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編輯推薦: |
本书充分发挥了行业联盟、政策研究和科研机构的多方面实力本书系统梳理有关政策,统计分析工业强基示范应用项目及中标公示项目,重点解读一条龙应用计划和一揽子突破行动,提出工业强基发展的建议。内容涉及工业强基的总体情况、项目实施进展,应用实例分析。对多家企业实施工业强基项目的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为企业了解工业强基项目实施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参考。多家一线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相关公司还就工业强基发展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的建议。
|
內容簡介: |
为了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等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问题,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扎扎实实打基础,并明确了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2016年4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工业强基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任务,决定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推进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方资源,组织推动全社会齐心协力,抓紧抓实,长期坚持,务求抓出实效。本书是从政策系统梳理,一条龙示范项目及一揽子项目的统计及分析,以及工业强基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
關於作者: |
陈玉涛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成果评价与推广转化服务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中企慧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 是围绕制造业相关领域,以支撑政府、服务企业为宗旨,以促进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能力,搭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服务平台。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和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支撑军民两用的双向转移,为制造业企业,高校及院所提供一站式成果转化精准服务。
|
目錄:
|
第一章 概述 001
一、工业强基的背景及要求 002
(一)背景 002
(二)内涵及构成 002
(三)总体要求 008
二、工业强基的重点任务 009
(一)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009
(二)开展重点产品示范应用 010
(三)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010
(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011
(五)推进四基军民融合发展 011
三、工业强基的发展阶段 012
(一)现阶段发展概述 012
(二)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020
第二章 工业强基项目解析 024
一、2014 年工业强基项目分析 027
(一)示范项目 027
1. 四基项目类型贡献率 028
2. 四基项目所在区域贡献率 029
3. 四基类型和承接示范项目的主体所有制性质
贡献率 032
(二)实施方案公示项目 035
1. 四基项目类型贡献率 039
2. 四基项目所在区域贡献率 039
3. 四基类型和实施方案公示项目的主体所有制性质
贡献率 042
二、2015 年2016 年工业强基中标公示项目分析 044
(一)中标公示项目概述(20152016 年) 044
(二)基于项目类型分析 046
(三)基于项目的地域分布角度分析 050
(四)基于企业主体所有制性质角度分析 053
(五)基于工业强基重点支持的十大领域分析 059
三、工业四基发展目录分析(2016 年版) 063
第三章 企业案例 068
案例1 紫光国芯股份有限公司 069
案例2 上海上创超导科技有限公司 072
案例3 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 077
案例4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 082
第四章 政策汇编 085
2013 年工业强基主要指导政策 088
《关于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 088
《2013 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089
2014 年工业强基主要指导政策 092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 092
《2014 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097
2015 年工业强基主要指导政策 098
《关于开展2015 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 098
《关于组织开展2015 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的通知》103
2016 年工业强基主要指导政策 106
《工业强基2016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106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验收评价工作细则》 110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年)》 115
第五章 政策解读与发展建议 131
一、一揽子、一条龙重点解读与发展建议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 132
二、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45
三、工业强基工程电子元件类产品和技术的发展重点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147
四、创新科技转化模式,提升科技转化效率
上海科启投资有限公司 151
附录 158
附录1 2014 年工业强基专项重点方向 159
附录2 2015 年第一批和第二批工业强基 重点方向汇总表 172
附录3 2016 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重点方向汇总表 201
附录4 中标公示项目名录 215
|
內容試閱:
|
序一
(柳百成)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建设制造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聚焦实施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重点工程,其中工业强基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五大工程相互关联、互相促进,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而工业强基则是智能制造的技术基础和支撑。
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据2015年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世界的23%左右。但是,总体上看,多数产业仍处在世界制造产业的中低端,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核心和关键共性技术。
《工业强基工程》将关键共性技术归纳为四基:即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关键技术基础。四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瓶颈所在。以数控机床为例,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特别是配套的高档数控系统80%依靠进口。我国已是世界机器人消费大国,但是高端工业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仍严重依赖于进口。
应该指出,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也在不断提升制造基础能力。近年来,美、英等国在再工业化战略指引下,采取多种举措加强制造领域竞争前关键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及先进基础工艺)的研发能力。同时,又特别强调加强制造基础能力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美国举例,美国正在推行由一批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制造业-美国(Manufacturing USA),已建成的九所制造创新研究院中,有三所与基础材料和制造工艺有关,有三所与智能制造有关。因此,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发达国家,强大的制造基础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坚实基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工业强基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发挥其各自作用。首先,要提高对加强四基能力的认识,重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要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及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与四基有关的制造创新研究中心;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积极性,组建创新联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协同创新;要十分重视提升四基创新能力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四基能力建设、更要发扬工匠精神,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总之,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提升我国工业基础创新能力,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需要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为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本书扼要介绍工业强基工程出台前后背景,详细解读工业及信息化部相继发布的加快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的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方案及典型示范案例。相信本书出版能为政府部门、制造企业、高校院所等有关人员提供信息支持。
