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哲学的盛宴(精装,人文经典书系)

書城自編碼: 297544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英]罗伯特?艾伦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461354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3-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1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編輯推薦:
读哲人故事品大师智慧悟人生哲理 (精装典藏版)
柏拉图
苏格拉底 弗洛伊德 荣格 尼采 培根
叔本华 罗素
笛卡尔
黑格尔 卢梭
蒙田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马斯洛 康德
推开哲学的门 聆听大师的声音
內容簡介:
本书内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当代西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哲学大家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使读者首先被精妙的哲学思想所吸引,同时了解到哲学家亦是血肉之躯,他们的困扰与奋斗。读本书,是一次了解哲学大师、走进哲学大师的心灵之旅。
關於作者:
罗伯特艾伦,英国人,哲学硕士,曾任专栏作家,喜欢旅游,足迹遍及欧美、大洋洲等地。
目錄
第一章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生平002
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004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考004
哲学领域中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由自然到自我来认识自己两大阵营对立,精神与物质再分化苏格拉底理念论的奠基人苏格拉底的哲学道德观苏格拉底的哲学辩证法苏格拉底的哲学人性论
苏格拉底的真理思考014
真理是万物的尺度人生需要反省与检讨在不断探索与质疑中寻找真正的智慧


第二章柏拉图
柏拉图生平018
柏拉图的著作019
柏拉图的精神哲学021
柏拉图与性爱论021
柏拉图性爱概说柏拉图的恋爱论善是爱情的本原精神也有生殖力
柏拉图与乌托邦025
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的四主德关于理想国的教育善与哲学治国有关财富的分配有关社会体系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生平032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035
亚里士多德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建树036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037
实体论与宇宙探寻科学的本性及目标关于真理的探索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040
伦理学与理性道德考虑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节制是快乐方面的中道道德形成于习惯不自制与放纵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原理043
快乐最适合人类的天赋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快感是让灵魂恢复到自然状态


第四章奥维德
奥维德生平048
奥维德的著作050
奥维德的爱情哲学050
如何获得爱情051
爱情是一门艺术目标需要定位展现绅士风度以书寄情爱需要承诺善于用眼神去传情示爱毫不吝啬地赞美她
如何保持爱情056
温柔的情话是爱情的食粮男人也需要温柔创造彼此的共鸣区域对她的欣赏要及时表达用浪漫打动她的心关心和体贴她巧妙渡过吵架关
爱情的良方059
不同季节的魅力着装根据脸型选择相应的发型笑容是女人最好的装饰品美丽源于你的底蕴眼泪是女人很管用的武器撒娇能增添女性韵味

第五章蒙田
蒙田生平066
蒙田的著作068
蒙田的智慧069
论经验论友谊论勇敢论习惯论功利和诚实论看待事物的方法论死亡论自我衡量论意愿


第六章培根
培根生平080
培根的著作082
培根的人生论083
论真理论掩饰论嫉妒论爱情论权位论仁慈论狡猾论自私论友情论养生论言谈论财富论野心论人的天性


第七章笛卡尔
笛卡尔生平096
笛卡尔的著作097
笛卡尔的人类哲学098
方法论098
普遍怀疑直观和演绎四条规则
我思,故我在102
第一真理我思,故我在的内涵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105
心灵与身体的区别心灵与身体的统一
灵魂的激情106
激情生理说激情心理学特殊的激情




第八章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生平110
帕斯卡尔的著作112
帕斯卡尔的思想113
真诚的评判113
论人的状况114
人在自然中到底是什么114
人的感官不能感受无限115
人的两种相反的品性116
论想象力116
人不甘寂寞117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118
习俗是正义的本质119
人人渴求普遍的美好120
人的伟大和悲哀121


第九章休谟
休谟生平124
休谟的著作126
休谟的人性哲学127
自爱与仁爱并存128
论骄傲与谦卑论恶与德论美与丑论财产与财富论名誉
政治学可以析解为科学133
论民族特性论政府的起源
宗教、迷信与道德135
人类最初的宗教寓言与英雄崇拜关于宗教的总结



