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必读本文学评论史之始祖古人的写作秘籍引导中华文学源流的经典之作黄庭坚,鲁迅等不同时代的文学家共同推荐
★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上的*之作,《文心雕龙》研究,历来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陈书良教授推出的《文心雕龙》对《文心雕龙》原文的篇次和字句都进行了考证和整理,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诸家的新本,一部业深覃思的精品。
★本书内容丰富,见解卓越,体大思精,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作。
★作者陈书良出自书香世家,是马一浮大师的嫡传弟子,具备正统的学术传承,扎实的学术修养,独特的学术见解。
【留下它的理由】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学者陈书良对《文心雕龙》的近一百八十个文学术语,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诠释,是近年以来少见的体现出深厚功力和学养,同时又贯穿着鲜明的创新精神的学术著作。
★一部具备独特学术视角的《文心雕龙》普及读本,全书包含释名和直读两部分,以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出版
|
內容簡介: |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
已故朴学家吴林伯先生是马一浮大师的嫡传弟子,一生致力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见解幽深而独到,堪称业界权威,他的大弟子陈书良教授于繁华纷扰中独立苍茫,以振兴朴学为己任,继承先师衣钵,将《文心雕龙》研究延续下来,发扬光大,以飨后学。
陈书良对《文心雕龙》原文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本书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黄叔琳本,按照三准论将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贤对它校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之处,略陈陋见。凡前贤鸿笔已举,概不复陈;而管见虽浅,聊作引玉之砖。另外本书译文基本采用郭晋稀先生《白话文心雕龙》,并对其相应作了改动。
|
關於作者: |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南朝梁代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三十二岁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后出仕做官,先后做过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回到定林寺出家。虽历任多官职,但刘勰其名不以官显,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整理者简介
陈书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47年,湖湘书香世家;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魏晋隋唐文学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学术上服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治学方法,承继朴学传统,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
|
目錄:
|
序方铭
前言
《文心雕龙》释名
3凡例
5名目
9第一单元道
18第二单元才
24第三单元气
30第四单元物
32第五单元心
40第六单元象
45第七单元志
51第八单元风
62第九单元文
78第十单元体
92第十一单元奇
101第十二单元赋
110第十三单元隐秀
117第十四单元采
127第十五单元通变
134第十六单元规矩
140第十七单元司契
150第十八单元圆
《文心雕龙》直读
上篇
155原道第一
160征圣第二
164宗经第三
169正纬第四
173辨骚第五
178明诗第六
184乐府第七
189诠赋第八
194颂赞第九
199祝盟第十
204铭箴第十一
209诔碑第十二
214哀吊第十三
219杂文第十四
224谐隐第十五
229史传第十六
239诸子第十七
245论说第十八
252诏策第十九
258檄移第二十
263封禅第二十一
268章表第二十二
274奏启第二十三
280议对第二十四
286书记第二十五
下篇
295神思第二十六
300体性第二十七
304养气第二十八
308风骨第二十九
313附会第三十
317通变第三十一
322事类第三十二
327定势第三十三
333情采第三十四
338镕裁第三十五
342声律第三十六
347练字第三十七
353章句第三十八
358物色第三十九
363丽辞第四十
367比兴第四十一
372夸饰第四十二
376隐秀第四十三
380指瑕第四十四
385总术第四十五
389时序第四十六
398才略第四十七
407知音第四十八
412程器第四十九
416序志第五十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方铭*
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巅峰之作,《文心雕龙》研究,历来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近代以来,《文心雕龙》研究更是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如黄叔琳、范文澜、黄侃、刘永济、王利器、杨明照、詹锳、吴林伯先生等学者,更是穷毕生精力致力于《文心雕龙》研究,以各自的皇皇力作,使龙学蔚为大观,他们无疑都是近代以来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集大成的伟大学者。
先师吴林伯先生是马一浮、熊十力先生的亲传弟子,生前先后在重庆南开中学、上海育才中学、中华教育社国学专修科、华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师范学院、宜昌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大学任教,1998年8月在武汉大学病逝,享年82岁。先师一生著述甚丰,著作范围包括经学、诸子以及《文心雕龙》研究,而以《文心雕龙》研究为重点。已成书手稿包括《周易正义》等27种,其中《论语发微》《〈文心雕龙〉字义疏证》《庄子新解》《老子新解》《〈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证》《〈文心雕龙〉义疏》等著作,在先师生前或去世后先后出版。
先师的《文心雕龙》研究包蕴宏富,探赜索隐,观澜以索源,援古以证今,去故取新,旁通发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把训诂、辞章、义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能理物日新,必超前辙。不仅为《文心雕龙》研究,也为古代文学和古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典范。
