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被误读的创新:关于人类探索、发现与创造的真相

書城自編碼: 298548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一般管理學
作者: [美] 凯文·阿什顿 著;玉叶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53990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56/249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0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惜华年(全两册)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74
《 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
+

NT$ 503
《 先发影响力(时隔三十年,《影响力》作者新作) 》
+

NT$ 418
《 大数据预测:告诉你谁会点击、购买、死去或撒谎(修订版) 》
+

NT$ 418
《 非显著性趋势:影响未来世界的15个视角 》
+

NT$ 418
《 信号:社会契约与地缘政治如何影响世界经济 》
+

NT$ 324
《 学会创新——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
編輯推薦:
假如从前我们认识的创新是被误解的,那我们关于创新的方向还是正确的吗?
物联网之父集多年悉心研究并实践,《被误读的创新》回答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回看人类简史,有趣故事&干货满满,找到创新的正确打开方式。
《被误读的创新》获评2015年度美国*值得关注的商业图书、2015年度英国必读商业类图书、800-CEO-READ网站2016 *商业书籍。
罗振宇、威廉泰勒、保罗萨福等国内外大咖推荐,成功创新不需要天才,普通人也可以。
內容簡介:
假如从前我们认识的创新是被误解的,那我们关于创新的方向还是正确的吗?
关于创新创造,我们听过同样的故事:它与灵感、顿悟、酝酿以及天才息息相关,诗是在梦中写成的,交响乐是一气呵成谱出来的,事物从无一下跨越到有的它看上去神秘莫测,创新者都像魔术师一样。
这真的是事实吗?
在《被误读的创新》中,物联网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阿什顿,汇聚自己20年的研究成果,横跨科学、商业、艺术和管理领域,试图找到一个确凿可信的答案。他发现,从寻找、发现到发明,创新元素早就包含在从古至今的人类行为里。
在《被误读的创新》中,他带着大家一起探讨以下这些引人关注的话题:乔布斯的创新来源于哪里?为什么捕鼠器会成为专利*多的发明?幽门螺旋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让牛顿站在肩膀上的巨人究竟是谁?完整的一罐可口可乐是如何诞生的?*架隐形飞机是怎样造出来的?头脑风暴真能产生更好的点子吗?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创新型组织?
假如从前我们认识的创新是被误解的,那我们关于创新的方向还是正确的吗?
关于创新创造,我们听过同样的故事:它与灵感、顿悟、酝酿以及天才息息相关,诗是在梦中写成的,交响乐是一气呵成谱出来的,事物从无一下跨越到有的它看上去神秘莫测,创新者都像魔术师一样。
这真的是事实吗?
在《被误读的创新》中,物联网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阿什顿,汇聚自己20年的研究成果,横跨科学、商业、艺术和管理领域,试图找到一个确凿可信的答案。他发现,从寻找、发现到发明,创新元素早就包含在从古至今的人类行为里。
在《被误读的创新》中,他带着大家一起探讨以下这些引人关注的话题:乔布斯的创新来源于哪里?为什么捕鼠器会成为专利*多的发明?幽门螺旋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让牛顿站在肩膀上的巨人究竟是谁?完整的一罐可口可乐是如何诞生的?*架隐形飞机是怎样造出来的?头脑风暴真能产生更好的点子吗?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创新型组织?
通过对人类创造史上重大案例的梳理和解析,《被误读的创新》向我们揭示了人类探索、发现与创造背后的真相,而且探索未知的主要方法是靠不断试错摸索,靠归纳总结。在解开创新谜团的同时,呈现给我们一幅乐观且极为实际的画面,从而让我们明白创新的机制和原理,掌握创新的步骤和方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现机会、实现价值。
關於作者:
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
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无线射频识别网络系统的先驱者,被称为物联网之父。
作为一名高科技创业家,曾创办多家成功企业,其中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另一家与他人联合创办的Zensi 公司于2010年被贝尔金国际(Belkin)收购。他还在南美、亚洲、欧洲等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向观众们阐述创新与科技的意义,并在《独立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福布斯》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与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发表文章或担任嘉宾。
他的著作《被误读的创新》2015年一出版,即获得众多关注,先后被评为2015年度美国最值得关注的商业图书、2015年度英国必读商业类图书第1名、800-CEO-READ网站2016 *商业书籍。
目錄
序 只给勤奋者的创新书罗振宇

第一章 创新 很寻常
创新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成千上万的人作过贡献。创新能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能力。创新并不神秘。