第十章卢梭
卢梭生平140
卢梭的著作142
卢梭的民主哲学144
社会形态144
论最强者的权利论社会契约论社会状态论财产
主权与公意147
论主权论公意论立法体系
政府150
论政府论民主制论一个好政府的标志论政府的创制
人类的不平等156
论选举论公民宗教
人类的不平等156
从形而上学来考察人社会制度名望与权威不平等的顶点


第十一章康德
康德生平162
康德的著作163
康德的批判哲学164
纯粹理性批判164
感性、直观、经验空间与时间、现象与物自体人的判断力与图型原理什么叫理性对先验理念问题的陈述与解答理性、知性、理念、经验之间的关系
康德的认识论170
先验构架一方面是感性,一方面是知性四个先验矛盾
康德的伦理学172
实践理性的先验矛盾与至善人是目的意志自律善恶与道德感情


第十二章黑格尔
黑格尔生平178
黑格尔的著作180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181
黑格尔的存在论182
黑格尔逻辑学绝对精神黑氏存在论
黑格尔的本质论186
本质现象
黑格尔的概念论188
主观性理念绝对理念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190
精神哲学意识艺术


第十三章叔本华
叔本华生平196
叔本华的著作198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199
人的本性199
人是什么人的本性道德本能心理的观察
人生总论203
人生之旅人的命运人世的痛苦一切的努力和欲望皆为迷误
待人之道205
待人宽容如待己
明晰个性差异
爱与尊敬
知人断事
信任与怀疑



第十四章尼采
尼采生平210
尼采的著作212
尼采的自我哲学213
人生的告诫214
珍惜你的美德自我控制世俗的智慧
理性的思考216
意图与意志自我独立爱是必须学习的道德问题
疯狂的激情219
活着是值得的理性的良知爱的定义追求出人头地内心的冲动


第十五章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生平224
弗洛伊德的著作225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226
本我、自我、超我227
意识和潜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两类本能
精神分析231
精神分析的方法焦虑心理人格
性爱密码234
人类的性生活性道德和现代人的不安
梦的解析236
梦的解析方法
梦是愿望的实现
梦的改装
梦的材料与来源




第十六章阿德勒
阿德勒生平242
阿德勒的著作243
阿德勒的人格哲学245
人类的灵魂245
灵魂与人类的心理生命人的目标心理群体生活与社会的存在人的安全与适应心理
性格特征249
性格特点社会感的形成攻击与防御的特性
人生的挑战252
自我观念生活风格奉献与爱心独立性与合作性


第十七章罗素
罗素生平258
罗素的著作260
罗素的道德哲学261
道德的标准261
美好的人生道德的准则金钱的崇拜人的无穷的欲望
自由之路265
自由的定义社会中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不幸之源268
什么使人不幸拜伦式的不幸犯罪感
幸福之路270
你可以获得幸福生活的热情爱的给予爱情与婚姻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婚姻试婚性和个人幸福





第十八章荣格
荣格生平280
荣格的著作282
荣格的性格哲学284
性格决定命运285
性格是人最本质的象征无意识的伟大力量创造情感协调感染力,传递信息的良好途径微笑的魅力建立同感用自信催发巨大潜力
性格类型291
性格概况人类的心理机能
个性升华294
解析个性的形成过程铸造完美个性


第十九章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生平298
海德格尔的著作299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301
存在的探索302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在之中之为在之中303
在之中的任务领会与解释命题在此与话语,语言
形而上学307
提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追问一个无的问题
论真理的本质308
真理的概念正确性之内在可能性自由的本质真理的本质迷误






