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理论既是社会大众从事经济活动的潜在行为准则,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理论依据。学习经济学理论有助于读者正确认识身边的经济现象,解读经济信息与经济政策,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更有助于读者理性地参与经济活动。本书突出理论的基础性,展现理论的实用性,关注理论的前沿性,紧密联系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实,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是读者学习经济管理的不二选择。
|
內容簡介: |
本书合理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理论,探究了大学生素质的提升。体现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互补,又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拓宽性学术价值。本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价值,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课程导入,这既便于增强读者的形象思维,客观上又能使读者紧密联系实际,适宜各类大专院校广大师生。
|
關於作者: |
孙钧(1964-),男,呼和浩特市人,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市场营销。
全毅文(1973-),男,呼和浩特市人,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孙芳(1974-),女,呼和浩特市人,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商务英语。
|
目錄:
|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1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9
第三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3
第四节经济学发展简史 16
思考与练习 19
第二章市场运行机制 23
第一节需求理论 24
第二节供给理论 31
第三节均衡价格及其应用 37
第四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44
第五节弹性理论 47
第六节其他弹性 54
第七节蛛网理论 60
思考与练习 64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69
第一节效用论 70
第二节基数效用理论 73
第三节序数效用理论 82
第四节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89
思考与练习 92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 101
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 102
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 105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109
第四节成本概述 120
第五节短期成本理论 123
第六节长期成本理论 126
第七节收益与利润 133
思考与练习 136
第五章市场与厂商均衡理论 147
第一节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148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149
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156
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162
第五节寡头垄断市场 166
第六节不同市场类型的经济效率比较 171
思考与练习 174
第六章收入分配理论 178
第一节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178
第二节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 188
思考与练习 193
第七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97
第一节市场失灵 198
第二节政府干预 224
思考与练习 237
第八章国民收入理论 243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244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248
第三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50
思考与练习 257
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266
第一节失业 275
第二节通货膨胀 281
思考与练习 296
第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299
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 300
第二节经济周期理论 306
思考与练习 315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 321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322
第二节财政政策 328
第三节货币政策 339
第四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359
思考与练习 366
|
內容試閱:
|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理论既是社会大众从事经济活动的潜在行为准则,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理论依据。学习经济学理论有助于读者正确认识身边的经济现象,解读经济信息与经济政策,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更有助于读者理性地参与经济活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努力打造以下特色:
第一,突出理论的基础性。基于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本书以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主,选择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主要内容,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作为辅助内容,舍弃了需要较深数理基础的经济模型及其推导。
第二,展现理论的实用性。本书以大量的现实经济现象为素材,采用案例、实训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鲜活的实例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能够感知的现实生活入手,学习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问题。
第三,关注理论的前沿性。本书在突出基础性与实用性的同时,介绍了一些新经济学理论,如博弈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为方便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本书备有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习题与案例参考答案、补充教学案例、模拟试卷等配套资料,获取方式详见配套资料索取说明。
本书由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孙钧、全毅文及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孙芳担任主编,负责设计样章、修缮初稿、统稿和定稿;由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任嘉欣、李昊、陶玉婷担任副主编,参与大纲的讨论与确定,并参加编写。全书由孙钧、全毅文、孙芳进行编审。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教材、报刊和网站文献,得到了各位老师的鼎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受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差错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6年11月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本章知识结构图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熟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对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及经济学发展简史等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含义:一是节省,有效率,就是以较少的劳动、时间和物力耗费取得较大的成果;二是统称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经济活动。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科学。它是为解决选择问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本章将从总体上阐述经济学所包含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进行分析,为以后各章作准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地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地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但难以有标准的定义。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
定义一: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萨谬尔森)。
其他含义: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经济学的定义背后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率地利用资源。
一、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配置的选择性。
(一)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诸种要素或条件统称为资源。资源按其丰裕程度可分为经济资源和自由取用资源。
经济资源是指供给有限、取用需付出代价的资源。经济资源通常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劳动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务,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资本是指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资金,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道路、原材料、动力燃料等资本品,货币资本如现金、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既包括狭义的土地,还包括矿藏、森林、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资源;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的组织管理、创新和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
自由取用资源是指供给无限,取用无须成本的资源,如阳光和空气等。经济学的研究仅限于经济资源。
资源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感到身边稀缺的存在:收入有限、上班族时间不够用、政府财政紧张、住房短缺、交通拥挤、能源危机等。人们的欲望产生需要,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欲望是人对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不间断的需求。欲望和需要具有无限性。人需要空气、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并领悟生命的意义,需要适于所处气候的衣着和住所,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和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即使基本欲望满足了,其他更高级、新的欲望还会自行出现:要有更舒适的家、娱乐、教育、交通、生活环境,人们的欲求不断增加、日趋复杂、千头万绪。所以,人类欲望和需要就长期和总体而言是毫无止境、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而满足这些欲望和需要的资源始终是稀缺的。资源稀缺性无论是贫穷的非洲还是富裕的欧美都同样存在。