香草授粉难题的解决---002
清点创新者---008
一切都是创新---014
天才时代的终结---021
天才与创新能力的关系---027
创新就是工作---033

第二章 思考就像散步
创新是像散步一样思考的结果,决定能否成功的不是步伐的大小,而是迈出了多少步。

人类思考机制的发现---038
发现的问题---044
循序渐进,而不是飞跃---050
啊哈!时刻---054
乔布斯的秘密---063
点子神话---069
如何让马飞起来---074
二十一个步骤---080

第三章 预见逆境
决定我们是否会成为成功的创新者的不是我们有多么聪明,多么有天赋,或多么努力工作,而是我们如何去应对创新中的各种逆境。

血管再生理论的创建---088
失败的价值---094
学会说不---101
抗拒和排斥---105
更好的捕鼠器---111
最具决定性的否定---116
抗拒的条件反射---120
拒绝的性质---124
逃离迷宫---128

第四章 如何去看
只有保持初心和初学者的心态,我们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注意到被忽视的东西,看见意料之外的事情。

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134
所见非所得---140
显而易见的事实---144
初心---150
结构---154
眼睛和思想之间的界限---158
信心和确定性的区别---163

第五章 应授予荣誉时
所有的创新都是建立于无数前人的聪明才智之上,即使是个人的最大贡献,也仅仅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一小步。

生命机制的揭示之旅---174
女科学家的困境---180
链中的真相---185
哈里特效应---188
是肩膀,但不是巨人---191
继承---195

第六章 结果之链
创新的结果是无法完全预料的,作为创新者,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去积极应对。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停止创新。

反自动织布机运动---206
创新的链条---210
阿米什人的经验---217
结果,好与坏---221
如果你能够识字,那就感谢工厂吧---230

第七章 创新的动力
当我们创新时,我们收获的是我们的特殊之处、我们的本性。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独特的天赋,新存在于我们所有人之中。

回避颁奖典礼---238
选择或奖励---245
创新的十字路口---253
哈利布洛克的两条真理---257
知识的另一半---262
上瘾,有几分相似---265
如何开始---270
从E到F---278

第八章 创新型组织
对抗新想法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一个创新型组织的标志是它比一般组织更能够接受新想法,重视行动胜过重视言语。

美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发明---282
证明给我看---285
观念上的冲突---290
快速、安静、准时---294
伯特和厄尼的秘密---298
共同创新---305
错误的组织类型---311
更少一些谈话---315
组织是由什么组成的---323
行为的仪式---327