第二十章马斯洛
马斯洛生平314
马斯洛的著作316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317
探究人性318
人性的精髓是什么人性是自私的吗仇恨和侵犯行为是人类的天性吗
解密人的需要323
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
洞察人格326
需要满足与性格形成病态人格与完美人格塑造完美人格走出抑郁的阴影
挖掘人的潜能330
克服陈规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生活的崇高目标自由地选择生活路线摆脱虚假的自我增强自信的生存需要
创造美好的人生境界334
人性如何丰满塑造良好的品格如何进入美好世界如何进入诚实世界如何进入存在性世界
实现自我的价值340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魅力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实现者的生活哲学经历高峰体验
內容試閱
第一章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来追求德行。



苏格拉底生平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个接生婆。由于家境贫寒,自懂事开始,苏格拉底就跟随父亲学习雕刻,以此作为未来谋生的手段。
苏格拉底天资聪颖,而且特别好学,不久就学会了雕刻。但不幸的是,父亲的过早去世让原本就贫寒的家庭陷入了危机。幸好有一位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们,使未成年的苏格拉底在雕刻之余有了学习的机会。
这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人生的一次转折,他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的圈子,走进了知识的世界。在那段时间里,苏格拉底向当时各种有学问的人求教,阅读了许多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聆听当时的大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讲学和智者学派的雄辩术。苏格拉底的爱好非常广泛,他还学习诗歌和音乐。多方面的学习使苏格拉底的学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他的人生观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20岁时,苏格拉底师从阿那克萨哥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他试图自己来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决定放弃对自然的研究。
30岁时,苏格拉底把注意力从自然转移到社会,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曾先后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他在作战中表现英勇,数次冒死求助同伴,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尽到了保卫祖国的职责。
40岁时,苏格拉底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入五百人会议(贵族会议被剥夺权力后,雅典城邦实行了直接民主制度,公民大会对一切重大问题进行投票表决,同时设置了五百人会议,管理港口、军事设备和其他公共财物,并为议会准备日程。五百人会议每年抽签轮换人选。这种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建立在这样的设想上: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能够以爱国之心履行其对城邦的责任)。
生活中,苏格拉底对人态度诚恳、温和,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谈话生动活泼,无拘无束,表现出高度的修养,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有一次,克利提阿斯想要霸占一个富人的财产,他命令苏格拉底带领四个人去逮捕那个富人。苏格拉底极其反感克利提阿斯的这种做法,于是他抵制了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恼怒的克利提阿斯不准他再接近青年,并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让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而苏格拉底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
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这位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热诚的爱国者,被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蛊惑青年。
当时,雅典有这样一条法律:被判处死刑的人如能逃往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赎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远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但都被他拒绝。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向邪恶屈服,都是对德行的背叛。后来他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在他死后不久,雅典人认识到他的所作所为的意义,把控告他的一部分人处以死刑,为他平反。应该说,是误解和私仇把他推上了法庭。黑格尔则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
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培养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他没有著作,其留传下来的言行都是由他的弟子柏拉图等人所汇编的对话中总结出来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考
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人们带来了实用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与新的领域。

哲学领域中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如此便可以确定他的哲学家身份。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曾被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极力推崇,苏格拉底的历史重要性可想而知。
1.柏拉图对话的历史真实性
《柏拉图对话》中的大部分对话都以苏格拉底为发言人。但即使这样,人们还是会说那些都是柏拉图的主张,只是借老师的口说出来苏格拉底成了柏拉图的代言人。
对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哲学学说上的关系,我们的基本看法是:苏格拉底的主要学说观点,都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柏拉图的思想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延伸。他们的思想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区分。而这种区分的依据,同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
2.柏拉图著作中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对话》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是苏格拉底以与别人对话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部分对话包括全部的早期对话。这就给肯定苏格拉底存在的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证据:至少在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是真实出现并存在的。
在我们研究《巴门尼德》这篇对话时,可以看出,柏拉图写这篇对话,并不仅仅是想记载两位伟大的哲学家,这还与他理论的变化有关。在这个观点上,我们应该吸纳一些反对者的意见,即柏拉图也想记述一些自己的理论倾向发生变化的事。但无论如何,是不该怀疑这篇对话的真实性及实际意义的。
3.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做一点区分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派,而柏拉图将这个学派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把基本的理论变革方面归功于苏格拉底,而将具体的展开方面归功于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说主要是在伦理学方面;而柏拉图的哲学则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着重谈了存在的是《智者》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深刻对话,但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个听众。由此可见,柏拉图此时的思想已超过苏格拉底主要哲学思想范围了。
从柏拉图的相关对话中可以看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发展轮廓与方向,对照来看,其观念大体还是一致的,是由苏格拉底哲学的伦理学经过柏拉图而推广开来的。