序二
(朱宏任)
工业基础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虽然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能够满足整机和系统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但是,工业四基能力仍然不强,表现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部分关键基础材料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主要依赖进口;先进基础工艺应用程度不高,共性技术缺失;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不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检测、信息服务等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因此,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既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我国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保障我国在2025年实现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基石。为此,工业强基工程作为《中国制造 2025》的核心任务之一被列出,并提出了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
提高工业基础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引导作用。工信部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出台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对到2020年我国工业强基工程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产业研究机构的作用,带动上下游和产学研用共同建设一批能够跨行业或全行业服务的基础共性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的创新研究中心。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好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三个面向既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创新的目标导向,也是我国企业创新的主攻方向。工业四基就是三个面向的重要领域。广大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先企业要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的魄力和勇气,敢于挑战国外技术权威,积极开展原创性、高水平研发活动,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专有技术和基础产品,从引进、消化、吸收的逆向创新向正向创新转变,真正从创新追赶转变为创新引领。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作为全国企业、企业家的社会组织,近年来在促进企业创新、开展两化融合、实施智能制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未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聚焦落实《中国制造2025》,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建言献策,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搭建官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为将我国早日建成制造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是为序。
前言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 北京中企慧联科技发展中心)
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是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上存在较大差距,底盘不牢、基础不强已成为制约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瓶颈。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四基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力争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
2011年以来,工信部把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业强基体系化推进模式初步形成,全社会重基础、打基础的认识初步树立,一批四基领域瓶颈问题初步解决。
夯实工业基础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工业强基成为全国各地区、全行业共同推动的重点任务。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实施指南,明确了未来5年到10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工业强基主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和产业化瓶颈问题,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工业强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决定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需要长期坚持。
本书系统梳理有关政策,统计分析工业强基示范应用项目及中标公示项目,重点解读一条龙应用计划和一揽子突破行动,提出工业强基发展的建议。内容涉及工业强基的总体情况、项目实施进展,应用实例分析。旨在宣贯工业强基相关政策及实施纲领,为政府部门、各地方经信委,各行业协会、国内企业及社会有关方面提供信息支持。由于我们水平和时间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加快实施这一战略做出部署。中国制造2025把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作为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工信部去年10月发布的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进一步提出: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并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加强作为6大重点任务之一进行了具体部署。只有强化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依靠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产能逐步替代落后产能,才能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实现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
一、着力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经过三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技术整体上已经从引进为主迈入到了自主创新为主的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我们再期望大规模引进国外正在使用或储备的先进技术是不可能的了,只能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依靠企业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解决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迈进过程中科技难题,大力提高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一是坚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只有持续的研发投入,企业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质的提升。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企业研发经费规模仍不大,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93%,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则普遍在2%以上,差距十分明显。从研发投入的构成来看,2013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科学研究经费占比仅为2.8%。而世界主要国家企业的科学研究占比普遍在20%以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的源泉。企业研发经费中科学研究比重偏低意味着企业原始创新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广大企业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为强化工业基础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二是吸引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保障,工业企业在四基领域,花大力气培养、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推进海内外人才集聚工程,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重点产业基础研究人才,加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加快基础人才培养,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基础学科建设,形成从初级到高端的基础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健全对基础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的生活、工作配套支持,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