著名学者陈书良教授1978年从湖南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与现任职于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同时师从先师吴林伯先生,专门研习《文心雕龙》及先秦两汉文学。那一年是恢复研究生考试的第一年,先师就只带了书良和中天两位师兄。书良师兄毕业后到湖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曾经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近年,又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书良先生在六朝文学研究、郑燮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方面,有多种著作行世。最近几年,又在湘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他幼承家学,是老一辈学术大师刘永济先生的伯外孙,也是著名学者陈贻欣先生的表弟,原就有较扎实的国学根底,投师吴门后,更获精进。其所著《〈文心雕龙〉释名》,以刘永济先生《文心雕龙》三准论为理论构架,更运用了先师吴林伯先生一贯坚持的朴学研究方法,对《文心雕龙》的近一百八十个文学术语,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诠释,是近年以来少见的体现出深厚功力和学养,同时又贯穿着鲜明的创新精神的学术著作。此书曾在日本和国内先后出版。
其新近编著的《文心雕龙》,对《文心雕龙》原文的篇次和字句都进行了考证和整理(这些考证早年曾在上海《中华文史论丛》刊发),故陈书良教授推出的《文心雕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诸家的新本,这也就具有了学术意义。尤其要指出的是,陈书良教授一方面将这样业深覃思的成果以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出版,以俾一般读者直读,另一方面又以前述《释名》为主体,以俾有志深入学习《文心雕龙》者得窥门径。在我看来,陈书良教授是先师吴林伯先生学术传统的最忠实的继承人。
陈书良教授是我的同门师兄,但是我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书良师兄早已毕业,并回湖南工作。虽然很长时间,我一直无缘一谒书良师兄,但是,书良师兄的学术著作,我却是很早就拜读过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与同门师兄弟在武汉大学追随先师学习《文心雕龙》,先师就常以书良师兄关于《文心雕龙》的有关论文激励我们,号召我们学习书良师兄勤奋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学术修养,独特的学术见解,从那个时候起,书良师兄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后来,当我有机会见到书良师兄的时候,师兄俊朗的风仪,亲切的笑容,让我感觉到在空气之中,都笼罩着同门师兄弟的亲情。聆听师兄清雅的谈吐,深湛的思想,更有相见恨晚之感。今天,当书良师兄的新著付梓之际,能有机会系统拜读我一向所仰慕和钦敬的师兄的大著,幸何如之。
此次《文心雕龙》的出版,对《文心雕龙》研究者来说,从此增加了一本有分量的重要参考书。同时,也会对《文心雕龙》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广大读者阅读了这部著作,对陈书良教授也会产生像我一样的钦敬和仰慕。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前言
一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据《梁书》和《南史》本传记载: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这是指他的祖籍是山东莒县。其实从东晋以来,五马渡江,百族南迁,已经在京口(今镇江)侨置南东莞郡。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们早已世居京口,成为南朝的文化世家。刘勰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早孤,贫寒不能婚娶,依附建康(今南京)钟山定林寺沙门僧佑生活。定林寺内外典籍俱富,僧佑又学问精深,刘勰居十余年,因而博通经论。自梁武帝天监初年起,做过东宫通事舍人等几任小官,很受昭明太子萧统赏识。晚年出家,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约在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写成了《文心雕龙》。(用刘毓崧之说)书成,刘勰看到中书郎、黄门侍郎沈约当时无论从政还是治学都是声名赫赫,于是就背上自己写的书卷,扮作一个货郎,站在街头等候沈约外出时,在车前叩伏求见。沈约命人把《文心雕龙》取来,读后大为欣赏,常把这部书稿放在自己的几案上。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一部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一千四百多年来,它像一座神秘的宝山,散发着绚烂的光芒。很多人研究它、探索它,从它那儿开发艺术宝藏。清人黄叔琳曾赞叹说:刘舍人《文心雕龙》一书,盖艺苑之秘宝也!(黄注《文心雕龙》序)鲁迅曾将其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并称为世楷模。梁昭明太子在编纂《文选》时,即根据《文心雕龙》选文定篇。稍晚的萧绎所著《金楼子》和唐代刘知己的《史通》、唐代王昌龄的《诗格》等,都是受《文心雕龙》影响而撰成的。
《文心雕龙》上下篇共十卷,五十篇。上篇前五卷二十五篇主要是论文体流变,下篇后五卷二十五篇主要是论创作与批评。其中,《序志》一篇是全书序文。《文心雕龙》反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不但要有华美的形式,而且首先要有充实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它指出文学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论述了各种文体演变的过程,并对重要作家、作品做了扼要的评价,它还阐述了文章的作法、作家的修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
今天,为创造灿烂的新文化,仍然需要我们从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提炼有益的营养,《文心雕龙》也仍然是等待我们开采的艺苑秘宝。
二
我们意在推出一种具有独特学术视角的《文心雕龙》普及读本,全书包含释名和直读两部分。为了取得读者的信赖,下面,我谨将自己编撰的态度和方法做些介绍。
《文心雕龙》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尤其近代如范文澜、黄侃、刘永济、王利器、杨明照、吴林伯、詹锳、郭晋稀等博学通儒,更是穷毕生精力致力于斯,以各自的皇皇力作,使龙学蔚为大观。对于笔者,龙学更是难舍的情缘。刘永济先生是笔者的伯外祖父,吴林伯先生是笔者的研究生导师,笔者的学位论文《〈文心雕龙〉释名》就曾得到过王利器、杨明照、詹锳、郭晋稀诸先生的悉心指教。典型日已远,古道照颜色。今天,这些大师都墓木早拱了!我以为,前人所做出的成绩还远远不是这个领域内研究任务的结束。况学问者,天下之公;见解者,人心之异。基于这一考虑,我对《文心雕龙》的版本和词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文心雕龙〉释名》是一部《文心雕龙》文学术语的研究著作。我认为,《文心雕龙》的文学术语不易被准确理解有五个原因。一是一词多义。由于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同语异义的专门名词在《文心雕龙》中触目皆是。二是不习惯刘勰的造词法。魏晋时,文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文学现象大量涌现,这对于当时相对贫乏的术语是一个冲击。刘勰为完成巨著,有时用前代经籍的成词而注入新义,有时还不得不创造一些新词。三是《文心雕龙》是用骈体写作,而骈体要求避重,往往换字。这么一来,容易使人产生捉摸不定的感觉。四是刘勰间或采用当时高门世族说话的所谓才语(《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其中有些词语现在已经僵死。五是因版本不善、字句脱误而引起错解。因为《文心雕龙》多变、繁杂的术语是探索者前进路上很大的障碍。这些术语大都是非旧诂雅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者,这是《文心雕龙》释词的困难,也说明了《文心》术语探讨工作的必要性。《〈文心雕龙〉释名》2006年曾由日本福冈中国书店出版,后2007年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国内出版,惜印数很少,现很难看到了,应该是有益于了解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的。