由自然到自我来认识自己
1.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在酝酿欧洲文化的最初形态时,它已初显规模。也就是说,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其跨出第一步时,就已大体上显示了一种发展方向,孕育了以后成熟期的基本特点。以希腊为起点的欧洲文化,在其最初阶段也显示了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表现在由原始神的世界观发展为宇宙论的自然哲学的世界观,也就是前苏格拉底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的特点是探索宇宙具体的始基。
2.认识你自己德尔菲神庙的神谕
德尔菲位于科林斯湾北岸的费契斯,自公元前6世纪初期首次在那里举行了泛希腊区西阿节会以后,便成为全希腊颇有名气的地方。据说这个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最著名的两条是自知与毋过,其意义是不可分割的。
苏格拉底为了把这两个格言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把重点放在了自知上,因为如果基于一般的道德格言而言,自知就是为了毋过,只有自知才能毋过,自知是毋过的根本,所以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知作为自己的哲学立足点。
苏格拉底认为,自知不仅体现在道德方面,更体现在知识方面。它不仅告诫普通人,更是对自然哲学家们的警示。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正确地对待传统知识,并把实践理论、思辨理性、道德哲学和知识论统一起来,立足于实践理性的道德哲学,寻求一种确定的、永恒的哲学真理。
3.对智慧、真理的不断探索
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哲学的根本任务。古希腊哲学时期正处于哲学的萌芽阶段,要在变化的感观世界中找寻确定的、永恒的本质,而对于世间万物本源的认识,也就是对真理的掌握。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目的与价值占有核心地位,同时也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宣告了古代唯心主义派别以成熟的形式脱离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派别,并与之尖锐对立。

两大阵营对立,精神与物质再分化
1.两大阵营的历史发展及第一性原则
所谓本源真谛,始终是一个追求的目标,而对其本身的认识,形成了专门的、渗透所有方面的学科:哲学。所以,我们研究前苏格拉底哲学时已经说过,始基问题的提出,正是哲学意识的开始。
事实上,早期希腊哲学是以唯物主义精神解决基本的哲学问题,即第一性原则,虽然它的形式相当原始。我们在研究这一阶段的哲学时曾说过,在脱离原始神话后,古希腊哲学的第一形态是唯物主义,此种万物主义精神基本贯穿了整个前苏格拉底时期。
两种世界观与哲学学说对立的真正标志,是苏格拉底树立的。如果考虑到这条唯心主义路线的确有它自己的孕育阶段,那么可以把苏格拉底哲学称为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建成哲学。
2.关于灵魂观念的发展及苏格拉底的变革
在古人的原始观察中,有个显著的经验事实:世界上有的东西是死的,有的东西是活的。而灵魂,源于动词呼吸,与古代各民族的观念一样,古希腊人也认为活的之所以活,是因为呼吸。在古希腊人心目中,生命在于呼吸,这样一种朴素的信念,在古人中持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即使在有了新的观念的一个时期内,这个最初的观念也还时常出现。灵魂和躯体的唯一区别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这两者的对立,是生与死的对立。
在苏格拉底之前,灵魂与肉体是互相区别的,是对立的,并且灵魂可脱离肉体而独自存在,但其却仍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物质。
但是,苏格拉底把巴门德斯所提出的一演变为精神性的单一,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演变为精神层面的单一。既然物质世界中的万物,无论什么都离不开进一步的分解,那么这种不可分的单一只能从精神世界中去寻找。原则上的不同并非指其程度不同,而是指其遵守着的准则的不同。
在物质与精神的众多对立之中,最基本的对立是物质是多的,而精神是单一的,因此物质最终逃不开被分解,精神则是不可分的、永恒不变的。对此,苏格拉底指出:物质是可以感觉并看得见的,而精神则是无法感觉并且看不见的,只能通过人的思想去找寻它。
苏格拉底说:所有无灵魂的物体由于外力而动,有灵魂的物质则会自己动,这是因为这是灵魂的本质。由此,苏格拉底就把始基的永恒与不变的原则与活动的原则依据哲学理论结合。这当然就充满了对立与矛盾,而且是本质性的、本源性的对立统一。
这种本源性的对立统一,是由感性的朴素辩证向理性的本质辩证的过渡。
3.理性的原则
精神与物质的分化意味着理性原则与感觉原则的分化。精神是无法感觉的,是理性的产物,物质是可以感觉的,而其可被感觉,也正因为精神的作用。
精神的确立,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使人的本质集中在精神方面;精神与感性的原则区别,使人进一步集中于理性的精神实体方面。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人理性的精神实质。
人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是精神的实体,但同时又是与客体对立的主体,在其学说中,以理念论和伦理学作为学说的核心。

