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我与科学基金

書城自編碼: 298676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自然科學总论
作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6149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93/279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1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慈悲与玫瑰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內容簡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3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我与科学基金》,旨在传承和
弘扬科学基金文化,为繁荣基础研究、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本书共收录文章62篇,通过科学家和科学基金管理者真情流露的文字,记录科学基金与
他们相伴随行、助力成长的点点滴滴,讲述科学基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动人故事,抒发
大家服务科学、弘扬文化的感悟和体会。谨以此纪念科学基金三十华诞!
目錄



序言............................................................................................III

第一编
相伴随行 助力成长

科学基金
薪火相传.....................................................................张 杰2

在科学基金的引导、扶持和鞭策下做更好的科学研究......................郑晓静8

我的学术成长与自然科学基金.......................................................张 希14

我与自然科学基金30年................................................................陈洪渊18

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施蕴渝26

我与科学基金...............................................................................任露泉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我的幸运科研之路..........................................周忠和36

我与科学基金的缘分与传承...........................................................李 蓬41

我的基金
我的创新.....................................................................付小兵45

科学基金
我的牵绊.....................................................................邓秀新52

通过重大仪器项目
培养学术领军人才..........................................戴琼海57

基金伴我逐梦行............................................................................程代展62

在科学基金培育下成长..................................................................屈良鹄67

科学基金一个春风化雨、助木成林的舞台................................周国模70

感恩情怀
助长创造有感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30周年

之际......................................................................................雷晓燕74

我与科学基金...............................................................................陈 79

我只想随遇而安.......................................................................吴 健82

科学基金伴我回国之路..................................................................张 辉87

科学基金激励我们扎根西部地区....................................................张学洪91

自然科学基金我成长的阳光、机遇和空间................................陈绍亮95

人生的第四大幸事........................................................................杨 辉99

相随相伴
支持前行...................................................................刘耀彬103

基金伴我成长.............................................................................武安华108

基金激励我前进的航标.........................................................冯登超112

第二编
引领创新 驱动发展

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超算之巅.....................................................杨学军1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科学成果产出和科研优秀人才培养的雪球效应

...........................................................................................姚檀栋119

做临床
也要做科研...................................................................宁 光124

我做仪器这20年........................................................................杨学明130

国际合作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沈树忠134

十年磨一剑的BPS......................................................................骆清铭139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高自友144

管理科学的科学之道...................................................................黄海军148

做科研
也要做科普...................................................................贾金锋154

大开大合成大同.............................................................付梦印 王美玲159

基金照亮科研路..........................................................................宋延林164

长春光机所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研究团队发展侧记..........................宁永强168

科学基金助力打造完整创新链条..................................................田 捷172

坚持继承创新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王拥军176

基金研究拓思路
工程项目破局限...............................................李振华181

做配享冷猪肉的研究............................................................张辰宇186

我参与的胶东沿海经济区建筑环境规划与风景资源保护研究及其意义

...........................................................................................梁 雪190

做面向需求的基础研究..........李茂林
黄晓燕 肖松文 黄光耀 唐三川195

第三编
服务科学 弘扬文化

从借鉴到超越
我们在路上.........................................................王 杰202

慢一点
稳一点 静一点 净一点...............................................严纯华206

择优与公正科学基金的声誉..................................................胡海岩211

引领、培养与合作......................................................................谭蔚泓215

我和基金的三三一.................................................................王雪松222

三十而立....................................................................................吴述尧226

科学基金发展历程中不要忘记的三个老外.....................................常 青231

评审信息化的初衷与发展............................................................孟宪平236

科学基金与两岸科技交流............................................................林 海239

背着书包做宣传..........................................................................胡 剑244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纪实..............................................计承宜 于永正247

与科学基金同行中的感悟............................................................黄宝晟252

一生中最美好的5年在医学部工作的几点体会.......................何伟明256

我所知道和参与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龚 旭260

我与国家基金18年的不解情缘...................................................张婷姣267

我与科学基金一起成长................................................................夏文莉271

30年 三代基金人.....................................................................吴 丹27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助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攻关.......................李翼鹏279