第九章 再见了,天才
创新是人类的本质,所有人都拥有创意。创新是我们消弭危机、应对变化的唯一途径。创新让我们有机会修正错误,不断进步。

天才的发明---338
独创的天才---343
为什么我们需要新事物---345
內容試閱
关于创造的神话

1815年,德国的《综合音乐杂志》刊登了莫扎特写的一封信,在信里他对其创作过程作了如下描述:
每当我自由自在、独自一人且心情舒畅之时譬如乘马车旅行时,或美餐之后去散步时,又或是夜间睡不着觉时我的思维最为流畅、丰富。这一切能点燃我的灵魂。而且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我的创作主题会越发广阔,变得清晰而有条理。即使创作内容很长,它也几乎是以全貌完整地出现在我脑中,如此我只需一瞥就能审视它的全部,像审视一幅精美的画作或一座美丽的雕像。我也并非是在想象中分部分地去听这些乐曲的,而是一次就将它们全部听完。当我着手写下自己的想法时,我很快就能将其付于纸上,因为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一切都已完成;而且纸上的内容和我之前的想象几乎没有不同之处。
换句话说,莫扎特的最伟大的交响乐、协奏曲和歌剧是在他独自一人心情很好时完整地进入他脑海中的。他不需要工具来撰写。一旦在想象中完成了自己的杰作,他所要做的就只剩将它们写下来了。
这封信已多次被用来解释创作。它的部分内容出现在雅克阿达玛于1945年写成的《数学家的头脑》一书中、1976年出版的由菲利普弗农编辑的文集《创造力:阅读精选》里、罗杰彭罗斯1989年出版的获奖书籍《皇帝新脑》中,而且乔纳莱勒在其2012年的畅销
书《想象》中也提及了它。它曾影响了诗人普希金、歌德以及剧作家彼得谢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它帮助人们形成了关于创造的普遍看法。
但这之中存在着问题。莫扎特并没有写这封信。它是伪造的。这一点是由莫扎特的传记作者奥托扬于1856年首次披露的,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证实。
莫扎特真正的信件写给他父亲、妹妹和其他人的信件揭示出了他真正的创作过程。他确实非常有才华,但他的创作不是靠魔法。他先大略地写下他的作品,修改它们,并且有时会卡壳。没有钢琴或羽管键琴,他可能无法工作。他会先把工作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继续。他在创作时会考虑理论和技艺,而且他会在节拍、旋律及和谐方面作很多思考。尽管他的天赋和一生的实践使他的创作创迅速而流畅,但是他的作品问世确实靠的是工作。杰作并没有像源源不断的水流一样进入他的想象,也不是无需创作工具,他也没有一次性把它们整个写出来,不加修改。那封信不但是伪造的,而且是错误的。
它能一直流传,是因为它对关于创造发明的浪漫成见很有吸引力。有一个神话是关于新事物是如何出现的。天才在某些时候会有强大的洞察力,在这种洞察力之下,伟大的事物和思想能够完整地被创造出来。诗是在梦中写成的。交响乐是一气呵成谱出来的。科学是在我发现了!的尖叫声中实现的。企业是靠魔力建立的。事物从无一下跨越到有。我们看不到从无到有的创新之路,又或许是我们不想去看。艺术造诣必须是朦胧的魔法,不是汗水和研磨。若是认为每个精妙的方程、每幅美丽的画作、每台卓越的机器都诞生自努力和差错,都是失误和挫折的后代,而且每个创造者都是有缺陷的、渺小的、和其余人一样的平凡人,那么创造的光芒就会变得黯淡。奇迹借助天才给我们带来伟大的创新这个结论十分诱人。因此这个神话也十分诱人。
从对创造的最初思考开始,这个神话就帮助我们形成了对创造的看法。在古代文明里,人们相信事物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已经被创造出来了。在这一主题上,他们认同卡尔萨根的观点:如果你想从零开始制作一个苹果派,那你首先必须
发明宇宙。在中世纪,创造的主体只可能是神或者是受到神的启发
的人。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终于被认为能够从事创造了,但是这类人必须是伟人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波提切利,等等。随着19世纪渐渐过渡到20世纪,创造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后来又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当时的研究问题是伟人是如何进行创造的,它的答案中有着神的介入这一中世纪残留。这个神话的很多实质内容都是在这一时期增加的。其中几则与顿悟和天才相关的同类轶事包括像莫扎特的信之类的恶作剧一再地被散布。1926年,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在动词创造的基础上造出了一个名词,从此这个神话就有了名字创造力。
创造力的神话意味着很少人是有创意的,任何成功的创造者都会经历戏剧般的瞬间顿悟,创造更像是变魔术,而不是工作。只有少数人才有能力创造,而且创造对他们来说很容易。其他人为创造所作的努力注定要失败。
本书就是要说明为什么这个神话是错的。
直到1999年我都还相信这个神话。我早期的职业经历在伦敦大学的学生报纸、在布鲁姆斯伯里一个叫拉面道的新兴拉面馆、在一家叫宝洁的肥皂与纸张公司工作的经历都表明我并不善于创造。我曾经争取实施我的想法,但我每次作出尝试都会惹恼别人。如果我获得了成功,他们就会忘记这个想法是我的。我读了所有我能找到的关于创造的书,每一本都告诉我同样的事情:点子是魔法般到来的,人们会热情欢迎新创意,而且创造者都是赢家。而我的创意是渐渐形成的,人们面对我的创意是愤怒而不是热情,而且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我的绩效考核很糟糕。我总面临着被解雇的危险。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创造经历和那些书中的不一样。