(二)理解资源稀缺性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三点
1.资源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社会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的资源的有限性。从这一点来理解,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产生于人类对欲望的求足和资源的不足之间的矛盾中。某种资源的绝对数量可能很多,但人们所需要的更多;某些资源的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如土地,而人类的需要是无限增长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2.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资源稀缺性的存在是一个永恒的问题。除自由取用资源外,其他资源都是稀缺资源,任何人、任何社会都无法摆脱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稀缺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和生活条件的不断进步,人类的需要会不断增长。需要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永远都要为满足自己不断产生的需要而奋斗。
3.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而产生的,没有资源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如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经济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种子、机械设备、劳动等稀缺性资源,使之与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等自由取用资源相结合,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相应的需要。所谓需要即欲望,是指人们取得并享受某种物品的愿望。人们的需要具有无限性,是没有止境的。从需要的层次看,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从需要的内容看,人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当一个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开始追求其他方面的需要。没有无穷的欲望,人类社会和文明就不会进步,但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二、资源配置和理性选择选择
(一)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由于一种资源有很多用途,如钢铁,可以制造飞机、轮船、大炮等,这就需要选择。选择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一吨钢铁生产什么,汽车还是飞机?若生产飞机,生产多少最好?
2.怎样生产
用什么方法生产。如蔬菜,是用大棚生产还是传统的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生产,还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也要做出选择。
3.为谁生产
这是分配问题。生产出的产品分配给谁?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源配置问题。
资源配置合理,就能节约资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社会性资源浪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数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合理配置资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优化配置资源。使全社会资源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平衡,资源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一致,全社会资源配置合理。(2)节约使用资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对贵重稀缺资源,可采取替代措施。(3)保证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要。根据重点产业对资源的要求,重点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资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调节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根据市场供求规律来支配资源流向、流量及消费强度。
(二)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人们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偏好。人类不断面临选择是因为资源稀缺和需要多样性。幸而资源虽然有限,同一资源却可以有多种用途,需要虽然多样,却也可以分出轻重缓急。煤炭既可用于发电、炼钢烧炉,又可用于做饭取暖;有限的时间里,你既要安排工作、学习、吃饭睡觉,又得考虑郊游、锻炼、聚会;一定的人力资源既可投入军用品生产制造,又可去生产黄油、面包和精神食粮。就像钢铁既可制造飞机、大炮、坦克,又可生产汽车、轮船、自行车一样,同一资源可满足不同的欲望。由于资源的稀缺,无法满足人们的多种多样的、无限的、不间断的需求,人们不得不权衡取舍,在进行成本与收益比较后,努力做出选择。经济学研究如何选择稀缺资源以满足人类多样化的需要。经济学是选择的学问。选择是痛苦和困难的,选择意味着放弃。你选择了一个工作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工作机会;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就要放弃工作、挣钱和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教授调整工作规划时,准备增加科研时间争取出更多成果,但备课时间减少会影响授课质量。但是,选择的痛苦是一种自由和进步,有选择比没有选择好,亚当和夏娃没有选择,而现代青年都比亚当和夏娃幸运,恋爱自由、选择自主。学分制有许多缺点,但它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所以,它是一种进步。选择有两种:一种是非此即彼。一心不能二用,今夏选择去了四川峨眉山、云南大理、东南亚七日游,与此同时就不能去吉林长白山、西藏布达拉宫、新疆天池祖国边陲一周游;另一种是多与少的权衡取舍。比如收入或时间,用于A种用途多一些,用于N种用途就会少一些。你有80万元用于股票、债券、储蓄、邮票、住房和完成MBA学位,你会发现进行选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三)经济学与经济制度
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呢?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资源配置的类型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1. 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靠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解决基本经济问题。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像管理一个大公司那样管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会出现困难,漏洞也越来越多,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
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计划资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2.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经济问题是:厂商生产什么产品,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谁生产,是分配问题,市场经济中分配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不同)。
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市场经济的运转是靠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实现的,与计划经济不同。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陷,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
(1)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第一,提高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相反,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按低于其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较少的收入以致蚀本。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二,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企业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接受者,主要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意味着该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就会自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之,若某种商品价格下跌,表明该种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则会缩小生产规模,或调整经营方向,转而生产其他商品。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企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必然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以外部的强制力,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励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促使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活力。
(2)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局限性
第一,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市场主体都是从本位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个量资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国民经济全局并直接按照社会实际需要组织生产。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往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市场自发调节并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才能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会带来过剩供给和虚假繁荣,而一旦支撑虚假繁荣的链条受到破坏,经济运行就会发生紊乱。因此,市场对国民经济重大的结构调整、重大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加以必要的宏观调控,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剧烈震荡。