三
现在再谈谈本书。
我对原文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文心雕龙》由于篇章错乱、字句误脱、文意艰深,研究它的人常常碰到很多阻碍和困难。本书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黄叔琳本,按照三准论将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贤对它校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之处,略陈陋见。凡前贤鸿笔已举,概不复陈;而管见虽浅,聊作引玉之砖。
下面,略述本书将篇次重新排列的理由。
关于《文心雕龙》的版本问题,现存的最早记载是《隋书经籍志总集类》:文心雕龙十卷梁兼东宫通事舍人刘勰撰。现存的最古版本是明嘉靖庚子十九年汪一元刻本。其他各本,包括现通行本,在卷数篇次上都和汪本相同。
从明清以来,很多研究者就发现了《文心雕龙》在篇次上的错误。如张刻本张之象序云:独是书世乏善本,讹舛特甚,好古者病之。《适园藏书志》卷十六载张钧衡跋云:据《序志》篇称上篇以上,下篇以下,本止二卷;然隋志已作十卷,盖后人所分。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物色》云:按此篇宜在《练字》篇后,皆论修辞之事也。今本乃浅人改编,盖误认《时序》为时令,故以《物色》相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物色》云:本篇当移在《附会》篇之下,《总术》篇之上,盖物色犹言声色,即《声律》篇以下诸篇之总名,与《附会》篇相对而统于《总术》篇。今在卷十之首,疑有误也。各家疑点虽不同,但肯定有错篇现象则是一致的。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刘勰搦翰写作时一定有宏大周密的计划在胸,而这种计划性、条理性也一定会在篇次的安排上体现出来,刘勰是以此自许并希望人们重视这一点的。他在《序志》篇中说: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我们拿这段话对照通行本《文心雕龙》篇次,就会发现,上篇是合乎论述的。而下篇亦即《神思》以下的二十五篇,篇次矛盾很多,显然有错乱情况。
为什么《文心雕龙》会有错篇现象呢?《文心雕龙》是一部千古罕匹的伟大的文论专著,但是我们对它的研究是落后的,前人对它的价值认识是较迟的,唐代兴起古文运动,因《文心雕龙》是用骈体写作,所以自韩退之崛起于唐,学者宗法其言,而是书几为所掩(《骈体文》卷二刘开《书文心雕龙后》)。宋人更不重视《文心雕龙》。文坛领袖黄庭坚就认为《文心》所论未极高(《山谷书牍与王立之书》)。《文心》之所以在宋朝遭此冷落,是因为宋人多爱理学,于文饰往往忽略。明曹学佺《文心雕龙序》曰:文之一字,最为宋人所忌,加以雕龙之号,则目不阅此书矣。唐宋这样不重视《文心雕龙》,元朝文化事业又受摧残,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文心雕龙》的刻本在明以前是非常少的。叶德辉《郋园读书志集部卷十》云:《文心雕龙》世无宋刻。叶德辉是个大藏书家,他都没听说过宋刻,情况可想而知。由于刻本少,故流传多靠抄本;抄本则免不了辗转借用,拆帙分抄,颠倒遗漏,妄加改削。明代刻本多从抄本,而书商们又多是浅人,所以造成了通行本这样的面目。
我认为,检验《文心雕龙》篇次是否错乱,有三个标尺。
其一是上引的《序志》篇的那段话。这集中表现了刘勰安排篇次的意图,类似凡例和目录,是可靠的原始材料。
其二是《熔裁》篇提出的三准论,即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止于中,则斟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刘勰所说的情事辞,刘永济先生在《释刘勰的三准论》(见《文学研究》1957年第2期)中解释为第一项系指作者有什么思想感情要发表成作品;第二项则是作品要说些什么事实和道理,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项则是要用怎样的体裁、怎样的词句去描写这些事实和道理,才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分明易晓。刘先生分析了《文心》中出现的不少术语,总结为刘氏的三准论是他的创作理论的中心。我认为,三准论确是刘勰创作论的一个准则。《文心雕龙》下篇是创作论,必然在篇次安排上也贯穿了这一准则。
其三是范文澜先生《文心雕龙注》指出的写作凡例,即《文心》各篇,前后相衔,必于前篇之末,预告后篇所将论者。
以下,我想依据这三个标尺,探讨一下《文心雕龙》的篇次原貌。
现在通行本《文心雕龙》分十卷,篇次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序志》。
对照《序志》篇所说的: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显然,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今本排列顺序是正确的。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考《明诗》以下至《书记》以上二十篇,其中《明诗》至《哀吊》等八篇属于论文,《杂文》《谐隐》两篇介于文、笔之间,《史传》至《书记》等十篇属于叙笔,次序井然;显然是符合刘勰的创作意图的。至于下篇二十五篇的篇次则大有问题了。
刘勰对下篇的写作体例,有八个纲要性的字:割情析采,笼圈条贯。也就是说,用情和采(包括事义与辞采)对举定篇。现在我们以《序志》的夫子自道为前提,结合其余两个标尺,逐段勘定。
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神性是指割情的文章,《神思》《体性》都论情志。今本次序未错。应该还包括《养气》,即《神思》《体性》《养气》。将《养气》提前的原因是:第一,《体性》末段云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预示了以后将讨论《养气》。第二,《养气》是专论情志方面的内容的,《风骨》是兼论情志(风)和事义(骨)的,《养气》应置于《风骨》前。并且,《风骨》一开头就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指出风是气的外化表现,表明了对上篇《养气》的接续关系。图风势,苞会通指《风骨》《定势》《附会》《通变》等篇。《风骨》兼割情和析采,即兼论情志和事义,故排于《神思》《体性》《养气》之后,这是一个分水岭。从《风骨》以后,情志类和事义类两两对论。我认为,排列顺序应是《风骨》《附会》
