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鲁迅、高长虹、赵树理、山药蛋派等重要文学人物和流派研究的重要资料
2. 资料翔实、丰富、可靠
3. 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
4. 收藏价值巨大
|
內容簡介: |
《董大中文集》由作者自己选择篇目,按时间顺序和研究课题分10卷本结集出版。文集总结了董大中在鲁迅研究、赵树理研究、山药蛋派作家研究、民间孝文化研究、文化哲学研究方面的成果,编辑成8卷本,又将其对新时期文学的宏观考察和所写的批评文章编辑成2卷本。这些创作成果均是作者深入实地、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室,走访当事人,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在掌握了丰富资料基础上笔耕不辍、勤奋创作而成。凝聚了作家的大量心血。
文集不仅为中青年作家创作提供了参考,更重要的是为研究鲁迅、高长虹、赵树理、山药蛋派等文学史上重要人物和流派提供了丰厚的资料。
|
關於作者: |
1935年生,中共党员。1979年调山西省作协工作,历任《山西文学》副主编,《批评家》主编,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山西省作协荣誉委员,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专著、学术论文《赵树理评传》《赵树理年谱》《赵树理论考》《鲁迅与林语堂》《李敖评传》《台湾狂人李敖》《董永新论》《瓜豆集》《敲门集》《孤云野鹤之恋高长虹爱情诗集〈给〉鉴赏》《鲁迅与山西》合作《鲁迅与高长虹》和历史小说《高长虹》等,总共1200万字。在鲁迅研究、高长虹研究、赵树理研究、山西作家群研究、董永民间文学研究、孝文化研究、胡适研究等方面,都有建树。
|
目錄:
|
第1卷《鲁迅日记笺释》:本书用传统考证方法,对一九二五年的《鲁迅日记》做了笺释,使鲁迅还原到本来面目,使鲁迅跟朋友交往情形有了明确的事实叙述。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是个创新,具有方法论意义。
第2卷《鲁迅与山西》:本书属鲁迅与地方文化研究。作者细致地梳理了鲁迅跟山西的种种关系,在鲁迅研究上是对研究领域的扩大,对研究方法的新的探讨,在二十世纪山西文化和文学发展研究上具有溯源意义。
第3卷《鲁迅与林语堂》:本书以作者在《如何看待五四的反传统》中提出的把文化和传统分割开来的观点,梳理了鲁、林二人的交往情形及其各自在写作中的主要倾向,使二人的成就分别得到彰明,使作者所要阐明的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反对封建专制传统两句话得到具体印证。
第4卷《鲁迅与高长虹》:高长虹和他发起成立的狂飙社,在二十年代中国文学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可是由于误读和其他种种原因,过去人们错误地对待高长虹,形成一桩冤案。本书仔细地梳理了高鲁冲突的经过,驱散了迷雾,还原了高长虹的本来面目,使这一冤案得到廓清。
第5卷《赵树理论考》:是作者有关赵树理的七部学术著作中的一部,以考证赵树理生平事迹为主。作者研究赵树理,在生平事迹考证和佚文发掘上成就最大,这本书可以反映出作者这个成就。本书中一些以论为主的文章,也是很有见地的。
第6卷《三闲居文谈》:本书是对新时期文学的宏观考察。按时间顺序编排,可见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概况。作者思想敏锐,观点新颖。其中有些文章提出了一些重要论点,如《创新与时代》等,这是有重大意义的。
第7卷《读小说记》:本书是作者所写小说批评文章的结集,属于微观考察。由于作者具有历史眼光,他总是把所批评的小说置于历史坐标上,这样阐述的价值更有深度。作者十分强调批评家要有越位意识,这在本书中有明确表现。一些文章考察了小说作者的创作力构成,这在小说批评上,是个创新。作者的许多论断对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第8卷《山药蛋这一派 敲门集》:这卷收入两本书。《山药蛋这一派》收入作者除赵树理以外这个流派其他作家的批评文章。《敲门集》是一本艺术理论集,作者在艺术生产力和影视剧美学两个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卓有见识的意见,对构建这两门艺术学科具有重大价值。
第9卷《文化圈层论》:本书属文化哲学。作者以人的自我发展为核心,把各种文化现象分为三大类,指出制度文化在社会发展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工具文化是供人们使用的,习俗文化在表现人的性格和民族性上最重要。本书对什么叫民族文化,如何对待文化交流等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意见,很可供参考。这样的著作从来没有过。
第10卷《董永新论》:在本书中,作者根据他故乡流传的有关董永的各种传说和民俗,对董永传说做了全新的阐释,指出天仙的原型是当地一个名叫田仙的农村姑娘,传播开来,成了一个神话故事。从中可见神话的来源。本书利用民俗进行研究,在方法上是个创新,为作者随后提出的建立民俗考古学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