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編輯推薦: |
本书围绕道统、儒家和宪法秩序三个关键点展开,着重于第二次立宪现象之义理分析和历史描述,认为底定宪法秩序之根本,在归于中国之道。故今日中国之宪法学理论发展和宪制变革之展开,均需文化自觉。
|
內容簡介: |
《道统与宪法秩序》系治道文丛系列书之一,本书稿围绕着道统、儒家和宪法秩序三个关键点展开,重点在第二次立宪现象之义理分析,政治思考凡是与宪法重归中国之道,而底线稳定的宪法秩序,这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姚中秋,陕西蒲城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从事译介西方经济学和法政思想,出版译著十余种。十余年前,转入中国经史之学,依乎国史,参用西学,解读经典,推明圣人之道,出版论著若干。*出版《儒家宪政论》《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等。数年前创办弘道书院,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拓展当代儒学研究之新议题,推动中国思想学术之儒家化。
|
目錄:
|
卷上 道统与宪制
道统、儒家与宪法秩序 003
汉武帝归宗道统叙论 026
论孙中山之道统自觉 052
激进化与保守化:二十世纪历史之基本线索 078
儒家作为现代中国之构建者 094
卷下 反复其道,天行也
从革命到文明:八二宪法序言第一段大义疏解 109
中国何以发生边缘革命 135
文明复兴视野中之变革新范式 156
仁本政治观 173
世界历史之中国时刻 186
中国之道与中国思想之创发 212
|
內容試閱:
|
道统与儒家
然则,在中国,何为道?何为道统?
道不在人外,道由人而见诸制度或言说,并因此而有传承,道统就是承载道的人所构成之统绪。关于道统之传,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说: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
在朱子之历史叙事中,上古圣王贤相是道、位俱备,道、势合二为一。尧、舜、皋陶、禹、汤、文、武、周公之所言、所行、所立之法度,皆为华夏中国治理之道之呈现。华夏中国之为华夏中国的文明的属性,也即道,就由这些圣贤之言、行、制所凝定。而孔子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1],以定六经因乐经散失而为五经。五经即为道之文,令因此而可道。因此,五经为体认华夏中国之道的不二法门。五经包含诸多实体性价值、政治核心价值,仅以《尚书》为例,《尧典》揭明天道信仰,《舜典》展现共治理念,《皋陶谟》集中阐述诸多原则,以及也许最为重要的《泰誓》提出政治哲学命题: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当然,《礼运篇》之天下为公,亦至关重要,如此等等。
凡此种种价值、基本原则,以及圣王所创制的体现它们之若干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华夏中国治理之道。此后,它们塑造着中国人对于政治之基本想象,从而支配着中国人之秩序意向。任何时代立国者之首要伦理与历史责任即是认同这些价值、基本原则,将其灌注于自己创制之宪法、法律之中。当然,具体制度形态必然因时、因势而异,然而,王者易制而不易道。惟有不易道,此一治理架构虽然与此前不同,然仍是华夏的、中国的。并且,惟有如此,此一治理架构才具有稳定性、持续性。
朱子接着说: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
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天子之位,甚至不得皋陶之臣位。孔子于手定六经之余,开创道之新统学统。《论语》以学而为第一篇之篇名,以学为第一个实字,并非偶然,而旨在突出孔子所开创之事业的性质,实始于学。余英时先生解读朱子之语曰:朱熹在此是以极其委婉的方式避免说孔子得道统之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自周公以后,内圣与外王已不复合一,孔子只能开创道学以保存与发明上古道统中的精义道体,却无力全面继承周公的道统了。[2] 余先生更进一步解释:
朱熹有意将道统与道学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自上古圣神至周公是道统的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为内圣与外王合而为一。在这个阶段,在位的圣君贤相既已将道付诸实行,则自然不需要另有一群人出来,专门讲求道学了。周公之后,内圣与外王已分裂为二,历史进入另一阶段,这便是孔子开创道学的时代。[3]
虽然《泰誓上》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然在三代,政、学统于圣王贤相,君、师合一。自孔子起,政、学分立,君、师分立,由此而有政统、学统之分立,或可谓德、位分立。君王掌握权力,此种权力主要凭借智、力。儒学则是传道、卫道之学。孔子教育弟子,以志于道为首。孔子之后之儒家士君子,即以守死善道、行道于天下为己任。由此连绵不绝,构成政统之外的道学之统,此为孔子之后的道统。换言之,孔子之后,华夏中国之道的承载者就是儒家,其核心载体则是五经,道学之本为经学。道统基本上就是儒家之统。归宗道统,就是归宗儒家。
上述道统、政统之分立,构成孔子之后社会治理之最为重大的内在张力。在圣王那里,政、道合一,法律、制度就是道之自我构建。孔子之后,政、道分立,君之政统自有其驱动力量和运作逻辑,儒家则试图致君行道,以道统君,借君行道。每次统治权交替之际,这两种力量交叉、斗争、融合,而有了第二次立宪之周期性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