做科学基金财富的守护者............................................................袁 旭283

感恩科学基金伴我成长................................................................杨一华287

后记..............................................................................292
內容試閱
序 言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与科学基金有着不解之缘。我做过运动员是我国第一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第一个力学学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获资助者,承担过多项科学基金项目;也当过裁判员担任多年的评审专家,还曾以数理科学部咨询委员会成员身份,参与过引领科学基金研究方向的项目指南的编研;现在是管理员加入科学基金管理干部队伍,共同为管好、用好科学基金尽一份责任。春秋流转,人生一甲子,转瞬间,我已见证基金走过三十年。藉此《我与科学基金》一书出版之机,叙述几点我与科学基金的感受,与本书作者共话科学基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强基固本: 一以贯之
重读60余年前万尼瓦尔布什所著名篇《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有些观点至今仍振聋发聩:基础研究已成为技术进步的带路人,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一个在基础科学知识方面依靠别国的国家,其工业发展将是缓慢的,在世界贸易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将是虚弱的。我们也难忘130多年前,美国物理学家罗兰在《为纯科学呼吁》中所言,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1这些历史的回响,尚可作为中国科学发展的警世通言。
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刚迎来科学早春时节的我国科学界在颇为振奋的同时,也在苦思冥想:如何按科学自身规律,在中国国情下闯出一条繁荣我国基础研究的新路?因此,科学基金制应运而生。一个国家要目光远大、投资未来,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周光召先生讲:科学事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家智慧与政府领导人战略眼光的有效结合。1科学基金诞生亦如此,既发源于89位科学家及李政道2先生的睿智建议,更得益于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中央的高度重视。
30年来,科学基金制的探索与实践,显著提升了基础研究在中国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年前,社会上基础研究不管饭吃、科学基金资助是撒胡椒面等议论不绝于耳。现在人们逐渐明白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用之用,众用之基的道理。我们谈起基础研究,再不会羞羞答答,而是越来越理直气壮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基金的小文化,正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大文化。
《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科学基金的核心使命是支持基础研究。30年来,尽管时有不同声音和舆论干扰,但基金委在众声喧哗中恪守定力,始终牢牢把握支持基础研究的定位不动摇,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科学向来具有长远价值,若不思虑长远、持之以恒,就难以真正固本培元、夯实根基。科技界普遍认为,科学基金始终如一支持基础研究,想科学家之所想,急科学家之所急,不断争取财政投入,这为科学家提供了稳定的心理预期,帮助科学家发挥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养成宁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厚植基础,久久为功,只要科学基金一直坚守笃行,中国基础科学必将迎来百花齐放的时代。
人才与成果: 两翼齐飞
出人才、出成果,是科学基金建立伊始的初心。成果依靠人才,人才寓于成果,人才与成果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我们提出筑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
1  周光召(1929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参见:周光召. 自然科学基金是科学家的亲密伙伴.科学时报,2006-05-25.
2  李政道(1926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与杨振宁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理论由吴健雄的实验证明。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就是要让优秀科技人才有更多的获得感,激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原创成果。
30年来,科学基金始终坚持人才为本,运用制度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基金委最早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今天活跃在科技前沿的很多领军人才都得到这一及时雨的沐浴。后相继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形成了贯穿科研职业生涯全过程、比较完整的人才资助谱系。科学基金在优秀科学家成长的起跑、助跑、加速、冲刺等各个阶段都给予了及时有力的支持,助推他们的创新力、领导力、影响力蒸蒸日上。归国创业始,太瓦出光日,团队形成初,又攀高峰际,再创造辉煌时,这生动描绘了科学基金在各阶段支持以张杰为代表的很多科学家创新发展的成长历程。