三是开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能力已经从技术引进为主开始逐渐重视自主研发。近年来,我国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919大型客机、核电、高铁、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等领域之所以取得重大突破,根本在于这些领域的企业主动将研发活动向创新链条的前端延伸,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力推进正向创新,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引领了创新方向。广大企业要积极开展原创性、高水平研发活动,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专有技术和基础产品。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前瞻性战略技术研究,以积累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从创新追赶向创新引领转变。
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长期以来,科技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难是制约我国创新效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顽疾。要强化企业的产业创新地位,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和牵引作用,实现从以大学、科研院所主导的先科研后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向企业主导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一是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产学研用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更大规模更深产层次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展企业主体作用。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是企业要把握创新方向和市场需求,主动寻求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外部创新组织的技术合作,从而建立起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比如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移动通信标准及其产业化,就是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典范。
二是推进龙头企业牵引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许多领先企业通过增强产业链创新的主导能力,有效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攻克产业链核心技术,从而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能力和竞争力。当前,我国许多产业的产能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整体技术仍然处于世界中低端,迫切需要在政府引导下,龙头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以市场机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中广核自2004年以来,充分发挥核电站总体设计、建设总承包商的作用,以核电项目群建设和核电产品创新为纽带,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群管理、质量管理、创新联盟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探索出了一条企业主导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核电国产化率从初期大亚湾核电站的1%,提高到阳江核电站的85%,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三是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模式创新。除了加强产学研用和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外,企业还要可以根据自身优势,从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环节寻找创新突破点,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陕鼓、杭氧等许多中间设备制造商则在对关键技术和关联技术进行高强度研发的基础上,与重点客户形成战略联盟获取稳定市场资源,与重点配套商合作研发,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整个产业附加值。三峡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则充分发挥用户端的拉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承担起产业链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通过三峡工程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设计施工,有效带动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等上游企业共同突破产业链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特大型水电及机组、特高压两大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弯道超车,引领了全球创新。
三、全面拓展开放环境下的自主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是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做出的新部署,指明了当前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一是树立起开放创新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变化。开放创新适应了21世纪全球一体化、开放、融合、共享的发展潮流,改变了企业所有创新活动都由自己独立完成的做法。许多跨国企业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构建起面向全球的创新网络。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在高端领域实现创新已经不能再全靠引进技术,必须转向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也不等于企业独自创新,而是要将创新视野放宽到内外部、上下游、国内外。在创新过程中,不排除引进先进技术,以解决关键环节的卡脖子因素,但着力点和重点是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把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强化工业基础,提升整体水平。
二是做好高水平引进来与主动走出去有机结合,占据价值链高端。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迈出了重要步伐,综合实力大幅提高。过去我们严重依赖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端装备,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正在越来越多的输出国外。比如,我国高铁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动车组,并依托国内巨大市场开展了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实践,积累了成功经验。近年来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了从产品和部件出口到高铁系统全产业链输出、从出口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新突破。广大企业要坚持高水平引进来与主动走出去有机结合,立足国内庞大市场,主动把高端技术、装备、产品输出海外;同时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资讯中心等,获取创新的战略性资源,强化工业基础,努力形成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
三是抓住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寻求海外创新机会。当前,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加快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等,是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将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大的海外发展空间和创新机会。广大企业要从过去主要按照他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国际竞争,转变为主动参与并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学会掌控国际竞争的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学会如何在境外需找创新机会,开展创新活动,加快装备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创新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