第二,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可以对其销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实行控制,从而通过提高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或限制产量的办法来获取超额利润。因此,垄断的存在会约束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三,市场调节会造成外部不经济。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费用和社会经济费用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业为了节约自己的费用而将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业或社会付出额外的费用甚至更大的费用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对于这种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调节是无力解决的。
第四,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例如,国防、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公共设施,就是这类公共产品和劳务。这一类产品和劳务,是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不可能由个别企业按照市场交易规则来提供。
第五,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市场调节要求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上遵守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规则,但却默认竞争结果的不平等性,市场不会因为经济当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而对低收入者采取价格优惠、对高收入者实行高价限制。
3. 混合经济
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各有其利弊,所以,现实中的经济制度大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制度,既带有市场成分,又有指令成分的经济制度。经济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市场价格机制,又有政府的调控和管制。如对于垄断行为,政府就要干预。美国和中国都是混合经济制度。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一)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微观经济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或单个市场。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分析单个厂商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研究单个厂商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分析单个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和价格如何确定等。
第三,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经济单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价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着资源配置,决定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何时购买;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微观经济学以均衡价格理论为中心,着力阐述价格机制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故亦称为价格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第四,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即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某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三个假设为前提条件:
第一,市场出清。这一假设是指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发挥调节机制,经过价格调节,市场自发消除过剩或短缺,实现供求均衡。具体而言,商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的调节使资本市场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状态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或浪费。微观经济学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常态,而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
第二,完全理性。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行事自觉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既把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消费者和厂商具有完全理性的条件下,价格的调节才有可能使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第三,完全信息。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并具有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如消费者能充分了解每种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判断不同消费量给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掌握价格的变化情况,能做出最优的消费决策;厂商能充分了解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变化,掌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准确了解其产品的市场需求等,能做出最优化的生产决策。消费者和厂商只有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及时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三)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其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如下:
图1-1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注:图中的实线、虚线各表示需求关系和供给关系。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的许多结论和观点,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经济的思想,至今仍然是经济学皇冠上的宝石。《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宏观经济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现有资源未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等问题,以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
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等。宏观经济学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故亦称总量经济学。
(二)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以两个假设为前提条件:
第一,市场机制不完善。自从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各国的经济就是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发展的。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无法克服危机与失业,使资源的稀缺与浪费并存,难以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
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政府通过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以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宏观经济学主张政府应该调节经济,政府可以调节经济。相对于看不见的手的提法,人们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宏观调控称为看得见的手,亦称有形之手,人们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配合运用。
(三)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本书涉及的主要是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其具体内容主要有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从以上阐述不难看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支学科。二者的研究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自然扩展。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其研究目的都是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以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为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其研究内容相互补充,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
第三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人们在研究经济学时,会有两种态度和方法,一种是只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会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至于这种经济现象好不好,该不该如此,则不作评价。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实证分析方法,也称实证经济学。另一种是对经济现状及变化作出好与不好的评价,或是该与不该的判断,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规范分析方法,也称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逻辑上加以证实或证伪,因此,实证分析具有客观性,回答是什么,即实证的命题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所以,实证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经济如何运行。
(二)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涉及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分析方法,具有三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有无价值判断。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而实证分析则避开价值判断。第二,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内容是否具有客观性。规范分析由于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前提条件,不同的人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而实证分析的内容则具有客观性,可以用客观事实来检验其正误。
在经济学分析方法中,实证分析方法是主要的方法,当然,规范分析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的指导。
二、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法
(一)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作均衡分析法。它又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二)边际分析法
它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静态分析法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四、数理模型分析方法