30年来,科学基金始终坚持创新为魂,激励产出原创性成果。这方面有一个显著特点,对众多重大创新突破而言,科学基金都很好地发挥了第一桶金的源头孕育作用。比如,薛其坤联合实验团队通过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物理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该成果论文作者中有8位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0余名骨干长期获得基金资助。包信和研究组在基金持续支持下,实现了由甲烷直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化学品,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很大反响。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信研究与应用方面引领世界潮流,科学基金从2001年起支持他们建设实验室,对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研究给予持续资助。杨华勇团队与企业合作伙伴探索出一条盾构装备和技术自主研发之路,实现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创新跨越。杨学军团队长期得到基金支持,6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超算之巅。
这本《我与科学基金》,讲述了科学基金与科学家相伴随行、助力成长的故事,其中不乏若干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优秀成果,很多主人公就是科学基金长期资助的优秀科学家代表。
评审与管理: 三支队伍
科学基金事业快速发展,必须倚重三支队伍。第一支是评审专家队伍。评审是我们的主业,评审专家是支撑主业的主体。由16万多名通讯评审专家、6800多名会议评审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评审资源,是实行科学民主管理的主要依靠对象。科学基金评审是每年中国科学共同体规模最大的学术交流,如参加2016年基金通讯评审的海内外专家有66万人次。
第二支队伍是基金委管理干部队伍。我们的人员构成特征可以总结为三高、一大、一少,三高即高学位、高职称、高党员比例,一大指的是流动人员比例大,一少指工作人员的官架子比较少。这样的人员构成是独特的,由这样的队伍所衍生出的科学基金文化值得探究。
第三支队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基金管理人员。这是一个热爱科学基金事业、熟悉科学基金管理法规、精于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群体,科学基金的很多战略部署、政策举措、法规办法,源于这个群体的智慧与共识。我们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组织形式,那就是地区联络网,这为基金委与依托单位沟通搭起了一座金桥。
三支队伍共同支撑起管好、用好科学基金的重任。30年来,科学基金始终注重统筹培育三支队伍,努力建设学术造诣和道德素养并重、具有规范履职能力的评审专家队伍,努力打造党性坚强、业务精湛、为政清廉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共同建设具有共同理念、追求共同事业的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队伍。三支队伍齐头并进、茁壮成长,科学基金事业才能和谐发展。为本书赐稿的作者多数来自这三支队伍,他们或抒发参与科学基金评审与管理之感悟,或畅谈服务科学家之体会,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与科学基金难以割舍的珍贵情结。
制度、道路、理论、文化: 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个自信,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科学基金的受益者和管理者,我和很多科学工作者一样,都曾经被科学基金的魅力所吸引,这种魅力来自于科学基金已经和正在构筑起来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历经30年发展,科学基金开启了一项竞争性资源配置创新制度,开辟了一条我国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创新道路,形成了一套尊重科学规律的创新理论,积淀了一脉彰显科学精神的创新文化。
科学基金制首创于西方发达国家,是舶来品。在一个外来体制的运用上做到自信绝非易事。成立之初,基金委就立下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十六字评审原则。经过几代科学基金人的奋斗和坚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央政府支持我国基础研究的主渠道,深受科学工作者好评,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在运行效率方面,科学基金组织实施费占比是全球主要资助机构中最低的。在产出方面,国际学术论文中11.5%标注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经费增长方面,科学基金资助经费30年增长了310倍。我与许多国家科学资助机构领导人会面,他们对中国科学基金投入增速非常钦羡。另外,科学基金预算执行率高、专家拒审率低等,也是国际科学资助机构中少有的。
可以说,经过30年发展,中国科学基金秉承中华文明传统血脉,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经验,融贯中西最佳实践,在制度创新与实践上走在前列,成为国际科学资助界的翘楚。2011年,国际绩效评估专家曾赞誉中国能形成当前的科学基金体系是令人惊叹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给我写信祝贺基金委成立30周年,他深情地指出:在祖国向科技进军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起了越来越大的关键作用。
三十而立,筑梦百年。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努力建设更加先进、更富魅力的科学基金制度和文化,使科学基金真正成为公开透明的阳光基金、秉公用权的廉洁基金、依法管理的法治基金、激励原创的创新基金、党和人民满意的放心基金,为助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担当时代使命,谱写新的篇章。
2016年12月


