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刘良华教授序: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故事范本
传统哲学以及教育学研究使用的方式是论证,叙事研究开发出来的道路是描写。论证与说明更适合自然科学,描写与解释更适合人文科学。
何以论证与说明的方式只适合研究自然而不适合思考人的问题?因为某个人如何,不在于他有什么普遍的本质,而在于他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在于他的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事件。用说明的方式追问人的本质就像用剥洋葱的方式寻找洋葱的本质,这种追问和剥离总是离开了人的本质的。人的本质隐藏在人的生活事件中。如果某研究者将某个人的生活事件描写出来,这个研究者和读者就已经领悟此人的气质。既然描写已经能够让研究者以及读者、听者获得某种领悟,自然科学研究意义上的说明与论证就成了多余。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荷兰心理学家拜登狄克说:比起社会心理科学书籍和杂志中那些典型学究式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一些伟大的小说家那里获得更多的心理学见解。作家、诗人和艺术家把普通的人类经验变换(小说化、诗化、再塑造)得林林总总。
好的故事是先有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研究说出来,让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中小学老师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做一个调查,讲述自己所做的调查的故事;二是阅读教育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关于观察鸟类的书,也不全是。
这是一本关于活动课程和教育研究的书,也不全是。
这其实只是一个故事,一个课程故事。有缘起,有发展,有结束。
这个故事,由一个六年级男孩的一篇普通周记生发,被醉心于教育的孙安懿老师和吴向东老师慧眼识珠、培养发酵、全力推进,而成了一颗闪耀的星星。
清新的文字从孙老师的笔端流出,向我们述说了一个动人的课程故事,她和吴老师一起,带着班里的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公园,在拥挤喧嚣的城市里寻找一方自然的园地,让他们得以观察鸟、观察自然。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以及老师们温柔的内心。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实现了一个平凡却伟大的教育愿景: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孩子们的同理心。这是一本关于观察鸟类的书,也不全是。
这是一本关于活动课程和教育研究的书,也不全是。
这其实只是一个故事,一个课程故事。有缘起,有发展,有结束。
这个故事,由一个六年级男孩的一篇普通周记生发,被醉心于教育的孙安懿老师和吴向东老师慧眼识珠、培养发酵、全力推进,而成了一颗闪耀的星星。
清新的文字从孙老师的笔端流出,向我们述说了一个动人的课程故事,她和吴老师一起,带着班里的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公园,在拥挤喧嚣的城市里寻找一方自然的园地,让他们得以观察鸟、观察自然。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以及老师们温柔的内心。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实现了一个平凡却伟大的教育愿景: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孩子们的同理心。
这个命题很大,容易让人夸夸其谈;这个命题也很小,它就埋藏在我们生活的任意一个细节中。孙老师的这个故事,可以带给你我很好的启示。
教育是什么呢?它或许是一面静谧的湖,投下一颗小石子,会荡起圈圈涟漪;它或许是春日里播撒下的种子,终有一天醒过来,长成一片森林。
|
關於作者: |
孙安懿: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语文教师,热爱写作,曾在《中国妇女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在《课程教学研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发表教育论文,为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深圳市综合实践活动比赛一等奖,广东省文明办、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组织的阅读之星活动优秀阅读指导教师奖。
吴向东: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专家,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著有《质变与重构信息时代的科学教育探索》和《数字时代的科学教育鸢尾花(IRIS)数字化探究之旅》,曾获首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