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吴志翔*的《教育是柔软的》系作者近年来就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一系列文章的精选。全书主旨是:面对孩子,身为师长者当以自我的完善为起点,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智走向成熟。
教育需要设身处地和换位思考,需要反思精神和自省意识,需要等待的时间和回旋的余地,需要包容和化育、浸润和滋养,需要生命关怀和柔性智慧,需要谦卑虔敬和悲天悯人所有这些在书中都化为作者反复重申的一句话:教育是柔软的。
|
目錄:
|
Chapter 1 为师最当有情怀 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 教育理想不是易碎品 让我们成为心灵捕手 好教师好在哪里? 幸福:从境遇到境界 守住职业的骄傲 把理想和信念装进学生的行囊 追寻和而不同的境界 走得再远,也要记得为什么出发 心里怀着地平线 奔跑吧,校长 为师最当有情怀 火树银花处不必有我 懂得,就值得 诗和远方,就在脚下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端上一碗励志的鸡汤 与孩子一起,伴随着问题成长 每一天都在堆砌属于自己的人生 解读一所学校由弱走强的故事 聆听童声,解读童心 叩问现代化教育 最短的距离未必是直线 道远不须愁日暮 凝望者也是摆渡人 教师社区的意义 何必欣羡他人的风光 莫剪柔柯 Chapter 2 用赏花的心情 经典不是拿来吓人的 虎妈,看上去很美 珍惜神笔马良这个文化符号 别随意给学生贴标签 作文是生命的眺望 不要轻视这年轻稚嫩的声音 让童年在自然中得到滋养 教育应从粗放走向精细 从最原始的兴趣出发 以理想之光照耀教育人生 敞开每一个人的可能性 让鱼儿重返大海 学生不是我们放牧的羊群 后排观众易骚动 对贫困生要有同情之理解 吹尽黄沙,始见价值观 在选择的天空中学会飞翔 警惕减负理念回潮 低俗语言通不过价值认证 谁的心在风中凌乱? 今天我依然种下葡萄树 Chapter 3 孩子,恰好是你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曾国藩家书》的教育之道 做个有点钝感的家长 教育的优美曲线 童稚化思维 多一些好妈妈 那些鱼儿,那些花儿 摆脱偏执的心魔 母爱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本领 最好的教育者是暖男 谁在注视着深渊 时间都去哪儿了 接纳比赏识更重要 今天的痛苦换不来明天的幸福 给童年铺上温暖的底色 错位的耻感 重要的话,只说一遍 育人如一场圆舞曲 那个孩子为什么哭泣? 成长远远大于成功 有多少臆断,就有多少愚蠢 我们能让孩子自然醒吗?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小萌娃的追赶 恰好是你 怎样保护你那薄荷味的笑 后记
|
內容試閱:
|
无论任何时代,拥抱理想都是一种美好的意欲。
无论任何行业,树立理想都是一个积极的向度。虽然据说人容易高估自己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也爱夸大自己所从事行业的价值,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即:今天的教育惟有在远大教育理想的召唤和引领下,方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笃定,走得更坚实。
教育现代化之路从不平坦,我们正是在破解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使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强国家、兴经济、惠民生的事业。畸重分数、经费困窘、校舍破旧、师资不稳、城乡差距等问题我们都一一面对,巨大的努力烙刻在柯桥实验开化精神安居工程四项工程领雁工程等一批看似简单的名称之上。减负难题、择校困局、课改实践,仍在考验着我们把教育事业推向新高度的勇气和智慧。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如果没有远大教育理想的支撑,思想会有涣散之虞,精神会有懈怠之忧,我们有可能被困在半途。昔梁启超曾谓:有时势造就的英雄,有造就时势的英雄。我们今天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倒未必需要什么英雄情结,但渴望造就崭新时势的理想情怀则绝不可少。有许多事情也许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则完全出于自主。置身于一个不乏荆棘的改革路上,勇猛精进或能闯出一片生天,退缩萎靡则必将陷于困顿的僵局。 毫无疑问,远大的教育理想不是凭空确立的,真正的理想总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当我们谈论理想时,现实并没有被搁置,相反它已经被预埋为我们全部思考的基础。
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理解现实并不意味着迁就现实、俯就现实;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匍匐于现实境况的逻辑之下,纠缠于眼前利害的计较当中,龟缩于自我保全的掩体里面,瞻前顾后,畏葸不前,自甘无为。教育不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我们不应该无条件接受各利益方折樽冲俎所形成的格局。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我们必须介入其中加以规范和引导i具体到校园之内甚至课堂之内的情况也是如此。今天的教育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现状中还有很多扭曲的东西、缺失的东西、偏畸的东西。那些扭曲、缺失、偏畸,无不需要我们加以校正、补偿和平衡,而这么做的准绳和坐标就是那远大的教育理想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办使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教育,办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快乐和走向成功的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远大教育理想的可贵之处才得到彰显;因了这种理想,我们才会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才会有逆水行舟的力量和勇气。
树立远大教育理想,我们应有责任的担当。古人有云:重担子,须是硬着脊梁骨,方担荷得去! 朱熹这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素来推崇的弘毅精神。
教育的事情,丝丝缕缕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诉求相关,身为教育人,我们需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需要有一种草木本心、何求人折的气度,需要有一种不迁怒、不诿过的胸怀,哪怕吃遍辛苦、受尽委屈,也要勉力做好自己的职份。每一位有所成就的教育工作者,必具超拔众人的器识、志在百年的规模和宠辱不惊的气象。
我们还需要善于做出是非的决断和抉择。教育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一些痼疾久治不去,有的弊病积重难返,这往往会令我们产生畏难怕烦的情绪,或者索性任其惯性蔓延。面对它们,我们不能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而是需要克服退缩敷衍颟顸等习性,摆脱举一而遗二,见寸而昧尺的短见,识大体,明优劣,做出合乎多数人利益的正确判断和选择。坦率地说,现在不少人面对教育中一些明显有违公平公正、有悖教育规律、有损学生健康成长的事情,虽然心里也会有点纠结,但往往还是半推半就或者顺其自然了,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曾国藩。至于对一些恶劣的倾向推波助澜的,那就更加要不得了。
远大的教育理想与个人价值实现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理想不是托诸空言的陈词滥调。有了远大理想才会有先进理念,有了先进理念才会有最佳的实践效能,先事后得,先难后获。此外,一些教师经常感到职业倦怠,能给他们持续提供动力的只能是教书育人的理想。心无力者,谓之庸人。龚自珍没有价值感的支撑,教育也就成了只为稻梁谋的工具,年复一年,心力匮乏而日渐平庸。
有的教师则把注意力重心放在一己收入的多寡上,似乎个人生活的中产就是一个终极目标,不达则牢骚太盛、怪话连篇。其实,正如一位校长所言:幸福感是分层次的,要打破教师小富即安、守成知足这种浅层次的幸福感,教师应经过自身努力使潜能得到最高度的发挥,从用心培育成才的学生那儿见证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才是无与伦比的。
居高声自远,只要我们能担当责任,明断是非,实现价值,高远的教育理想就将在心里落地生根,不会轻易破碎。
P1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