《通变》《事类》《定势》。《风骨》末段云: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预告了下文将论附辞会义的《附会》。附辞会义的辞指的是事,亦即事义;《附会》属事义类,和它对论的是情志类的《通变》。接下去,事义类的《事类》对论情志类的《定势》。为什么《事类》要置于《附会》之后呢?《附会》末段云:并理事之不明,而词旨之失调也。乃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辞当也。由以上可知,刘勰为了阐明风骨的骨,先论《附会》,而后才论《事类》;为了阐明风骨的风,先论《通变》,而后才论《定势》。刘勰的排篇意图是:
↗《附会》《事类》↘
《神思》《体性》《养气》《风骨》《情采》
↘《通变》《定势》↗
图风势的图是远图,从纵的方向阐发情志,包括《风骨》《通变》《定势》。苞会通的苞是横举,从横的方向包论情志类和事义类,即指《附会》《通变》和《事类》《定势》两对论文。
《情采》《熔裁》两篇兼论情志和辞采,应排在《定势》之后、《声律》之前,现在通行本的排法是对的。《声律》以下诸篇就是专论辞采类了。
阅声字。声字指《声律》《练字》。今本《文心雕龙》排列顺序是《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这是错误的。我同意郭晋稀先生在《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中的意见,《练字》应提到《声律》与《章句》之间。理由是:其一,《声律》云:声画妍媸,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刘勰认为,声律表现在字、句之中,所以《声律》之后,应接《练字》,然后才是《章句》。练字与声律是密切相关的。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
矣。(《练字》)其二,《章句》的开头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用第三个标尺检验,说明《章句》承接《练字》。又云: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说明了练字是章句的基础;只有振本而后才末从,只有先论好了《练字》,才能论述《章句》。
所以,阅声字正是指的以《声律》《练字》两篇为代表的以下析采各篇,排列顺序应是《声律》《练字》《章句》《物色》《丽辞》《比兴》《夸饰》《隐秀》《指瑕》《总术》。
为什么《物色》要提前呢?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指出:本篇当移在《附会》篇之下,《总术》篇之上。盖物色犹言声色。即《声律》篇以下诸篇之总名。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云:按此篇宜在《练字》篇后,皆论修辞之事也。今本乃浅人改编,盖误认《时序》为时令,故以《物色》相次。刘、范两位先生说得对,《物色》是析采之作,绝不会在《时序》之后。至于排列位置,我疑在《章句》之后、《丽辞》之前。从《声律》至《总术》一共十篇,都属于析采。其中《隐秀》《指瑕》两篇讨论修辞后的妍媸问题,用《总术》一篇讨论合章总篇的手法。
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由于我们上面已将《物色》做了合理的调动,所以,用这把标尺检验剩下的篇章,就变得十分合适了。它们的排列顺序正是《时序》《才略》《知音》《程器》《序志》。这五篇是总结全书和以驭群篇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心雕龙》的篇次原貌应是:
上篇:
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辨骚第五、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祝盟第十、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哀吊第十三、杂文第十四、谐隐第十五、史传第十六、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封禅第二十一、章表第二十二、奏启第二十三、议对第二十四、书记第二十五
下篇:
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养气第二十八、风骨第二十九、附会第三十、通变第三十一、事类第三十二、定势第三十三、情采第三十四、熔裁第三十五、声律第三十六、练字第三十七、章句第三十八、物色第三十九、丽辞第四十、比兴第四十一、夸饰第四十二、隐秀第四十三、指瑕第四十四、总术第四十五、时序第四十六、才略第四十七、知音第四十八、程器第四十九、序志第五十
这个篇次,仅属初探,但是已经显示出刘勰周密的文学体系了。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心雕龙》的篇次问题是会大白于天下的。本书的篇次亦是照此处理的。
四
本书原文采用黄叔琳本,依郭晋稀校本而定文字,其中间有与诸家意见不合者则以〔〕表示己定之文,以()表示原有或要删之文,以注解形式将己见附于篇后。
如《才略》孙楚缀思,每直置以疏通中之直置一词,范文澜先生认为:直置不可解,置或指之误欤?杨明照先生认为:按直置二字当乙,始能与下句循规相对。其实,当时高门世族说话都经常用典,有所谓才语(《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流弊自然很多。《文心雕龙》虽不涉险涩,毕竟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词语,现在已经僵死。直置是六朝时人的词语,意思是直率。如庾肩吾《书品宗炳》:量其直置孤梗,是灵运之流。《宋书谢方明传》:谢方明可谓名家驹,直置便自是台鼎人。江淹也有直置忌所宰,萧散得遗虑的诗句。于是,我们对原文未加改动,以注解陈述了己见。这样历史的误会在一部《文心雕龙》中还屡屡发生。
又如版本不善,字句脱误而引起错解。张之象说:是书世乏善本,讹舛特甚。(张刻本序)如《养气》战代枝诈,有些版本作技诈。其实吴师林伯先生《文心雕龙义疏》中指出,枝诈是形容文词的诡诈,非误。按《周易系辞上》:中心疑者其辞枝。《礼记表记》: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枝,树枝,喻言辞的分散,诡伪。刘勰屡用之与其他字联组成词。如辞多枝杂(《诔碑》)、辞忌枝碎(《论说》)皆是。
再如,对于《文心雕龙》中各家有异议的文字,本书尽量做到实事求是,慎重折衡。如有旧说可采,决不一味盲从;如要直下己见,决不臆逞自恣。例如《章句》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之格,范文澜《注》引《说文》解格为宽,杨明照《校注》又以为是裕字的形误,也解为宽。本书从《广韵》《礼记》的出处,论到《文心》的语意,又下索到格律诗之格,认为是局板、约束的意思。对此,我们没有擅改,在译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译文则基本采用郭晋稀先生译本(《白话文心雕龙》,岳麓书社1998年版)。我认为在《文心雕龙》诸译本中郭译洵称信达。同乎所同,敬意永驻。其中基于我对原文的校改,对译文相应做了改动,文责当然在我了。
五
这里,还要将关于直读本编辑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陶渊明曾自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曩年随先师吴林伯先生攻读汉魏旧籍时,先师也告知我,人之精力有限,有些与你当下的研究、当下的工作不吃紧的书,是可以孟浪观之,不求甚解的。现代社会知识爆炸,节奏加快,这样的读者是会越来越多的。本书译文尽可能直译,我们希冀文白对照加上双栏对应排列,这样就可能不用注解而直读。这样也让更多的人,不为《文心》的艰深所吓阻,不为《文心》的骈俪所疑惑,走近它,领略其睿智华美之千古魅力。这当然是本书的志向和追求,然而以浅陋之才,事草创之业,肯定是未如人意的。
识在瓶管,何能矩矱?值此《文心雕龙》付梓之时,我又想起了将毕生心血献给龙学的先师吴林伯教授,谨吟一绝以纪之:不饮胡为醺兀兀,当时闭目诲徐徐。嗟余江海成追忆,此是伤心刻骨书。我之所成一定缺憾多多,我之尝试不免有失,而我之初衷希望得到读者诸君理解。呜呼!悠悠苍天,曷有极乎?
陈书良
