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兵学与中医药学同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本书试将二者融合起来,对兵学与中医学共同的形成发展背景、哲学思想源流等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兵学战略战术同中医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回顾了古代名医借鉴兵学思想拓展中医学思想的历程;并以徐大椿《用药如用兵论》为纲,通过临床举例来说明用药如同用兵之道,还对高度凝炼兵学思想精髓的《三十六计》在中医学的运用重工以饰。综观全书,兵学与中医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兵法医学,追求的是思想交融,讲究的是战略战术,冀望藉此书之述,使兵学与中医学之联系具体化,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
關於作者: |
张介眉,男,1947年生,湖北黄陂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湖北省知名中医、湖北中医名师、武汉中医大师。现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脾胃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获中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个人 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白求恩式的卫生工作者称号全国百名优秀院长湖北中医药大学杰出校友武汉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武汉市杰出人才武汉市创新能手武汉市优秀科技人才奖湖北省医务管理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1项,另主持武汉市科研课题12项;荣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主编出版专著12部,副主编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其中授权专利5项。
|
目錄:
|
第一章 兵学与中医学的源流
第一节 兵学与中医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第二节 兵学与中医学在社会发展中交融
第二章 兵家哲学思想与中医学
第一节 天时、地利、人和与天人合一
第二节 兵家阴阳学派与阴阳学说
第三节 箕子五行与《内经》五行学说
第三章 战略战术与中医理论
第一节 《司马法》仁本与医为仁术
第二节 《六韬》与《黄帝内经》
第三节 《吴子》料敌虚实与中医诊断
第四节 《黄石公三略》与中医治则
第五节 《孙子兵法》五事与医道
第六节 兵者诡道也与医者意也
第七节 毛泽东兵学思想与中医学
第四章 兵学与历代医家
第一节 《伤寒论》的兵学内涵
第二节 奇正与杨继洲
第三节 《景岳全书》的兵学内涵
第四节 疾战与吴又可
第五节 治外感如将与吴鞠通
第五章 《用药如用兵论》今释
第一节 饮食调养 强兵之要
第二节 滥用补药 纵敌粮草
第三节 用药有因 兴兵有理
第四节 辨病选药 知彼知己
第五节 传经之邪 断敌要道
第六节 横暴之疾 守我严疆
第七节 挟宿食者 焚敌资粮
第八节 合旧疾者 绝敌内应
第九节 辨明经络 遣使向导
第十节 寒热反用 分化离间
第十一节 一病分治 用寡胜众
第十二节 数病合治 摧敌中坚
第十三节 病方进 老其师
第十四节 病方衰 捣其穴
第十五节 虚邪之体 攻不可过
第十六节 实邪之伤 攻不可缓
第十七节 选方用药 布阵排兵
第六章 三十六计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