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編輯推薦: |
清代儒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后时期,形成了重视考据、重视实证、反对空谈义理的学风,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和超越。
清代儒学的代表人物是惠栋和戴震。惠栋为清代考据学奠定了体例,主张经典只有经过考证才能相信;戴震纠正了传播千年的儒学经典的误传和错字,还经典以本来面目,批判了宋明理学。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取了清代儒学的代表性人物惠栋与戴震两位国学大师,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从学经历以及对后来学术研究的影响,分述二人的儒学观点、思想。惠栋对清代儒学的贡献是创立了考据方法,树立了经典只有经过考证才能相信的信条。他终其毕生精力进行考据研究,培养出了成千的学子,形成了吴派。惠栋去世后,戴震公开站在惠栋一边,接过了考据学的大旗,成为了清代考据学的旗手,继续把考据学引向了深入,把乾嘉学派推向了新高峰。
|
關於作者: |
江华,对清代乾嘉学派的思想较为了解,曾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
目錄:
|
引言1
一 惠栋选择了清贫的生活
1家学深厚、训练有素的少年时光2
2游学探索的青年时期4
3广东岁月5
4告别仕途,潜心治经6
5掌握考证方法,成为考证学家8
6教书生涯10
7在扬州的幕府岁月11
二 惠栋成长的学术环境
1明末清初的实学新风15
2明末清初的实学者18
3康乾盛世的文化政策24
4江南的读书风气27
三 惠栋的学术主张与成就
1汉学与宋学的对立30
2惠栋的学术主张32
3惠栋的学术方法34
4惠栋的学术成就38
四 惠栋的家学与门徒
1祖孙三代与红豆结缘42
2惠栋的门徒47
五 惠栋的学友
1卢见曾53
2亦徒亦友的王昶58
3戴震对惠栋考据学的继承60
六 戴震是真诚的学者
1炸雷震出的孩子64
2不说则已,一说不停66
3戴震难师的故事68
4学习从背字典开始70
5拜师江永,找到了指路明灯71
6学习宜务实,掌握征实之学73
7避难京城的奇遇75
8拜见惠栋,高举汉学大旗78
9壮志未酬的学海耕耘80
七 戴震成长的文化背景
1野蛮的统治者要文明起来84
2四位皇帝的汉化接力86
3盛世读经书87
4否定宋学的思潮兴起89
5倡导汉学的文化运动91
6江南的徽州学脉93
八 戴震的学术成就
1上知天文、下推历算的青年才俊97
2通晓音韵的实学方法99
3扬汉学,反宋学的坚定立场102
4考证与义理兼容的皖派特色104
5新辨理欲的人学反思106
6揭露宋学以理杀人108
7气化自然的哲学立论109
8重注《水经》的地理学贡献111
9校勘河道,服务地方114
九 戴震的家学与师友
1戴震的家学117
2戴震的老师123
3戴震的门徒126
4戴震的朋友131
小知识目录
书院7
大运河扬州段13
明清实学16
理学学风16
实学学风17
经师33
《周易》40
清代汉学40
红豆46
《尚书》50
江南藏书楼51
盐铁专营56
清代幕僚57
徽州文化65
私塾67
紫阳书院72
梦里婺源74
明清会馆76
《四库全书》77
跑马圈地85
汉代经学92
徽派建筑94
直隶总督115
高邮二王130
|
內容試閱:
|
引言
中国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学术渊源,自三皇五帝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文化体系形成和规范的时期。面对社会的混乱和战争的频繁,面对人民的流离失所,各种学派争相探讨,发表自己对长治久安治理之道的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其中最著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儒、道、墨、法四家,这四家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建构的主干,其中儒家学说居于首位。
儒家学派是由孔子创立的,因为孔子生前从事时间最长的职业是儒,人们就把孔子创立的学派叫作儒学。儒在当时主要负责场面上礼的安排和组织,懂得仪礼和规矩。秦汉之际是中国封建帝制与礼仪的定型和成熟的阶段,经过历史的选择,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处在了中国学术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学成了中国社会学术思想的主干,儒道互补的文化模式定型了。
孔子把儒学的核心确定为仁,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宗旨。在社会生活中,他强调等级秩序的重要性,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由于儒家学派关注社会现实,用社会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把结束混乱、治理社会作为根本,满足了广大人民期盼过上安稳生活的需求,从而逐渐被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所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主体学派是儒学,儒学贯穿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朝代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自从汉代儒学成为官学之后,儒家经典著作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研究的根本和依据,知识分子的使命变为注经释说。儒学在两汉表现为经学。由于经学的教条化和固定化,限制了学术的生命力,经学很快与迷信巫术合流,发展成为谶纬之学,汉代经学走进了死胡同。
汉代经学腐败后,知识分子与神仙方士合流,造成了大量的思想文化的真空;加上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中国社会中迷信宗教鬼神的观念泛滥,人们失去了信仰,但又需要精神的安慰,这引起了各种宗教学说的大流行和大泛滥。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在中华大地上,由道家学说引发的玄学,由印度传来的佛教学说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学说纷纷登上了思想文化的舞台,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经过千年的演化变迁,北宋以张载为代表的思想家面对儒学道统的失传,痛心疾首,决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建立起兼容儒学、佛学与道学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学术后的再次复兴,确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纲领。由于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维方式,宋明理学具有玄妙演绎的思维特质。