二〇一六年秋月于长沙听涛馆
第一单元道
一、道41处
1.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
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序志》)
按《文心雕龙》之道,除下列2.3.4义明显表现为政治主张、老庄之道或一般方法门径外,其含义是争议颇大的。这场争论构成了1949年后《文心雕龙》研究热烈的争鸣特色。范文澜《注》、刘永济《校释》及吴师《义疏》认为原道之道纯为儒道,陆侃如认为是儒、佛、道三者的统一体(见《文史哲》1961年三期《文心雕龙论道》),而马宏山则认为道是佛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四期《论文心雕龙的纲》)。应该肯定的是,研究者都抓住了要害,即原道之道是弄清《文心雕龙》文论体系的关键。对此,我们的看法是:道是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1)道的第一形式是自然
《文心雕龙》之道有自然神理太极道心天命神道等别名。我们叙述这些,想说明的问题是:
第一,以上名称都是道,这是诸家皆无异议的。
第二,其中多数来源于儒家经典,而且严格依其本义立论。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夸饰》)引自《易系辞上》;道心惟微(《原道》)引自《书大禹谟》;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原道》)语本《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道难闻(《征圣》)语本《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正纬》)语本《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和《易观卦彖辞》圣人以神道设教。这就确切地证明,范、刘、吴诸家将刘勰的道释为儒道,是持之有故的,而任何不顾本义,在佛典中寻找上述词语出处的做法都是不严肃的。
第三,道的另两个别名神理自然,范文澜等没有在儒家经籍中寻到出处,马宏山却引证《弘明集》,释为佛性。而这,是导致马立论的根据。
我认为神理自然不应从佛典中寻出处,尤其是自然一词,是道的第一形式,必须深入探讨,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出处上。
首先看神理。按《周易系辞》韩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话者也。神是神妙的意思。《庄子缮性》:道,理也。理与道是同义词。神理即神道。这个词魏晋时用得很多,如曹植《武帝诔》:聪镜神理,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皆是。李善在《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曰:神理犹神道也。《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再看自然。我认为这个词恰好说明了道的第一形式的本质。《原道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语出于《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原意是道虚无不可视触,不便于学习;不得已,就学习天地。但天地太寥廓广大,不知从何学起,不得已,就学习天地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这样,并不是说《文心》之道出于老、庄。周秦之际,诸子各自都认为自己的道极妙至善,都竭力用文辞描述道。有趣的是,他们仿佛采用了近几十年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仿生学,一致以自然来说明道。例如,江河是自然的重要组成。《老子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看到了柔弱,而这是他的道的重要特征。《韩诗外传》卷三记孔子谈智者乐水: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孔子看到了智礼勇知命德,而这些正是他的道的组成内容。《文心雕龙》的道就展现了这种法自然色彩的胎记。正如老子认为万物芸芸都不过是道之华(现象)一样,刘勰认为,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原道》)从这个意义出发,自然道心神理太极都是道的第一形式的别名。
但是,《文心雕龙》之道,虽然采用了习惯的仿生解释,因而带有老子道法自然的色彩,然而它并非主张因任自然绝圣弃智,而是与征圣宗经联合起来,和儒道合而为一。
(2)道的第二形式是儒道
以儒道去附合天道,始自孔子。按《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安国注:则,法也。美尧能法天而行化也。又如《述而》:天生德于予,提出了德以配天的命题。这以后,逐渐形成了儒学天人感应的一个特点。汉初陆贾《新语》,以《道基》为首,主张王道;贾谊《新书》的《道术》、扬雄《法言》的《问道》,都主张文源于天道。
刘勰继承了前人的这一观念。《原道》云: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值得注意的是,言立文明都是指的儒家文辞,自然之道的自然是道的第一形式,道是道的第二形式。自然之道的意思是符合自然的儒道。以前,《文心》的研究者往往认为自然之道用词重叠,不好解释。其实,这正是刘勰儒道附合于天道的观点的流露。以后,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之道,就是儒道、天道的合称了。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心。如《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颜渊》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诚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说:天在这里,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文心雕龙》认为天道或天命,圣人可以把握而一般人不能把握,只有通过圣哲的经典才能认识道;于是神道难摹与神理设教也就统一了起来。所以,刘勰的道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的。
(3)道在内容上有重文的倾向
孔、孟的儒道,以仁为中心,包括礼义智信等,是一个政治理论范畴。《文心雕龙》之道,在内容上是否有所侧重呢?我们认为,《文心》之道是重文的。《原道》篇宣称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明白地告诉我们,他着眼于道之文。检阅《文心雕龙》全书,的确,刘勰的征圣宗经的内容都侧重在文。如《征圣》云: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显然,征之周孔,主要不是征道德,而是使文有师。又如《宗经》,从文采、用事方面分析了《易》《书》《诗》《春秋》的殊致后,说: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太山偏雨,河润千里者也。显然,刘勰宗经,也不是单宗儒经之教义,而是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从文学上学习的。