| 第三编
服务科学
弘扬文化
| 我与科学基金
202
从借鉴到超越 我们在路上
王 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30周年之际,我一直想为科学基金写点什么,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21世纪初,我提出基金文化的概念,很多人有疑问,说到底什么是基金文化,有没有这个文化。这些问题的确很难回答。今天想来,难回答可能才恰恰说明有文化。文化恐怕都是说不太清楚的。我们都知道,科学基金制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制度,或者说是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制度。同时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把这个国际通行的东西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东西。
早在1986年基金委成立之前,在中国科学院就已经成立基金局,开始试行科学基金制。当时虽然叫科学院基金,但资助的对象实际上却是面向全国的。不仅如此,还专门限定科学院本身的科研人员不能申请这个科学院基金。经过试点,取得了经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终获成立。当时还是小平同志拍板,说成立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家都会赞成,不会反对。这是新生事物,先干起来再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基金运行最根本的原则,就被坚持了下来。
第三编 服务科学 弘扬文化 |
203
从一定意义上讲,唐敖庆1先生所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虽然源于对西方制度的借鉴,但中国特色的东西还是在基金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慢慢体现出来了。所以从总体上看,我们是既坚持了基金运行国际通行的基本理念,又能逐步适应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
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从基金委成立的那一天起,基金委从领导到基层管理人员都是来自一线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所以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学家的关系,天然地就十分紧密。他们对于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的规律,中国大学、科研院所的情况、运行机制和所面临的困难、问题,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当时,基金制的起点是10年动乱中饱受摧残的基础研究,特别是有一大批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优秀项目。如果不了解中国特殊的情况和环境,管理和服务工作实际上就很难做好。相反,在不同的学术生态环境中,我们就和西方形成了不尽相同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
比如我在委里工作,感触很深的就是委里同志和专家不仅是工作关系,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建立起很好的互信和友谊。我们都知道,基金工作是离不开科学家的,更准确地说,是为科学家服务的。今天,大家所认同的基金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说到底还是科学家群体的公正性。如果把事情做得很公正,即使没有得到资助,也还是觉得整个系统是公正、公平的。上一次国际评估也体现了这个情况。当时抽样就抽到了申请好多次没拿到的,人家评价还是很好的。十六字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依靠专家。落实依靠专家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专家投完票马上就公布,并且保证这就是最后的结果。很多事情,做起来其实不难,但如果有太多的各种各样的顾虑和担心,也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依靠专家并不是要推卸责任,而是很多事情不依靠专家,就根本做不出来。或者说只有依靠专家,才能体现科学家共同体的公正性,学术生态的系统误差才有可能趋于最小。概括起来讲,科学基金服务于基础研究,服务于广大科学家;同时科学基金工作也离不开广大科学家作为同行的参与,离不开科学
1  唐敖庆(19152008),著名的理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2月,主持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任主任。
共同体的帮助支持和认同。在这方面我们和世界通行的做法并无二致。
使我们变得与众不同的,还包括科学家作为政策建议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涉及科学基金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些事情,很大程度上也都是依靠科学家来帮助推动。这是良性互动的另外一个方面的体现。在我们的科学家队伍中,有不少位居各级领导岗位,还有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从通过预算到条例立法,都有科学家帮忙说话。很多重大项目的出台、调整,也得到科学界的广泛支持。实际上科学家也把科学基金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特别是很多科学家觉得,这是为中国科学事业做贡献的一个重要渠道。反过来,基金委也通过自身的平台收集了大量科学家的意见、需求、要求。有的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马上落实解决;有体制、机制的问题解决不了,就向有关部门来反映、反馈。因为真的是比较了解、理解科学家所面临的难题,所以解决的效率和成效也往往比较好。这个就比前面所提到的资助层面的互动,更高了一个层次。
在与国外的基金资助机构同行交流时,他们也会对此有所感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一位负责财务的同行曾经对我讲过一件事,美国国会某位议员曾经在国会讨论NSF经费时,提议缩减NSF气象研究方面的预算。当被问起一旦经费缩减,美国国民将从什么地方获得天气情况时,那个议员竟然回答说从电视里啊(From Television)。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中国的人大、政协中有不少科技界的代表委员,在各级领导部门中,也有不少是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们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保持科学技术政策的稳定。
中国特色的另外一个方面的体现就是基金对人才,特别是对一些年轻学者,或者说刚刚步入学术界的学者重视或者支持。从基金委设立开始,对青年人才的支持一直都是有制度设计和措施保障的。我想,这也是基金能够在社会中获得良好声誉的原因。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有大量的科学家功成名就,为科学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回想起科研生涯,我还是认为自己在名不见经传的时候,科学基金给的那一点不算多的支持是更重要的。打一
