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8.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这是一本关于情感的叙述,陌生都市里陌生邻家的无声关怀,遥远家乡中遥远亲人的牵挂,爱情的甜蜜滋味,生活的酸涩艰辛,这些生活的滋味,都在作者的缓缓讲述中,慢慢侵染入心。
2,这是一本关于美食的记忆,厨房中的女人,因为故事而生成一道菜,又因为一道菜,成就了一个故事。美食与厨房相关,厨房与女人相关,而女人与故事相关。
3,这不是菜谱书,这也不是情感鸡汤,这是一本关于爱与美食、情感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关于温暖生活的图书,不仅仅是美食,更有关于亲情的解读,关于现代人情感的感悟,关于生活态度的思考。作为资深记者和编辑,作者的文字温柔且有力量,在平和的叙述中,一道道菜品带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而有些故事,则让一道道平凡的食品添加了许多温度。如水产想找的人不在,从一碗黄鱼面写出留守老人的孤单和守望,地震后的牛肉面写出家人之间的牵挂,如何煮一碗扑倒男人的面则在细致的做面过程中,融入对爱情的解读。作者曾为资深媒体人,现转型家庭主妇,代表了当今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的各种思考和困惑,而这些,都在一道道食品中,化为对生活的热爱。 因为故事而生成一道菜,又因为一道菜,成就了一个故事。美食与厨房相关,厨房与女人相关,而女人与故事相关。
|
關於作者: |
右耳,资深媒体人。从业二十年,先后在成都、上海等地纸媒供职,上海《新闻晨报》专栏编辑、周刊主笔,新媒体平台分答头条编辑顾问。喜爱艺术、写作、烹饪美食。2014年创办公众号右耳的厨房,以厨娘身份记录美食故事,分享烹饪心得。多篇文章被专业烹饪杂志《四川烹饪》转载发表。代表篇目《如何煮一碗扑到男人的面》、《想找的人不在》、《花娘娘要捉盗肠贼》等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网易、《MaricClaire》香港版等采访报道。
|
目錄:
|
一、 不过只是一碗面
想找的人不在002
如何煮一碗扑倒男人的面014
地震后的牛肉面021
吃到点滴不剩032
不过只是一碗面037
二、 一个人和一座城
一个人和一座城044
花娘娘要捉盗肠贼050
瞎子的预言056
提起鬼饮食的夜晚就会想起你064
麻婆豆腐三点水071
三、 请将我融化在油脂里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080
请将我融化在油脂里086
姑且叫它处女菜091
紫苏添香饭遭殃098
卤菜的逻辑103
四、 自由主妇的红绿肥牛
疯狂主妇的体面回归112
烟笋烧牛腩及周花花的口福118
皇城坝蒸牛肉的最佳CP125
五、 关于鸡的前生今世
拼死一碗参鸡汤134
厨师长的秘密141
快意恩仇棒棒鸡丝149
少女的自杀与脱骨的凤爪154
六 、一条还魂勾魂鱼
新股民的水煮鱼164
炖鱼汤重点不是炖170
过水之鱼与无鱼之面175
一条不凉的凉拌鱼184
藿香还魂鱼勾魂189
七、点心和泡菜的秘密花园
一场狼狈慌张的成人礼196
泡菜开花生出魔咒203
三种辣椒两种油208
从前215
卯辰时分的秘密花园222
|
內容試閱:
|
要出书了,编辑说,写个自序给我。磨磨蹭蹭好些天,也想不出写什么?厚着脸皮给出版界前辈发私信:要不找那谁谁谁帮忙作序?前辈回:还是你自己来吧,谁还能比你更了解自己呢?
我真的了解自己吗?或者说我了解的那个真实的自己,值得你掏钱买下这本书,耐心读完吗?如果隐忍、执着、坚持是现代主流价值观推崇,并以此塑造出女性楷模的标签,那我的散漫与自由无疑是与之对应的反面教材。
我不是一个对人生有计划的人,包括这本书的缘起,也是一次无心插柳的偶然。2014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一边守着炉火上咕噜噜作响的桃胶银耳羹,一边随意拍了几张照片,编排成菜谱的形式,发送到朋友圈。短短几分钟,收获了无数评论和点赞。闺蜜、作家洁尘留言说,快做个公众号写写美食吧。 2014年公众号向大众推出的时间不长,很多人并不了解它,我也一样。但大概是做过多年纸媒编辑的原因,我感觉到对于个人而言,公众号的形式感更类似一本电子书。正如前面提到的,我这样一个毫无抱负和远大理想的人,来这世上走一遭,怕是也留不下任何东西给后人为念吧。如果有一天家族的后辈们能拿出一个电子设备(那时候手机还存在吗?),翻出某个内容说,看,这是我家祖上谁谁谁写的美食。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呢?