数理模型分析方法是指在经济分析过程中, 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字算式的推导来研究和表示经济过程和现象的研究方法。数理方法的引入的确使经济学的方法增添了新的内容,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使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研究的表述较简洁清晰, 其推理更加直观方便和精确, 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
五、制度分析方法
自亚当斯密以来, 经济学家们就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 在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研究经济问题。在一定情况下, 这种假定有利于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但在许多情况下, 人类经济行为远比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更为复杂。因此, 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作为变量, 把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引入了经济理论的研究中, 建立了更为接近现实经济活动的方法论。他们将制度作为变量, 并用正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用, 采取了结构分析法、史分析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揭示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及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方法论。这种分析方法首先将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假定作了重新界定, 其分析方法是建立在三个假定的基础之上: 一是人类行为与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 二是人的有限理性,即环境是复杂的, 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人不可能无所不知;三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追求。在这三个假定的基础之上来分析人类行为与制度的关系, 说明了制度作为一种变量能够改变人们为其偏好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分析方法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 制度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分析应该居于经济学的核心地位,说明有了制度的作用,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这些生产要素才得以充分地发挥作用, 表明制度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
第四节经济学发展简史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学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特点,经济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当代经济学。
一、前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思想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思想家的著作中,色诺芬在其《经济论》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学这个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均在其著作中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他们的经济学思想经古代罗马人、早期基督教和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学派的继承与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时,产生了一个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流派,即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包括英国人约翰海尔斯、托马斯曼,法国人安德孟克列钦和德国人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等。重商主义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国家干预主义、贸易顺差和外汇管制。他们认为金银形态的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增加财富的唯一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因此,重商主义非常重视对外贸易。他们主张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鼓励出口、限制或禁止进口,通过贸易顺差来使一国积累大量财富,同时,对外汇进行管制,不让货币外流。
重商主义的这些主张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很多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并且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因而,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经济学,而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二、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76年开始,至1870年结束,是经济学的形成时期。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也宣布了古典经济学派的诞生。古典经济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
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是如何增加国民财富。与重商主义不同,他们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而不仅仅是货币,增加财富的途径是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分工来发展生产。在政策主张上,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即政府不干预经济。他们认为市场体系中的价格是只看不见的手,由其来调节经济,可以把个人的利己行为引向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行为。因此,价格调节经济就是正常的自然秩序,政府也就没有必要去干预经济的运行了。
自由放任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科学。
三、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等人都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即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被称为边际革命,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结束。1890年马歇尔出版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综合了上述三人和当时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代表观点,从而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折中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坚持自由放任思想,认为政府不要干预经济,因而是古典经济学的延续。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一个新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同时,也将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生产转向消费和需求,将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主要探讨价格如何调节经济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而也被称为价格理论。这一阶段的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四、当代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蔓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危机,新古典经济学论述的市场能比较完善地调节经济的神话被打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面对新的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冲下,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打破了自由放任的经济学传统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同时提出了以国民收入决定为理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以应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大危机,这也是经济学史的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战后西方各国都加强政府干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也形成了当代经济学的由微观和宏观二部分共同组成的格局,新古典综合派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主流经济学派别。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等国出现的滞胀又引起了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主义的再思考,从而导致自由放任思想的再度复兴,以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科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都是自由放任的拥护者。
当代经济学是一个综合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庞大理论体系,在经济学的内部派系林立,分歧巨大,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其经济哲学思想的不同而将他们划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他们坚持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主张自由放任,政府不干预或少干预经济;另一派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运行,也称新干预主义经济学。
本章小结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根据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价格理论,主要研究资源如何得到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是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理论,主要研究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亚当斯密创立了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学学科,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发展并完善了微观经济学,凯恩斯及其继承者则发展和完善了宏观经济学。当今经济学是一门由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庞大理论体系,在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两种思想的斗争和妥协中不断向前发展。
思考与练习
一、思考题
1.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学?
