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干旱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科学问题,在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监测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对探明区域干旱成因机制及指导政府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遥感、气象等多种手段监测干旱的机制基础,改进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为例,开展区域干旱时空演化特征实践研究。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分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下两篇,共13章,基础理论篇主要包括干旱监测的机制、模型、方法与应用基础,实践应用篇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不同类型干旱的时间演变规律、空间变化特征和演化驱动机制。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不仅在植被干旱监测机制和模型构建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可为地方政府制定适宜的抗旱救灾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可供从事干旱监测、生态遥感、生态恢复、植被遥感、自然地理和农业遥感等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领域高等学校的师生参考,对气象、农业和国土等各级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目錄:
|
上篇 基础理论
第1章 干旱监测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1 干旱定义及研究意义
1.2 气象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1.3 遥感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1.4 干旱时空演化研究进展
1.5 遥感时序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2章 宁夏自然概况及数据资料
2.1 宁夏自然概况
2.2 数据资料
第3章 气象干旱监测指标与方法
3.1 标准化降水指数
3.2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3.3 帕默尔干旱指数
第4章 干旱致灾因子分析及遥感监测原理
4.1 大气水汽环流异常造成的降水亏缺
4.2 土壤水分胁迫
4.3 植被对于旱的响应
4.4 影响干旱过程的其他因素
4.5 遥感综合干旱监测的理论基础
第5章 植被结构特征对光谱干旱指数的影响
5.1 光谱干旱指数构建原理
5.2 PROSAIL模型及光谱干旱指数模拟
5.3 植被结构对光谱及波段反射率的影响
5.4 植被结构对光谱干旱指数的影响
5.5 植被生理生长周期对光谱干旱指数的影响
第6章 遥感干旱监测模型及方法
6.1 植被异常指数
6.2 地表温度异常指数
6.3 降水异常指数
6.4 温度植被干旱模型及改进
第7章 时间序列干旱指标时空分析理论与方法
7.1 变异系数分析
7.2 线性变化趋势分析
7.3 相关系数分析
7.4 重新标度极差(R/S)分析
7.5 Sen趋势度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
7.6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7.7 功率谱分析
7.8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篇 实践应用
第8章 宁夏近50年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8.1 研究资料与方法
8.2 宁夏近50年气温、降水特征及气候变化事实.
8.3 宁夏气象干旱时间变化特征
8.4 宁夏气象干旱空间变化特征
8.5 宁夏近50年气象干旱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8.6 小结与讨论
第9章 中部干旱带气象干旱多尺度变化特征
9.1 研究资料与方法
9.2 干旱强度及频次变化
9.3 干旱灾害多尺度变化特征
9.4 基于功率谱的年际干旱周期分析
9.5 干旱趋势分析
9.6 小结与讨论
第10章 宁夏近10年植被干旱变化特征
10.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0.2 旱情监测结果
10.3 宁夏近10年旱情变化趋势
10.4 引起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变化的气象因素分析
10.5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变化与农业灾情的关系
10.6 小结与讨论
第11章 不同生态功能区植被干旱特征及驱动分析
11.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2 不同生态功能区植被干旱基本特征
11.3 不同生态功能区植被干旱波动特征及内在趋势
11.4 宁夏植被干旱的分区和季节驱动因素
11.5 植被干旱的气象驱动分析
11.6 小结与讨论
第12章 宁夏植被干旱时空演化特征
12.1 基于变异系数的植被干旱波动特征分析
12.2 基于线性回归的植被干旱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12.3 基于相关系数的植被干旱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12.4 基于R/S的植被干旱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12.5 基于Sen趋势度的植被干旱变化趋势分析及检验
12.6 小结与讨论
第13章 近30年气候暖干化对宁夏植被活动的影响
13.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3.2 气候变化与植被活动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13.3 宁夏近30年气候暖干化特征
13.4 宁夏近30年植被活动特征