我对厨房的热爱与生俱来,那些被不少女人反感的油烟味从未让我厌烦过,我喜欢做菜。童年时围着灶火炉膛等待食物出锅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很多时候,厨房是除书房之外让我安宁的所在,无数困扰我的人生诘难总是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茅舍顿开。我一直试图搞明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却又总是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修行中有动禅的说法,就是指一个人在运动中完成修心,使其安宁。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在厨房里的动或许并非动禅所谓的动,但它起到的作用,在处理食材的过程中,挥刀舞铲的一瞬间,的确让我宁静心安。这份安宁的气氛也吸引了无数朋友到访流连,相当长的时间,我的厨房成为各类朋友的倾诉室,在一道道美食下肚之后,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直至深夜,吐槽完各种狗血事件、生活压力,心满意足地,他们拉开房门走了出去,继续迎接更多的狗血和无限的压力。
美食脱离了人,从来不会单独成立。一道美食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除了与这道菜本身的味道有关,更与这道菜引起的记忆有关,与谁一起吃的这道菜,什么场景下吃的,那天都发生了什么?美食与厨房相关,厨房与女人相关,而女人与故事相关。家族中对吃最讲究的是我的奶奶,这个酒馆老板的女儿对食物极其挑剔和认真,我把她的故事写进了《瞎子的预言》里;《花娘娘要捉盗肠贼》是朋友妈妈的故事;《新股民的水煮鱼》是一个闺蜜的故事;《想找的人不在》是上海姆妈的故事;还有很多是我自己的故事。
公众号写了两个多月后,有记者登门采访,问:为什么你的照片总是给人岁月静好的感觉?你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精致吗?我默默想了很久,不知如何作答。岁月真的有那么静好吗?《简爱》里有句对白:人活着就是含辛茹苦。 我在美学上的启蒙也是源自我的奶奶。每当想起她,她的形象总是与一束十三太保(剑兰)共同浮现。那是成都夏天常见的花,被花农捆成束夹在自行车后座上推到菜市场兜售。奶奶买完菜后,总会顺便带一束回家。与很多现代人买花是一种仪式相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奶奶买花的习惯就像人要喝水一样自然。在那些夏天的午后,五岁的我躺在竹席上,望着五斗柜上白瓷花瓶里的十三太保发呆,那些粉红色花蕾在绿叶衬托下呈现的美好感受植入我的基因,在随后的人生中,对美的敏锐不断修饰着我的生活。所以通常我们理解的某个人在某件事上的刻意为之,其实只不过是他或她的日常。
这本书的出版,得益于洁尘最初的提议,如果没有她的那句话,就没有右耳的厨房这个公众号;感谢刘丽华老师的厚爱和推荐;感谢我的编辑高磊老师;感谢广州的蔡静,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有合作成功,但能结识这个朋友而高兴。更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教会了我做人生第一道菜回锅肉;还有我的老公,谢谢他无数次扮演小白鼠试吃我不按牌理做的各种菜式,至今他还健康的活着,真是我的幸运。还有很多在写作过程中无私提供各种专业支持和精神鼓励的朋友们,在此一并谢过。
蔡琴在一首歌中唱到:人生,原来就是和一些人一些事相遇的过程。其实,美食又何尝不是与一些人一些事相遇的过程呢?
想找的人不在
八月里的某一天,我搭乘早班飞机,从北京飞往上海,参加闺蜜女儿的百日宴。那一天北京晴空万里,上海阴云密布,台风将于傍晚登陆,大雨将至。
午饭后闺蜜要回公司开会,我没约任何人见面,但决定跟她一起出门,想趁她开会的时候去找一个人。
闺蜜开车带着我,穿过狭窄的街道,经过梧桐树下身穿白色西装,口袋里插着花手绢的年轻男子,最后把车停靠在长乐路的公司楼下。我下车向她挥了挥手,朝着乌鲁木齐路方向走去。
我曾经在这一带生活了七年,直到五年前的夏天彻底离开。七年间我以每隔两年多换一次住宅的频率在长乐路附近的几条马路上挪移,看人来人往,朋友们来来去去,最后两年搬进了乌鲁木齐路靠近五原路的一条弄堂里。
沿着乌鲁木齐路往前走,路过安福路,我没有听从闺蜜的建议去看看那些新开的时髦小店,而是选择了继续朝前面的五原路走去。我没有告诉闺蜜,多年来我有个心结未了,有一个人我需要再见,有一份情有待偿还,尽管我并不知道应该怎么还。
我在上海的那几年在一家日报社做编辑,每当手上的版面全部付印结束,通常已接近凌晨。我住的公寓楼是上海一所大学的老教师宿舍,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外观已经非常破旧,好在毕竟是教师宿舍,楼梯间打扫得干净整洁,每家每户门口也不见有杂物堆放,旧是旧了点儿,看在交通便利,又地处最具有旧上海风貌的租界范围内,也就不计较了。
