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转型新时期的企业创新环境优化、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和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管理。
|
關於作者: |
魏成龙,男,1964年生,河南省开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成龙教授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多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公司的顾问或独立董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资本运营,投资银行理论与业务创新;主要著作和论文有70多篇、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重大横向课题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
|
目錄:
|
目 录
上篇 开放式企业创新
1 本篇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全文框架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3 企业创新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 创新绩效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
3.2 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支撑
3.3 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方法
3.4 创新绩效评价的意义
3.5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基本假设
4企业创新绩效度量的实证分析
4.1 基于DEA的创新绩效评价模型
4.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企业创新绩效度量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5.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3 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开放式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6.1 案例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
6.2 案例研究A企业
6.3 案例研究B企业
6.4 案例总结
7 本篇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的局限性
7.4 研究展望
中篇 新型城镇化下失地农民保障
1 本篇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失地农民保障的文献综述
2.1 关于失地农民的一般性研究
2.2 关于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失地农民保障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生计理论
3.2 资产建设理论与家庭经济学理论
3.3 可行能力理论
3.4 本章小结
4 失地农民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失地农民保障评价的基本思路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
4.5 本章小结
5 数据搜集与分析方法
5.1 问卷框架设计与题项设计
5.2 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5.3 分析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失地农民保障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 失地农民保障水平综合评价
6.3 失地农民保障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6.4 失地农民保障水平评价指数测算
6.5 失地农民保障水平影响路径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介绍
7.2 案例简评
8 本篇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下篇 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管理
1 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问题和意义
1.3主要概念界定
1.4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
2.2.P2P网络借贷的影响因素
2.3 P2P网络借贷的风控与监管
2.4本章小结
3 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3.1 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根源
3.2 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负面效应
3.3 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3.4测度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指标体系
3.5本章小结
4 我国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影响因子模型
4.1问题的提出
4.2研究设计
4.3实证结果分析
4.4本章小结
5 对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启示
5.1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5.2促进行业自律
5.3加强政府监管
5.4本章小结
6 本篇结论与展望
6.1研究总结
6.2研究创新点
6.3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转型新时期的企业创新环境优化、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和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管理。
1.开放式企业创新
本书以河南上市企业为例对企业创新展开分析。
首先,本书在对企业创新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相关知识进行认真研究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河南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进行统计,对企业创新特点展开分析。整理得到2010-2013年河南上市企业的112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对河南上市企业的创新绩效展开评估,考察企业创新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①各企业间的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产出成果分布不均,个别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远高于其他企业。②河南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创新方式相对封闭,高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112个样本数据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28,创新绩效整体偏低,仅有6个样本的综合效率值达到1,大多数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严重偏低,与生产前沿相距较远,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为探究企业间创新效率高低差别的产生原因,本书建立了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考察企业规模、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力度等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针对河南上市企业的107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Tobit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①政府扶持力度、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以及无形资产规模都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而企业资产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负相关。政府通过对企业创新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引导、资金支持或其他创新政策倾斜,都会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技术人员自身知识储备和科研工作经验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人员投入力度的强弱程度对企业创新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足的无形资产意味着企业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保护能力,这些已有的技术创新经验为企业在未来开展创新活动做好了知识储备,有助于企业更有效率的开展创新活动;资产规模大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认识相对保守,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创新项目的研发周期长,创新管理系统庞大而冗杂,造成创新效率缺失。②在加入虚拟变量之后发现成熟企业的创新绩效相对较高。成熟企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累积了知识管理经验,具备识别创新项目的眼光,培养了稳定的科技团队,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能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创新风险,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企业能够以合理的创新投入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取得最大化的创新收益。
为了更全面的分析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的企业创新绩效问题,本书选取两家开放度高且信息披露较完备的河南上市企业,对其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案例分析。经过对企业的研发合作、技术交流、技术转让以及创新管理等方面分析,本书的结论是:
