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学庸衍义

書城自編碼: 298049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因缘生
國際書號(ISBN): 9787501253494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3/103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4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未来科技大爆炸
《 未来科技大爆炸 》

售價:NT$ 311.0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售價:NT$ 510.0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售價:NT$ 510.0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售價:NT$ 354.0
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狗狗带给我们的治愈与改变
《 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狗狗带给我们的治愈与改变 》

售價:NT$ 234.0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售價:NT$ 311.0
诸葛亮
《 诸葛亮 》

售價:NT$ 359.0
解密:梦的诞生
《 解密:梦的诞生 》

售價:NT$ 874.0

編輯推薦:
1、《大学》,初学入德之门,彰显古人为学之次第;《中庸》,孔门传授之心法。
2、净空法师专文作序,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题写书名,香港汉学院因缘生博采古注今解,儒佛互参,中得心源,开启实学之门。
3、作者因缘生已在我社出版《学记师说劝学解》一书,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內容簡介:
《大学》《中庸》自古为我国家喻户诵之宝典,所述大人之学、中庸之道皆古圣先贤身体力行以至内明外用之实学。其味无穷。古注今解颇多。因缘生广参博采,慎思择要,可贵在儒佛互参,中得心源,颇合古德治学述而不作之本怀,被净空法师誉为诚古今难得之好书也。
關於作者:
因缘生,香港汉学院研究员。河南省社旗县人,生于1983年,自幼喜欢研习中国传统文化。2008年,讲述《论语》,并将前五篇整理成册。2010年,注解《幼学琼林》。2011年,校集《圣学根之根》。2012年,注解《笠翁对韵》。2013年,注解《礼记学记》《师说》《荀子劝学》和《增广贤文》。
2016年,蒙净空法师专文作序和题写书名,《学记师说劝学解》正式出版。2017年,《学庸衍义》出版,净空法师再次为之专文作序,并蒙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题写书名。
目錄

