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农村饮用水源风险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既可以为环境监测人员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农村饮用水源环境管理者提供参考。
|
內容簡介: |
《农村饮用水源风险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介绍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现状的调查方法和风险评估技术,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通过对调查区域进行文献和现场调研确定检测项目、采样和检测方法,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污染特征,评价水质状况,提出调查区域饮用水源的优控污染物,并对人群健康进行风险评价。此外,《农村饮用水源风险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分析了污染物暴露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介绍了饮用水源有毒污染物溯源方法并进行溯源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对策,旨在为农村饮用水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全书结合应用实例,对农村饮用水源调查及风险评估程序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农村饮用水源的普查提供了方法参考。
|
目錄:
|
序言
前言
1绪论
1.1新中国农村供水建设历程
1.2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1.3农村饮用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2农村饮用水源风险评估的工作内容与程序
2.1总体原则
2.2工作内容与程序
3 目标污染物的筛选
3.1筛选原则
3.2筛选方法
3.3案例分析
4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
4.1 概述
4.2采样
4.3多环芳烃污染物来源、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
4.4多氯联苯来源、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
4.5酞酸酯类来源、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
4.6酚类污染物来源、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
4.7挥发性物质污染物来源、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检测
4.8农药污染物来源、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
4.9取代苯类物质来源、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
4.10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
5典型农村饮用水源有毒污染物水质评价
5.1概述
5.2农村饮用水源有毒污染物水质评价方法的比选
5.3案例研究
6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筛选
6.1 概述
6.2国内外研究现状
6.3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方法
6.4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案例分析
7人群健康风险评价
7.1健康风险评价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7.2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框架与方法
7.3人群健康风险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7.4典型农村饮用水源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与步骤
7.5饮用水源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案例分析
8有毒污染物暴露与人群健康关系分析
8.1概述
8.2案例分析
9有毒污染物溯源分析
9.1基本原理和方法
9.2污染物溯源案例分析
10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对策
10.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与问题
10.2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建设与环境管理
10.3水源地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
附表1农村饮用水源信息采集调查表
附表2生活状况与健康调查表
附表3饮用水源地部分有毒物质标准参考值
附表4多环芳烃毒性等效因子
|
內容試閱:
|
1绪论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获取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和渴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饮用水安全面临着日益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保障饮水安全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提出,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7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又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东南多,西北少,北方部分地区资源性缺水,南方部分地区季节性缺水。再加上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农村地区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我国农村饮用水状况亟待改善。
1.1新中国农村供水建设历程
1.1.1农村饮水解困历程
1949年以前,我国农村饮水设施落后,农民都是直接从地面、水井或自建水窖中取水饮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饮水解困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50~60年代,国家重视以灌溉排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的饮水难问题。
2)20世纪70~8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农村解决饮水困难。
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暂行办法》,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以及《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逐步规范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1985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卫生部与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了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贷款总额达到3.7亿美元,累计解决了我国农村2400多万人的缺水问题。
3)20世纪9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规划。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农村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缺水问题纳入《国家八五扶贫攻坚计划》,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90年代后期,甘肃省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贵州省实施了渴望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380饮水解困工程,四川省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等。
到1999年年底,全国累计解决了约2.16亿人的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4)自200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调整工作思路,加大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2000年,国家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共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到2004年年底,提前解决了56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至此,全国农村已解决了2.8亿人的缺水问题,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
1.1.2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历程
过去主要是缓解人畜缺水的问题,现在是解决水质污染的问题。饮水困难是历史性的,饮水不安全带有长期性:过去偏重水量,现在既注重水量更加注重水质。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卫生部颁布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11月至2005年6月,水利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以县为单元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逐级复核评估,共完成了2674个县级单位的调查报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评估报告,在全国复核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了《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到2005年年底,汇总全国饮水不安全人口为40322万人,复核为32280万人。
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水利部、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根据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编制的《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中央安排投资20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20亿元,解决了110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至此,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1176万人。200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这是我国第一部饮水安全的法规文件。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建设的通知》、《关于做好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关于加强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2007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053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58%。
2012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在持续巩固已建工程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
1.2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1.2.1农村饮用水安全定义
我国制定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将农村饮用水安全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为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
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为安全;符合《农村实施准则》要求的为基本安全。低于《农村实施准则》要求的为不安全。目前,我国对于农村饮用水安全与否主要从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污染水等几个方面来判断。
水量: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L的为安全,不低于20~40L的为基本安全。常年水量不足的,属于农村饮用水不安全。在我国,根据气候特点、地形、水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类型区,不同地区的安全饮用水量标准有所不同。安全饮用水水量标准从一区到五区分别是每人每天40L、45L、50L、55L、60L。基本安全饮用水水量标准从一区到五区分别是每人每天20L、25L、30L、35L、40L。