理念论的奠基人
古希腊哲学由早期的自然哲学转化为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精神这一实体最终确立,此根本性的转折,向世人宣告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成熟。这个学派的最初形态是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的。
1.《形而上学》中苏格拉底两段话的含义
理念这一概念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体系的主干,但对于这个概念,人们却不是非常清楚。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理论与思想上的对立,是有本质上的缘由的。
德谟克利特与苏格拉底的理念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中,理念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仅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另一方面,德谟克利特的理论基本上仍然保存了所谓的种类的意思,于是,它们的具体含义就由德谟克利特的基本理论来决定了。原子作为物质的微粒,它们的种类也就同样具有物质基础了。而到了苏格拉底那里,出于哲学方向的改变,种类已经不仅仅是认知物质世界的工具了,而其本身也成为独立的实体,认知的对象,真理的本质,如此进一步的抽象,其已完全脱离了日常的意思,步入了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认识自己,自我的主体是一个理性的精神实体,然而理性思想的本质正出于它与感觉完全不同的理念性。因此,理念论的提出,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方向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所有唯心主义的最核心范畴,其具体含义尽管可以不同,甚至所用概念也不同,但苏格拉底理念论提出的问题与基本意义,却是所有唯心主义所共有的。
2.理念的概念
理念作为事物的范畴,并不是当时的流行用语,但也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著作中的术语,而苏格拉底的工作正是对此术语作哲学上的思考,使其成为哲学的核心部分,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苏格拉底理念论的重点是指出理念与意象的不同之处,确立其普遍性,用理念的普遍和知识代替感觉。
苏格拉底要把理念这种逻辑概念与感观的世界对立起来,成为独立的实体,既非感性世界的反映,也不是理解感性世界的方法,相反,理念成为感性世界存在的依据。
于是,在苏格拉底那里,实际的关系完全颠倒了。知识的逻辑体系、概念体系成为真实的世界,感觉的世界则并不可靠。巴门尼德所谓的存在成了苏格拉底的理念。
应指出,苏格拉底在为自己的理念论作论证时所用的方法含有许多原始朴素的地方,他所讨论的问题本身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理念世界的确立,表明了理性世界的确定。
总之,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在知识上是个概念体系,但苏格拉底把此种逻辑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成为其世界观的核心。
3.理念作为目的
早期的自然哲学没有理论意义的目的的概念,人们承认事实,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理论性的问题,但这种感觉性、生理性的情感是一种主观意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的提出,不仅使人的感觉理性化,也使人的情感理性化,使生理的欲望成为理性目的。
依照苏格拉底的理念性,理念本身就是带有目的性质的。目的是本身具有的现实性,目的是为了实现而提出,而理念是由人的理性所形成的概念性的东西。
苏格拉底的哲学座右铭自知又可理解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对其世界理念的认识,把握世界的方法之一是用人的理念。因此,理念是认识,即对理性的认识,自我就成为了一个知识体系,是认识自我的理性本质。