晚明到清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又一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更迭,广大汉族知识精英反思明朝失败的文化教训,将其追踪到宋明理学玄妙空疏的思维方式和学术作风。清初,顾炎武重新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文化宗旨,引发了清代儒学学术宗旨和学术作风的转变。
清代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发展的最后时期,形成了重视考据、重视实证、反对空谈义理的学风,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和超越。
清初统治阶级采取了坚定的汉化政策,恢复了开科取士、尊孔读经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到了乾隆和嘉庆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打压与收买的双重政策:一方面,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言论采取了无情镇压的手段,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狱;另一方面,开设明史馆、四库馆,整理儒学等的文化经典,促成了读书热、藏书热的社会风潮的出现。于是,在乾隆、嘉庆时期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者告诉人们,只有经过考证,才能读到真经。考证就是对经典的读音、词汇和章句进行学理性的研究和考证。在考证儒家经典作品的清代儒学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两位,即惠栋和戴震。惠栋是清代儒学早期的代表,戴震是清代儒学中期的代表,后者研究的成果达到了清代儒学的高峰。
惠栋对清代儒学的贡献是创立了考据方法,树立了经典只有经过考证才能相信的信条。他终其毕生精力进行考据研究,在民间教学,培养出了众多学子,形成了吴派。同时,惠栋抓住了宋明理学的内在缺陷,对宋明理学在社会危机和国家危亡中无动于衷的表现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惠栋出身于书香门第,三代为师,四辈为学,家传的严谨学风和认真考证的治学态度使得惠栋对假话连篇的宋明理学深恶痛绝。他发出了汉学不可废的主张,坚守汉学门户,自称其学问为汉学,以区别于宋明理学。
戴震对清代儒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和全面的。戴震学问基础扎实,可以说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对所能接触到的学问都进行了研究考证,是中国18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考据学领域,他对古代音律、古代读音、古代地名、古代山川水系都进行了专门的学习,并创作出专著。对儒学经典作品,从读音、古字考证,到编辑补正,他纠正了在中国传播了上千年的儒家经典的误传和错字,还经典以本来面目,彰显了圣人的真意。据此,戴震对宋明理学的立论基础进行了批判,在思想的高端,清除了宋明理学的毒害。
惠栋去世后,戴震公开站在惠栋这边,接过了考据学的大旗,成为清代考据学的旗手。他站在哲学和思想理论的高度,以更加广博的知识,更加翔实的论证,批判宋明理学以理杀人,继续深入研究考据学,让乾嘉学派延绵发展。
重注《水经》的地理学贡献
戴震是乾嘉学派的代表,是乾嘉学派中最主要学派之一皖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戴震提出分析条理,严密精审的考证方法,补充并超越了乾嘉学派中吴派大师惠栋唯汉是从与门户过重的两大片面性,把简单的考据方法上升到考证与义理并重,以考证为基础,以义理做指导的相对科学的方法。戴震考证与义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说是对宋学与乾嘉学术中吴派的双重超越,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共鸣,形成了皖派考证的基本方法。戴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用皖派的方法考证《水经》,编修地方志,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验证了皖派方法的科学性和广泛适用性。
《水经》是一部地理书,传说是汉代桑钦所著,北魏的学者郦道元根据时代发展和地理变迁写出了《水经注》40卷,对《水经》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水经》从汉代问世,到南北朝时修订,并出现《水经注》,其间经历了五六百年时间。后来,经过隋唐到南宋,已经面目全非。一是郦道元原来40卷的著作,传到南宋时只剩下35卷,丢失了5卷。后来,有人为了凑足40卷,把剩下的35卷拆分成了40卷,造成了篇目与内容混乱。二是《水经》与《水经注》之间写作规范的不统一,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水经》中凡涉及一条河,只写这一条河的起源、流向,不涉及其支流以及河流之间的关系;在《水经注》中则将一条河的流向与纳入的支流都补充完整,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支流改变了流向,使后人阅读时难以辨识。三是地名混乱,《水经》中涉及的许多地名到南北朝时已经不存在了。针对这种情况,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一一加上了故城字样,后来的人们如若搞不清原地名,也就不知道故城所指了。
戴震按照皖派分析条理,严密精审的方法,一是打破原来体系,重新分析梳理,按照长江、黄河两大代表河流划分南北水系。把每一条河都条分缕析,干流、支流和过河都被清晰纳入,内容述说有条不紊。二是以实证求实学,把《水经》与《水经注》的矛盾错误,一一考察清楚,再加以说明,解决了两者的矛盾。三是分析后另加补注。经戴震考证,《水经注》全书有漏字2128个、删除或增字1448个、校正臆想字3715个,其表现出了戴震考证方法的得当及考证功夫的精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