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SI住宅体系具有将住宅的支撑体(Skeleton)和填充体(Infill)分离的特点,既能保证住宅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能体现内部体系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对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曹新颖* 的《SI住宅多利益主体协同机制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行业实践的发展需求,建立了SI住宅多利益主体协同模型,对完善和丰富SI住宅的发展体系和产业链协同理论与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本书还探索了目前SI住宅体系在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影响各利益主体协同的深层次原因,建立并完善了参与主体协同机制,为行业内有意参与SI住宅的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制定促进SI住宅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研究内容 1.2.2主要创新点 1.3SI住宅在国内外的发展 1.3.1SI住宅在国外的发展 1.3.2SI住宅在我国的发展 1.3.3SI住宅国内外发展情况对比 第2章SI住宅多利益主体协同理论基础 2.1SI住宅与住宅产业化 2.1.1SI住宅涵义及特征 2.1.2住宅产业化涵义及特征 2.1.3SI住宅与住宅产业化的关系 2.2SI住宅多利益主体协同理论基础 2.2.1协同学理论 2.2.2合作竞争理论 2.2.3技术创新理论 2.2.4利益相关者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系统架构 3.1SI住宅利益主体界定 3.1.1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动力模型 3.1.2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自组织动力 3.1.3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外部动力 3.1.4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内部动力 3.2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数据调研方法及过程 3.2.2初步问卷设计及预调研 3.2.3正式调研及数据统计 3.2.4关键因素分析 3.3SI住宅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3.3.1作用路径分析方法 3.3.2作用路径假设及检验 3.3.3作用路径及影响机理 3.4SI住宅多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维度 3.4.1SI住宅多主体技术创新协同维度 3.4.2SI住宅多主体组织协同维度 3.4.3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维度 3.4.4SI住宅多主体协同的三维度耦合关系 本章小结 第4章SI住宅多主体组织协同机制 4.1SI住宅多主体协同关系特点 4.1.1SI住宅多主体协同关系的复杂性 4.1.2SI住宅多主体协同合作与竞争并存 4.1.3SI住宅多主体协同关系的稳定性 4.2SI住宅多主体组织协同原则 4.2.1战略一致性原则 4.2.2标准一致性原则 4.2.3文化一致性原则 4.3SI住宅多主体协同组织模式 4.3.1SI住宅产业集团 4.3.2SI住宅虚拟企业 4.3.3组织模式对比分析 4.4SI住宅多主体协同合作伙伴选择 4.4.1SI住宅多主体协同合作伙伴特点 4.4.2合作伙伴选择原则 4.4.3合作伙伴影响因素 4.4.4合作伙伴选择方法 4.5SI住宅多主体协同平台设计 4.5.1建设工程项目协同平台的应用 4.5.2SI住宅多主体协同平台的功能 4.5.3SI住宅多主体协同平台的架构 本章小结 第5章SI住宅多主体创新协同机制 5.1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容与方法 5.1.1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需求 5.1.2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内容 5.1.3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方法 5.2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工作识别 5.2.1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工作体系 5.2.2研发与设计体系协同工作识别 5.2.3生产与供应体系协同工作识别 5.2.4施工与装配体系协同工作识别 5.3基于DSM的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过程建模 5.3.1DSM模型的分类与选择 5.3.2多主体协同创新任务与关系识别 5.4基于DSM的Sl住宅多主体协同创新过程优化 5.4.1多主体协同创新任务关系分类 5.4.2耦合任务集识别与过程优化算法 5.4.3多主体协同创新过程优化模型 本章小结 第6章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机制 6.1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基础 6.1.1SI住宅多主体利益的体现形式 6.1.2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影响因素 6.1.3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易出现的问题 6.2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实现过程 6.2.1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原则 6.2.2SI住宅多主体利益协同模型 6.3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方法 6.3.1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方法综述 6.3.2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基本假设 6.3.3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模型 6.4SI住宅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系数测算 6.4.1任务价值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 6.4.2任务绩效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 本章小结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7.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
|