直到1997年,我有一次试着去解决一个似乎很无聊但后来却发现其实很有趣的难题时,我才首次想到那些书或许是错误的。我无法让宝洁公司一款颜色很受欢迎的口红一直都在货架上。在所有时候,一半数量的商店都缺货。经过大量的研究,我发现这个问题的起因是信
息量不足。要知道某一时刻的货架上有什么产品,唯一的方法就是亲自去看。这是20世纪信息技术的一个基本限制。在90年代,几乎所有输入计算机的数据都来自人通过键盘的输入,或者有时是来自条码扫描。商店员工没有时间一整天都盯着货架,再将他们所看到的情况加工为数据输入电脑,所以每家商店的电脑系统都相当盲目。店主没有发现我的口红没货了,但是购物者却发现了。购物者耸了耸肩,拿起另一款口红,在这种情况下我的销售业绩可能会受损;还有可能他们最后一支口红都不买,这样连商店的销售业绩都会受损。口红缺货在这个世界上只不过是一个极微小的问题,但它却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的一种症状:计算机是没有感官的大脑。
这个事实过于明显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1997年,计算机是五十岁。多数人与它们一同长大,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工作方式。人输入数据,计算机处理数据。它们的名字也证实了计算机是被视为会思考的机器,而不是会感觉的机器。
但这并不符合人们最初设计智能机器的设想。在1950年,阿兰图灵计算机的发明者写道:机器最终将与人类在所有纯智能的领域竞技。但是从哪一个领域开始比较好?许多人认为一个创非常抽象的活动,譬如玩象棋,就再好不过。不过我们也可以认为,最好能给机器装上金钱所能买到的最好的感觉器官。这两种方法都应该尝试。
然而很少有人尝试这第二种方法。在20世纪,计算机变得更快、更小,而且被一个个连接起来,但它们并没有得到金钱所能买到的最好的感觉器官。它们根本没有得到任何的感觉器官。所以在1997年5月,一台叫作深蓝的计算机能够首次打败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但计算机却绝无能力看到一支口红是否在货架上。这是我想要解决的问题。
我把一个小小的无线电芯片放入一支口红,把一根天线放入货架,并笼统地将此命名为存储系统,然后这成了我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在90年代,互联网刚刚面向大众。通过连接到互联网并在网上保存数据,该芯片能够节省金钱和内存。为了帮助宝洁公司的主管们了解这个把像口红之类的物品(还有尿布、洗衣粉、炸土豆条或任何其他物品)连接到互联网的系统,我给它起了一个短而不合语法的名字:物联网。为了帮助它变为现实,我开始与桑杰萨玛、大卫布洛克以及珊妮邵一起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1999年,我们联合创办了一个研究中心,接着我从英格兰移民到美国,担任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
2003年,我们的研究得到了103家企业的赞助,还在澳大利亚、中国、英国、日本、瑞士的大学中有额外的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还签订了一个利益丰厚的许可证交易,使得我们的技术更加面向市场。2013年,我的词语物联网被添加到了《牛津词典》中,它被定义为被人提议的互联网的一个发展。在物联网中,每个日常物品都连接到网络,使它们能够发送和接收数据。
这一经历和我读过的那些关于创造的书籍中的故事毫无相似之处。没有什么魔法虽然有少数的灵光一闪只有成千上万个小时的工作。建设物联网是缓慢而艰辛的,充满了政策上的担忧和各种错误,它们与宏伟计划和战略毫不相关。我学会了通过失败来获得成功。我学会了预见冲突。我学会了不为逆境的到来惊讶,而是为它做准备。
我用我的发现来帮助建立技术型企业。其中一家在2014年被评为十家物联网中最具创造力的公司之一,有两家公司还被出售给了较大的公司其中有一家距离我创办它的时候还不满一年。
我还作一些关于自己创造经历的演讲。由于我的演讲十分受欢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带着问题来听,所以每次演讲的时候,我都不得不计划在演讲结束后至少再呆一小时,好回答听众的问题。那次谈话是这本书的基础。每一章讲述的都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真实故事;每个故事都出自不同的地点、时间和创造领域,并突出一个有关创造的重要见解。这本书里有包含着故事的故事,也有向科学、历史、哲学领域的迈进。
这些故事合在一起,揭示出了一个人类如何制造新东西的模式,一个鼓舞人且具有挑战性的模式。鼓舞人的方面是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这一点我们可以相当确凿地证明;具有挑战性的方面是创造并没创造有魔法般的时刻。创造者几乎花尽他们所有的时间来进行创造,尽管遇到怀疑、失败、嘲笑和拒绝,他们也一直坚持,直到他们成功地创造出一些新的、有用的东西。没有窍门、捷径或是快速获得创意的方案。虽然其结果很不平凡,但创造的过程却很平凡。
创造不是魔法,而是工作。