道德观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也称为伦理学。苏格拉底将哲学的核心由自然转向自我,那么对自我的思考,也就应是他哲学的重点,于是哲学内容也由思辨性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成为核心部分。苏格拉底的哲学重点在对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自然相对立,所以其哲学主要是研究作为主体的人及其关系。
苏格拉底的自我不同于智者的人,是理性的实体。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伦理与道德哲学的最基本命题:道理与知识的同一性。
1.知行合一的哲学
苏格拉底的知识不同于感受或流行的意见,而是理性的必然真理,在他看来,这种知识是无法从自然中寻求的,不是自然的知识。
在苏格拉底面前的既不是质,也不是量的世界,既不是物理,也不是数学世界,而是一个目的的世界,伦理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美德为知识的知识就不是自然的物理或数学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理念的知识,自我的知识。
在讨论苏格拉底理念论时我们曾指出,理念并不是静观、知觉的概括,而是对事物功能作用的理解产物。苏格拉底美德即为知识这个命题所受的批评之一就是等同了知与行,否认了知与行的区别与矛盾,但苏格拉底是从自己的基本哲学立场来立论的,理念就是善,理念本身就有一种现实性力量。
2.德性与知识
苏格拉底德性与知识同一这个前提规定回答了德性是否可教的前提,但苏格拉底并非简单的作出回答,而是把它与其哲学基本思想进一步联系到一起。
当今大多学者都同意苏格拉底是承认德性是可教的,关键是在于对它的理解。在他看来,其可教性在于美德即为知识,如果德性并非知识,那么就不可教了,但在智者看来,德性不是知识,其对自身的德性也无知,在他们的学说中,德性不可教。
知识是可教的,但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什么是可教性?就其哲学思想来看,应是可普遍传达的。
3.有意为恶优于无意为恶
苏格拉底提出无人自愿为恶,其逻辑关系在于:知识为美德,则无知为罪恶。
就当时希腊的思想环境来说,无人故意为恶并不是完全背理,而苏格拉底所谓的恶,在语言学上来讲是欺骗,也就是说可理解为无人故意欺骗自己。这里所说的趋善避恶与经验功利主义理解并不相违背,这也就是苏格拉底,及至古希腊人的立论基础。
苏格拉底与古希腊人一样同意肉体的存在,因而他无法否认情欲支配行为,但从理论上讲,单纯由情欲出发是恶的,因为其缺乏理性,因而无知。只有理性知识的人才能为善,才能分辨善、恶。这样,趋善避恶就上升到了理性的内容了。
知识为美德无人故意为恶,在古代通常是可接受的,只是各学派对其见解不同。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与善统一,善与恶对立,知识与无知对立,所以,知识总是真的,只有意见才有真假,知识就是真理。