搬进去的第一天夜里,我按平常的时间下班回家。此时零点已过,弄堂里空无一人,我快步朝公寓楼走去。刚走到楼下就傻眼了,楼道里漆黑一片,四层小楼没有一层的楼道灯是亮着的。我站在楼下,为白天太粗心没提前查看楼道灯开关的位置而懊恼。一阵冷风吹来,平日看过的惊悚片场景在眼前飘移而过,后背发凉。定神抬头看了眼三楼自家窗户,默默掏出手机调亮显示屏,一边鼓起勇气冲进黑暗,一边对自己说:只有三层,很快就到,你不会那么倒霉的。
的确不会那么倒霉的,安然无恙走到家门口,开门进屋,关上房门打开客厅灯,再次提醒自己明天别忘了查看路灯开关,至于刚才故作镇静爬上两条长长的台阶,穿过两条幽闭的走廊时演出了多少内心戏,只有鬼知道。
第二天起床,第一时间站在走廊里地毯式搜索了一通,没有发现楼道灯开关的影子。再望向天花板,根本连路灯都没有。算了,自己备个手电筒吧。夜里握着手电筒上楼,胆子明显大了起来,很快就走完二楼台阶,穿过长廊拐一个弯,再上最后一层台阶就到家了。埋头爬楼的步履轻快起来,快接近家门的时候眼前光线突然明亮了,抬头一看,邻居家厨房的灯居然还亮着。掏出钥匙打开第一道铁栅栏门,接着再打开第二道木门,随手关上栅栏门,金属相互碰撞的声音在暗夜里异常清脆,随着砰的一声,邻居家的灯也熄灭了。有意思,巧了,我心里暗自好笑。
日子以它应该呈现的样子铺陈开来,上班下班会友约会,按时出门按点回家,独自穿行在这个熟悉的城市,做相同的事见不同的人。每一天都不一样,每一天却又都一样,因为自那晚起邻居家的灯每晚都亮着,直到听见我关上铁门才熄灭。很多次暗自揣测,他们这是在给我留灯吗?内心掠过一丝惊喜,又慌忙拍打双颊恼自己自作多情,这里是上海,节奏那么快,压力那么大,谁会如此细心和持久地为一个陌生人留灯,多半是人家也睡得晚吧。
编辑作息日夜颠倒,不知不觉在此住了好几个月也从没碰见过邻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报社临时通知开会,午饭后我比平时提前了两小时出门。拉开房门,正好邻居也走了出来,是一位姆妈,年纪六十有余。看见我,她微微点了点头,我也微笑着回了一礼。我们站在各自的门前关门锁门,转身下楼。我走在她的侧后方,看着她齐耳的卷发梳理得整齐服帖,白色衬衣灰色长裤,手腕里挎着个黑色小包与脚下的黑皮鞋呼应。
我追上两步走在她旁边问:邻家姆妈,要下雨了,还出门啊?是,去图书馆看书,每天都去,有带伞的。说完她举起提包晃了晃,表明伞就在包里,不用担心。我一时不知该如何把话接下去,跟着她一起往弄堂外走,又不死心厚着脸皮继续问:邻家姆妈,你一个人住吗?平时很少见你呢?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笑了:女儿出国了,我一个人,退休了没事情做,也没地方去,每天去图书馆看书混时间。社区对老人不错哦,还有图书馆?我继续没话找话。不是的,是去淮海路上的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书不怎么好的。哦姆妈退休前是做什么的?我愈发好奇起来。在学校教化学。原来是一位化学教授,我暗想。和她一路说着话,很快走出弄堂,因为路线相反我们就此告别。
日子仍然继续以它该有的样子向前翻滚,自那日与邻家姆妈偶遇后,再也没见过她,如果不是每晚她家厨房里的灯一直亮着,我甚至怀疑这位姆妈是否存在过。一年很快过去,我恋爱了,对方在北京,是位艺术家。相识三个月以后,我们决定结婚生活在一起,这意味着,我将告别上海这座生活了七年的城市,迁居北京。
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搬家公司上门,七年的生活被打包成三十二个纸箱,大门敞开,两个工人依次搬运。突然邻居姆妈走了进来,你要搬去哪里啊?住的不开心吗?她问。不是的,要去北京,不搬不行。我笑了。换工作了吗?你之前在哪里工作啊?她又问。不是换工作,是去嫁人,之前在报社上班。我一边回答,一边招呼工人给纸箱标注编号。哦,这样啊,那你先忙。邻居姆妈一边说一边回屋了。过了一会儿,她抱着个纸盒又进来:你要结婚了,也不知道送你什么,这床丝绒毯你留着做纪念吧。我呆住了,这完全超出了我的日常经验,站在那里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快收下,特意挑了个粉红色,很适合你的。邻家姆妈不由分说放下纸盒,我先回去了,你要开心要幸福啊。说完她走出了大门。
跟工人交代了几句,我立即跟了出去。临近中午,她家的炉火上不知炖着什么,楼道里一股鱼汤的鲜味。我敲了敲门,她拉开一看是我,搬好了?还没。谢谢你啊,邻家姆妈,我可以进去坐坐吗?我问。可以啊。她侧身把我让进屋。
这是我第一次进她的公寓,一居室,旧的沙发旧的家具,家具不多刚够日常生活,虽然很旧却擦抹得光洁如新,发亮的打过蜡的地板,阳台上一盆柠檬树挂满果实,床边的五斗柜上堆满纸盒。邻家姆妈,你怎么收了这么多纸盒呀?我很好奇。不是空的,里面都是礼物,有给女儿的,有给外孙们的,平时看见好就一点点攒,每年他们回来一起带走。说着她又指了指床下,笑:喏,下面还有好多呢!我也跟着笑:真是够多的啊!