天才时代的终结
创造是留给天才去做的。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信条经历了17世纪的启蒙运动、18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存活了下来。直到20世纪中叶,另一种立场每个人都能够创造的立场首次产生于对人脑的早期研究。
在20世纪40年代,人脑是一个谜。在那时,经过几个世纪的医学研究,人体的秘密已经被揭开,但无需活动部件就能够产生意识的大脑依然是个谜题。这儿有一个为什么关于创造的理论要提到魔法的原因:大脑作为创造的王座,是一个三磅重的古老且无法参透的谜。
随着西方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新的技术出现了。其中一个是计算机。这个机器的头脑似乎首次使理解大脑变为可能。1952年,罗斯阿什比将这种理解大脑的兴奋整合进一本题目为《大脑的设计》的书中。他优美地总结了这种新的思想:
最基本的事实是地球已经超过20亿岁了,以及自然选择一直在不停地筛选活的有机体。因此今天的有机活体都高度精通生存之法,而这些生存之法之一就是要发展大脑。大脑这一器官在进化过程中一直都在发展。这是保证生存的专门途径。神经系统,还有一般的活质,本质上将被认为与所有其他物质相类似。不可能会召唤到什么机械降神。
简单地说:大脑不需要魔法。
一位名叫艾伦纽威尔的旧金山人在这一时期迎来了他的学术生涯。被那个时代的活力深深吸引着,他放弃了之前要成为护林员的计划(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给鳟鱼苗喂腐烂的小牛肝),当上了一名科学家。接着,在1954年11月一个周五的下午,他参加了一个关于机械模式识别的研讨会,这次经历后来被他称为转变经历。他决定将其一生奉献给一个单一的科学问题:人的思想是如何能够出现在物质宇宙里的?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由物理规律支配的,他解释道,而且我们现在已能够理解生物学为何能够和谐地兼容于其中。问题是思想为什么也能做到这一点?答案必须要有详细的信息。我必须得知道其中齿轮是如何当啷运行、活塞是如何活动的,所有的细节都要知道。
当纽威尔开始着手这项工作时,他就成了最先发现创造无需天才的人之一。在1959年的一篇题目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论文中,他回顾了以往为数甚少的所有关于创造性工作的心理学数据,然后制定出了自己的激进观点:创造性思维只是一种特殊的用于解决问题的行为。他用学者们每当有重要发现时惯用的低调语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当前可用的关于创造性思维与非创造性思维进程的数据显示这两者之间没有特殊的差异。光看那些过程描述数据,是不可能区分得出高度熟练的专业创新者和十足的业余者的。创造性活动似乎只是一类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具有新颖性、非常规性、持久性以及问题公式化困难的特点。
这就是决定着天才与创造的开始。智能机器的制造迫使人们在思想的研究上达到新的严谨性。创造的能力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人类大脑的一个与生俱来的功能只要有标准的设备就能做到,不需要什么天才。
纽威尔并没有声称每个人都是同等地有创意。创新,像人类的所有能力一样,不同的人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能够创新的人和不能创新的人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电网,将天才和普通大众分隔在两边。
纽威尔的工作发现和其他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发现一起,破坏了创造力的神话。因此,下一代的一些科学家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创造。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罗伯特韦斯伯格,美国费城天普大学的一位认知心理学家。
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几年间,韦斯伯格是一名大学本科生,在纽约度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前几年。后来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又在1967年担任天普大学的一名教职工。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为了证明创造是与生俱来的、普通的、所有人都做得到的。
韦斯伯格的观点很简单。基于纽威尔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是相同的这一论点,他将其扩展为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是相同的,不过其结果是创造性的。用韦斯伯格的话来说就是,当一个人评论说另一个人思想很有创意时,他所指的其实是该过程的结果,而不是说过程本身。虽然有创意的点子和产品带来的影响有时十分深远,但是一个创新产生的机制却可能是很普通的。
用另一种方式说,正常的思维是丰富而复杂的丰富和复杂到有时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或者说很有创意的结果。我们不需要其他的过程。为了证明这一点,韦斯伯格使用了两种方式:精心设计的实验和关于创新行为的详细案例研究从毕加索所绘的格尔尼卡到DNA的发现,再到比莉哈乐黛的音乐。在每个示例中,通过实验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韦斯伯格演示了如何可以不凭借天才和想象力的巨大飞跃来解释创新。
韦斯伯格的文章虽然没有提到爱德蒙,但是他的理论却适用于爱德蒙的故事。起初,爱德蒙关于如何给香草授粉的发现似乎是从天而降的奇迹,但在他生命的尽头,费列欧尔贝里耶-博蒙特透露了那位年轻的奴隶是如何解开那神秘的黑色花之谜的。
天才时代的终结