辩证法
哲学知识的日趋成熟,也明确了自己的方式特点。哲学终于有了自己的方法辩证法。
辩证法的故乡是希腊,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与哲学的思维方式相生的。但此方法,自亚里士多德后,被冷落多年,到了近代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才逐渐恢复其活力,显示出了其与哲学思维的不可分割性。
1.辩证和分析的方法
现代对于辩证法通常是其主张对立统一,看事物是有其规律变化、发展的;与其相对立的则是看事物为不动的形而上学,是否认事物间矛盾的。
分析的的逻辑方法是求思维的一贯性与必然性,不承认矛盾命题合乎逻辑,把苏格拉底、柏拉图只存在于思想中的理念变为多种逻辑范畴,进而掌握存在的真理,在变化的存在中求出不变的本质规律,此是分析的方法,不是辩证的方法。
在哲学的基本理论方面,亚里士多德反对理念论,并提出实体论。他认为,辩证法是用来掌握理念,而分析法是分析实体的。因而,他认为辩证法并不适合于掌握科学知识。
但是,哲学毕竟是理论性的,没有概念、判断、推理这些逻辑成分也就没有哲学本身,康德的哲学体系,乃是个理论的体系,后经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不断延续,终建立成了辩证逻辑,即哲学体系。
这时,哲学以新的形式又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知识体系上,不过是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替代了科学的、分析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不赞同用分析的方式来解答哲学问题,因此,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哲学是形而上学。于是在哲学学说内部,辩证的与形而上学进一步对立。
2.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辩证观
苏格拉底以理念论为立场的哲学思想与智者学派以感觉论为核心是相反的,这也决定了他与智者对待辩证法的态度,在对待辩证法的运用上也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苏格拉底把古辩证法从主观感觉式的运用中解放了出来,使其具有了理性。
从根本上讲,苏格拉底把智者的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以其为核心展开自己的哲学。那么,人就不是感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与之对立的。人想要成为自然的主人。
但是,因为苏格拉底主要把人作为道德的实体,进而否定一切自然哲学的可靠性,因而其辩证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3.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特点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表明了实践的主体与知识之间有着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无法克服的矛盾,人的德如要成为真正的知识,仍需面临与万物始基一样的问题。知识只是经验与科学的。历史的辩证讽刺在于:苏格拉底认为只要把哲学带回人间,就可得知真理,但事实却是人的伦理、首先领域与自然领域一样,要探寻其本源,结果也与自然哲学一样了。
辩证法是客观的,不依照人的主观意识转移而转移,客体的世界也与主体的思想充满着对立与矛盾,这都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历史经验表明了这一点,欧洲哲学的发展史也表明了这一点。

人性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智者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相对于古代那种以神的尺度看待万物而言,显然是一种进步。但这个命题也存在歧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人是自身的尺度。
所以在苏格拉底之前,智者学派也主张人要认识自己。但智者学派所说的人,一般说来,只是强调有自由意志的个体,只凭个人的感性经验和欲望、利益行事,只从个人中心出发评判事物。
这种思想在古希腊民主制时期曾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但后来却走向反面,加速了民主制的蜕变。苏格拉底看出这一点,他要从根本上改造这种人的形象。那就是把感性的人改造为理性的人,以智慧和知识作为人的本性。
在苏格拉底看来,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因此,苏格拉底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理性基础上为道德正名,批判智者的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观,探求人的内在道德本性,确立社会生活中人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一点,就是苏格拉底的道德主义政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苏格拉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良好教育,认识到自己内心的道德理性,才算明白了人之为人的特性,从而为道德培养确立了一种人性根据。这表明苏格拉底的人性论是一种人文主义人性论,这种人文主义人性论又为其道德主义政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格拉底说,抑止人性恶在道德上和政治上的发作依赖于制约。在道德上抑恶主要依靠理性的自律,在政治上的抑恶必须依赖法治的约束。
他认为:社会意义上的最大不正义乃没有约束的权力,而社会正义只能来自法律对人性和掌权者的约束。
虽然如此,但柏拉图仍是在继承其师苏格拉底的人性理论上,对人性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索。他对至善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对终极人性的统一认识。

苏格拉底的真理思考
苏格拉底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一生不断追寻真理,最终却得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无法释怀的结果除了他本人。也许我们还需了解一下他追寻真理的真谛。