13.5 气候变化与宁夏植被活动的波动及非线性趋势分析
13.6 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活动的影响
13.7 宁夏植被活动与气候变暖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
13.8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
附录2 算法程序
|
內容試閱:
|
干旱是一种由降水异常短缺引发,进而导致土壤水分下降,水分供需平衡被破坏,自然和农业植被生长遭受胁迫的一种自然过程,其最终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由于干旱的复杂特性,传统的气象和农业干旱监测手段很难全面获取干旱过程的全部信息,而遥感技术则可以弥补传统干旱监测手段的这一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遥感可以快速、高效、连续地获取监测区的空间信息,弥补站点观测以点带面的不足;二是遥感技术往往获取的是土壤、植被等陆表水分平衡载体对干旱过程综合响应的信息,其更能体现出地表水分平衡系统失衡的真实情况。然而,由于遥感干旱监测理论尚不完善,遥感干旱监测技术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不同传感器和不同遥感监测指标获取的干旱监测结果存在差异,从而导致遥感干旱监测工作多停留在科学研究阶段,尚未形成如气象干旱监测一样完善的理论与指标体系。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现象愈加复杂,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认知需求日趋显著。为此,笔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从干旱致灾因子分析到遥感光谱监测机制模拟,再到综合干旱监测模型构建与改进,系统地梳理了区域干旱监测的理论基础与机制模型。由于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常态化的干旱现象近些年来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特别是在宁夏中南部地区,民间流传着十年九旱的说法。因此,本书以宁夏为研究区开展干旱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以期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的时空发生、发展规律,进而为地方政府制定适宜的抗旱救灾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3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1章为干旱监测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综述了气象干旱监测、遥感干旱监测及干旱时空演化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
第2章为宁夏自然概况及数据资料,主要介绍了宁夏的地理、气候、植被及干旱等概况和研究所用遥感、气象及地理信息等数据。
第3章为气象干旱监测指标与方法,主要介绍了标准化降水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的原理,并计算了宁夏各典型气象站近50年的各气象干旱监测指标。
第4章为干旱致灾因子分析及遥感监测机制,主要从大气降水亏缺、土壤水分胁迫和地表植被响应等方面介绍了干旱致灾因子和遥感监测机制。
第5章为植被结构特征对光谱干旱指数的影响,主要介绍了植被叶面积变化和生理生长周期等植被结构特征对多种光谱干旱指数的影响。
第6章为遥感干旱监测模型及方法,主要介绍了指示植被干旱响应的植被异常指数、指示土壤水分胁迫状况的地表温度异常指数、指示大气降水亏缺的降水异常指数和综合反映土壤植被干旱胁迫强度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建立针对不同监测需求的区域遥感干旱监测模型与指标体系。
第7章为时间序列干旱指标时空分析理论与方法,主要介绍了多种可应用于干旱时空演化特征及趋势研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实现技术。
第8章为宁夏近50年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主要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气象干旱变化的趋势及突变特征等。
第9章为中部干旱带气象干旱多尺度变化特征,重点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介绍了该区域气象干旱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发生周期及未来趋势等。
第10章为宁夏近10年植被干旱变化特征,主要介绍了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监测宁夏近10年植被干旱情况,分析了其与气象因子、农业灾情的关系。
第11章为不同生态功能区植被干旱特征及驱动分析,从宁夏三个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角度,介绍了各生态功能区植被干旱的基本特征、波动规律、内在趋势及驱动因素。
第12章为宁夏植被干旱时空演化特征,利用多种时空分析手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宁夏近10年4个季节的植被干旱时空信息演化特征,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植被干旱的发生、发展规律。
第13章为近30年气候暖干化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介绍了近30年宁夏地表辐射亮温和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了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活动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原因。
本书的学术思想由杜灵通博士、田庆久教授共同提出,杜灵通博士完成写作框架,并负责全书的内容写作和统稿工作,田庆久教授在框架思路上给予了指导和帮助,胡悦撰写第9章文稿,刘可、候静和朱玉果在数据处理、图表清绘及文字校对等方面做了部分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