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正如推动一个重物,首先要克服的是静摩擦力,也就是说启动的时候是最困难的,而基金恰恰是提供了那一点必要的润滑剂。在与很多西部、边疆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交流时,他们的领导都反映,青年基金太有必要了。正是因为有了青年基金,新进的年轻人才愿意留在那里,坚持数年相关的学科方向也必然会有所发展。相反,如果得不到任何资助,再有情怀的人过不了多久也就走了。所以这才是我们公正合理的体现。所谓合理,就是在保证公正的基础上,保证对小人物、欠发达地区的支持。
当然科学基金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中国特色的问题。比如我们和德国科学基金会(Deutsche Forschungs Gemeinschaft,DFG)关系很好,不仅在科学研究项目和合作方面,也经常在资助工作、人事管理和财务等相关方面相互交流探讨。记得有一年在西安,我们讨论的是财务方面的问题。德方的同事就问我们,为什么中国的科研论文往往会同时列出好几个资助项目。这种情况在德国实际上是违法的。当时我们就只能解释,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科研投入还很不够,单凭一个项目还很难支撑课题组的工作。虽然说起来有 糊弄老外之嫌,实际上也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所以总的说来,我们的确是借鉴了国际通行的制度,但也在借鉴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所探索、有所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多经验,但也不乏新的挑战。然而只要不忘初心,坚持为科学家服务的理念,我们就会在一条正确的路上不断前行。
王杰,北京大学教授,党委常委、副校长。20002013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副主任、党组成员。
慢一点 稳一点 静一点 净一点
严纯华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10周年的时候,就曾应邀为《我与科学基金》写过心得。但总觉得写得苍白无深度,最后就没有提交。如今基金委成立30年了,我也有一些的思考,应该写下几句,一则向基金委致敬,二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个人科学生涯的起步和发展是与基金委的支持分不开的。从最初获得的面上项目资助到后来的杰青、重点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支持,我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基金委的帮助密不可分。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拿到第一个基金项目批准书时的心情。我于1982年毕业于北大化学系,研究生阶段师从徐光宪院士1、李标国教授和吴瑾光教授,主要从事稀土化学和稀土分离工艺设计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工作。坦白地讲,选择稀土相关研究并不是我最初的意愿。在导师的引导下,我逐渐喜欢上了稀土研究。正可谓懵懵懂懂撞进门,老师带我上了道儿,还始终给予引导和支持。在我研究生学习期间,徐先生担任了基金委成立后化学科学部的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因此我开始对基金委的情况有所了解。毕业留校,我就着手独立申请自己的基金项目。经过调研,
1  徐光宪(19202015),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确信稀土分离是当时稀土研究领域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也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工作积累和特长,就以此为主题申请了基金项目。我记得当时的申请经费为4.5万元,没想到基金委批了4.8万元!课题思想和内容得到同行认可,基金委在经费上还给予鼓励式增加,这对于我这个刚刚起步开始独立科研的年轻人而言,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可想而知。
在过去的近30年里,我参与申请、组织过各类的研究项目。从最开始作为单纯的研究者,到后来作为同行和学科组专家参与评审工作,再到学部咨询委员会的秘书和委员参与资助方向的讨论,正如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对各个资助机构的评价一样,我也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基金委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却能一直较好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资助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诚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并未能让所有科研人员吃饱,但却能保证最想做基础研究科学家的基本口粮,能够让我们坚持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方向。除了支持有基础的研究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以一种宽容失败的态度支持那些探索性的研究。只要申请者人不错、过去的业绩不错,拟开展的研究思路不错,哪怕没有直接相关的研究基础,同行专家也能支持申请者的项目。这一机制对于年轻科研人员探索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支撑,也为所有研究者的工作拓展甚至转向提供了依托。相比之下,国内其他部委的科技资助力度可能会更大一些,但在资助理念和管理机制上,一般还是看重研究者过去的业绩,似乎更加体现工程化管理形式,偏重于项目具体指标的达成,有可能影响研究工作的探索性和原创性。要使基础科学研究具有原创性,就必须不断探索,有探索就会有失败。基础研究上既要基于以往的经验,又要了然发展趋势,并能把拟开展的工作内容和方案理清楚。我个人认为,基础研究只要申请人是靠谱的、思路是靠谱的,研究内容是靠谱并具先进性,就应该有渠道给予竞争性支持。
如前所述,我的个人学术研究起步于稀土分离工艺设计理论及应用。经过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多年协同努力,我国在稀土分离工艺技术及产业
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站到了全球领跑者的位置。90年代,我就思考如何能在继续保持自己在稀土分离研究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研究方向。稀土分离的目的在于其应用,我认为下一步的国际竞争焦点必然会在稀土功能材料及器件领域。我选择了稀土功能材料作为我的拓展研究对象。然而,当时我在稀土功能材料领域既没有前期文章积累,也没有国际影响,仅仅凭着对研究趋势的调研、判断和直觉,在老师和同行的鼓励下,我开始了稀土功能材料研究。万幸的是,当时的杰青项目评审专家和基金委并未因为我在稀土功能材料研究中的基础薄弱而否定,反而基于我既往的研究业绩和研究思想,给予鼓励支持。这才促成我科研方向的拓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