自 序
《大学》讲前小言(附表注)
《大学》衍义
《中庸》衍义
內容試閱


清儒龚定庵曾道: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斯言虽是激烈,却并不过分,我中华儿女当铭之于心,刻之于骨。不懂自己国家的历史,不能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这定是亡国灭种的征兆!
民国十二年,《清华周刊》记者以《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为题,向梁任公先生约稿,梁公除了将需要学习的典籍一一罗列,并简要讲述了学习方法之外,又特别拟定了一个《真正的最低限度必读书目》,其中《四书》便高居榜首。于最末之处,梁公毫不客气地指出,若连《四书》等必读之书尚且未读,真不可认其为中国之学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书》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之总源泉,舍弃《四书》则无异于拔本而塞源,焉有不枯不竭之理哉?而《大学》与《中庸》二书,乃圣贤学问之经纬,二者若明,则天上天下之事、出世入世之理概莫出此网罗矣。儒家文化之津要尽备于此,吾人不可不深切留意焉!
孔门之学有心性,有天道,有人道。如六艺之学,乃属人道之学,常人易懂,是诸弟子所共修之科目,夫子亦经常讲说。至于心性与天道,则深微难知,非是常人可学,能知者无非颜子、曾子、子贡数人而已。而且孔子教育偏重于人道,心性与天道之理罕少言之。所以《论语》曾记子贡之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而孔子于《论语述而》篇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儒家教学之纲要,便是教人由仁而发艺,以艺而护仁,仁艺互滋而成德,据其德而明其道,并非仅务下学而不务上达也。
观《学》《庸》二书,其文简澹高古,处处见心。只缘被后来人说得崎岖,遂致我辈难明圣意,自然也难作圣贤矣。自汉及唐,解经者多被文字束缚,于是枉死句下,始终未能缘及心性。宋代重视儒学,崇尚义理,学者大胆借助佛典道藏来与儒书互参,其成就的确远非前代可及也。如程朱理学之裨益时人、有功后学,实不可没也。然而,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二程夫子与朱文公取佛老之道而成己之学,反以儒家正统自许而贬斥佛老为异端之说,如此自断手足之举,实不似真仁真智之圣者所为也。
清初大德周安士先生谈起朱子的学说,曾经委婉地说:吃果子应该除去它的核,吃肉应该除去骨头。尧、舜、周公、孔子才是儒家的泰斗。学习儒学当以孔子为宗。有人问安士先生说:朱子批驳佛教为异端学说,我辈既然要学习孔子,当以排斥异端为己任,您怎么反而一再袒护佛教呢?先生回答说:您并未知道何为异端。异端的大方向是和圣人背道而驰的。比如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无恻隐之心就是异端了;再如羞恶为义之端,无羞恶之心就是异端了。今人不加辨别,一听慈悲之说是佛家所讲的,就一定要反对,却不知我们儒家的仁就在反对中丧失了;一听说戒盗、戒邪淫的戒律出自佛家,就一定要批判,却不知我们儒家的义就在这批判中丢掉了;一听说不妄语出于佛家,就一定要排斥,却不知我们儒家的忠信就在我们排斥中灭亡了。这难道不是想要捍卫道统反而危害了道统吗?孟夫子当年摒除杨、墨之学,是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这类猛药,良医偶然用之,却并不是每天必需之物。宋儒的学问比不上孟子,但他们的愤愤之气却远远超过孟子。今人学问不及宋儒,但愤愤之气却又远远超过宋儒。白衣小子,拾得几句骂佛俗语,就自以为程朱再出;黄口儿童,空有一种夸大习气,动不动就自树一家,吹嘘炫耀。这实在是令人齿冷!
儒学自南宋至明清二代,门户偏见日益渐深。其一是汉学与宋学之争,其二为程朱与陆王之辩。总之是相互排斥者多,而相互印证者少。治汉学者,钻研训诂考据,而舍弃文章所载之大道;治宋学者,妄欲寻求孔颜之乐趣,而无视民生之疾苦。治程朱理学者,虽看重主敬存诚,而忽视治国平天下之实学;治陆王心学者,但观心上之法,而不顾民生日用之事。欲论古来兴废事,先平自家是非心!观此种种,一言以蔽之:悟则全是,执则全非。
我今整理《大学》,依李雪庐老人《大学表注》为纲要,参看蕅益大师《大学直指》,于汉、宋、明、清诸儒所注均有所取舍。整理《中庸》则以憨山大师《中庸直指》为底本,参看蕅益大师之补注,于郑氏及程朱之间,亦有所取。雪庐老人所撰之《大学讲前小言》,因缘生诵之甚喜,于是将其译为语体,恭录于前。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我今于此言甚有感触也!饶公宗颐老教授为励后学而不弃微尘,特为题写书名以启众信,因缘生感恩之至矣!上净下空老上人非但赐写序文,且于讲经之际赞叹因缘生乃为圣贤君子。因缘生委实惭愧莫名!我若不认自家是圣贤君子,则见老上人妄语,而《金刚经》有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老上人岂有妄语哉?然而我若认下自家是圣贤君子,则是因缘生妄语,而妄语则为三教圣人之所共戒,因缘生岂能妄语哉?好在我已寻得一法,足可令我与老上人皆无妄语、不违实相。诸君若问此法,我无隐乎尔,只在此《学庸衍义》之中矣。有志者不可不察也!
乙未菊月因缘生敬识于香港汉学院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物有本末【10】,事有终始【11】,知所先后【12】,则近道矣【13】。
【1】大学:汉儒郑康成注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由此可知,《大学》实为士君子修己治民之学。○道:人类皆有无声无臭的天性,纯真纯洁,却是一切理想思路的主体,但能不失真纯面目,就名曰道。
【2】在:在于。○明明德:第一个明作动词,乃彰显之义。德字,古文写作悳,《说文》曰: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直从心。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曰: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外得于人,谓悳泽使人得之。雪庐老人注曰:即《中庸》天命之谓性之性。得天之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
所以明德即圣人之德。【3】