方便程度: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为安全,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为基本安全。多数居民需要远距离挑水或拉水,人力取水往返时间超过20分钟,大体相当于水平距离800m,或垂直高差80m的情况,即可认为用水方便程度低。
保证率: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不低于90%的为基本安全。
1.2.2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为9.47亿人,占总人口的大多数。由于农村地区饮用水源污染严重,供水设施普遍简陋、规模较小,以传统、落后的分散式供水为主,自来水普及率低,管理落后,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为70%以上,发达国家在90%以上。我国的安全饮水普及率水平大致为东部70%,中部40%,西部不到40%,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考虑量的多,谈论质的少,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仅仅是解决了饮水难问题,但仍未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很多农村还未喝上安全卫生水,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令人担忧。
2004年,水利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调查范围为2674个县级单位,3.8万个农村,65万个行政村。调查人员总数达20多万人,完成了全国《县级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结果表明: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国农村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10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为362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
集中式供水工程中,200人以上或日供水能力在20t以上供水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3%,日供水能力大于200t的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仅占农村总人口的13%,多数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无净化设施和检测措施,有水处理设施的供水工程只占8%左右。农村集中式供水中,多数为单村供水,承包给村民管理,尚有1万多个农村无自来水。分散式供水多数供水设施为户建、户管、户用的微小工程,其中,67%的分散式供水人口为浅井供水,3%为集雨,9%为引泉,21%为直接取用河水、溪水、坑塘水、山泉水等。总体上,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水质不达标人口有2.26亿人,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总数的70%;水量、保证率低和取水不便的人口为9558万人,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总数的30%。饮用水水质超标,已成为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6~2007年全国爱卫会与卫生部联合组织的全国首次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饮用地下水的人口占74.87%,饮用地面水人口占25.13%;饮用集中式供水的人口占55.10%,饮用分散式供水的占44.90%。以2006年执行的《农村实施准则》作为饮用水水质评价标准,本次调查水样中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的超标率为44.36%;地面水超标率为40.44%,地下水超标率为45.94%;集中式供水超标率为40.83%,其中近3年中央投资建设水厂超标率为38.99%,分散式供水超标率为47.73%。
贫困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更为突出。《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显示,到2003年,我国贫困地区有18%的农户取水困难,有14.1%的农户饮用水水源被污染,有37.3%的农户没有安全饮用水(除去水源被污染和取水困难的农户)。按饮用水水源分,饮用自来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32.2%,饮用深井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20.9%,饮用浅井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24.9%,直接饮用江河湖泊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6.9%,直接饮用塘水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2.3%,直接饮用其他水源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12.7%。
由于饮水不安全,有些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坐落于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畔的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由于长期饮用被严重污染的水,村民死亡率增加;广东省韶关、河源市由于长期饮用含放射性、有害矿物质污染水,新生儿发育不全现象多发;江苏的淮安市、扬中市是全国闻名的消化道肿瘤高发区,其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可达20010万以上。
1.3农村饮用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供水改水及管网改造工程进展迅速,很多地区已由原来单门独户的挑水、引水方式发展到集中供水。但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1.3.1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度
我国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极端气候发生频繁,且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威胁饮水安全。有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855亿m3,2004年降为24130亿m3,特别是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水资源总量下降趋势极为明显。河北省平均年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为612mm,而近7年只有430mm,明显减少。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主要靠地下水源,多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有的井深甚至在500m以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的丘陵地区,主要靠集雨的水窖、水池和小水库,由于持续干旱,这些蓄水设施干涸,需要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一立方水成本高达40多元。2006年重庆、四川等地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许多中小河流干涸,水源枯竭,上百万人饮水困难。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全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3。
1.3.2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农村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农村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原先在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转移到小城镇和乡村,由于布局分散、经营粗放、缺乏监管,非达标废水任意排放,导致污染物浓度高,治理难度大,严重危害饮用水安全。据了解,中国每年废水排放量约为600多亿t,各地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被大量污染。②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无序排放以及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严重污染水源。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村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2.8亿t,生活污水约90多亿t,人粪尿年产生量约2.6亿t,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这些巨大的污染源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农村60%的水源周围存在污染源。③一些地区由于受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当地农村饮用水的氟、砷、铁、锰、矿化度等指标偏高,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④工业污染三废超标排放,尤其是不合理矿业开发影响,含有有害物质的工业污水、矿渣等进入水体造成污染。⑤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据初步统计,每年中国农村地区化肥使用约为3600万t,农药使用100万t左右,土壤中大量残留的化肥、农药造成污染。⑥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未合理回收和利用,四处堆放或沿河湖岸堆放,大量渗滤液排入水体或直接被冲入河道污染水质。⑦近年来兴起的农村生态旅游产生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村镇水环境恶化,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加快工矿企业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测土施肥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以及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和管理等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但总体来看,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污染不仅造成许多农民的饮水困难,而且给目前已建工程的水源保护带来巨大难度。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广大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且呈不断扩大趋势。
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由于水环境污染和水源破坏造成的。
1.3.3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污染及自然灾害能力弱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为4亿多人,约占农村总人口的40%,而日供水量大于200m3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5%;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许多集中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没有进行规定的水质检测。由于我国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例如,2008年南方地区冰雪灾害使得大量农村供水设施损坏,影响正常供水。
1.3.4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农村供水工程具有面广量大、小型分散、用水户经济承受能力弱等特点,运行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目前,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制水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老化、管理和技术基础薄弱、制水成本较高,不适应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建设需要。分散式供水、小规模集中式供水的农村几乎无水处理设施,直接饮用水源水,造成饮用水中细菌指标、污染物、有害物质超标问题严重。工程产权不明晰,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管。同时,集中式供水的农村水价偏低、水费征收困难,造成农村制水企业生存及发展困难。
1.3.5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能力建设不足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水源地分散,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大多采用直接饮用水源水的方式,集中供水率低,且对饮用水质量没有必要的监测手段。另外,对水源地源头周围污染源情况掌握和管理有滞后现象,缺少水源地日常动态管理系统、污染源动态档案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水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