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本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体的一般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即使你是一位信念坚定者,可一旦融入群体中,也会变得人云亦云;即使你是一位谦谦君子,可一旦融入群体中,也会变得不拘小节。群体思想会占据*的统治地位,群体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本书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以及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
|
關於作者: |
古斯塔夫?6?1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zui为著名,被 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
目錄:
|
导言 群体的时代
第一卷 群体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1. 群体的冲动、善变和急躁
2. 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3.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4.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5. 群体的道德观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
1. 群体的观念
2. 群体的理性
3. 群体的想象力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 种族因素
2. 传统因素
3. 时间因素
4. 政治和社会制度因素
5. 教育因素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 形象、词语和套话因素
2. 幻想因素
3. 经验因素
4. 理性因素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段
1. 群体的领袖
2. 说服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3. 声望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延迟文明灭亡的因素)
1. 坚定不移的信念
2. 易变的群体意见
第三卷 群体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1. 异质群体
2. 同质群体
第二章 犯罪群体(受无意识支配的刽子手)
1. 无意识的行凶者
2. 疯狂的大屠杀
第三章 刑事陪审团(比法官更具人情味的刑事群体)
1. 非高智商群体
2. 情感的奴隶
3. 无辜者的保护伞
第四章 选民群体(政治机器的杰出作品)
1. 迎合制胜
2. 无休止的争论战
3. 普选权
第五章 议会(文明民族的理想象征)
1. 现代文明民族的理想
2. 掌控群体的机器
3. 消耗财力和限制人们自由的机器
结语:民族的循环过程
|
內容試閱:
|
在定义群体时我们曾提到,它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极易受人暗示,我们还指出在一切人类群体中暗示的传染性所能达到的程度。这解释了群体态度为何能迅速朝某个方向转变的原因。通常,群体总是在期待中关注某事,因此很容易受到暗示,尽管人们认为这一点无关紧要。最初的暗示经过相互传染后,进入群体所有成员的大脑,使得群体态度趋于一致,并很快成为既定事实。
当所有个体处于暗示作用的影响下,进入大脑的念头很容易转化为行动。无论是纵火焚烧宫殿还是自我牺牲,群体都会毫不犹豫。这一切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不像独立的个体取决于受到暗示的行为与全部理由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可能互相对立。
因此,群体永远徘徊在无意识边缘,随时接受一切暗示的指挥。他们表现出所有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缺乏理性、批判力且极端轻信的人所独有的。我们要牢记对于群体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容易理解群体为什么会有编造并传播各种神话故事的能力了。 群体中之所以能够轻易地传播神话,不仅源于他们极端轻信,也是他们奇思妙想、过度歪曲的结果。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受到群体关注后,很快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群体通过形象思维将一连串毫无逻辑的形象唤起。就如同我们有时因为回想某件事情而引发一连串的联想一样,群体的这种状态很容易被理解。理性告诉我们,这些联想是零散且不连贯的,而群体不仅无视这一事实,还将扭曲的想象与真实相混淆。群体很少对主观和客观的概念加以区分,它把脑中出现的虚幻形象当作现实,尽管这些假象常常与我们看到的事实之间仅有一丝微弱的联系。
由于群体成员的性格各不相同,他们歪曲自己所见事情的方式也应该不计其数,但情况并非如此。由于相互传染的结果,这种歪曲是一致的,并在群体所有成员中呈现相同的形态。
群体成员对事实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当耶路撒冷墙上的圣乔治出现在所有十字军官兵面前时,在场的人中肯定有一个人首先感应到了他的存在。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下,这个人编造的奇迹会立即被所有人接受。
这种集体幻觉的作用机制在历史进程中经常发生,这种幻觉似乎具备了真实性的所有特点,因为成千上万人亲眼见到了这些现象。
要想反驳上述言论,无须考虑群体成员的智力因素。因为自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员那一刻起,有识之士便与无知之辈同样失去了观察力。
这一论点似乎自相矛盾。要使人们深信不疑,必须对大量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仅凭几本著作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然而,我不希望读者觉得这些结论是未经证实的。下面我要给读者举几个例子,它们都是从无数可以引用的事例中随机挑选出来的。
下面这个例子极具典型意义,因为它是发生在受集体幻觉支配的群体身上的事实。该群体成员来自各个阶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既有最无知的人,也有最博学的人。海军上尉朱利安菲利克斯曾在他的《海流》一书中偶然提及过此事,《科学杂志》也曾经引用过。
护航舰贝勒波拉号在公海巡航,寻找在风暴中失散的巡洋舰波索号。当时天气极好,阳光明媚,一个守卫突然发出了有船只遇难的求救信号。全体船员一齐朝信号指示的方向望去,清楚地看见一只载满遇难者的木筏被几条发出遇难信号的船只牵引着然而这不过是集体幻觉。舰队司令德斯弗斯命令船员放下一只船去营救遇难士兵。在接近目标时,船上的官兵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到处是伸着双手求救的人,而且隐约听见人们发出的混杂不清的哀号。但是,当他们到达目标时,才发现面前漂浮的不过是从附近海岸漂来的几根长着叶子的树枝。在真切的事实面前,幻觉消失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集体幻觉的作用机制。一方面,船上的官员在期待中关注某件事;另一方面,守卫发出船只失事的信号,这一暗示在相互传染后,被在场的全体官兵所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