由此看来,《文心雕龙》之道本身就偏重于文,这也是其不同于以后中国文论屡次出现的文以载道之道的特点。如韩愈揭橥原道的大旗,实质却与刘勰大异其趣。按韩愈《答刘正夫书》云:或问:为文宜为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尊儒排佛,他原道,是原儒家之道,师其意;而刘勰原道,则着重在道之文。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小结:构成《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道,是偏重于文的儒道。这种道有仿生自然的习惯观念,像孔子一样,附合于天道,因而也带有唯心主义的先天胎记。
2.一定的政治主张或学说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诸子》)
诸子以道术取资。(《才略》)
按《史记孔子世家》: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道指一定的政治主张或学说。
3.老、庄道家之道
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明诗》)
庄周述道以翱翔。(《诸子》)
4.一般的门径、方法
然矢言之道盖阙,庸器之制久沦。(《铭箴》)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指瑕》)
按《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后引申指门径、方法。如《左传定公五年》:吾未知吴道。注:道犹法术也。
二、神道2处
神妙的道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正纬》)
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夸饰》)
按《易观卦彖辞》: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颖达疏: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神道为道的异名。
三、神教2处
神妙的道
纬隐,神教也。(《正纬》)
神教宜约。(《正纬》)
按《全宋文》卷三六颜延之《庭诰》:崇佛者本在于神教,故以治心为先。《易观卦彖辞》:圣人以神道设教。神教即神道。
四、神理7处
神妙的道
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缕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原道》)
神理共契,政序相参。(《明诗》)
按出处及解释见前道条第1义。
五、天道1处
道
天道难闻,犹或钻仰。(《征圣》)
按天道一词见于《尚书汤诰》《国语周语下》《左传昭公十八年》及《庄子》《荀子》等典籍,各家含义不同;而《征圣》所用出于《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征圣》所谓难闻,正是不可得而闻的省略说法。天道即道的异名。
六、道心3处
道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原道》)
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
按彦和语本《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二句实为枚赜将《荀子解蔽》引《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改窜而入。
七、自然10处
1.道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
按刘勰将自然导入文论,体现了他的道的第一形式。参见前道条第1义。阮籍《通老子论》:道者法自然,《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也。孙绰《游天台山赋》:运自然之妙有。《文选》李善注:自然,谓道也。又何晏《无名论》:自然者,道也。
2.原来、本质
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体性》)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
按《汉书贾谊传》: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自然即原来、本来之意。
八、天命1处
道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正纬》)
按《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朱熹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天命是道的异名。
九、太极1处
道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原道》)
按《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儒据宇宙构成论,大多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混浊,或北元或北辰。而玄学则主体无之说。他们都将太极作为道的异名,并且其含义还有太古的意思。彦和对马郑诸儒(《序志》)极为称道,对刘歆、扬雄、桓谭等也表示赞美,说明了他对儒学古文派的尊崇。所以,他的太极是按汉儒的理论论述的。他提出: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认为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按《系辞下》本有三才之道之说。汉儒认为三才即天道、地道、人道。郑玄曰:太极函三为一,相并俱生。是太极生两仪,而三才已具矣。三即三才。据此,似乎刘勰接受了汉儒的宇宙构成论。但是,他在《正纬》篇说:神道阐幽,天命微显。和古文学派明白断定道就是元气的态度比较起来,表现了怯懦的退步。他对太极的理解,像对神理天道等同义词的理解一样,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单元才
十、才102处
1.天资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神思》)
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事类》)
按《论语子罕》:既竭吾才。《孟子告子》: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才是天赋的能力。刘勰也同此旧谈,认为才有天资才为盟主,学为辅佐,才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因素。
2.才华、文才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
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神思》)
3.有才华的人
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辨骚》)
陈思之表,独冠群才。(《章表》)
按《国语术语》: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才又可作才人的代称。
4.(三才)专有名词,指天、地、人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原道》)
十一、性26处
1.天资
骈拇枝指,由侈于性。(《熔裁》)
才难然乎,性各异禀。(《才略》)
按《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吕览本生》注:天,性也。性,是人的天赋。又按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陆机《演连珠》:情生于性。刘勰认为性表示作者的个性,这种性生发感情,影响风格(体),从而创立了体性论。
2.生命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序志》)
