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4.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內容簡介: |
要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管理思想,必须解答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人性假设的问题,因为管理科学的人性假设是其奠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管理思想不同于西方管理思想的特征之一。
《中国管理思想精粹(第1辑)(基)础系列: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第2版)》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先秦思想入手,着重探讨了中国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问题,以求破解西方管理科学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实现管理科学由理性主义、心理性主义向伦理主义的转向,即实现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假设向道德人假设的根本变革。
《中国管理思想精粹(第1辑)(基)础系列: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第2版)》深入挖掘中国先秦人性假设的演变过程,沿着人生与人性、道德人的开启、道德人的初步形成、道德人的确立、道德人的扩展以及道德人的进一步发展及面临的挑战的路径,*后得出了未来管理科学的中国转向这个绪论。
可以说,《中国管理思想精粹(第1辑)(基)础系列: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第2版)》是管理科学由西方向东方根本转向的一本具有奠基性的著作。
|
目錄:
|
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预期目标
第一章 人生与人性
第一节 中国人文精神的发端
一、中国模式与大一统国家
二、神话与传说
三、文明的形成
四、中国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生、性、命
一、生与性
二、天与人性
三、人性与命
第三节 性与情
一、情与心
二、情与境况
三、情与志
第二章 道德人的开启
第一节 由天、帝、天命到人
一、原始宗教
二、天、帝、天命的内涵及实质
三、天命靡常到以德配天
四、忧患意识与人的精神自觉
第二节 崇尚人道的人文精神
一、人的主体地位最初的确立
二、人性之萌芽
三、以人为主
四、仁与为仁
第三节 人性的扩展
一、向内与向外
二、向上与向下
第三章 道德人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价值主观与价值客观
一、普世价值
二、价值主观与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
三、道德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周初道德人的价值实现
一、天的价值
二、天人关系与人的价值
三、知天保命及其价值
四、人的内在价值的彰显
第三节 价值实现与道德人的初始形态
一、价值的实现与德行
二、惠及小民
三、不妄行
四、传统道德人的初始形态
第四章 道德人的确立
第一节 人的主体性活动
一、主体与主体性
二、主体意识的遮蔽
三、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四、主体原则的张扬及价值取向
第二节 儒家道德人的确立
一、道德人的人格世界
二、道德人确立的路径
第三节 孔子的仁之理论体系与人性论的突破
一、仁之心性与仁之爱人
二、于仁既难又远,为仁既易又近
三、为仁由己与志于仁
四、仁与不仁
五、任重与道远
第四节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性论的确立
一、孟子性善论的实质
二、孟子性善论的系统阐述
第五节 荀子的性恶论与道德人假设
一、荀子性恶论的理论范式
二、荀子性恶论的理论矛盾
三、礼义的功能及意义
四、礼义匡其正
第五章 道德人的扩展
第一节 道与自然
一、道一种最高意义上的本体论
二、道的最高境界自然
第二节 道家对道与德的提升
一、道、德的客观性
二、人向道、德的回归
第三节 老子的知与欲
一、知与欲
二、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节 庄子的心与命
一、变易中的道与德
二、道德下堕中的情与性
第五节 道家其他派别的人性假设
一、形、德、性
二、齐与道家思想的分化
三、无己与去己
第六章 道德人的进一步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法家对道德人假设的直面冲击
一、管子及牧民思想
二、商鞅、韩非子等人的治民思想
第二节 墨家注重实效行天之义的人性假设
一、兼爱与法天
二、义与利
第三节 兵家的奇谋制胜与道德人的虚假
一、重智轻性
二、事功与取胜
结语:道德人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科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
內容試閱:
|
《中国管理思想精粹(第1辑)(基)础系列: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第2版)》:
天道的推行,而看到却是残酷的人间争斗;另一方面,统治者看不到一个太平的世界,道德敦厚的天下,看到的却是道德下逮,礼制荒废,王室颓败,于是改变了对天的看法。《诗小雅节南山》日:吴天不佣,降此鞠汹。昊天不惠,降此大戾。意思就是说,昊天之拥、之惠,并不在于昊天,而在于尹氏为政如何。这样,天道就为人道所统摄。《诗小雅雨无正》日: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曼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勋。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日式臧,覆出为恶。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也就是说,天既降灾,又多不平,是善恶不分、天心难测也。其所以然者,是上失其道所至也。上失道,又以左右无人匡正故耳。左右莫过于宗亲,然宗亲则灭迹而蹈矣。其次正大夫,今之正大夫则分封而难居矣。又三事大夫,然虽在朝而莫肯夙夜而勤于政也。是故,天灾其彼其甚,人心又若此其离,王庶几其一悟乎?乃更覆出为恶,则无救矣。天乎,天乎!夫何忠言不信,如此至极,譬彼行迈而无所止乎!然而百尔君子,虽各洁其身,不相畏祸,而独不畏天乎?在此我们看到,天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忠言不信,善恶不分,于是人们怨天,认天心难测;然而,在怨天中更增添了忧人的情理,认为天乎,天乎!,在于王德不张,在于宗亲灭迹,在于正大夫难居,在于三事大夫疏于勤政也,难道他们这些人不畏天乎?由此可见,尽管人们怨天,但是仍然将天看作是左右万事万物的神物,也或者说还没有摆脱天的羁绊。
怀疑天而重视王德,重视人的思想,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天人相分,而天人相分又演变为重民轻神的主张,其道也具有重民倾向。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⑤这样,民与神的地位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是以民为主,圣王则先民而后神,把民之所想、民之所为、民之所愿看作是王治之本。不仅如此,史器还认为,听于神,国将亡,听于民,国将兴,把民看作国之兴亡的根本。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问诸内史过日:是何故也?对日: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
第二节崇尚人道的人文精神
从天到人,从天道到人道,中间都有一个德行问题,也就是说,天道之行依靠有德之人,天道方可落实到人间。然而人的确立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远古时代,曾经在很长的时期内,人只是专指统治阶级,直到春秋末年,人才从统治阶级中推广开来,逐渐扩大到一般普通的民众,才真正具有类的意义,所以以人为主的人文精神的兴起,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人的主体地位最初的确立
在原始宗教产生以后,人们开始对自然的崇拜,产生了神鬼、天及天命的概念和意识,但当人们在接受大自然的挑战并给予应战的过程中,这种原始的宗教便与人联系起来,赋予了人性的特征。由于人们对自身缺乏科学的认识,加之原始宗教的影响,便产生了有德之人死为神、祖先之死为鬼的思想,表现出了鬼神的下降,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奖罚。《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从而人们把神看作是至高无上、统治一切的最高物,而把鬼当作自己的祖先加以尊敬和崇拜,当然先鬼而后礼了。实际上,无论是尊神还是事鬼,都与人挂上了钩,人的地位已经开始被提了出来。到了天道需要德行之人时,人与鬼神的联系迸一步密切,最后出现了天命不僭、惟德是辅,到周出现了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日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日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日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意思就是说,从夏商我们鉴戒,乃不可不重视德行,若不重视德行,即使天命也不可永久地保持。这样,天命便不再是绝对的、唯一的保证,而从属于德性;天的地位动摇之时,便是人的地位上升之时。当然,这并不是说二者绝对对立,而是说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内,人的地位不断上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