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解释和预测变迁是国际关系中的经久命题。本书从理论上探讨当前国际体系的变迁及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体系变迁中的作用。它能使人们理解当前的国际体系现状、变迁的动力和国际机制(包括全球治理机制)的变革。在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和人们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本书具有参考意义。
|
關於作者: |
李金祥,博士,1976年出生,江苏盐城人。2009年获得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现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
|
目錄:
|
导言1 第一章关于国际政治体系变迁动力的理论研究 第二章作为行动者的非国家行为体 第三章实证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行动者和结构问题 第四章结构能动范式中的行动者和结构问题 第五章经社理事会推动制度结构的变迁以联合国有关非政府组织咨商地位的制度为例 第六章中日东海问题上友好合作理念的形成跨国保钓运动推动下的观念结构变迁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在日常生活和学术专著中,人们经常会碰到国际体系这一术语,它是人们日常观察和研究国际关系的重要切入点。英国学者巴里布赞(Barry Buzan)和理查德利特尔(RichardLittle)认为,没有国际体系的概念,人们就很难证明国际关系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是有道理的。Barry Buzan and Richard Little,The Idea ofInternational System:Theory Meets History,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5,No3,1994,p232而且,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国际关系研究者也必须直面体系变迁的问题。只有对体系变迁的现象和实质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者才能有力地解释和预测国际政治的一些后果。 第一节关于国际体系和变迁内涵的理论解释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自其创立之初,研究者就开始探讨国际体系的变迁问题。1990年冷战的结束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催生了学界对国际体系变迁研究的热情,并产生了大量成果。不过,迄今对于国际体系和变迁内涵的理论研究,学者们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从现有研究来看,体系变迁理论自身包含丰富的内容,如变迁的形式、基准(benchmark)、原因、方向、动力等等。在国际关系学科建立之初,西方学者就开始尝试界定国际体系的内涵。斯坦利霍夫曼指出,国际体系是世界政治基本单元之间的关系模式,其特点表现为这些单元所追求目标和它们之间任务执行的范围,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和执行这些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决定这一模式的乃是世界的结构、主要单元之间或其内部的力量性质,它们的能力、权力模式和政治文化。Stanley Hoffmann,International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Law,in Klaus Knorr and Sidney由于该定义强调基本单元,而国际关系史上最基本的单元就是国家,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即使在那些奠定了国际关系学科基础的西方学界,长期以来,国际体系一般也被定义为国家间体系(interstate system),而且人们如今已根深蒂固地将这两个概念等同看待。Barry Buzan and Richard Little,International Systems in World History:Rema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 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