按《左传昭公八年》: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杜注:性,生也。
十二、才性3处
天赋的能力与禀性
才性异区,文体繁诡。(《体性》)
按吴师《义疏》引《孟子告子》: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东汉赵岐注:非天降下才性与之异。《荀子荣辱》: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才即是性,但才指功能言,性指本质言。又《世说新语文学》注引《魏志》:会尝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是也。论才与性的关系,是魏晋时的清谈命题之一。刘借才性用于文论,意为天赋的能力和禀性,并认为这是造成风格多样化的根源。
十三、才思1处
天赋的资分和思绪
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事类》)
按陆机《荐张畅表》:畅才思清敏。《诗品谢惠连》:小谢才思富捷。《南史褚裕之传》:仲宝少孤贫,笃志好学,有才思。晋葛洪《抱朴子辞义》开始接触到才思与文章写作的关系,他说: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亦云: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刘勰研究了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附会》)的现象,认识到由于天分和思路不同,造成文章不同的写作效果,这是极有见地的。但是,刘鳃不知社会实践对作家才思所起的锻炼作用,错误地把儒家经典当作才思唯一的源泉。这是需要批判的。
十四、才情1处
天赋的才分和情性
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隐秀》)
按《世说新语赏誉》: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于所闻。
十五、才分1处
天资
且才分不同,思绪各异。(《附会》)
按《魏志杨俊传》: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才分即天赋、天资。
十六、才力4处
天赋的才智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体性》)
而才力沉膇,垂翼不飞。(《才略》)
按《淮南子修务训》:才力不能相一也。又曹植《求自试表》: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诗品谢瞻》: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
十七、才略2处
才能识略
才略第四十七(《才略》)
褒贬于才略。(《序志》)
按《后汉书藏洪传》:才略智数。《晋书明帝纪》: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才略原义为才能识略。
《文心才略》以才略标目,一开头就论及辞令华采,可知刘勰认为一个人的才略用于写作,就必然会表现在辞令华采上。因此,刘勰对作家才略的分析着重在文才方面。如论贾谊,则说: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议惬而赋清,岂虚至哉!论扬雄,则说:竭才以钻思,故能理赡而辞坚矣。刘勰认识到由于个性不同,作家的才略也会不同,这种不同会反映在作品上,所以,无曰纷杂,皎然可品,是可以考察的。无疑,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是正确的。
十八、通才3处
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对策所选,实属通才。(《议对》)
虽有通才,迷方失控。(《哀悼》)
按《典论论文》:唯通才能备其体。彦和袭用,与偏才对论。(《章表》:斯又尺牍之偏才也。)彦和认为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文学上的通才,一定要掌握文学规律与技巧。
十九、分29处
1.天资、素质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神思》)
按魏刘邵《人物志》八《英雄》: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分为天赋的才分。
2.职分、名分
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事类》)
此取与之大际,其分不可乱者也。(《才略》)
按《荀子王制》:分均则不偏。注:分均谓贵贱敌也。
二十、器分1处
天资
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企鹤,沥辞镌思。(《养气》)
按《魏书萧宝夤传》:器分定于下,爵位悬于上。器分指天资。
第三单元气
二十一、气64处
1.(血气素气精气同)生理的血气,引申为人的气质
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养气》)
气衰者虑密以伤神。(《养气》)
按《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房玄龄注:气以实身,故曰身之充也。人身之气,原是自然物质,后注入精神因素,引申指气质。如《列子汤问》:汝志疆而气弱。张湛注:气谓质性。据郭沬若《青铜时代宋钘尹文遗着考》,宋、尹提出过养气的问题。以后,孟子亦倡养气。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但孟子所说的气主要指个人的道德修养,跟文学还没有直接的关系。汉王充《论衡自纪》云: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并且,王充认为: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论衡率性》)把气视为先天禀赋的基因与构成性格内容的根本要素。王充的自然元气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魏晋六朝时文人大多认识到生理的气质对文章的影响。曹丕《与吴质书》云:仲宣续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刘勰的气,有时也单指气质。
2.(意气同)心理的志气,精神世界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神思》)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风骨》)
按《国语楚语》韦昭注:气,志气也。《庄子人间世》: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人气即人情。气在古代作为一个哲学的基本概念,用来指相对于外在世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内心世界往往包括人的气质和思想。而思想(志)在整个内心世界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孟子公孙丑上》即云:夫志,气之帅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明确将气导入文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文以气为主亦即文章主要要表现作者自我的精神世界。刘勰沿用。而且,他往往志气并举。如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明诗》),至于文举之荐弥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章表》)。
3.(辞气同)作品的文气,亦即风格
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辨骚》)
