,难以改变,为此我将自我观念形成后像颅骨一样难以改变的特征同样喻之为颅骨效应或脑颅效应。
人类个体自我以其独特的经验信息资料映射于颅脑之内,形成了一个自我闭合、自成一体的观念小宇宙,其结构形态十分稳固,具有自行其是、自我肯定、自我顾惜、自行编码、自行演绎、自成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一旦形成便自动隔离于外部世界,就像颅骨一样坚不可摧,冥顽难化,不会轻易被某一件事的刺激或某一个人的规劝而发生本质性改变。这种颅骨效应或脑颅效应实为观念自闭的表现。
根据发生于人类观念中的颅骨效应或脑颅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如下一些社会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难免缺乏自知之明,喜欢自作聪明,自以为是,高看自己,小觑他人,或者见新称奇,忆旧生情,同道则喜,逆己遭斥;喜欢被赞美,被肯定,厌恶遭批评,被否定,或者因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善变通,因循守旧,习若自然,以致不自觉地达到了固执己见、自负不凡、刚愎自用和不可救药的程度。并且很难让自己转换角度而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愚蠢、狭隘、偏执或错误,很难自行打破自我观念的闭锁结构,甚而百劝不归,棒喝不回,教而不改,执迷不悟,直至亲历挫折撞到了南墙方才有少许自省和反思。
这些发生在人类个体自我中的自组织执拗现象皆为颅骨效应或脑颅效应发生作用所致。
这说明,人类天生就患有观念自闭症,也许有鉴于此,德尔斐神庙上铭刻着的一句认识你自己便成为一句促人反省的名言。
据说,德尔斐神庙祭祀曾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因为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无知。仿佛他早已意识到了人类天生患有观念自闭症或智慧自闭症一样。自知没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为了验证神谕,开始考察被人们称为智者的智慧。
他先后与政治家、诗人、工匠交谈。他发现政治家自以为是,实际上却一无所知;他还发现诗人自以为是,但他们写诗并不是靠智慧,而是靠灵感;最后他又发现工匠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有智慧,结果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苏格拉底领悟到,别人没有智慧却自以为有智慧,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而这种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按照我的观点来看,并非来自于故意,而实在是来自于天生的观念自闭原理的制约和蒙蔽。
希腊文真理一词包含一个否定性前缀不和动词词根被蒙蔽。据考证,巴门尼德在首次使用真理一词时,已经表达出除蔽之意。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都蕴涵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和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清楚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无须别人越俎代庖地教导什么是真理。
我在上面讨论到的自我蒙蔽效应与苏格拉底当年提到的真理蒙蔽论异曲同工,但我的观点是从自我意识能力方面阐述的,而苏格拉底则是从意识对象方面说起的。
18世纪赫尔巴特曾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他的意识阈的意思是,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赫尔巴特的这个意识阈与我提出的颅骨效应颇有些相似之处,都试图表明个体的精神系统具有独特自组织性的人格结构和观念闭合性的自我意识固着模型,就像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一样,具有强烈的禀性难移的闭合性结构特征。
那么,观念的颅骨效应或观念自闭症是如何产生的呢?对这个问题还可以从我的欲望场理论中找到答案。人类个体自我作为欲望体而与周边环境建立起来的欲望场,不但场域是有限的,而且其欲感线的环绕路线是完全闭合的,在空间上呈现为完全闭合的球形,人类思维、意识、精神活动都毫无选择地以欲望为中心并在欲望场的场域之内发生和发展,因此也必然地沿着欲感线的方向、线路而运行。由于欲感线在欲望场内环形和球形的闭合性循环特征,使得人类个体自我在这个闭合系统中所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精神系统和观念系统也必然是一个闭合系统。其对外界非欲望经验性的事物、观念、思想和精神也同样会具有能动的排斥作用。
所以,要想打破一个人在其自身展开的闭合性欲望场内所建立起来的观念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人类观念必然要产生颅骨效应或脑颅效应的根本原因。
世人皆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而观念这东西差不多也像颅骨一样结实而坚硬,由此形成了人的不易改变的人格、性格、气质,以及方向、目标、想法、说法和做法。
我们知道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何其难也!观念作为一个自我闭合系统,要打破它,要改变它,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为之。
同时,这个自我意识之颅、精神之颅、观念之颅一旦形成,就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和自我闭锁功能,表现为固执己见、排斥异端,以己为是、以人为非,见到、听到、嗅到、尝到、吃到、摸到所有与自我观念契合、符合或近似的东西,便认为是对的;反之,凡是与自我观念相左、相对或相反的东西,便认为是错的。
这种后天形成的闭合性观念系统具有独成一体的个性特征,一旦被迎合、被肯定、被赞同,就等同于对其后天形成的独成一体的个性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成全一样,产生了一种基于舒适感的愉悦和乐观的正欲望和正情绪。
同样,这个后天形成的闭合性观念系统一旦被冲击、被否定、被逆袭、被打破,就等同于被伤害一样,在其内心深处造成了一种匮欠,这种匮欠引起的东西即是不欲之欲,亦即负欲望,负欲望自然就会产生反感、讨厌、气愤、怨恨的负情绪。
当然,不管是观念也罢,情绪也罢,都是人类神经机器发挥作用的结果。
其实,神经机器不过是宇宙中所存在的诸如反射、感应、反应、效应、强力、弱力、场力、作用等物质运动属性所构成的庞大的功能体中的一个小小的功能系统形式而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