创造是留给天才去做的。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信条经历了17世纪的启蒙运动、18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存活了下来。直到20世纪中叶,另一种立场每个人都能够创造的立场首次产生于对人脑的早期研究。
在20世纪40年代,人脑是一个谜。在那时,经过几个世纪的医学研究,人体的秘密已经被揭开,但无需活动部件就能够产生意识的大脑依然是个谜题。这儿有一个为什么关于创造的理论要提到魔法的原因:大脑作为创造的王座,是一个三磅重的古老且无法参透的谜。
随着西方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新的技术出现了。其中一个是计算机。这个机器的头脑似乎首次使理解大脑变为可能。1952年,罗斯阿什比将这种理解大脑的兴奋整合进一本题目为《大脑的设计》的书中。他优美地总结了这种新的思想:
最基本的事实是地球已经超过20亿岁了,以及自然选择一直在不停地筛选活的有机体。因此今天的有机活体都高度精通生存之法,而这些生存之法之一就是要发展大脑。大脑这一器官在进化过程中一直都在发展。这是保证生存的专门途径。神经系统,还有一般的活质,本质上将被认为与所有其他物质相类似。不可能会召唤到什么机械降神。
简单地说:大脑不需要魔法。
一位名叫艾伦纽威尔的旧金山人在这一时期迎来了他的学术生涯。被那个时代的活力深深吸引着,他放弃了之前要成为护林员的计划(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给鳟鱼苗喂腐烂的小牛肝),当上了一名科学家。接着,在1954年11月一个周五的下午,他参加了一个关于机械模式识别的研讨会,这次经历后来被他称为转变经历。他决定将其一生奉献给一个单一的科学问题:人的思想是如何能够出现在物质宇宙里的?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由物理规律支配的,他解释道,而且我们现在已能够理解生物学为何能够和谐地兼容于其中。问题是思想为什么也能做到这一点?答案必须要有详细的信息。我必须得知道其中齿轮是如何当啷运行、活塞是如何活动的,所有的细节都要知道。
当纽威尔开始着手这项工作时,他就成了最先发现创造无需天才的人之一。在1959年的一篇题目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论文中,他回顾了以往为数甚少的所有关于创造性工作的心理学数据,然后制定出了自己的激进观点:创造性思维只是一种特殊的用于解决问题的行为。他用学者们每当有重要发现时惯用的低调语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当前可用的关于创造性思维与非创造性思维进程的数据显示这两者之间没有特殊的差异。光看那些过程描述数据,是不可能区分得出高度熟练的专业创新者和十足的业余者的。创造性活动似乎只是一类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具有新颖性、非常规性、持久性以及问题公式化困难的特点。
这就是决定着天才与创造的开始。智能机器的制造迫使人们在思想的研究上达到新的严谨性。创造的能力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人类大脑的一个与生俱来的功能只要有标准的设备就能做到,不需要什么天才。
纽威尔并没有声称每个人都是同等地有创意。创新,像人类的所有能力一样,不同的人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能够创新的人和不能创新的人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电网,将天才和普通大众分隔在两边。
纽威尔的工作发现和其他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发现一起,破坏了创造力的神话。因此,下一代的一些科学家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创造。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罗伯特韦斯伯格,美国费城天普大学的一位认知心理学家。
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几年间,韦斯伯格是一名大学本科生,在纽约度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前几年。后来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又在1967年担任天普大学的一名教职工。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为了证明创造是与生俱来的、普通的、所有人都做得到的。
韦斯伯格的观点很简单。基于纽威尔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是相同的这一论点,他将其扩展为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是相同的,不过其结果是创造性的。用韦斯伯格的话来说就是,当一个人评论说另一个人思想很有创意时,他所指的其实是该过程的结果,而不是说过程本身。虽然有创意的点子和产品带来的影响有时十分深远,但是一个创新产生的机制却可能是很普通的。
用另一种方式说,正常的思维是丰富而复杂的丰富和复杂到有时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或者说很有创意的结果。我们不需要其他的过程。为了证明这一点,韦斯伯格使用了两种方式:精心设计的实验和关于创新行为的详细案例研究从毕加索所绘的格尔尼卡到DNA的发现,再到比莉哈乐黛的音乐。在每个示例中,通过实验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韦斯伯格演示了如何可以不凭借天才和想象力的巨大飞跃来解释创新。
韦斯伯格的文章虽然没有提到爱德蒙,但是他的理论却适用于爱德蒙的故事。起初,爱德蒙关于如何给香草授粉的发现似乎是从天而降的奇迹,但在他生命的尽头,费列欧尔贝里耶-博蒙特透露了那位年轻的奴隶是如何解开那神秘的黑色花之谜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