(1)自主创新能力与开放式创新能力相互促进。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开展开放式创新时,企业自身的科技软实力能够帮助它获得更高水准的交流平台。这些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中的新创意新思路有更好的识别能力,对新技术有更好的学习吸收能力,它在开放式创新中能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企业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是逐步展开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企业在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后,首先在意识层面发生转变,逐步认识到封闭式创新不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并试图向外寻求合作机会;随后在创新合作的同时,合作方之间逐步熟悉并建立起信任关系;合作双方都认识到开放式创新的优势所在,深层次的实质性合作得以开展。
(3)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管理中必须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科学的研发团队建设需要对研发资源整合,将企业内的研发资源交予研发团队统一管理。在团队中不仅要有学术带头人和核心技术骨干,还要有一批具备创新热情和基础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由学术带头人引领研发方向,核心技术骨干确保研发进展,一批技术人员作为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建立起人才梯队,优化研发人员结构,为持续创新夯实基础,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认为,中国企业目前尚未适应开放式创新环境,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导向下,政府应在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上给予企业创新充分帮助;企业应将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在加大创新资源投入的同时注重创新人才梯队建设,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市场价值,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2.失地农民保障
本书从理论考察与文献分析出发,以可持续生计理论、资产建设与家庭经济学理论、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从资本获得与投入、保障转换因素、保障水平输出等三个方面出发,构建失地农民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保障水平评价指数。在设计调查问卷后,利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非参数检验、结构方程模型等数量分析工具,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影响失地农民保障水平的主要因素与影响路径,并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逻辑与思路,以期为失地农民补偿和保障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有益建议。
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来看,失地后农民所拥有的的生计资本比失地前有所增加。其中无论从失地前后,还是从静、动态来看,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农户生机资本中的作用较大,自然资本发挥作用较小,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在失地后增强。短期来看,在行政模式主导下,农户失地前后所拥有的生计资本的变动幅度大于市场模式下的变动幅度。但长期来看,结论也许会有所改变,有待进一步持续关注。
(2)农户失地后的整体保障水平、基础保障水平和高阶保障水平均比失地前有所改善。从静态来看,失地后短期内基础保障的改善幅度大于高阶保障的改善幅度。但从动态来看,失地后基础保障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高阶保障的影响程度则有所提升。如果在细分为市场模式和行政模式主导的情况下,行政模式下保障水平的提升幅度大于市场模式下保障水平的提升幅度,这与生计资本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
(3)在保障转换因素中,非农就业人口占比、高中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家庭平均收入、距经济中心的距离等四个转换因素指标对保障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这种影响关系是正向的。而诸如就业人口占比、性别等这些转换因素对保障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4)生计资本和转换因素之间直接相互影响,生计资本和转换因素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路径对保障水平产生正向的影响。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总效应,转换因素对保障水平的影响大于生计资本对保障水平的影响,转换因素对保障水平的作用非常重要。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以期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优化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1)减少与民争利,构建长期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城镇化的目标是使农民成为城镇化的最大受益者,构建失地农民利益分配机制,要让失地农民切实分享到土地一级开发红利和二级开发红利;甚至可以探索农民对土地拥有亚产权、名义产权模式的制度安排。
(2)产城良性互动,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力资本提升:在新型城镇化项目的选择上要遵循资源区位优序发展的原则,优先推进城市辐射区、产城融合区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与城镇的共生、共赢。
(3)做活金融资本,探索个人资本账户模式:政府积极引导失地农民金融资本建设,留资安置、入股成熟项目获取收益均是一种有益尝试;探索个人资本账户模式,不仅增加失地农民的金融资本,而且可以实现社会保障功能。此外,培育社会资本,优化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结构;筑牢三大防线,夯实基础保障;加强教育投入,关注高阶保障;因户而异,制定菜单式补偿方案等建议也有助于完善、提升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
3. 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管理
本书通过对国内知名P2P网络借贷平台人人贷的数据研究发现,利率、还款期限和还清笔数成为借款人违约风险的预测因素,借款人其他诸多信息因素并没有对借款人的违约率构成直接影响,平台公布的借款人信息只有极少数能够为投资人提供关于借方的风险参考,而例如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如年龄、婚姻状况等,借款人的工作相关信息等规避来自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是无用的。在借款人的信息中,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所占的份量和代表的意义与其他信息指标是不同的。借款人信用评级是借款人信用状况的综合和直接体现,它应直接对投资人形成风险警示作用,使投资人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级选择自己的投资偏好。因此,借款人信用评级也应是其未来违约率的直接推测依据,但研究结果表明,借款人信用评级并没有对其预测违约风险造成影响,进而可以得出借款人信用评级不能对其未来信用风险构成参考,这样的结果也说明了作为借款人信息的汇总和精华体现,借款人信用评级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对于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并不是单独依靠政府部门或P2P网络借贷平台就能取得成功的,必须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P2P网络借贷平台应把控好借款人信用风险审核环节及贷后管理环节,充分利用已获取的借款人信用信息作出合理的信用风险判断并辅以完善的贷后管理计划,争取在P2P网络借贷平台这个载体上把借款人信用风险把控到安全的范围之内。P2P网络借贷的借贷主体双方也应充分自律,借款人应提高自身诚信意识,不依靠虚假增信过度借贷,投资人也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以使因个人失误造成的投资损失降到最低。政府部门适当进行行政干预,制定各种适用于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细则及辅助发展政策,一方面为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征信发展开辟道路,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关监管政策使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各方主体依法行事,规范自身的经济行为,同时也要对P2P网络借贷这个新生事物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以推动P2P网络借贷行业在我国的深层次发展。
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无法共享央行的征信数据,因此在对借款人进行风险定价的时候,需借助线下审核等实地调查模式来获取借款人信息。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审环节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究P2P网络借贷平台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是否起到了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目的,又是否进一步降低了借贷过程中的借款人信用风险。在对人人贷借款人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以探究平台所收集的借款人信息是否具有通过缓解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降低借款人信息风险的作用。本书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找到了人人贷平台在处理借款人信用风险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为丰富了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发挥了实证研究的现实说服力,为我国其他P2P网络借贷平台提供了借鉴对象和努力改进的方向,也为我国制定相关监管细则提供有效参考。具体到研究内容上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如下:
第一,创新性地提出我国P2P网贷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仅是由信息获取源头的限制造成的,还在于P2P网贷平台盲目依据不属于违约风险因子的信用评级对贷款进行分配,导致借款人信息因素被放大使用。
第二,借款人信用评级作为风险放大因子,会加剧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诱发信用风险的发生。
本书是在魏成龙教授统筹下,有施媛、冯常生和郑彦彦分别撰写了上篇、中篇和下篇的初稿,最后由魏成龙定稿的,参考了众多相关文献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