厨房里的汤越飘越香,你中午也没空烧饭吧,我做黄鱼面一起吃?邻家姆妈说。我连忙摆手,拉着她随口就来:明天就要走了,中午朋友约了吃饭,就不打扰你了。我一边说一边往门外走。真的吗?不要客气哦。邻家姆妈说。真的,邻家姆妈你多保重,今后回上海再来看你。说完,我借口还要跟搬家公司结账,出门回自己屋了,转身关上房门的一瞬间,眼泪突然夺眶而出,被那一屋子的礼物击中,想起她一点点攒起它们,每天夜里躺在它们之上入梦,我的心里难过得要命。
这一别,五年过去。五年来的每个夏天,我都会翻出那条粉红色丝绒薄毯盖在身上,它柔软光滑紧贴肌肤,包裹我的身体。睡意袭来之前,总会想起这位萍水相逢的邻家姆妈,想起她在喧嚣繁华的上海,独自一人守着那些纸盒是怎样的寂寞和孤独,想起那些日子里亮着的灯,我慢慢确定,它是特意为我而留。
期待重逢的路总是遥远而悠长。五年之后,我慢慢沿着乌鲁木齐路前行,走过安福路,走过五原路,走过24小时便利店,走过小吃摊、蔬菜店、水产店,最后拐进那条小弄堂,再往前五十米就是那栋熟悉的公寓楼。楼下的大门依然敞开如昨,门旁站立的流浪猫安静地看着我,并没有因为陌生人的出现仓皇躲闪。我爬上三楼,楼梯口两扇绿门紧闭,左边是邻家姆妈的家,右边是我曾经的家。一切看起来都是老样子,甚至包括大门外用木夹夹着的电费缴款单,而我却不确定,那扇门后面的人是否是我要找的。
抬手敲门,无人应答,再敲,还是没人。看看时间,下午两点半。如果邻家姆妈还住在这里,这个时间应该刚好出门去图书馆了,我们擦肩而过。如果她已经不住这里,这房子也该租出去了,而房客多半也已出门上班。我走下楼梯绕到公寓楼外侧向三楼阳台张望,先找到了自己曾经的阳台,它的隔壁是邻家姆妈的阳台,此时上面晾晒着几件老年人的衣物,一株柠檬树结满果实挺立在窗前。是的,邻家姆妈还住在这里。
我站在楼下看着楼上的柠檬树发呆,迟迟迈不开脚步离去。回想旧事,我不知道当年是什么让我把一个陌生人持续两年对我的默默关照视为理所当然,我也不知道那些日子里,怎么就没有想起来问问她,为什么那么晚还没关掉厨房里的灯?时隔多年我和邻家姆妈的故事需要一个结尾,我回到这里,想问问她那个曾经忽略了的问题,也想知道这些年她是否依然寂寞孤独,更想陪她吃一碗黄鱼面。
但是,她却不在。
黄鱼面
食材
小黄鱼、拉面、雪菜、天目笋、生姜、食盐、白糖、料酒、白胡椒。
做法
1. 新鲜黄鱼去掉内脏、鱼鳃清理干净备用。
2. 天目笋提前泡发切薄片,雪菜切成碎末,生姜切片备用。
3. 锅中倒少量油,油温七成热后放生姜、黄鱼下锅。黄鱼两面稍煎后烹料酒,同时倒入雪菜炒香,天目笋片下锅,加入适量清水文火煲至奶白色。
4. 另起一锅煮面,面煮至半生捞入黄鱼汤中,待面熟透放入食盐和少量白糖、白胡椒调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