亲民:即爱民也。宋儒程子伊川怀疑亲字应是新字的错讹,便直接将经文改作新民。明儒王阳明仍作亲民解。亲新二字,古籍中亦多见相互假借,然程子所为,我辈委实不敢赞叹,更加不敢效仿。
【4】止于至善:即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宋儒陈澔《礼记集说》云: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善哉!此说亦堪称至善矣。
【5】知止:念兹在兹,即常念本性之明德。○定:志有所立,勉持不变。如王阳明《大学问》曰: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
【6】静:心境清明,不为妄动。
【7】安:泰然恬然,心不异迁。
【8】虑:精研明辨,识见高远。
【9】得:获得达于至善之要领。前人多有释其为得道者,实则不然。若云得道,则下文不必再说近道也。
【10】本末:即始末、原委。此处之本,指明明德;末即亲民。
【11】终始: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此处以能得为终,知止为始。
【12】先后:轻重缓急是也。此处以明明德为先,亲民为后;以知止为先,能得为后。
【13】近道:近乎大道。
◎衍义:古时蒙童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十五岁入大学,大学乃修己治民、治国安邦之学。其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开篇不言大学之法而言大学之道,其意可谓深远。
所谓明德者,即圣人之德。圣人之德人人本具,即吾人本善之性德。然凡夫为物欲所障蔽,原具本善之性德非失似失,不过一旦去除障蔽,性德便可复明。
佛家创教始祖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之际,即连声惊叹:奇哉!奇哉!我观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祖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只因被妄想、分别、执着这些烦恼障碍住了,一旦障尽,原本圆满具足的智慧德能便可得以显现。《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当众生圆证菩提,方知清净本然的妙明真心不过是恢复自家本来面目而已,并非心外得来。《大学》之明明德,可于此处旁通矣。《孟子尽心上》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自己觉悟叫通达,助人觉悟叫化导。通达是智慧,化人是仁爱。智慧与仁爱兼备则名为圣人。明明德者,自立也;亲民者,立人也。《孟子尽心下》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若欲立人,必先自立。
佛法亦有小乘和大乘之别,小乘佛法的最高果位叫阿罗汉。阿罗汉只求自度而不愿度人,所以释迦世尊呵斥他们是堕无为坑的残根败种。若欲证得无上圆满的佛果,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度一切众生。
吾人欲明明德,固须发明自心的明德,但同时也要以德泽人,希望人人都能明明德,所以大学之道又须亲民。假使不能亲民,则为德不广,自心的明德就不能完全发明。更进言之,纵然自心明德完全发明,而天下苍生尚有未明者,仍须亲民教化,不能自已。能自觉而后觉他,使自他同归于觉悟,此之谓至善也。
修学知有所止,则心有定向。所以知止的知字尤其值得玩味。
凡夫受外物之诱惑,其心无片刻不在妄动。所以必须守一目标,立一大志,然后以志率气,待意气沉着,则但见一义,生死、荣辱、得失、恩怨皆不足动摇,而无贪求、嗔恨、痴恋、傲慢、猜疑之念。至于意志消沉,心如槁木死灰者,不能称之为定也。人若常存悲天悯人之大志,则声色货利不能入矣;人若常存自私自利之心,则仁义理智之良知不能显现矣。故而此处所言之定者,应是心有所守也。
学者守定目标,坚持日久,则心境清明,不为妄动。世人但知求环境之静,不知求心境之静。当其进入一个清静的环境,耳目一新,名利之欲暂可淡泊,然而不久就会觉得空虚寂寞,百感丛生。这便是环境虽静而心境不静之故。所以真正的静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意志有了定向,然后摒除杂念、气固神凝,虽身处于繁华喧嚣之中,也能够心绪安宁、不受干扰。求学须气定而神静,定则能锲而不舍,静则能辨析精微。人心静到极致,则物无不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安者,好而乐之,习以为常。学者志于道,必须安其所学,不可见异思迁。安学则能安贫、安命、不怨天、不尤人,悠然自得。学至于安,则坚固笃实、不致退转;行至于安,则从容中道、不觉勉强。于是心安而理得矣。虑者,思虑也。学行至于安,则神明在躬、思虑深入、识见高远、气度恢宏。应对大事,则有谋有断。如《中庸》篇所云: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所谓聪明睿智,即能虑是也。
得者,即获得达于至善之要领是也。
从知止到明明德,其间用力之过程,有定、静、安、虑、得五个次第,上智者只可速进,不可躐等;下愚者只可缓行,不可中辍。因为儒家教育的方法,唯有真积而渐成,并无猛进而顿悟。只要次第不乱,循序渐进,长时熏修,无有不成功者。
凡物必有本末,研究物理者,必须先求其性质能力,然后可以发挥其功用。其性质能力,本也;功用,末也。凡事之发生演变,必有其因果始终,始为因,则终为果;终为因,则始为果。因果之间转变、相续、循环不断。研究历史及社会学者,必须探究事理之因果关系,事不孤立,必非突发。观察终始,则知相因相成之理。
必是自身性体已明,而后方能亲民。自觉为本,觉他为末。止于至善为事业之终,知止为起行之始。
所谓先后,即轻重缓急是也。学者当以明明德为先,以亲民为后。以知止为先,以能得为后。此是指出立身处世的根本,根本一旦立住,则近乎大道矣。
古时读书人位列四民之首,因其处世态度与一般人不同。一般人先讲生活而后讲礼义,读书人则先讲礼义而后讲生活。一般人先行而后知,读书人则先知而后行。一般人先为己而后为人,读书人则先为人而后为己。一般人先私而后公,读书人则先公而后私。一般人先利而后义,读书人则先义而后利。一般人先家而后国,读书人则先国而后家。一般人先求收获而后施劳,读书人则先施劳而后收获。一般人先乐而后忧,读书人则先忧而后乐。总之,读书人应攘利不先,赴义恐后。道不远人,唯须了知本末先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