2.如何理解资源稀缺性?
3.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4.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单项选择
1.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
A.与稀缺性相关的问题 B.如何在股票市场赚钱
C.为什么无法作出选择 D.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2.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时( )
A.政府必须决定谁的要求不能被满足 B.必须作出选择
C.必须有一套市场系统起作用 D.价格必定上升
3.选择具有重要性,基本上是因为( )
A.人们是自私的,他们的行为是为了个利益
B.选择导致稀缺
C.用于满足所有人的资源是有限的
D.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有限
4.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
A.自由市场上的价格B.面对稀缺性而作出的资源分配决定
C.把收入分配给个人D.政府对私人部门的影响
5.稀缺性的主要含义是( )
A.一个人不应该把今天能买到的东西留到明天买
B.必须作出选择
C.需要用政府计划来决定资源的运用
D.政府计划无法决定如何运用资源
6.时间( )
A.不是稀缺资源,因为永远有明天
B.与资源分配决策无关
C.对生产者是稀缺资源,但对消费者不是
D.对任何人都是稀缺资源
7.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
A.证明只有市场系统可以配置资源
B.选择最公平的收入分配方法
C.证明只有计划经济可以配置资源
D.因为资源稀缺而必须作出的选择
8.在美国,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主要是取决于( )
A.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影响B.经济中那些最大的公司
C.政府的经济顾问D.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私下的相互影响
9.在美国,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主要由谁来问答( )
A.消费者和政府B.生产者
C.消费者和生产者D.生产者和政府
10.在美国,一种东西如何被生产出来这个基本经济学问题主要由谁来回答( )
A.购买者B.销售者C.政府D.生产者
11.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 )
A.什么,为谁,何时,为什么B.为谁,何时,什么,哪里
C.如何,什么,何时,哪里D.什么,如何,为谁,谁
12.在中央计划体制下( )
A.政府涉及的基本问题仅仅是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B.市场体制在不那么复杂的市场发挥作用
C.稀缺性被消灭了
D.经济学四个基本问题由政府来回答
13.经济学家谈到的混合经济是指( )
A.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
B.政府和个人都要作出决策
C.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
D.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要作出决策的现象
14.主要依靠个人决策是描述以下何种经济( )
A.没有政府的经济B.政府角色不重要的经济
C.市场经济D.无政府状态下的经济
15.在一个市场经济中,由()来回答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经济学基本问题( )
A.销售者
B.购买者
C.企业和政府之间自由的相互作用
D.企业和家庭之间自由的相互作用
16.在市场经济中,回答为谁生产这个经济学基本问题的是( )
A.想买但又买不起的人B.买得起但又不想买的人
C.想买又买得起的人D.需要但又买不起的人
17.经济学家对理性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
A.是什么决定消费者的目标和需要
B.为什么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
C.为什么消费者的偏好会随时间而改变
D.消费者的偏好如何影响他们所做的选择
E.如何用公式表示消费者的偏好
18.经济学中三个主要市场是( )
A.股票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B.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C.劳动力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
D.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
19.微观学的观点( )
A.包括对总体经济行为的分析
B.是以自上而下的角度分析经济
C.研究总体经济变量,如失业和通货膨胀
D.是以自下而上的角度分析经济
20.经济学所建立的理论( )
A.是从一系列假设中推导出来的
B.对个体有效而对群体无效
C.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它们不能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
D.在应用之前,人们必须知道和理解它们
三、实训项目
实训目标
1.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2.把握经济学在生活中实践内涵,确立正确的经济学指导思想。
3.对资源的有限性有具体的认识。
4.明确经济学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资料分析网页资料浏览中国环境资源网http:www.ce65.com
项目要求
1.认真研读网页资料。
2.小组讨论:全球资源稀缺状况、资源发展趋势预测。
3.小组派代表陈述小组讨论的主要观点: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教师对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点评。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略
二、单项选择
1.A2.B3.C4.B5.B6.D7.D8.D9.C10.D
11.D12.D13.B14.C15.D16.C17.D18.D19.D
20.A
三、实训项目
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