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骨》)
按钟嵘《诗品袁嘏》:我诗有生气。气指文气。《六朝画论》中也往往用气来说明画的风格,如谢赫《古画品录序》评卫协。刘勰云:颇得壮气。他认为,血气、志气、文气表现在作品中,就成了作品的文气。文气相当于气韵、语言风格,是作家气质和思想在创作对象上的情绪投影,它是作家在文章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为他个人所独有的特征。血气、志气、文气都是构成风格的主观因素的要素。三者的关系是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血气充实了志气,而志气又影响着文气。
总之,刘勰集养气说和文气说之大成,创造了涵义非常丰富的气。《文心雕龙》之气,虽有时义有偏重,但多数是以上三层意思的混合。刘勰认为有下列因素影响气:
(1)时代。如《时序》论建安时代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地理。《典论论文》:徐幹时有齐气。李善注: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幹亦有斯累。《文心雕龙》引了《典论》语。
(3)个性。如《诸子》云:列子气伟而采奇。
刘勰强调重气。《风骨》云: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风骨,是文章刚性美风格的最高典范。(见风骨条)彦和认识到气是风骨之本(黄叔琳语),这是他的卓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认为形体或精神的雄伟是造成作品刚性美的原因,彦和的重气即相当于康德的精神雄伟。他早看到了作家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就呈刚或呈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体性》)
4.人或物的气力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风骨》)
按《吕氏春秋审时》:其气章。注:气,力也。
5.人或物的气概
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祝盟》)
至于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夸饰》)
6.音节声气
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乐府》)
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气亦指音节声气。
7.自然界的气候、气氛
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物色》)
按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
二十二、秀气1处
生理的血气,素质
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征圣》)
按古人认为天地的元气体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构成人的气则特别优秀(为五行之秀《原道》),故称为秀气。
二十三、血气2处
气质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体性》)
按《管子禁藏》:食饮足以和血气。
二十四、精气1处
生理的血气,气质
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养气》)
按《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精气指生理的血气。
二十五、素气1处
生理的血气
玄神宜宝,素气资养。(《养气》)
按素气即元气,即生理的血气。
二十六、辞气 6处
语言风格
法家辞气,体乏弘润。(《封禅》)
及后汉鲁丕,辞气质素。(《议对》)
按《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又《史记鲁仲连传》:辞气不悖。辞气犹语气,即语言风格。彦和认为文章的语言是受作家的个人风格所支配、影响的。参见前气条第3义。
二十七、德44处
1.作用、功用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原道》)
按先秦经籍多称文德。《尚书大禹谟》《诗江汉》《论语季氏》《左传》《易》等均有记载,多指政治教化,与军旅征伐对言。如《左传襄公八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非为彦和所本。故范注引《易小畜大象》:君子以懿文德是不适宜的。章太炎《国故论衡》谓文德是作者内德和文章互为表里,亦非彦和所本。按《原道》文之为德之德不必附会经典。文德即文章的功用。马融《琴德》、刘伶《酒德》、《韩诗外传》举鸡有五德,用法皆同。稍后,简文帝《昭明太子集序》云窃以文之为义,大哉远矣!亦与之大旨相同。
2.德行
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铭箴》)
铭实表器,箴惟德轨。(同上)
按《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德指德行。
3.善的、美的(语言)
空戏滑稽,德音大坏。(《谐隐》)
按《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朱注:德音,美誉也。
第四单元物
二十八、物55处
1.(外境:)自然的物体、社会的人事(或二者兼指)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神思》)
按王国维《释物篇》根据卜辞考定物亦牛名。引《诗小雅》三十维物,尔牲则具,释物字的本义是杂色牛,后引申为万有不齐之庶物。所以《说文》云:物,万物也。《国语周语》:女三为粲,今以美物归汝,而何德以堪之。美物即美人。《易象下传》:君子以言有物。《疏》:物,事也。《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注:物,万物也,亦事也。可知物包括自然的对象或社会的人事两方面的内容。《文心雕龙》中出现的物除一两处有特定的习惯含义外,都是如此的含义。范注释《神思》物沿耳目句云:物,谓事也,理也。这是欠妥的。按彦和论文,多心、物对举,而有内、外之别。物指由感官直接捕捉的外境,不包括属抽象思维功能的义理。范误主要根据《说文》段注。而段注虽有事也,理也的解释,已为王筠《说文句读》、徐承庆《段注匡谬》所正。此词在《文心雕龙》中往往兼指自然对象和社会人事二者。
2.功名、仕途
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序志》)
按《左传昭公七年》:用物精多。注:物,权势也。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流俗难悟,逐物不还。物指功名仕途,是进一步的引申。
二十九、物色5处
风物的声色,指客观景物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
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物色》)
按《礼记月令》:瞻肥瘠,察物色。《疏》:物色,骍黝之别也。本义谓牺牲之色,后又用指形状,如《后汉书寒朗传》: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注:物色,谓形状也。后又用指风物、景色。如颜延之《秋胡诗》:曰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李善注:物色桑榆,言日晚也。彦和用物色于文论,系指万象的形、声、色,指外境,与心、神对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