真理是万物的尺度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过世后十年,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出生于雅典,他便是被称为西方孔子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一生正好经历了雅典的衰败阶段,他也曾加入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但他所关注所思考的却是,雅典有如此伟大的文明,为何也会衰弱。是战争失败吗?还是人民太穷?
苏格拉底在不断的探寻思考中得到了真正的答案,那就是雅典人的骄傲自大,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而忘记了真实存在于心灵深处的高尚需要。
他说过这样的话:一匹千里神驹,整日只是吃睡不想奔跑,那么它就会越来越胖,神派来一只牛蝇,叮醒了千里马,马醒来之后,非但没有感激,而且一掌打死牛蝇,继续睡觉。
苏格拉底身体强壮有力,一年四季从不穿鞋,总是光着脚。他相貌丑陋,但他的智慧却可以感染、吸引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士,所以他也经常把自己比作是替人接生智慧婴儿的助产士。但他却说:智慧是产生于自己的体会,我不能给你智慧,只能给你知识。
当时雅典哲学思想分成两派,一派研究自然现象,另一派探讨人间规则。虽然苏格拉底研究过自然科学,但是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这充分体现他对人类的重视远超过了自然。当时有人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说,我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没有了普遍真理,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人们恣意妄为,知识也就靠不住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苏格拉底坚决反对,他认为人不是万物的尺度,只有真理才是万物的尺度,只有不断寻求真理,按真理约束自己,才是正确的道路。
苏格拉底曾说,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精灵,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它都在观望着,每当我们想做坏事的时候,良知的精灵就会跳出来阻止我们,对我们说不可以。但若这是一件该做的事情,精灵则不会做出任何举动。良心的谴责,会让我们对错的行为不安和不忍。

人生需要反省与检讨
苏格拉底看清了时代的危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便是追求真理,他认为没有经过反省与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的。
他追求的是最伟大的真理。所以中年后的苏格拉底的身份是老师,但这个老师不喜欢把上课变成演讲,而是与学生沟通对话。他甚至整天在街上闲晃,一有机会就找人谈话。在聊天过程中,他更多地了解了其他智者的想法。通过和他们交流,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更深刻的了解真理,更好的自我检讨与反省。同时,他作为一个智者,也把真正的真理与真正的知识带给了许多人,以便这些人可以自我检讨与反省。面对真理,他有很多身份,学生、老师、智者等。
与人聊天时,他首先告诉对方他自己的想法,然后提出问题,向对方请教。例如他总是提醒别人,以前的知识都是别人说教的观念,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去思考去反省这些观念。这种反问的方法使苏格拉底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得到了真正的智慧。与苏格拉底聊天,会使人变得迷惘、困惑,随之产生的就是不安和愤怒。不安和愤怒是由于自身从有知变成了无知。苏格拉底回应则是:我也一样的无知和困惑啊!如果不是看到了自身的无知,又怎会去认真思索生命的意义呢?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是开始了自我的检讨与反省,那么也就离幸福和真理更近了。

在不断探索与质疑中寻找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借着每天与人聊天的机会来进行自我的反省与检讨。他从中体味到:一个人假如只知道一味地按照早已安排好的计划生活,而从不去怀疑,从不去进行反省,以求得自己为何一贯如此去做;也不理解何为对、何为错;弄不清善恶究竟有什么区别;抑或是自己为何要坚持某些既定价值,那么他就绝不会明白真正的智慧,甚至不会懂得自己存活的意义,就更不用说坚持价值了。因此,其生活也就不算是人的生活。
苏格拉底认为,人只有不断地探索和质疑,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喜欢使用反问、辩证、归纳等方法来与学生讨论问题。他面对的是真理的无知态度,以让自己更好地去寻求真正的智慧。
他的学生曾去神殿向神求签来询问谁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神告诉他说无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这个学生回去把此事告知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于自身的怀疑便开始在全城之中寻找一个比他更加聪明的人。他拜访了雅典的许多权贵,其中有当时掌权的众多政治家、闻名一方的著名诗人、负责实际建设工作、建出众多美轮美奂建筑的工艺家。但这些知名人士却全部让苏格拉底大为失望。
在最后,苏格拉底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神说没人比他更加聪明,因为苏格拉底至少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却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苏格拉底在这次寻访中得罪了全城所有的权威人士,但他自己最终证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反省,以及执着地对真正智慧的追求。他告诉了我们真正的人应怎样去生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